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16名“90后”援鄂医护人员:我们已经长大,可以接下这一棒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向他们和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习近平在回信中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在中山四批援鄂的57名医护人员中,有16名“90后”,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最小的两名护士出生于1999年,还不满21周岁。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些年轻人自信而勇敢地喊出:“让我来!”“我们可以接下这一棒!”

中山16名“90后”援鄂医护人员:我们已经长大,可以接下这一棒

中山第一批15人援鄂医疗队中,有10名非党员队员在此期间写了入党申请书,其中有6名是“90后”。

年纪最小的“两朵小花”

“我已经长大了,再累再难我可以!”

出生于1999年5月的横栏医院护士梁秀怡,是中山出征湖北队员中年龄最小的2名逆行者之一,2月9日作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出征,近日她在湖北火线入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中山16名“90后”援鄂医护人员:我们已经长大,可以接下这一棒

梁秀怡

热血,是梁秀怡给记者的感觉,“我们‘90后’,已经长大啦。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可以勇敢站出来,不再是被爸妈捧在手心里的孩子。”梁秀怡告诉记者,在疫情发展的初期,她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手机,了解疫情最新状况。当看到许多湖北医护人员体力不支,仍然坚守在岗位上的时候,她非常难过。“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报名支援湖北。”梁秀怡说,先有国才有家,奔赴前线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是心之所向。

她主要在武汉方舱负责病患护理工作,梁秀怡回忆道,最初有个适应的过程,“第三天曾因穿上防护服后缺氧不适,被同事搀扶着提前出舱。后来可以用意志力撑下去,最后慢慢适应了。”

中山16名“90后”援鄂医护人员:我们已经长大,可以接下这一棒

林燕云在荆州市中心医院的ICU重症监护室照顾病患。

同样,出生于1999年7月的林燕云,在东升医院工作一年半了,是中山第三批援鄂队员,2月14日从中山出发,3月5日从松滋市转战荆州市,“从第一天起,就不知道害怕是啥,没啥压力。”林燕云快人快语,“我没觉得我年纪小,很多工作就不适合干。”林燕云能吃苦,一个班次全副武装6个小时,不吃、不喝、不排泄,视力受阻,呼吸不畅,闷热、出汗,操作受阻……轮值ECMO病房、独立护理ICU病人、穿着纸尿裤一个班次护理10个病人,“的确很累很苦,但难不倒我,我能接下这一棒。”

中山16名“90后”援鄂医护人员:我们已经长大,可以接下这一棒

20岁的潮汕妹子林燕云知道如何哄病号,对不肯吃药的阿叔,林燕云会把他当孩子哄,林燕云学说当地的方言,导致周边的人以为她是湖北人。当收到患者的感谢信时,“我觉得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也让我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90后”党员

首个入舱队员不吃不喝10小时

火炬开发区医院的王岩是一名“90后”党员,虽然年轻,但做事沉稳,出征前一直在该院手术室工作,经验丰富,对患者耐心周到,数次获得医院“服务之星”的称号。

王岩作为中山第一批队员,到达武汉后,经过三天的培训学习,2月12日,王岩成为广东省护理组第一批、中山第一位进入武汉方舱医院的队员,并在当天展开了10个小时不吃不喝的值班经历。

中山16名“90后”援鄂医护人员:我们已经长大,可以接下这一棒

王岩和队友准备入舱。

入舱前,他只吃了两个小面包,喝了一小口水。由于首次入舱,很多流程都要捋顺,所以才整整不吃不喝待了10个小时。捋顺之后,后面的队员再进入只需要工作6小时。“那天就是靠着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在支撑着自己。”

相互关心、彼此照顾的战友,理解感激医护人员的患者,互相打气加油的患者,还有守望互助的志愿者……2月12日进舱,3月9日休舱,将近1个月的奋战给王岩留下深刻记忆,“尤其是当一些我们特别关注的患者好转时,就会给自己打一针‘鸡血’,加油干下去。”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写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他心情很激动,“真的激发了自己对国家、对党的热爱,能够有这么多医护人员从祖国各地赶来,方舱医院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休舱,这是国家强大的表现。”

