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著书、忧国忧民、放言无惮、深于取象的传统

导语:

先秦时期是指春秋战国

这段时间,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诗经》与《离骚》,文学开始由群体创作向个体创作转变,我们还可以发现后世文学的各种题材,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这个时期的文学著作。如历史散文可以追溯到《春秋》、《左传》这两部作品的出现。

这个时期的文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文学、历史、哲学在文学作品中是相互交融的。如《春秋》《战国策》这些作品既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著作;《周易》《庄子》这些作品也是带有哲学思想的文学著作。

发愤著书、忧国忧民、放言无惮、深于取象的传统

庄子

除此之外,中国诗歌的产生源于音乐,这也就导致了诗歌、音乐、舞蹈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屈原所作的《九歌》便是用于祭祀时的曲子,这个特点到后来也有体现,如宋词大部分都有对应的曲调,只是在后来的流传中,大部分曲调失传了。

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我国产生的最早文学样式是诗歌,《宋书》中记载,当语言产生的时候,诗歌也随之出现了。原始的诗歌是与劳动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吕氏春秋》中记载,诗歌是在集体劳动中所产生的,最早用于协调动作和提高效率。这些记载可以证明,诗歌产生的原因是生产劳动

发愤著书、忧国忧民、放言无惮、深于取象的传统

农耕图

诗歌最开始也是和音乐舞蹈联系在一起的,《礼记》中记载,三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表达主观情感的工具,只是具体的形式不同而已。而《吕氏春秋》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书中说人民在劳作中,会跟着诗歌的节拍跳舞,这也证明了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关系十分紧密。

发愤著书、忧国忧民、放言无惮、深于取象的传统

和乐而歌

原始的歌谣是集体创作的,这种情况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愿望等,对于研究历史、文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远古文学还有一类是神话传说,但是由于年代太过久远,流传下来的神话并没有被系统的保存下来。

著名的神话传说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他们大都保存于《山海经》、《淮南子》中。神话通过幻想的方式,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对于我们研究文学也具有审美与认识价值。

发愤著书、忧国忧民、放言无惮、深于取象的传统

精卫填海

除了诗歌之外,散文也是先秦文学的主要形式。《尚书》是我国出现得最早的散文集,同时他也是一部历史文献。《尚书》的语言比较艰涩,这也是早期散文的特点之一。除了《尚书》之外,《左传》等散文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文学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是取得的成就确实十分惊人的。文学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奴隶制社会走向衰亡,封建制度开始形成,社会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

先秦文学的成就,不仅在于那些诗歌与散文,更在于这些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上,这些观念对我国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

文学的基本问题是文学究竟是干什么的。在这个问题上,先秦时期的文人们认为文学是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工具。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创作动机。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是百家争鸣的,不同的学派在文学的思想与艺术上,都提出了各自的文学主张。其中,最为出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较大的主要要儒家、道家、墨家。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等,儒家形成于西周末年,儒家的成员大多是靠教书为生的阶层。他们试图用礼乐制度治理国家,并用礼乐制度作为基础建立了一套社会政治理论。

发愤著书、忧国忧民、放言无惮、深于取象的传统

孔子

儒家强调文学要发挥政治和道德的功能,并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说法一实现这个目标。这个文学主张是儒家的文学纲领,这个主张强调文学的四个功能,即感悟、认识、教育与批评

同时,儒家还主张重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这一主张形成了中国文学言之有物、积极向善的优良传统。儒家推崇比较温和端庄的创作风格,但是这一主张也导致文人在讽谏时,语言更加委婉,通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来表达对现实的看法。

道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在于审美方面,道家认为文学的目的在于通过领悟自然实现对现实的超越,推崇释放文人的真性情,这也造成后世文人的创作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感情真挚动人。

发愤著书、忧国忧民、放言无惮、深于取象的传统

老子

道家还强调文学创作的朴素平淡,他们认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不露人工的痕迹。因此他们提倡宁静的感情与自然的风格。

墨家提倡文学的实用性,同时也提倡文风的简朴自然,墨家认为如果语言太过华丽,就会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忽略的作者文学创作的目的。墨家的文学主张对后世论说文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发愤著书、忧国忧民、放言无惮、深于取象的传统

墨子

先秦文学的四个传统特征

先秦文学的第一个特征是发愤著书,司马迁在《史记》的自序中,对我国发愤著书的传统做了简单的概述。如屈原在被放逐的时期完成了《离骚》的创作,韩非被囚禁在秦国的时候,写下了《孤愤》。

用直白一点话,发愤著书就是指文人们在遇到了令人愤怒的事情时,就会写出好文章。因为那时的感情比较强烈,在感情的催动下就能写出能够感染人的文章。比较典型的人物有柳宗元,柳宗元早期做官,志向在于辅佐君王,可是到了后期,被贬官之后,就创作出了很多名垂千史的文章。

第二个传统特征是忧国忧民,儒家注重关心民间疾苦,并以此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因此,也形成了后世文人忧国忧民的传统。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文人存在,如杜甫、白居易等,他们都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

发愤著书、忧国忧民、放言无惮、深于取象的传统

杜甫

这个传统在很多的文人身上都有所继承,哪怕到了现代也依旧有这样的作者存在。从文学的主题来看,忧国忧民是我国文学发展中最严肃的主题。

放言无惮是先秦时期的第三个传统特征,这也是屈原作品最显著的特征。当然不止是屈原,先秦时期的大部分文人创作都具有这个特征。放言无惮是指对统治者或贵族的错误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与批判。

先秦时期形成这个传统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乱世,文学处于萌芽的阶段,统治者对文人们的限制还比较少,所以这些文人进行批判时,敢于放言无惮。

发愤著书、忧国忧民、放言无惮、深于取象的传统

乱世战争图

但是到了秦朝甚至是以后的朝代,君王对于文人们的管控开始加强,文人们放言无惮的这个特征被削弱,甚至是很难得到继承。但是每当一个朝代快要解体的时候,这个特征又会重新出现。

最后的特征是指深于取象,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多用比喻、寓言等手法,使得文章形象生动。在《诗经》、《离骚》中都有比较明显的体现。到了后期,这个特点也成为了散文的特征之一。

结语:

先秦时期的文学,是我国文学发展的萌芽时期。后世的文学体裁在先秦时期都可以找到痕迹,后世文人的创作对先秦文学也都有或多或少的继承。与西方传统的戏剧、史诗文学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学,如诗歌、散文大多比较简洁,字数也比较少。

先秦时期的文学观念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也十分的巨大,尤其是儒家、道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虽说中国的统治者大多以儒治国,但是道家的思想却也扎根于文人的文学创作中。

到了现代,先秦文学的四个特征,也依旧被文人们所认同与继承,甚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西方的文学理论也有相似的理论阐述,虽然具体的说法不同,但是主要内容都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