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將科技論文書寫在田間地頭

  中國張掖網山丹訊 從整地到田間管理再到收穫測產,沿著農業科技試驗推廣的技術路線,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和農民一起搶農時、謀農事、興農業,將實驗室搬到了田間地頭,將科技論文書寫在了萬頃大地上……

  連日來,迎著料峭的春風,山丹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農技師們,在該縣打造的位於清泉鎮南湖村的馬鈴薯壟膜溝灌萬畝示範區,為大力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開始了一年的“精耕細作”。

  “通過試驗,可以篩選出適宜我縣推廣的最優馬鈴薯品種和最佳的施肥配比,為我縣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技術支撐。”該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耕地質量管理股室負責人劉祁峰介紹說,這項技術推廣試驗配套早熟品種引進、隔溝灌溉節水、有機肥替代化肥等10項試驗,是完善農業節水技術,探索高效節水農業發展新模式,提升壟膜溝灌技術的關鍵,將為全縣旱作節水農業釋放出廣闊的發展潛力。

  示範區就是新型農業技術推廣的試驗田,是農技師們傾注心血書寫的科技“論文”。據瞭解,該縣為了全面開展農業新型技術推廣,提升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在山馬路沿線清泉、位奇、李橋、大馬營4個鄉鎮,打造了2萬畝的馬鈴薯壟膜溝灌萬畝示範區。同時,將依託核心示範區的示範引領作用,輻射帶動周邊鄉鎮建成種薯擴繁和商品薯生產樣板示範區,為打造農業特色種植產業,注入強勁、穩定的綜合增產技術力量。

  在該片示範區上的馬鈴薯種植大戶梁興,是大馬營鎮新泉村人,擁有多年馬鈴薯種植經驗的他,就深深體會到了每一項新技術推廣的價值所在。從品種篩選到機械收穫,每一各環節都有相應的成熟技術指導,從摸石頭過河到各項技術流程瞭然於胸,梁興的馬鈴薯種植面積也在逐年增加,他本人也儼然成了馬鈴薯種植的“土專家”。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總結和現成的技術比對,他對馬鈴薯的施肥配比有了理性的認識。“以往由於過度追求增產和經濟效益,對有機肥認識不足,化肥用量過大,造成了土地板結嚴重,產量反而降下來了,現在使用有機肥后土壤改良效果十分明顯,還是要相信科技的力量。”農民對科技的“話語權”,是農業技術推廣進步的最好體現。

  近年來,該縣堅持綠色、高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圍繞產業、質量、產品價值主線,推進要素、技術、模式集成創新,通過開展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項目、水肥一體化項目、耕地質量提升與化肥減量增效項目以及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項目,實現了62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全覆蓋,成功推廣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模式以及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技術。

  農業技術推廣,落腳點在於成果轉化。該縣為了進一步加快新型農業技術推廣力度,按照抓點帶面,抓面促點的原則,科技興農的農機推廣服務“直通車”實現了“零距離”“無差別”直通服務,打通了農技推廣的“最後一公里”。目前,打造馬鈴薯壟膜溝灌萬畝核心示範區1個,2個千畝馬鈴薯物聯網智能化綠色生產示範基地,水肥一體化技術核心示範區4個,採集化驗國家級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土樣1個、省級長期定位監測點土樣3個、耕地質量調查點土樣62個,4個智能化配肥中心、8個“千鄉千店、一屏一機”摻混配肥網點和46個配方肥銷售網點。隨著一大批被書寫在田間地頭、果蔬大棚的優質高效富農、興農技術的落地生根,為該縣蓬勃發展的現代農業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周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