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研习一本字帖好几年是什么感受?

用户3104056778411


首先,专门研究学习一本书法字帖是每一个人书法学习者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好的书法字帖如好酒,需要慢慢品味,即使一个人的悟性再高,他也无法一次把一本书法字帖看透,需要慢慢去钻研,需要依靠时间的的力量去慢慢融化。古代人留下来的经典作品无不经历了一轮又一轮大浪淘沙,我们当代人能够理解几分就可以有所成就了。

为什么一本字帖要研究好几年?

经典的东西都是相通的,虽然每一部历史上的经典作品表面上看起来都不一样,但是他们背后彰显的书法的规律都是一致的。理论上来说,学习一种字帖和学习100中字帖能够得到的书法的规律都是一样的,而评判一个书法家书法水平的高低,不是看的他学习的广度,而是对书法理解的深度。

知道这个,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把一本书法字帖学习研究好几年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个字帖都去学习,必然每一本字帖都会浅尝辄止,不能够深入的去学习,当然很难从中学到书法的规律,更不要说从中获得进步的快乐了。

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一本字帖上,用几年的时间慢慢去攻克才是理智的做法,通过学习这一本字帖,掌握了书法学习的规律,然后再去大面积的学习和接触,提升才能更快。钻研一本字帖是最考验人毅力的时候。

钻研一本字帖好几年是什么感受?

以我自己学习好几年王羲之《圣教序》为例子,刚开始练习一本书法字帖的时候会觉得很简单,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越来越难,然后又会感觉它简单,就这样反反复复,并且书法水平也会在这个反复中不断的提高。

练习几年以后,你会逐渐理解这本字帖,并且出手就能够写出这本字帖风格的字体,此时就需要转变学习思路了,要去广泛的接触,以选择学习方向并且求变了,那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事了。

需要注意的是:

需要注意的是,用好几年的时间专研一本书法字帖并不意味着其它的字帖不可以练习,也可以适当练习的,甚至可以找主要研究字体书体以外的另一种书体做为副帖,但是一定要有一条学习的主线不变。


不二斋


没有临过几年,临了快一个月吧。我临的时候的想法是先把架构搭起来,不求多好,有个形,再练笔画基础。临的《玄秘塔碑》,刚开始很散,现在勉强能把字凑在一起,也不是想的进步了什么,就是没以前专注,刚开始临,一个笔画怎么写都要琢磨很久,现在是看一眼就写了,时间从一小时变成现在的半小时左右,没有夸耀的意思,我知道自己没啥进步,只是写的时间多点,熟了,但是字还是那个字,笔画还那样,没什么区别,我发到群里,别人的点评也是进步了,从刚开始一个字不管笔画繁简都要把整个格占满,各个笔画之间没啥联系,到现在笔画正常的字能写正常。

如果真照我这样临上几年的话,字肯定比之前的要好一点,但是,不会好太多。

我加的群里一位小姐姐,练笔画练了三个月,才有功底。

另一位练了一年,但是只是临帖像。脱帖不行。


有琴泫雅


容易误入歧途,不能自拔,遇到瓶颈不知所措。走进死胡同,产生依赖性,很难出帖,甚至把笔性手法练坏了。关键是,降低审美标准,痴迷不悟,自以为是,跳不出写字的圈子,偏离书法正确轨道……

根据我的经验,一个帖千万不要连续不断的临写好几年,尤其是初学者,当对传统古法用笔技术尚不熟悉的时候,更不能多写多练,否则,容易固化毛病,使错误的用笔技法形成习惯性怪癖,导致带病运行,久而久之集腋成裘,日后难以纠正医治。

学习书法,不怕写不好,就怕练不对!

正常的学习方法是,一年研习好几个帖才对,一两个月左右就要换一个,并不是把它放弃不练了,而且暂停一下,变换个手法和心情找找新感觉,然后,过一段时间再回头拣起从前练过的帖,重新临摹,这时候会发现,之前练的那个帖,当时感觉每一个训练环节进展不快,而且技法上升的都特别费劲,现在却变得很轻松了,笔法、字法都非常顺畅,得心应手……所以说,如此大循环式的交替研习,效果更显著,比长期专工一个帖好得多,尤其是对提高创作能力大有裨益。

当然了,单纯琢磨怎么临帖还是不够的,要想打好扎实的书法基本功,迅速提高书写技艺水平,避免走错路,必须要按照〈技法训练操作规程〉一步一步的进行,只有科学系统、正规专业的训练,才能保障收到理想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否则,事与愿违。如图:

以上是我的教学研究心得体会(局部举例),仅供参考。

想了解更多的练字方法问题,请关注我,翻阅之前发布的相关信息,有小视频可看,兴许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谢谢支持!

