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相信“孩子小时候千万不能多抱”吗?

多少人跟我一样,当了妈妈后就被好心的建议“不要多抱”。

寻寻刚出生那会正值过新年,我父亲几年前中风后腿脚一直不太方便,母亲留在家中不能来看外孙,只能时常打电话或视频来表达关心,除了必问的“孩子长胖了吗?奶水够不够吃呀?晚上睡觉醒的多吗?”每次结尾都会叮嘱一句,“孩子小时候千万不要多抱,他一哭你就抱,他就养成了习惯,惯吃惯喝行,可不能惯孩子这个毛病。”

无独有偶,等到能抱着寻寻在小区里溜达晒晒太阳时,总有几个奶奶或外婆也抱着自己家的孩子在一起闲聊,我有时候也会去凑凑热闹,阿姨每次都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关切的语气说,“小姑娘,我跟你说哦,宝宝很聪明的,抱多了就一直要你抱,千万不要多抱,记住了哦!”

自己父母的叮嘱,小区里奶奶们的建议,都不约而同的指向孩子小时候不能多抱。遗憾的是,寻寻从小就特别需要抱抱,尤其是我的抱抱。

寻寻从出生以后,基本上是挂在我身上的一个娃娃,清醒的时候除了吃奶就在我的怀里,神奇的是,孩子每次哭闹都能在我的怀里安静下来。

寻寻四个月之前,白天吃完奶以后,必须要抱着睡,即使我刻意营造出宝宝在妈妈子宫里的状态,把他裹得紧紧的,也没啥用,不到1分钟他就能意识到不在大人的怀抱里,一定会挣扎着醒来。


你还相信“孩子小时候千万不能多抱”吗?

寻寻1岁之前,每次出去打预防针的时候,全程只能让我抱,谁抱都不行,无论家里其他人怎么去逗他、转移他注意力想跟我换换手,寻寻总能迅速的捕捉到成人的意图,紧紧地搂住我的脖子不撒手。

虽然脑海里时时会闪现过来人的好心叮嘱和建议,但我始终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尽可能多的拥抱。为什么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依恋”。

一、什么是依恋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依恋通常在婴儿五六个月至九个月时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一岁半至两岁半达到高峰。

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它是人类最初始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

你还相信“孩子小时候千万不能多抱”吗?

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音频48秒)

孩子对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依恋是通过拥抱、抚摸、亲吻等身体上的接触表现出来的。所以,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不但不应该拒绝孩子的拥抱,而是尽可能多的去抱抱他,满足他的需求,让他感受到成人对他的关注,帮助他构建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安全感,为孩子最终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奠定基础。

二、安全型依恋VS不安全型依恋

关于依恋类型的划分, 先来看一个著名的实验——陌生情境实验。

安斯沃思(M.Ainsworth)设计了陌生情境的经典实验来研究幼儿分离焦虑、陌生焦虑。在陌生情境中,对12~24个月的婴儿和他们们的父母进行实验,测量婴儿的依恋反应和类型。

根据婴儿在实验情境中的表现,发现婴儿的依恋有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

安全依恋 (Secure)。这类幼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第二种:焦虑-回避型 (insecure- avoidant)。这类幼儿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幼儿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第三种:焦虑-反抗型 ( insecure- ambivalent)。此类幼儿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我们把第一种依恋类型称为安全型依恋,把焦虑-回避型和焦虑-反抗型都称为不安全型依恋,亲爱的父母,预测一下自己孩子在这个实验中可能的反应,你的孩子属于哪一种依恋类型呢?