中山市板芙医院内科医师王洁琼今年30岁了,早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山第三批援鄂队员。“我第一时间报名支援前线。”王洁琼说,而且自己还未成家,更无太多牵挂。

在援鄂的这段时间,王洁琼最大的感受是,身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救治病患的身体,还要兼顾疏导他们的心理。有个70岁且患有心脏病的新冠肺炎患者特别焦虑。“他是名退休医生,要和他反复解释治疗方案,自己专业要过硬,才能赢得他的信任,同时还要时常安慰。”这位患者成功出院时,“那一刻,特别有成就感。”王洁琼说,希望通过这一战,来践行自己的入党宣言。

“二孩宝妈宝爸”

每天异地“云直播”看宝宝最解乏

到今年7月,东升医院的梁少凤满30周岁,作为一名“90后”,她已经是两个娃的妈妈了,一个5岁半,一个3岁。“特别想他们,还好,我有一个法宝,就是家里装了摄像头,每天下班后,通过云直播,可以看到两个孩子,一天所有的累就没有了。”有时候会聊视频,有时候通过摄像头,悄悄看看两个宝宝在干嘛,一解相思之苦。

中山16名“90后”援鄂医护人员:我们已经长大,可以接下这一棒

梁少凤

梁少凤工作已经10年了,在住院部、急诊部门都工作过。这次去荆州市松滋,头一两周“感觉三头六臂都不够用”,月初接着转战到荆州市中心医院护理危重症。在她看来,这段经历非常宝贵,一个是能出力,另一个是收获了一段值得珍藏的记忆,还有就是,全国各地的同行,汇聚一起,“虽然我们年龄不同,但为患者的心是一样的,从不后悔来前线打这一仗。”

在前线火线入党的还有来自坦洲医院的钟真溪,他今年29岁,是一名内科医生,也是一对双胞胎的爸爸,目前妻子还在家休产假。在武汉,他被分配到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A厅。在这武汉最大的厅里,有近600个病人,加上他一班只有6名医生。除了开医嘱、写病例、做检查,还要负责出院、转院、新收等。高强度的工作整整持续到3月9日休舱。

他很想念妻子和两个从大年初一就没见过面的宝宝,他自学了一首钢琴曲《蒲公英的约定》,“回家的第一件事,是把这首歌弹给在后方辛苦照顾两个孩子的妻子听。”钟真溪说,“我们已是而立之年,该是我们担当尽责的时候了;要把祖国建设好,要把小家守护好,给下一代做榜样。”

同样,人民医院南朗分院的蔡桂兰出生于1991年,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工作了快10年。大女儿5岁多了,她尽量在下班的时候,多和孩子视频。这次她也在松滋市负责重症病人护理工作。对“90后”这个标签,“穿上防护服,大家都是一样的。”她也已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90后”的愿望

换手机、穿汉服、喝奶茶

在武汉方舱医院,29岁的黄健凤是当地患者的开心果,她在工作中的身影还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每天早上9点、下午4点、晚上8点,身穿防护服的黄健凤都会准时打开收音机,在当地志愿者的协助下,带着四五十个患者在病房里跳健身操,病房的气氛顿时欢乐起来。而在一千多公里外的东凤敬老院,当地的老人每天都在问工作人员,“我们的阿凤去哪了?”

黄健凤是黄圃人,2018年被东凤镇人民医院派驻到当地敬老院驻点值班,她成了“开荒牛”,活泼的她很快受到老人们的喜欢。疫情发生后,她被医院紧急召回到“医学观察病房”,后又成为第一批援鄂队员。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90后”党员回信,她说,“感到动力和能量,谨记当初选择做一名医护人员的初心,无论未来去到什么岗位,继续将健康和欢乐带给大家。”

中山16名“90后”援鄂医护人员:我们已经长大,可以接下这一棒

黄健凤(左)在方舱里,患者拉着她合影,相互加油打气。

疫情结束后想做什么?黄健凤特别实在地说:“我把手机摔坏了,回去后想赶紧换部新手机。”

港口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周利花未到30岁,刚结婚2个月便奔赴一线,这段时间她还成了入党积极分子。作为一名“90后”,“只要穿上了工作装,就一定会牢记自己的职责。”在下班之余,她还埋头准备5月份的职称考试。另外,她还有个心愿,等疫情战胜之后,要把生宝宝的事情提上日程。

