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但是前行的人們還需要留心:要知道,春天的老路依然充滿了泥濘……

”這是《平凡的世界》中改革後作者說的一句話。

而那條前行的泥濘的道路,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改革的艱辛。什麼是改革?改革是在大時代浪潮中人的思想得到的變化,改革並不是改變我們的物質世界,他真正的意義,便是改變人。

人往往會到了一定的年齡,才會心平氣和的去回顧自己這一生走過的生命歷程,洞若觀火的去審視自己這半輩子以來的失誤和不當,與此同時,我們透徹了人生的意義。

改革也是如此。改革開放是現在人們常常能夠聽見的詞語,它也從整個近代傳遞下來的,而全世界,皆是因為這個詞而走向更寬闊的道路。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社會各個環節存在著訊多令人憂心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又在直接威脅和瓦解改革本身。今天我們不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暫且來談談日本的崛起。日本是亞洲發達國家之一,日本從一個封建閉關的小島國家,走向了資本主義道路,究竟是因何而崛起?

奇怪!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德川幕府時代的日本

一、日本國體、政體=英國國體、政體,是模仿還是湊巧?

1.日本的最後一個幕府時代

19世紀中期,日本處於最後的一個幕府時代——德川幕府時代。德川幕府時代統治了日本二百多年,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最重要的特徵便是“閉關鎖國”。

從1616年起,便規定一切的船隻除了在長崎和平戶兩地之外不能在任何地方通商,同時加強了對一切船隻的掌控,不能允許有載重超過500石以上的船隻。這一切都是因為統治者害怕日本一些大名和商人私下通商,在武力和經濟上都超越幕府。

值得一提的是,到這個時候,日本幕府還提倡“武士”,以宣傳武術為重,對武器、槍支等認識非常少。而德川幕府的衰落也正因國家的“閉關鎖國”。

1853年,美國闖進日本,強迫日本開通港口通商,在武力壓力下,日本和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導致民不聊生,人們本就困苦的生活受到了雙重的壓迫,於是他們意識到只有推翻了幕府統治,日本才能真正的走向富強,這也就是倒幕運動的開始,也是改革的開始。

奇怪!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最後一個幕府時代

2.德川幕府的國政體

在德川幕府時代主要實行的是士、農、工、商四民等級制度,以此來鞏固封建統治,保護國內的自然經濟不遭受破壞。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德川幕府的政治體系。

當時的德川幕府最高統治者是天皇。天皇享有最高的名譽,但是卻沒有實質性的權利幕府的實權都掌握在幕府將軍的手裡,幕府將軍相當於我們中國的皇帝,直接掌控土地和城市,全國兩百多個“”首領都是世襲制,直接聽命於幕府將軍。

日本幕府當時的政治劃分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有些類似,君主都是處於一種統而不治的地位。在18世紀的時候,英國國王還有實權,能夠利用自己的地位和一些勢利親近來保證自己部分的權利.

但是到了19世紀中,王權便開始衰退,其中制定了一些例如《王位繼承法》、《權利法案》等法律,而這些法律就徹底將英國國王“統而不治”狀態進一步坐穩。

在英國,君王主要起到一個國家的象徵意義,而議會則成為國家的權利中心。這和日本幕府當時的情況不謀而合。

兩個國家除了在國體政治體制相似以外,兩者還都是海權國家,而當時的英國可以算得上是世界霸主的存在,那麼日本在推翻幕府統治後為何不學習英國完善的君主立憲制,反而學習德國的二元君主立憲制?

奇怪!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明治維新

二、明治維新仿德國,不仿英國的背後,是日本改革的重要基石

1.“英式”、德式“立憲之爭

明治維新中,日本人在立憲上有著各自不同的看法,主要分為“激進派”“保守派”,在“明治十四年政變”中,也將立憲政體分為“英式”“德式”兩個部分,他們認為“英式”政體中國王的位置是徒有虛名的,只是一個傀儡,這個和以前的幕府統治沒有什麼區別.

而“德式”中的國王卻能夠擁有實權,雖然是將一部分的立法權分到了議院手上,但是重要的王權還是保留在國王身上。保守派對於當時的“幕府統治”深惡痛絕,於是才有了推崇“德式”立憲的思想。這也是日本學習德國的第一步。

說到這裡,有一個名為伊藤博文的人非常值得我們注意。他是明治維新的重要人物,也是日本有名的政治家。他在立憲之爭中卻是一個“激進派“,那時候”保守派“的人佔大多數.