三、依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鲍尔比1951年对非正常家庭成长的幼儿和流浪儿做了大量的调查,在提交的《母性照看与心理健康》的报告中,他得出: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婴儿和年幼幼儿与母亲建立的一种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

一些国家的调查发现,“母爱丧失”的幼儿,包括受父母虐待的幼儿,在婴儿期会出现神经性呕吐、厌食、慢性腹泻、阵发性绞痛、不明原因的消瘦和反复感染,这些幼儿还表现出胆小、呆板、迟钝、不与人交往、敌对、攻击和破坏等个性特点,这些个性特点会影响他们一生的顺利发展,易出现心理不健康、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

可见,依恋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 依恋影响幼儿的认知发展

不同依恋类型的幼儿,在问题情境中的表现有所不同。有的研究(Matas,et al.,1978)评定了一些12个月和18个月的幼儿的依恋类型,在这些幼儿2岁时,观察他们在问题情境中的表现,揭示了早期依恋质量与以后发展的关系。

结果表明: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对问题表现出好奇探索的倾向,会主动地接近问题,遇到困难时较少有消极情绪的反应,既能够向在场的成人请求帮助,又不太依赖成人。

不安全型依恋的幼儿自我调控能力与合作性较差,情绪不稳定,如跺脚、发脾气,面对困难有明显的失望反应,坚持性差,容易放弃,必要时也极少求助于成人。

你还相信“孩子小时候千万不能多抱”吗?

2. 依恋影响幼儿对他人的情感态度

婴幼儿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照看者)之间应当有一种温暖、亲密、连续不断的关系。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很容易产生信赖、自信和稳定的情绪状态,在同伴中展示出社会才能,步入婚姻生活后,更能胜任一个父母或母亲的角色。

不安全型依恋幼儿则容易情绪不稳定和对环境不信任,难以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在幼儿园环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敌对的、愤怒的、侵犯的行为。

你还相信“孩子小时候千万不能多抱”吗?

3. 依恋影响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反应方式和决定反应的认知方式,从而形成最初的“内部工作模型”,即幼儿对自己、重要他人(如父母或其他照看者)及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的稳定和认知模式。

安全依恋有利于幼儿学习和把握人际交往技能,与人交往时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婴儿期对父母安全的依恋能预测幼儿在幼儿园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关系。

早期依恋对青少年期的亲子关系及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从来没有过依恋感的幼儿长大后可能成为只顾自己而对别人毫无感情的人,也可能成为由于缺乏安全感或对人过分猜疑而无法跟他人建立信任的人,还可能成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人。

你还相信“孩子小时候千万不能多抱”吗?

亲爱的家长朋友,看到这么多的研究结果都证明了安全型依恋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大家是不是也庆幸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给了孩子足够的抱抱呢?好心的过来人所说的“孩子小时候抱多了,就习惯依赖家长,走路都不愿意自己走”的情况也并没有发生。

四个月开始,寻寻每次睡着了就挣扎着要躺在床上;1岁以后,我们每次带他出去玩,谁抱都可以;他学会自己走路以后,根本不喜欢大人抱,晃晃悠悠的到处走。

直到现在,寻寻每次起床后都会说“妈妈,抱抱,抱抱”,我也会充满欢喜的给他一个大大的抱抱。所以,如果现在你的孩子需要抱抱,就大大方方地给他足够的拥抱吧,每一次的拥抱都在帮助你的孩子之间建立安全型依恋哦!

亲子交往绘本推荐

1.《抱抱》

2.《小花生暖心成长系列》

作者:(日)广川沙映子,晓晗译,连环画出版社,2017.

3.《我爸爸》

作者:图\\(英)文安东尼•布朗,余治莹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4.《我妈妈》

作者:图\\(英)文安东尼•布朗,余治莹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5.《像爸爸一样》

作者:(英)大卫•梅林文,林听译,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

6.《有时候我特别喜欢爸爸》

作者:文\\(法)阿诺•阿梅哈,图\\(法)侯邦图,明天出版社.2013.

7.《逃家小兔》

作者:(美)赫德,黄逎毓,明天出版社,2008.

8.《猜猜我有多爱你》

作者:(爱尔兰)山姆•麦克布雷尼、安妮塔•婕朗,梅子涵译,少年幼儿出版社,20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