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最高榮譽:元朝諡號“文正”的九大名人

“文正”這一諡號在宋仁宗之前稱作“文貞”,是歷朝歷代士子大夫們夢寐以求的諡號。在宋仁宗之後,為了避其名諱趙楨,將文貞改為文正。元朝國祚雖短,但也有九人獲得“文正”的諡號。

文人的最高榮譽:元朝諡號“文正”的九大名人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號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圖撒合裡,遼朝東丹王耶律倍八世孫、金朝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泰和六年(1206年)參與科舉考試為優等,授予掾職,後任開州同知、左右司員外郎。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被任命為輔臣,隨成吉思汗常年征討,屢立戰功。窩闊臺即位後,耶律楚材提倡立朝儀,被譽為“社稷之臣” ,任中書令(宰相)。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窩闊臺汗兩朝為官近30年,功勳卓著。皇后脫列哥那稱制時,因屢彈劾皇后寵臣奧都剌合蠻,受到排擠。乃馬真後三年(1244年)悲憤而死,享年55歲。至順元年(1330年)元文宗追贈耶其為經國議制寅亮佐運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寧王,諡號“文正”。

文人的最高榮譽:元朝諡號“文正”的九大名人

耶律有尚(1235—1320)字伯強,遼東丹王十世孫,山東人。早年受業於宰相許衡,號稱高第弟子。至元八年(1271),許衡為國子祭酒,他被選為齋長,兩年後升為助教。二十年,除秘書監丞,出知薊州。不久,召還京師任國子司業,建言設立國子監,建學館。二十七年以老辭官。

大德元年(1297),復起為國子祭酒,除集賢學士,累官至昭文館大學士、兼國子祭酒、階中俸大夫。至大元年(1308)再次辭官。耶律有尚前後五居國學,教法都遵照許衡。他精於性理之說,推崇程朱理學為“正學”、“正道”,提倡儀容辭令、動中規矩,均應以“義理為本”,“恭敬為先”。延佑七年去世,時年86歲,賜諡文正。

文人的最高榮譽:元朝諡號“文正”的九大名人

竇默(1196—1280)初名傑,字漢卿、子聲,元初理學家,金針灸醫家,河北邯鄲肥鄉人。金國末年,為逃避戰亂,出走河南,從名醫李浩學銅人針法;又南走德安,學習宋人理學著作。不久元軍攻陷德安,楊惟忠招集儒釋道之義。他應召北歸至大名,與姚樞、許衡等講求理學。後又返回肥鄉,教授生徒以經術之學。

元世祖忽必烈為藩王時,曾召見問治國之道,使其皇子皆從之學。即位後,被元世祖任命為翰林侍講學士,官至昭文館大學士、正議大夫。至元十七年(1280)去世,享年85歲,贈太師,封魏國公,諡文正。著有《標幽賦》《針經指南》《流注指要賦》《竇太師流注》《指迷賦》《銅人針經密語》等針灸專著。

文人的最高榮譽:元朝諡號“文正”的九大名人

許衡(1209-1281)字仲平,號魯齋,世稱“魯齋先生”,河南沁陽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自幼勤讀好學,為避戰亂,來往於河、洛之間,曾與姚樞及竇默共同學習宋人理學。元憲宗四年(1254年)應召出任京兆提學,授國子祭酒。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兼領太史院事,與郭守敬修成《授時歷》。

許衡直言納諫,屢遭權臣排擠,至元十八年(1281年)去世,時年73歲,贈榮祿大夫、司徒,諡號“文正”;至大年間,加贈正學垂憲佐運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魏國公。皇慶二年(1313年),從祭孔廟。著有《讀易私言》《魯齋遺書》等。

文人的最高榮譽:元朝諡號“文正”的九大名人

劉秉忠(1216-1274)初名劉侃,法名子聰,字仲晦,號藏春散人,河北邢臺人,祖籍瑞州。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聰明過人,13歲時入都元帥府為質子,17歲為邢臺節度府令史。曾一度棄官歸隱,拜虛照禪師為師。後入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參預軍務,被稱為“聰書記”。

至元元年(1264年),升任光祿大夫、太保,領中書省政事,自此梗加盡心於國事。至元十一年(1274年)逝世,時年59歲。累贈推誠協謀同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常山王,諡文正。劉秉忠曾主持元大都的規劃設計,奠定了北京的城市雛形。其還兼擅詩文詞曲,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經》傳世。

文人的最高榮譽:元朝諡號“文正”的九大名人

廉希憲(1231-1280)一名忻都,字善甫,號野雲,維吾爾族,祖籍吐魯番,燕南諸路廉訪使布魯海牙之子。19歲時,入侍忽必烈於藩邸,被稱為“廉孟子”。元憲宗四年(1254年)任京兆宣撫使,擁立忽必烈即位。歷任京兆、四川宣撫使,中書右丞行秦蜀省事,官至中書平章政事時,他剛正不阿、直言敢諫。

至元七年(1270年)罷相,四年後,復起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次年,元軍取南宋江陵,廉希憲奉命行省荊南,負責善後。至元十六年(1279年)復領中書事。左丞相伯顏曾贊其為“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至元十七年(1280年)病逝,時年五50歲。累贈推忠佐理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恆陽王,諡文正。

文人的最高榮譽:元朝諡號“文正”的九大名人

何瑋(1245-1310)河北易縣人,易國公何伯祥之子,初襲父職,為元將,鎮守亳州。至元十一年(1274)任帳前都鎮撫。以功授武德將軍、管軍總管,佩金虎符。滅南宋後,進懷遠大將軍、太平路軍民達魯花赤,又升昭勇大將軍、行戶部尚書、兩淮都轉運使。後歷任參議中書省事、江浙按察使、大名路總管、湖南宣慰使等。

至元三十一年(1294)官拜中書參知政事。當時宰相有11人,何瑋奏請裁減未被允准,於是辭官。大德年間,歷任侍御史,御史中丞,成宗駕崩後不久,再次辭職。武宗即位後,授太子副詹事,歷任太子詹事兼衛率使、中書左丞、平章政事、商議中書省事、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河南行尚書省平章政事。至大三年(1310)去世,時年66歲,贈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梁國公,諡文正。

文人的最高榮譽:元朝諡號“文正”的九大名人

吳澄(1249—1333)字幼清,晚字伯清,江西樂安人,元代傑出的理學家、經學家、教育家。自幼聰慧好學,宋末鄉貢,曾先後從師著名理學家程若庸、程紹。宋亡後隱居著述,被稱為“草廬先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徵召為國子監丞,至定元年(1321年)任翰林學士,進階大中大夫。

泰定元年(1324年)為經筵講官,敕修《英宗實錄》。元統元年(1333年)因病逝世,享年85歲,追封臨川郡公,諡文正。吳澄與許衡齊名,並稱為“北許南吳”,以其畢生精力為元朝儒學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吳文正公全集》傳世。

文人的最高榮譽:元朝諡號“文正”的九大名人

王壽(1250-1310),字仁卿,河北涿州人。自幼聰明好學,因為通曉蒙古語,被任命為中書掾,後入侍裕宗。至元十九年,授兵部員外郎。歷任吏部郎中、大司農丞、燕南河北道廉訪副使、集賢直學士、侍讀學士、御史臺侍御史,參議中書省事,吏部尚書。

武宗即位後,厲御史中丞、左丞,太子賓客、集賢大學士。至大三年(1310年)去世,時年60歲。次年,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國、薊國公,諡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