為了能讓伊藤博文不成為“絆腳石”,“保守派”建議讓伊藤博文前往德國,仔細瞭解德國國體制度。而這更是明治維新學習德國的一個重要基石。

奇怪!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伊藤博文

2.走向第三條道路的日本

伊藤博文帶著外交官們去往德國學習憲法的理論,那時候德國還沒有統一,還被成為德意志國家,伊藤博文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了在德意志國家每個國家憲法都有不同之處。

比如當時的普魯士和德意志第二國家。普魯士為了平衡議會和國王權利,實行國王與兩院共同行使權,並且根據財產劃分“限制選舉”,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是聯邦國家,在議會方面只有一院制,議會不能有提案,只能審理。

可以看出普魯士和德意志在君主、議會、政府上有著明顯的差別,而怎麼學習成為了伊藤博文最為苦惱的地方。於是日本選擇了第三條道路。

在議會層面,日本放棄了德意志帝國的男子普選,堅定了普魯士的“限制選舉”,這就代表了公民必須具有一定的財產才能進入“

被選舉”,在主權上也效仿了普魯士和英國,讓君主擁有最高的統治權,但是卻要求天皇遵守特定的帝國憲法,只有遵守了規定,天皇才能享有自己的統治權。

憲法規定,天皇如果想要參與政治,必須要得到國務大臣的允許,在實行憲法的同時,日本還專門效仿德國整理了一本《皇室典範》,進一步規範了天皇的德行和權利。

除此以外,日本還廢除了“太政官制”,讓“內閣總理大臣”統一其他大臣的意見,伊藤博文自然而然成為了日本的第一代首相。首相不僅具有最高國務的決策權,還可以直接面見天皇,可以說是和天皇“平起平坐”。

這雖然是和普魯士國家學的,但是和英國的“宰相制”十分相似,“宰相制”的出現也是為了平衡王權的權利,甚至可以說普魯士在這方面和英國的治理線路有著極為相似之處。

奇怪!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德國改革

三、從“閉關鎖國”到“革新”,日本打得什麼算盤?

1.軍隊憲法體系的定製

日本在推倒幕府統治以後,軍權成為了一個特殊的存在。雖然日本憲法已經得到了改善,但是軍隊主流的官僚們卻不願意讓國會有如此大的權利,而當時德意志帝國是將軍隊管理權利下發到每個地方政府上,但是當時的日本推崇的是集權主義,於是普魯士對軍隊的管理政策便再一次派上用場。

在普魯士王國中,軍隊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獨立於議會,直接受命於君主,於是日本則將軍隊的統治權給到了天皇,這很好的解決了軍權問題。

2.日本軍隊編制體系學習德國的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鬥力是各國有目共睹的。

日本的海軍更是擊敗了當時的美國。相比於海軍,日本的陸軍要遜色很多。問題不僅僅出在武器裝備上,還有軍事戰略思想上。當時的日本在陸軍的學習上主要向法國看齊。

在明治維新中,日本首次創建了先進的海軍和陸軍,海軍向英國學習,陸軍則向法國學習,甚至花費巨資在法國引進了最先進的武器——大炮。在一戰後更是開始仿製大炮。還聘請了很多法國的教官來日本指導。

但是在二戰期間,日本陸軍的差距便一目瞭然,甚至是法國也因為落後的武器和戰略被敵人打得落花流水。無奈之下,日本開始朝著德國看齊。日本陸軍甚至直接照搬德國陸軍的編制體系,日本最早的鎮臺制度也是效仿的當時德國的軍區制度。

生活帶來了繁榮,同時也把原有的秩序打破了。而這就是革命。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小島國發展到亞洲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靠的就是革新。

奇怪!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總結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句話從古至今都在上演,日本在革新中最為強大最值得學習的便是他們的學習能力,可以說日本的大部分都是從別的國家學習過來的。

它學習中國的建築、學習德國的政法、學習英國的海軍……他們不但善於學習,他們還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清楚的瞭解自己國家所欠缺的地方,根據這些找到自己最合適的改革,他們從學習中不斷摸索,不斷嘗試,最後將這些知識歸為自己所有,改變自己的思想,幫助國家變得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