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境尷尬的你,怎麼做才能速效補救人際交往中的短板?

有家長問我,跟孩子的關係特別糟糕怎麼辦?要擱我說,所有糟糕的人際關係中(包括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必有一方是“不會說話”的,一開口就把天聊死、把人氣死的那種。同樣的家庭成員結構、同樣的人際交往場景,為什麼如魚得水的總是別人、處境尷尬的總是自己?該怎麼做才能速效補救?

處境尷尬的你,怎麼做才能速效補救人際交往中的短板?

1、“開口之前”想一想:對方的立場是什麼?

速效補救人際關係短板的第一步是,開口之前想一想“對方的立場是什麼”?

疫情期間因公出行,原來的司機家在外地短期內無法返崗,於是臨時抽調了另一個基層單位的司機。那天是大年初一,西北風生冷生冷的。說實話,心裡頭是有些不高興的,一則這不是非得在大年初一必須辦結的那種重要又緊急的事;二則當天回不來還得在外頭住一宿,三則原本該負責這事兒的人也在同城。真是哪哪兒都不痛快啊——可是,一上車,這許多的不痛快竟然神奇的消失了。

分明是坐慣了的一模一樣的車,可卻又確確實實完全不同了:特別喜慶且溫馨。車廂兩側分別掛了一對兒紅彤彤的桔子型小燈籠,柔軟的紅色穗子水波一樣微微盪漾。還有香味兒,不是那種讓人呼吸不暢的濃郁香水味,而是前味淺淺甜、後味醇醇清的蘋果香,仔細找了找,喲,側門貯物格里還真擱著一對兒又圓又鮮的蘋果,一個是桃花初開粉嘟嘟的紅富士,一個是柳芽初生綠瑩瑩的顏色黃香蕉。最讓人心暖的是,座位上竟然還有一個燙呼呼的暖寶寶,順手往懷裡一擱,綿綿熱氣一點驅散了西北風的冷硬和細細掖藏的那點兒不高興,往日的平和寧靜就這樣回來了!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貼心的零食、音樂以及滿滿一大壺泡了紅棗生薑的開水——這哪裡是一次匆促的出差啊?簡直是到朋友家做客的感覺。

關於司機為什麼能做到這麼好,他說,“你也不容易啊,大年初一的,五點就得起,天還這麼冷,路上要三四個小時呢,能舒服些就儘量舒服些過唄,一到地兒又要開始忙。”

換了任何一個人,在同樣場景中經歷我所經歷的,是不是都會心生感動?是不是都會在有機會時候順手幫他一把?家庭中的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也罷,社會中的普通或特殊人際關係也罷,能得對方一個“心生感動”或“心懷善意”,便是大成!

正如同,這個剛入職不久的年輕司機雖然只是普通中職畢業,但是,我們能夠非常篤定的看見:這樣的他,怎麼可能永遠只是司機?是的,大年三十晚上才接到通知額外加派了初一凌晨出車任務,年輕的司機沒有任何抱怨不說,還儘可能的站在坐車者的角度去想問題,儘可能照顧好坐車者的心情並想方設法把三四個小時的行程變得鬆快又愜意——任何親子關係的暢順溝通、人際關係的良性互動,都是以“對方的立場是什麼”為基本前提的。

處境尷尬的你,怎麼做才能速效補救人際交往中的短板?

2、“開口之時”想一想:導致對方態度的因素有哪些?

速效補救人際關係短板的第二步是,開口之時想一想“導致對方態度的因素有哪些?”

