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 為何對創作多一些靈感

這個提問既然涉及到“靈感”一詞,我想先談談關於“靈感”的問題。 靈感,它是人的一種奇妙的思維活動,也叫靈感思維,指在文藝、科技活動中瞬間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突發思維狀態。靈感涉及文藝創作和科技研究兩個領域。靈感(靈感思維)的情形具體有以下兩種:

一,不用人的感覺器官的感知而引發,而不由自主無意中產生的思維活動,亦稱“遠隔知覺”。即人無意識中突然興起的神妙能力。比如,你有一道數學題解了多日無果,有一天你在外散步,悠哉,遊哉,突然!題目的答案神奇地在腦中閃出了。據說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就是他做的一次夢,寫的是夢中情景。還有釋迦牟尼成佛修煉多年未成,也是在菩提樹下突然“覺悟"的。象以上的情形,就屬於“遠隔知覺”,有的解釋為“神靈感應”或“神靈提醒”。當然這顯然是迷信說法,因為從遠古開始,當人們的答案無法尋求時,只好藉助“神靈”。實際上,它是人的潛意識裡,突然產生的一種奇妙思維能力。我們知道宇宙是神奇的,它在空間上是無邊無際的,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的。但人也是神奇的,因為他的思維空間也是無窮無盡的。 以上所述,就是“靈感”產生的第一種情形。

二,因情緒或景物所引起的科研發現和創作情狀。比如,牛頓因蘋果落地現象,發現“萬有引力”。瓦特因壺蓋跳動,發明蒸氣機。例如,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一詩裡,他首先由地上的“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明星”又想象出天上的“街燈”,“街市”,最後還想象出街市上陳列的各種珍奇物品等。以上就是一般性創作時的靈感思維活動,它是由景物引起,然後通過“聯想”和“想象”去完成的。

至於說到“下雨天,對創作是否有靈感些”?我想應因人而異,也許有人適合晴天創作,甚至都一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說下雨天對創作有靈感些,無非是兩種情形:一是雨天的環境對心情的影響作用,二是雨中景物對創作引起的衝動和靈感。

一般來說,創作都需要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雨天外界的噪音肯定會減小,空氣在雨中會得到淨化,環境會安靜些。加之雨天,外界對人的打擾也會少一點,心情和思維也會放鬆一些,另外還有雨中情趣的影響,如眼下正是春天,可以設想一下:春雨淅淅瀝瀝,雨滴敲打著瓦片和窗欞,燕子在雨中斜飛,風兒搖曳著翠竹,雨水淋溼了桃花,花瓣在雨中飄落……因此,人就透過寧靜,會受到美好環境的影響,興致也會高漲,無疑這些就會對創作產生“靈感”。

而雨中的景物也會直接引起創作的衝動和靈感。一個創作者,如果沒有進行其他方面創作,可能會出現下面的情形:

①可能由“雨”想到雨的形成和來源,雨的作用和用途,雨下的規律和利用等。

②可能由雨想到詩句:

“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一抹雨煙”,

“沾衣不溼杏花雨”,“梨花一枝春帶雨”,“多少樓臺煙雨中”等。

歌曲:“你雨中的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是雨傘美麗了城市的風景”等

畫面:如煙雨江南,小橋流水,紙傘斜撐,紅裙搖曳……

③可能想起雨中往事:如童年在雨中放牧,那年在雨中等候,秋天在風雨中兼程……

④雨留給人們的啟示。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雨的風格,雨與泥土和農作物的情感等。

以上,其實就是下雨天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的創作靈感過程,也許這就是下雨天,對創作有靈感些的原因所在。

不過創作靈感的多少和有無,雖然與環境或景物有關,但最主要的還是與我們的生活積累和文學積累緊密相關。清代詩人袁枚有詩云:“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多為絕妙詞”。他告訴我們,創作沒有老師,憑自己瞬間靈感,將花草鳥石這些尋常之物,只要會靈活運用,都能變成絕妙佳作。所以,靈感無處不在,不受晴天雨天所限,但願一切愛好文學創作的朋友,多讀書,多積累生活,勤思索,勤練筆,只有這樣,相信我們的靈感隨時會有,佳作也會連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