宋朝官员上朝拿的牌子什么作用?

陈州老飞斗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我们在观赏古代历史剧的时候会经常看到朝臣上朝或者侯殿时手里都有拿有一块狭长的板子,尤其是在宋代历史剧中,这种情况更是多见。


这种板子叫笏板[hù bǎn],又称手板、玉板、朝板或朝笏,指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朝臣手中所拿的狭长的板子。 古代大臣手持笏板是为了在上面写明上朝所言之事,目的是方便记忆,同时也可以在上面书写朝议之事。

笏板最远可追溯到商朝,那时候中国的造纸术还没有问世,书写记事都要写在竹简上,所以此时的笏板都是竹简样式的,当时的政权统治者并没有材质上和礼节上做详细的规定。


西周建立后,周公以宗法制立国,对君臣礼仪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规定,同时也对朝堂礼仪中笏板的材质和拿持做了规定,诸侯以上王公在面见君主时需双手拿持,掩面而立,统一采用圭制笏板。 这时候开始,笏板不再仅仅是作为一种书写工具存在,而是作为一种君臣礼节的重要载体。君王高高在上,大臣用笏板掩面来与帝王对话,充分体现出了皇帝的威严。

东汉以后,造纸术的问世才使得朝堂上笏板作为记录工具的作用被慢慢弱化,同时更凸出了它的礼节和身份属性。笏板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象征。

唐朝时期,封建统治者对笏板做了等级的划分。五品及以上的官员,须手持象牙笏板,称之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员手持竹质笏板,称之木笏。


明朝时期,在比当年进一步做了简化,五品及以上官员须手持象牙笏板,五品以下的官员便不再有资格使用。

清朝时期,由于其民族中的好武属性,刀剑不离身才是清朝统治者认为的礼节规矩,笏板的存在束缚了双手,也自然就被废除。


小宋拾趣


大家在看个古代的电视剧中可以发现,官员在上朝面见皇帝时,手里总是捧着一块狭长板子,它叫做笏板。它主要是古代官员用来记事,相当于现代听课用的记事本,它又被称为玉板,手板或朝板。

笏的起源,我们都知道在古代那个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官员上朝总不可能拿出一张纸,在皇帝说话的时候,边听边记,但是又了防止漏掉一些重要的事情,就想出了这个对策,在上朝的时候把要准备报告皇帝的事情写到上面和皇帝的重要讲话记在上面,即可以起到提醒和时时警示自己的作用,也可以体现对皇帝的尊重,这是笏的实际和直接用途,它最早起源于秦汉之前,但是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它在商代就已出现,《礼记》中记载到"笏长2尺六寸,中宽3寸。

不同的朝代,对笏的要求也不同,但是它都脱离不了皇权专制和等级分明的时代背景,所以笏也是身份间接的象征,唐代,五品官以上拿象牙材质的,六品以下的官员拿竹木做的笏。明代,五品以上拿象牙笏,五品以下则不用拿笏。而到清朝,笏板就不再使用了。



高高在下哟


宋朝时期,上朝的时候,每个官员手里都拿着一个白色的牌子,这个牌子叫什么名字?作用是什么?

想要说明的是,在宋朝,官员上朝时都拿着一块牌子,但不全是白色的,而是有两种颜色。一种用玉或者象牙制成,为白色;一种用木板制成,为木褐色。

牌子的名字。宋朝官员上朝时手里拿着的牌子叫笏,也叫笏板、朝笏等。其实他不仅仅是宋朝官员上朝时使用,在古代官员上朝时,都在用,我们在看历史电视剧的时候就经常可以看到古代官员抱着笏板上朝的镜头。

小牌子,大象征。可别小看这小小的牌子,在宋朝,他可是官员身份地位的象征,代表着官员的等级。宋朝时,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紫色官袍,上朝时手里持的是白色的玉笏,四品、五品官员穿红色的官袍,上朝时手里持的是白色的牙朝笏,六品以下官员穿青色和绿色的官袍,上朝时手持木褐色的木笏。

小牌子,大用途。一开始,笏的用途是记事和绘画,犹如纸张,完全是一个记事簿。后来发展成官员身份等级的象征,官员的等级不同,所穿的官袍不一样,上朝时所持的笏也就不一样,人们一看见官员所持的笏,就知道他的级别。

小牌子,大渊源。笏不是宋朝所独有,它源远流长。起源于商朝,废止于清朝。起初的“笏”是木制和竹制的,长二尺六寸,宽三寸,相当于现在的长50厘米,宽5厘米。形状狭长,头部渐狭呈圆平形。到了秦汉以后,“笏”的材质有了增加,有了玉做的和象牙做的笏。

从商朝到清朝,笏在历史上存在了3000多年,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历史的印记。


行走与写作


你好,那个小牌子叫笏[hù],

1:又称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2:《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

3: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做你的历史老师


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牌子叫做笏板,又被称为手板、玉板或朝板。笏板是官员们上朝时面见君主的工具,它有很大的讲究,宋朝时官员们手中的笏板有三个作用,一是记录说的重要的话,二是起到一定的礼仪作用,三是代表官员的身份。笏这个东西在古代很多朝代都用,是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的日常用品。长篇小说《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这从侧面说明了荣宁二府是世家大族,朝廷命官特别多,朝笏都放满了床。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天子时,双手执笏,放在脸前,挡住自己的脸,表示自己谦逊卑微。笏的功能随着年代的演变也有所不同,起先是大臣们手拿朝笏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或者是将要面对天子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免到时候忘记了。还有就是上朝的时候皇帝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话,一般很多的话也没法记全,要是不记住怕是会被惩罚,笏板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当然了,这还是一种礼仪,大臣们在回报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双手举着笏,用笏挡住自己的面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严。