有一組有趣的數據,說是大象因為足夠強大,所以13歲以後才開始繁殖;而有一種刺蝟,出生才剛剛40天就開始大批量繁育後代,一窩能生32胎,只因為它太弱,如此這般便可以抵禦環境中的變化和危險。身為動物的它們,會本能的在生育與生存之間找到平衡;生而為人也是一樣,除了動物性本能的權衡與選擇之外,更會極致運用學識、智慧及其他人類特有資源對所處環境中、人際交往中的得與失、利與弊進行精確的計算,從而謀求最大化——這既是作為經濟學理論基石的“理性人”觀點,更是人類在漫長生活史形成的起碼“理性”與“自利”,這無可厚非。區別無非是,被人們叫做“壞人”的那類,是通過“絕對利己式”的強取與掠奪謀求利益最大化;被人們喚做“好人”的那類,是通過“相對利他式”的共情與合作實現利益最大化。

親子關係和其他人際交往中,開口之時想一想“導致對方態度的因素有哪些”,便不會犯忌諱惹人厭,便不會無意中堵塞了暢順的溝通渠道而不自知:孩子今天進門時候明顯情緒低落,家長卻視而不見吆三喝四逼寫作業,全然不顧孩子很有可能遭遇到不好的事情正急需家長的方向性幫助和情緒性安撫,比如遭遇校園霸凌、被老師冤枉之類。或者,孩子哼著歌兒情緒高漲的進門,明明是因為記得今天是媽媽生日且精心準備了禮物想來一個大驚喜,可媽媽卻為了孩子床底下的一隻臭襪子而怒不可遏劈頭蓋臉各種臭罵……從此之後,也許這孩子遭遇了再怎麼慘痛的事件,家長也成了最後一個知道的人;從此之後,也許這家長終其一生再也收不到孩子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了——為什麼呢?

因為,家長不曾在開口之時停一停,不曾根據當時、當境孩子情緒的好或壞想一想“導致對方態度的因素有哪些”。如果預先思量周全了,開口時的表達內容及語氣語調等就可以與對方的心境態度高度匹配契合——誰不喜歡與這樣的人交往呢?誰不會對這樣的人“心生感動”“心懷善意”呢?

處境尷尬的你,怎麼做才能速效補救人際交往中的短板?

3、“開口之後”想一想:對方有沒有了解到你對他的理解?

速效補救人際關係短板的第三步是,開口之後想一想“對方有沒有了解到你對他的理解”?這話聽起來有點繞,但卻是一切不良人際交往過程的“高效潤滑劑”。在人際交往(包括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中如何做到“讓對方瞭解到你對他的理解”呢?方法有兩個:

一是在人際溝通中遵循“10/10/10原則”。

“10/10/10原則”是管理學上關於“某個決策有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的一條黃金律。我們大多數人在跟人溝通時都存在一個問題:不考慮這一句話說出去之後有可能產生的長遠影響。正所謂“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不中聽的話固然不至於“六月寒”,但今天一句明天一句的疊加,必然形成人際關係的負性複利效應。

“10/10/10原則”如何實施呢?

第一是在“開口之前”想一想,這一句話如果說出去,在10分鐘後會產生什麼影響?第二是在“開口之時”想一想,這一句話說了,在10個月後會產生什麼影響?第三是在“開口之後”想一想,這一句話說了,在10年後會產生什麼影響?尤其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是一個人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沒有之一),越熟悉越親密,越要在開口之前想一想,要像“對待陌生人一樣”認真且鄭重,而不是信口胡沁滿嘴跑馬。

在任何人際關係中始終如一踐行“10/10/10原則”,必將有助於你在人際關係交往中降低感性因素的影響,迫使自己隨時考慮人際交往過程中對言語內容、語氣語調等有可能帶來長遠影響的考量,從而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二是“傾聽、決策、交流原則”。

“傾聽、決策、交流”是Twitter前CEO提出的決策者溝通模型。當然,這六個字誰都認知,但真正瞭解其順序性與巨大價值的人不多。這個決策者模型同樣適用於所有人際交往過程(包括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尤其是,當你為主導者的時候,“傾聽、決策、交流”的順序便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傾聽,然後決策,最後交流——當然,不能讓它們之間間隔太長時間。

“傾聽、決策、交流原則”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的關鍵訣竅有三條,一是要始終堅持“先傾聽”,二是絕不要亂了順序,三是要儘量縮短每一步之間的時間差——你有沒有讓對方瞭解到“我盡了自己最大能力站在你的立場去理解你”?這就是最溫和、最堅定的表達,更是最長情的尊重、最美好的接納。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