梁秀怡是个汉服爱好者,甚至有时会穿着汉服到医院,再换工装。等疫情结束后,梁秀怡说,她会穿上自己喜欢的汉服,好好美一美。年纪最小的林燕云觉得自己这段时间穿着防护服,手腕起了红疹,脸上都是压痕,“变丑了”,她还自己剪了长发。“最想找个真正的Tony老师,好好修一下。还有特别想喝奶茶。”

王洁琼说:“这次疫情,全国这么多‘90后’义无反顾的站出来证明了,我们这代人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是能够挥洒热血的。”

中山16名“90后”援鄂医护人员:我们已经长大,可以接下这一棒

梁秀仪在方舱的心愿墙前留影,她说疫情结束后,最想穿上汉服美一美。

队长点评

●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周再生:“他们都很棒!”

我市援鄂的第一批医疗队中,最多90后。第一批的领队、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肾脏内科主任医师周再生,是全队唯一的60后。为了拉近跟这些90后年轻人的距离,他说自己是“倒过来的90后”。对自己工作上的辛苦,周再生不说,但却像父亲心痛儿女一样心痛自己的队员,夸他们都很棒。“他们在家里都是父母的心头肉,面对家人可能也会哭。但这些年轻队员面对困难都很有激情。我要带领这些年轻人,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快速成长!”

周再生说,这些在他眼中如儿女般年纪的年轻队员的表现让他既感动又自豪。这个队里来的时候只有5个党员,其余10个为非党员。刚到武汉,当批的广东医疗队的党组织还没开始发动队员们积极向党靠拢,中山医疗队的这10名非党员,在到达的第二天就全部写了入党申请书。

●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袁小玲:“这群年轻人特别热血!”

“我们医疗队的青年人,善良、热心,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在他们身上,未来在他们身上。”我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高级专家袁小玲说,在这段时间的相处中,对年轻人的印象完全改变了。“他们虽然年龄上还是个孩子,甚至比我女儿还小,但是他们真的不像一个孩子。”

袁小玲说,这群年轻人让她特别感动,特别热血。“刚到松滋的时候,刚到驻地的当天晚上,他们已经跑到医院去协助打扫卫生,便于第二天转运病人。而当松滋双清零之后,他们又在离开医院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回到病房,协助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病房消毒。他们干活,真的是拦也拦不住。”

袁小玲说,短短这一个多月的相处,年轻人也深深影响着她,让她感觉自己更充满活力了。“我为他们感到自豪,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陈智伟:“他们用汗水换来了病人的健康!”

在这次全国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中山市第三批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共18人,其中有8个是90后,约占45%。陈智伟说:“他们都是主动请战奔赴湖北抗疫前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90后的责任与担当。他们辛勤付出,用汗水换来了病人的健康!”

中山16名“90后”援鄂医护人员:我们已经长大,可以接下这一棒

“90后”感言

●古镇人民医院李驿21岁:患者们笑着称赞我们是最美的逆行者,其实这只是我们医务人员的责任。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们加油!

●坦洲医院李巧玲22岁:不让青春留下遗憾。

●坦洲医院刘金艳29岁:青春只有一次,对我而言,能够回到湖北在一线支持家乡抗击疫情,感到很光荣。

●黄圃人民医院梁敏燕25岁:17年前医护人员用生命守护我们“90后”,现在,我们也要学着前辈的样子,做一名逆行者。

●板芙医院陈宇霞28岁:很庆幸我是一名医护人员,我要锻炼过硬本领,将青春挥洒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港口医院陈榕25岁:我最害怕那身厚重“盔甲”,但为了战胜疫情,我甘情愿披上“甲”战斗。

●中医院刘佩25岁:如果我不来,我会后悔的。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十分宝贵,这更加坚定了我学医护时的想法,我要治病救人。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统筹/记者 查九星 李玮玮

◆文/记者 李玮玮 徐钧钻 陈慧 谢琼 周映夏 见习记者 陈雪琴

◆图/资料图、受访者提供

◆二审:张鹏

◆三审:魏礼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