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縣名“臨淄,淄川”,計重的-錙(錙)-來自春秋戰國齊魯

“千年古縣”指距今千年以上且一直沿用建制縣及其以上古政區的名稱,包括臨淄,淄川。淄作為兩、銖之間的過渡單位,是否來自齊魯? 至少楚國未發現。傾向於來自於齊魯。

錙銖---西漢已經常用詞歷代沿用,錙--起源年代至少更早至戰國。

一般認為,到戰國中晚期,各國衡制趨同。具體各國依舊不同之處,且處於演變過程。

1 兩=24 銖 或 6 錙(4錙?),1 斤=16 兩,1 小鎰=20 兩,1 大鎰=24 兩,1 鈞=30 斤 或 24 小鎰或 20 大鎰,1 石=120 斤或 96 小鎰 或 80 大鎰。 其進率以四分進製為主,主要是為 了便於幾何切割,也便於與量制換算。

我們看看若干字典的說法,有所傳承又有所不同。

千年縣名“臨淄,淄川”,計重的-錙(錙)-來自春秋戰國齊魯

錙 不同書寫

錙 (錙) zī 見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字部】【唐韻】側持切【集韻】【韻會】莊持切,音菑。【說文】本作鍿。六銖也。【荀子·富國篇註】八兩曰錙。【正字通】古人言較量錙銖,謂輕微也。荀子註誤雲八兩曰錙。正韻錙引荀註。韻會銖字註,八銖為錙。非。從說文為正。  又【莊子·徐無鬼】無徒翼於錙壇之宮。【註】錙壇,壇名。

千年縣名“臨淄,淄川”,計重的-錙(錙)-來自春秋戰國齊魯

康熙字典 (標點)


千年縣名“臨淄,淄川”,計重的-錙(錙)-來自春秋戰國齊魯

現代漢語詞典


千年縣名“臨淄,淄川”,計重的-錙(錙)-來自春秋戰國齊魯

說文解字注


千年縣名“臨淄,淄川”,計重的-錙(錙)-來自春秋戰國齊魯

王力古漢語字典

千年縣名“臨淄,淄川”,計重的-錙(錙)-來自春秋戰國齊魯

說文系傳

千年縣名“臨淄,淄川”,計重的-錙(錙)-來自春秋戰國齊魯

說文解字詁林


千年縣名“臨淄,淄川”,計重的-錙(錙)-來自春秋戰國齊魯

說文解字詁林


千年縣名“臨淄,淄川”,計重的-錙(錙)-來自春秋戰國齊魯

漢字源流字典

錙 (錙) zī
錙介(喻微小)。錙錘(喻微小)。

錙,六銖也。——《說文》
錙錘之冠。——《淮南子·說山》


八銖為錙。——《廣韻》
銖六則錘,錘暉也;二錘則錙,錙熾也;二錙則兩也。——《風俗風義》
雖分國如錙銖。——《禮記·儒行》,鄭玄注:“八兩曰錙。”
說法不一。等於4銖、6銖、8銖、12銖、6兩或8兩不等。引申為微小。如:錙毫(比喻細微處);錙介(比喻微小);錙錘(比喻微小之物);錙銖不爽(分毫不差)

錙銖 zīzhū
錙為一兩的四分之一,銖為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 。

"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莊子·達生》

"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錙銖有餘。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數倍不足。"西漢《淮南子·兵略訓》

奈何取之盡錙銖。——唐·杜牧《阿房宮賦》 、

"觀其振拔汙塗,積以錙銖,碎清光而競出,耀直質而特殊。"唐 柳宗元《披沙揀金賦》

"吾無遺債累汝,汝亦無父母兄弟掣肘,得行己志,可勿受錙銖聘金。"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

錙,錙銖來自文字記錄,時代戰國-秦漢,但未見考古出土反應其計量的銘文。介於銖和兩之間的單位。從實用角度看,四分進制的換算單位更適宜,傾向於1錙=4銖。有記錄說明是實際中使用的,但文字說法各異,至少說明錙沒有進入官方標準計重單位體系的記錄,是地方使用的計量單位,各地換算又不一,書寫者或抄寫者寫的時候是真實的,也不排除錄寫者書寫或修改或抄錯了。沒有考古證實的實物銘文記錄,得出更準確地結論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