密切关注书法与写字教育发展动态,潜心专注书写技艺方面的课题研究,努力推广实用型硬笔书写技法,做有良心的书法家 ——潘茂生•寄语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1.先说说为什么要专门研习一本字帖

书法界有一个顺口溜叫做,精通一家,广涉百家,自成一家。

这说的就是学习书法然后成为一个书法家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精通一家”开始的。

只有精通了一家的资本,你才能有涉猎百家的资格,最后达到自成一家的目标也才有可能。

  • 何绍基用颜真卿《多宝塔》风格写的书法作品。

所以,我们要想书法入门,首先要必须能精通一家。

如果没有长期临摹一个字帖的学习,你怎么可能精通一家?

那么,精通一家就是指研习一个字帖吗?这个就不一定了。

例如,学习颜真卿的楷书,我们一般都是从《多宝塔》入手的,这是颜真卿早年的一个书法作品,风格清新矫健,如果这个字帖学习差不多了,可以学习颜真卿的,其他一些字帖,例如《东方朔画赞》、《中兴颂》、《颜勤礼碑》等等。虽然,这些字帖不是一个字帖,也是“一家”的字帖。

  • 颜真卿《东方朔画赞》

如果要对书法真正有研究,那么,初步的书法学习,就是这样开始的。

为什么首先要在一家之中学习?因为,优秀书法家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一帖一法。但是,风格和精神是比较统一的,所以,学习了一家,特别是达到精通了一家的程度,应该说,书法的基本功才真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要在书法上有所成就,那么,必须要打下这样一个书法基础。

刚才我们说了,学习书法首先从“精通一家”开始。而精通一家,是要学习这一家的好几个字帖的。

但是,由于书法大师的字帖,每一个字帖都不太一样,所以,书法家依然是以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字帖为主的。

比如说,谭延闿就是以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为主的,而宋代的蔡襄和明代的董其昌都是以颜真卿《多宝塔》为主的。

  • 董其昌以颜真卿《多宝塔》写的书法作品。

再比如说,吴昌硕学习篆书,他可以说,是遍临鼎彝金文,但是,最终还是以《石鼓文》为主,而且,吴昌硕也是因为学习《石鼓文》而成为篆书大师的

再例如说,学习欧阳询书法的,大多数都是以《九成宫》为主的。比如说卢中南,田英章,他们都是以《九成宫》为主,然后也学习一下《虞恭公碑》。

  • 吴昌硕《石鼓文》风格的书法作品

所以,临摹一个字帖好几年甚至一辈子,这都是书法家非常正常的书法学习。这也是大家总结出学习书法要“精通一家”的原因。

2.初学书法几年的困惑与瓶颈

但是,我们初学书法,还没有入门的时候,一个字帖临摹了好几年,可能就会进入“瓶颈期”感到临摹不下去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对书法有了一定的深入了,所以,对学习的要求就高一些了。原来认为不是问题的事,现在就成为一个问题了。

原来是这样的问题,现在又是这样的问题,自己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笔法,于是就非常困惑,甚至会突然厌烦学习这个字帖了。

  • 谭延闿用颜真卿《麻姑仙坛记》风格写的对联书法作品。

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很多人都是换一个字帖学习。

当然,换一个字帖的时候,如果你的书法基本功很好,那就不成问题,可能换一个字帖,你会真正找到这样喜欢的书法风格,这样学起来进步也要快一些的。

但是,我们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都是自学,自学就是凭自己的兴趣学习,既没有系统的书法史知识,也没有系统的,书法技法知识,所以,你会第二次进入新的瓶颈期。因为,你的书法技法并没有提高,也不会笔法分析,所以,按自己的兴趣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又会感到写不下去了。

3.正确认识一个字帖长期学习的必要性

如果我们没有老师,也没有系统的书法史知识,那么,我们对学习一个字帖,要有正确的认识,这就是,学习书法,其实并不容易,绝不是我们想象的几天几个月就可以学好的。

  • 赵孟頫书法作品《妙严寺》局部。

所以,对学习书法,首先要有一个“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有了这样的准备,我们就会耐心坚持去学书法。

4.好方法才是学习的快乐

学习书法一定要有好方法,一个好的方法就像一个导航,即使路途再遥远再弯曲,我们也会知道到达目的地的方向和地点在哪里。

如果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我们尽量多看看书法教程,这些书法教程,基本上会给你指出你的问题在哪里。

在这里,千里马给你提供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叫做“四法三笔”。

我们先说说“四法”就是我们写字的全部过程:起笔、行笔、收笔、接笔,这就是“四法”。

如果我们临摹字帖的时候,只要注意字帖笔画的起笔是怎么起笔的?行笔是怎么行笔的?收笔有事怎么收笔的?

  • 赵孟頫的楷书代表作《胆巴碑》。

那么,你学习书法的精确度就会更高了。可能我们学习了很多年,我们对起笔、行笔、收笔真的没有怎么去认真推敲过,如果你对字帖,中,的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都很推敲,写不好字都不可能。

最后是“接笔”,接笔也是像起笔行笔收笔那样来写的,关键是与其他笔画接应的时候,我们要也要推敲一下字帖上的字是怎么处理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涉及书法“结构”。如果把“起笔行笔收笔”能学会,接笔问题也基本解决了。

其实,学习书法也没有那么复杂,学习方法对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学习方法不对,就会走很多弯路。

关于研习一本字帖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在我们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只学一个字帖,但是,无论你学习多少字帖,最终还是会集中在一个字帖上的。


千千千里马


圣教序一年,准备临3年,1800多字,没几年不行。没写过楷书,练书法不到两年。书友多指教!





