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传国玉玺被找到了,现在价值几何?

顾鸣1


传国玉玺是传说中的“神物”。之所以说是传说,有关玉玺的史料比较多,但大都只有只言片语,难以考证,难免给人以传说之嫌;之所以说是“神物”,是因为玉玺代代相传,成为皇权的象征,拥有玉玺则得国比较正统。单单考虑以上两点,传国玉玺的价值就不言自明了。

如果传国玉玺被找到了,他毫无疑问会被定义为国宝级的文物。作为文物,传国玉玺身上的一些特质,是其他东西无法比拟的。

兜兜转转,流传跨度长达一千多年

综合各种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出传国玉玺(含前身和氏璧)的流传路线:

春秋时楚国→战国秦惠文王→赵惠文王→秦王嬴政(秦始皇)→秦王子婴→汉高祖刘邦→新朝王莽→更始帝刘玄→汉光武帝刘秀→孙坚→袁术→汉献帝刘协→魏文帝曹丕→晋武帝司马炎→前赵刘聪→后赵石勒→冉魏冉闵→东晋司马氏→南朝(宋齐梁陈)→隋文帝杨坚→漠北突厥→唐太宗李世民→后梁朱全忠→后唐李存勖→北宋宋哲宗→金国皇室→元世祖忽必烈→不知所踪。

从时间跨度看,玉玺流传时间长达1500多年之久,其中真假难辨,而且经手之人大都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就这一点来讲,传国玉玺是独一无二的。

用料弥足珍贵

从史料来看,传国玉玺最初的源头是和氏璧。和氏璧是什么形态并无明确说法。一般认为,他是一种原石状态。《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和璞就是没有雕琢的和氏璧。和氏璧到底是什么材质呢?或为和田玉,或为独山玉,或为蓝田玉,抑或为拉长石。

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拉长石。拉长石具有变色光学效应。五代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载“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这里说的就是和氏璧的变色效应。无论哪种,和氏璧都是弥足珍贵的。原石如此,更不要说精雕细琢后做成的玉玺了。

印文往往与特定历史相结合

一般认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命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制成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篆书。这便是传国玉玺的印文。

这些印文其实是有争议的。《资治通鉴》载,汉高祖得到传国玉玺时上面写着“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后汉书》载,冉闵大将军蒋干将玉玺交河南太守戴施时,上面写着“(昊)天之命,皇帝寿昌”。

这些印文虽然不一,但其意思大同小异。除了这八个字,也有皇帝为了强调得位的正统性,还要再刻上一些印文,如曹丕建魏时就命人在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玉玺”,后赵石勒灭前赵后,又加刻“天命石氏”。这些印文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成为特定时代的特定记忆。

综合来看,传国玉玺充满神秘色彩,也充满不确定性,给人无限遐想。如果传国玉玺为真,而且流传到现在,一定是不可多得的无上至宝,其价值足以秒杀大多数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