笏是古代大臣的挡脸神器,在古代朝堂上,最讲究礼数了,大臣一般不能直视皇上,这时的笏板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一种礼仪用具。大臣们用笏板挡住自己的脸,用以彰显龙威,上朝面见天子时眼睛要望着笏板,表示对天子的敬意。


小虾米影视城


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牌子叫做笏板 [hù bǎn],又被称为手板、玉板或朝板。

笏板是官员们上朝时面见君主的工具,它有很大的讲究,宋朝时官员们手中的笏板有三个作用:

  1. 记录皇帝说的重要的话
  2. 起到一定的礼仪作用
  3. 代表官员的身份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天子时,双手执笏,放在脸前,挡住自己的脸,表示自己谦逊卑微。笏的功能随着年代的演变也有所不同,起先是大臣们手拿朝笏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或者是将要面对天子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免到时候忘记了。还有就是上朝的时候皇帝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话,一般很多的话也没法记全,要是不记住怕是会被惩罚,笏板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当然了,这还是一种礼仪,大臣们在回报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双手举着笏,用笏挡住自己的面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严。

笏是古代大臣的挡脸神器。


赵小三与战神们


宋朝上朝时手里拿的是笏板。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姜忘忧


这个牌子名字叫笏板,《广韵》上记载:“笏,一名手版,品官所执。”因此,也可叫它手板。

要申明的是,这块小板板不单单是宋朝专属的,它的使用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直到清朝时候满人要骑马拉绳嫌麻烦,才废弃不用了。

这东西有啥作用呢?

西汉《礼记》中记载:“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待到东汉末年,《释名》中又进一步解释道:“笏,忽也,备忽忘也。”

言简意赅就是,这玩意儿就相当于咱们日常用的备忘录,开会时的专用工作簿,是专门用来记录领导的会上讲话要点,以及自己所要汇报的工作内容的。

当然这是主要作用,其次还有啥作用呢?

一是为了表示对领导的尊敬,避免和领导电光火石间双眸一个错误相遇,造成大不韪人头落地的悲惨局面。

二也是彰显自己的地位高低,身份贵贱的标志。

啥?一个小板板还能表现身份咋样?咋表现的?难道大家都不是用同一块小板板、同一本工作簿吗?

还真不是,与影视剧中所看到的不同,历史上的笏板那选材可多了,并且使用者还要按照自己的官阶,制定相应的笏板。

秦汉前用“圭”,也就是玉。秦汉后呢,则按照官大官小,分别用玉石、象牙或者竹片。待到明朝时就统一多了,五品以上用象牙做笏板,五品以下的就用木头。

不过,管它用玉石、象牙、竹片还是木头,一块板子能记多少东西,要今天要汇报的工作内容太多,一块板子不够写咋办?

没关系,那就多写几个板子!

不要怕板子写多了不好带去上朝,我们的盛唐宰相、大诗人张九龄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发明了一个小袋子,名叫“笏囊”,专门拿来专小板板的。

当然,最开始他并不是因为嫌板板多放不下,而是因为他太瘦了不得已才想到的。

这话从何而来?要从当年杏花微雨时讲起……啊,呸!

正经点,就是那时候他在陕西上班嘛,官员里头还是陕西那块的居多,大家都长得人高马大的,上完班小板板随手往腰间一插,翻身就跨上马了。

难为他一个广东来的柔弱书生,本身腿就没陕西的长,再插一块小板板更上不去马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就发明了小袋子装板板。

具体咋用呢?

他下班后先把板子装进笏囊里头,再让随从双手捧着,自己上了马后再把笏囊款款系在腰间。

这事本来是为了解决自己人矮马大的,可不想被领导看见了。

唐玄宗一看,这家伙搞得姿态还挺好看,像个文化人的样儿,就下令以后官员都得用笏囊。

笏囊由此,兴盛。

鸨姐说古不靠谱,专注历史八卦hin多年


说古不靠谱


宋朝官员上朝时手里拿着的牌子叫【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在清朝时废弃使用。


史隅观澜


官员上朝那的牌子叫做笏(hu)板,另外,也不是只有宋朝官员上朝时才用,最早出现的年代应该追溯到商朝,直到明朝也一直在用。清朝不用笏板的原因是,马背上的民族,手里拿的是缰绳和马鞭,没有多余的手拿笏板,就不再用了。

笏板长什么样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礼记》中记载,

“笏长二尺六寸,中宽三寸”,不过古代的尺寸与今天不同,折算下来大约是长51.22厘米,宽5厘米。从现有出土的明代象牙笏板可以看出,笏板呈弧形,表面都经过抛光处理,非常光滑。笏板上有类似木纹的装饰图案,制作考究,精良。

笏板的用途

  • 备忘录

笏板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一个备忘录。大臣在上朝时,一方面可以记录与皇帝奏对要说的话,另一方面记录皇帝的旨意。

由于古代还没有发明纸张的时候,人们都是用竹片或是木片来记录的,后来纸张出现之后,笏板也没有被抛弃,是因为笏板同时代表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 身份地位的象征

文武百官的官阶高低不同,所使用的的笏板材质也不同。《礼记·玉藻》中记载,“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以竹本”,可见春秋时期就有这样的规定,到了唐代,笏板的使用规格则完全编进了规章制度。唐朝规定,“五品以上执象牙笏,以下执竹木简”,明朝则是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