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南部有一古鎮,商代就有長壽之鄉的美譽,被稱為老人村

水磨古鎮 位於 四川 省 汶川 縣南部的岷江支流壽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 長壽 之鄉”的美譽,時稱老人村,後更名為水磨至今。水磨鎮既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交融區,在災後重建中賦予其厚重的南粵新元素,內地風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輝映,西蜀人文和禪佛文化聯袂綻放。古今歷史文化交匯、川廣發展理念結合、藏羌人文風情薈萃,儼然一幅“高山峽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風情四溢”的“水墨畫”,被譽為 汶川 大地震災後重建第一鎮。

汶川南部有一古鎮,商代就有長壽之鄉的美譽,被稱為老人村

汶川南部有一古鎮,商代就有長壽之鄉的美譽,被稱為老人村

禪壽老街是 水磨古鎮 的主要街道,全長1300米,兩邊分佈的春風閣、大夫第、萬年臺、白塔等建築,是典型的羌、藏、漢相結合的明清風格。具有輪廓清晰、佈局深蘊、多軸線明確等特點,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築思想和設計理念。

汶川南部有一古鎮,商代就有長壽之鄉的美譽,被稱為老人村

汶川南部有一古鎮,商代就有長壽之鄉的美譽,被稱為老人村

川西 居民風格,古色古香的禪壽老街不僅解決了災後當地居民住房的問題,同時打造了以家帶店的宜居宜商模式,在自家門前賣當地特產或者特色小吃。

汶川南部有一古鎮,商代就有長壽之鄉的美譽,被稱為老人村

汶川南部有一古鎮,商代就有長壽之鄉的美譽,被稱為老人村

汶川南部有一古鎮,商代就有長壽之鄉的美譽,被稱為老人村

禪壽老街的萬年臺始建於明萬曆25年(公元1588年),毀於90年代末。“5·12” 汶川 特大地震後,經考古調查後依原樣進行修復。建築坐南朝北,平面是“凸”形分佈,歇山頂,穿鬥抬梁式結構,七架九脊檁,素筒瓦屋面,灰塑脊,頂施藻井,並彩繪。具有古樸典雅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藝術風格,吸取了 中國 傳統建築及 川西 民居建築結構的簡潔、樸實、莊重等特點,是研究 中國 戲劇發展史寶貴的實物資料。

汶川南部有一古鎮,商代就有長壽之鄉的美譽,被稱為老人村

汶川南部有一古鎮,商代就有長壽之鄉的美譽,被稱為老人村

汶川南部有一古鎮,商代就有長壽之鄉的美譽,被稱為老人村

禪壽老街的起點有一個為水磨修建的亭子,水磨作為 中國 古代傳統的生活用具,最早記載於晉代,漢代以後蓬勃發展,三國時期多功能水磨工具已經誕生成型。宋代葉適《財總論二》:“紡場,河渡免引,茶場,水磨之額,止以給史祿而已”。這個水磨是明晚期建造,距今有400餘年歷史。它是 水磨古鎮 以傳統農業為主導產業的歷史縮影,也是古岷江流域農耕文化的真實寫照。

汶川南部有一古鎮,商代就有長壽之鄉的美譽,被稱為老人村

汶川南部有一古鎮,商代就有長壽之鄉的美譽,被稱為老人村

汶川南部有一古鎮,商代就有長壽之鄉的美譽,被稱為老人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