東荆河的孩子


专门研习一本字帖时间过长不好,可看一些和本帖相近的字帖,学习了解多种字帖的各种美,最后再融合一下形成自己的风格。





云雪书画


我是一人。一本字帖临习好几年,非常非常的正常。

其实在各种不同领域,都有这么一些,耗费一生研究些“看起来”没有意义的事情。耗费一生确实不容易,但是在帖子上耗费几年时间非常的正常,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

研习一本字帖好几年,一定会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因为几年时间远远不够。

提问者看起来并不是很喜欢书法,也没有科研和读史的经历。

可能书法在不少人眼中实在不够重要,不知道这些人是否能够理解,有一群人花费一生都在读《红楼梦》。

可能书法在不少人眼中实在不够重要,不知道这些人是否能够理解,有一群人确实会研究一些看起来没有用的事情。

问出:专门研习一本字帖好几年是什么感受?

能够说明:不那么喜欢书法,也没有学术研究的经历。书法水平也不会高,练字几年就腻了吗?

田英章自己说,他的楷书水平没有超过欧阳询。

田英章现在多少岁了,他临过多少遍欧阳询。2018年田英章的哥哥,时年73岁田蕴章先生在出了本新书《田蕴章临九成宫碑》。

田英章和田蕴章兄弟临了多少遍《九成宫醴泉铭》,这本帖临了多少年。

一人有感

学习书法要下苦功夫,学习书法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

如果你真的研习一本字帖好几年,你一定能从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学习书法就是苦中有乐,持之以恒的快乐。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12月3日沪。


一人笔记


专门研究一种帖不好。

虽说专门研究一种帖的人对某一个大家的把握应该很强,但是,这样的书法人的缺欠也很大。

临帖不可以频繁换帖,也不可以一生不换帖。频繁换帖会使你难以掌握任何一门大家的书法理论与技能,而终生不换帖也会让你对某一种帖有依赖感,盲从感,也容易写死手,也不利于更全面地掌握书法的理论与技能。

书法提倡复古,但是,书法人绝不可以入古不出古,入古是为了寻求书法书写的真谛,悟通了书写的真谛,你就能够自由地,书写自己理解的书法,那时的你没有必要去遵循出处,别人也没有能力要求你去遵循出处,这样,才是真真正正地写自己的书法!也是真真正正地懂得了书法!





一笑貫长天


先定一个性,一本字帖专门研习好几年是个很好的事情,也是非常难得的。

学习书法的过程,首先会在徘徊,迷惑的阶段度过一段不是很短的惶惶不可终日的路。这一阶段,会迷惑于自己是不是学习书法的料,是徘徊在继续学下去还是放弃的抉择中,会徘徊纠结在学习哪一路字体,谁的字帖的疑惑之中。

这个阶段,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或者就此中断了学习,甚至从此就拜拜了。即便有老师的指导,然而实践的过程是缓慢和曲折的,也会将不稳定的顾虑长久伴随。

所以,如果已经有了这样实践,已经“专门研习”一本字帖“好几年”,绝对是难得与珍贵的。

说到专门研习一本字帖好几年,它应该是已经让人尝到了书法学习的甜头,体验到了书法魅力,体验到了字体结构的美妙和它们传递出来的细微变化的奇妙。也感悟到了关于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以及关于行气,神韵等等的感受。

从执笔方面来说,由于不知道是否有比较好的老师的指导,或者自己是否对于执笔方法的讲究,不能定论执笔法是正确还是错误。但是,笔应该是可以相对自然地掌握了,也就是说能够达到比较的得心应手的程度了。



由于专门研习好多年,对该本字帖有了比较深厚的情感,已经比较深入和真切的理解了字帖,至少在眼力方面是有了经验和功力,因为大多数的人会在这个阶段是手不能完全应手,对于字形与笔画和神韵还是隔着一层纸。

总而言之,这是书法学习走到了相对关键的时刻,进之则提升一个更高的阶段,徘徊则可能前功尽弃 。


这个阶段也会是伴随着枯燥和乏味的,因为很多起初阶段的新奇和兴趣都在渐渐地消退,而后的进步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所以坚持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补充兴趣与热情是是很重要的方法,具体就是加强理论的学习和比较广泛地浏览其他字帖字体,而不要单纯的狭窄的对着一本字帖死学了。End


钱塘泊庐


我看错标题还以为是几十年,专研字帖几年实际上没啥感受,一般人估计门都没入,既然可以让人专门研究的帖,一般都是在古人成熟期的。这时的书法家大多在60岁左右了。这时候出来的字的深度,即便他亲自来教几年你也不一定能消化吸收。何况只是跟他的帖无言以对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