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县名“临淄,淄川”,计重的-锱(錙)-来自春秋战国齐鲁

“千年古县”指距今千年以上且一直沿用建制县及其以上古政区的名称,包括临淄,淄川。淄作为两、铢之间的过渡单位,是否来自齐鲁? 至少楚国未发现。倾向于来自于齐鲁。

锱铢---西汉已经常用词历代沿用,锱--起源年代至少更早至战国。

一般认为,到战国中晚期,各国衡制趋同。具体各国依旧不同之处,且处于演变过程。

1 两=24 铢 或 6 锱(4锱?),1 斤=16 两,1 小镒=20 两,1 大镒=24 两,1 钧=30 斤 或 24 小镒或 20 大镒,1 石=120 斤或 96 小镒 或 80 大镒。 其进率以四分进制为主,主要是为 了便于几何切割,也便于与量制换算。

我们看看若干字典的说法,有所传承又有所不同。

千年县名“临淄,淄川”,计重的-锱(錙)-来自春秋战国齐鲁

锱 不同书写

锱 (錙) zī 见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字部】【唐韻】側持切【集韻】【韻會】莊持切,音菑。【說文】本作鍿。六銖也。【荀子·富國篇註】八兩曰錙。【正字通】古人言較量錙銖,謂輕微也。荀子註誤云八兩曰錙。正韻錙引荀註。韻會銖字註,八銖爲錙。非。从說文爲正。  又【莊子·徐無鬼】無徒翼於錙壇之宮。【註】錙壇,壇名。

千年县名“临淄,淄川”,计重的-锱(錙)-来自春秋战国齐鲁

康熙字典 (标点)


千年县名“临淄,淄川”,计重的-锱(錙)-来自春秋战国齐鲁

现代汉语词典


千年县名“临淄,淄川”,计重的-锱(錙)-来自春秋战国齐鲁

说文解字注


千年县名“临淄,淄川”,计重的-锱(錙)-来自春秋战国齐鲁

王力古汉语字典

千年县名“临淄,淄川”,计重的-锱(錙)-来自春秋战国齐鲁

说文系传

千年县名“临淄,淄川”,计重的-锱(錙)-来自春秋战国齐鲁

说文解字诂林


千年县名“临淄,淄川”,计重的-锱(錙)-来自春秋战国齐鲁

说文解字诂林


千年县名“临淄,淄川”,计重的-锱(錙)-来自春秋战国齐鲁

汉字源流字典

锱 (錙) zī
锱介(喻微小)。锱锤(喻微小)。

锱,六铢也。——《说文》
锱锤之冠。——《淮南子·说山》


八铢为锱。——《广韵》
铢六则锤,锤晖也;二锤则锱,锱炽也;二锱则两也。——《风俗风义》
虽分国如锱铢。——《礼记·儒行》,郑玄注:“八两曰锱。”
说法不一。等于4铢、6铢、8铢、12铢、6两或8两不等。引申为微小。如:锱毫(比喻细微处);锱介(比喻微小);锱锤(比喻微小之物);锱铢不爽(分毫不差)

锱铢 zīzhū
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

"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庄子·达生》

"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锱铢有馀。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数倍不足。"西汉《淮南子·兵略训》

奈何取之尽锱铢。——唐·杜牧《阿房宫赋》 、

"观其振拔污涂,积以锱铢,碎清光而竞出,耀直质而特殊。"唐 柳宗元《披沙拣金赋》

"吾无遗债累汝,汝亦无父母兄弟掣肘,得行己志,可勿受锱铢聘金。"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

锱,锱铢来自文字记录,时代战国-秦汉,但未见考古出土反应其计量的铭文。介于铢和两之间的单位。从实用角度看,四分进制的换算单位更适宜,倾向于1锱=4铢。有记录说明是实际中使用的,但文字说法各异,至少说明锱没有进入官方标准计重单位体系的记录,是地方使用的计量单位,各地换算又不一,书写者或抄写者写的时候是真实的,也不排除录写者书写或修改或抄错了。没有考古证实的实物铭文记录,得出更准确地结论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