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后刘娥为什么成不了第二个武则天?

洪浩江苏南通


刘娥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公元1022年宋真宗赵恒去世,刘娥之子也就是宋仁宗赵祯才13岁,根本不具备处理政务的能力,朝中权力落入宰相和刘娥手中。

随即刘娥以多种手段把朝中大臣赶出京城,自己手握重权,但是她为何不能如武则天一样当第二个女帝呢?

一,在朝中没有大臣支持刘娥上位

刘娥与武则天的不同之处之一:武则天扩大了唐代选拔官员的途径。在唐以前科举制度不完善,选官途径主要是通过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方法,这就导致了唐以前士族基本上都掌握在贵族手中。

以五姓七宗为首的士族门阀控制了朝政,甚至是江山,而武则天一是开辟了武举,二是完善了科举制度,给庶族百姓阶层提供了进入仕途的良机,所以这就使武则天在朝廷上有一股力量支持。

而刘娥虽然深得先帝宠爱,贵为太后,但她还是以依附赵家为主,无法形成自己的势力,没有可以依赖的力量,所以她的上位无人支持。

二、赵宋正统观念已深入人心,君臣关系非常之好。

程朱理学出来之前,宋朝是历史上最为开明和包容的朝代,宋家天下一直以君臣共治著称,而且宋朝文人士大夫的地位非常之高。

不论是赵匡胤、赵光义还是赵恒,都对文臣非常尊重,而且赵光义还宣布终宋一朝,绝不杀文官,如丁谓这种独揽朝政大权,甚至限制皇权的人都没有被杀,可见宋朝对文官的重视和宽容。刘娥想要推翻这个开明包容的赵宋江山,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宋朝言官监督到位,刘娥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宋朝朝政以公开透明为基础,文官体制的士大夫可以在朝堂上畅所欲言,只要平时不管遇到大事或者小事,都可奏上一本,而且言官颇受皇帝信任,所以再朝堂上参政、议事热情高涨,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心态使宋朝维持着透明的健康政治生态,刘娥哪敢在朝堂上公开称帝,光是言官估计就会把她喷个半死。

结论

宋朝是一个开明的朝代,一定意义上说皇权在宋朝并不如其他朝代那么大,这也是宋朝开明公正的政治生态,也是刘娥不敢冒着满朝文武的反对称帝的原因。


绝尘的时光


刘娥是宋真宗的皇后,在宋仁宗时期曾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达十一年之久,当时,她位高权重,有君临天下的机会。但最终,却没有 像武则天那样改朝换代建立自己的帝国而成为女皇帝。

刘娥“性警悟,晓书史”,作为皇后,她的长处在于,能根据当朝发生的事件精准地引申史书中类似事件的处理的方法,再向皇帝提出宝贵的参考意见。

长此以往,深得真宗的厚爱。由于“帝久疾居宫中”,所以,“事多决于后”。这样,刘 娥有了较高的行政能力,并积累了参政谋略与经验,这是她垂帘听政的资本。


北宋太后刘娥为什么成不了第二个武则天?

1.刘娥没有一大批政治铁粉的支持。

武则天“唯才是举”,她扩大了科举制和荐官范围,给庶族地主阶层提供了 进入仕途的良机。为此,她赢得了一大部分国家行政官员的支持。

刘娥尽管长袖善舞,但只是代表宋朝赵氏家族处理军国大事。不像武则天那样有庶族集团的支持,无法形成自己的势力。尽管刘娥选拔人才也“唯才是举”,但她个人没有可以依赖的长期不变的力量。

她慧眼识珠,利用的丁谓、雷允恭等人都是能臣。所以,自己自己也得以垂 帘听政。但,当这些人完成了使命后,她又借各种事件,处置了他们。

2.而且, 她也没有外戚集团的支持。

刘娥没有娘家势力的支持,她后来认自己的第一任丈夫龚美为哥哥,还赐其姓刘。刘美曾任右 侍禁、内殿崇班、洛苑副使等职。但刘美是手艺人、银匠出身,个人政治能力、政治觉悟与政治势力都有 限,不能成为刘娥称帝的坚强后盾。


3.言官们明察秋毫,监督到位。令刘娥不敢有作为。

宋代政治结构方面,是以文官体制的士大夫为基 础的,早取代了公卿贵族累世相传的统治,民主和透明已成 为当时宋朝政治的特色。

宋真宗一朝,谏官权力日重。他们上奏范围广,事无巨细都可奏上一本。且言官可邀 君宠,可取誉一时。所以谏官们他们参政、议政的政治热 情高涨。而宋代“重文抑武”使朝廷有了开明宽松的政治氛围。

这样,产 生了一批以匡正国势为已任,致君尧舜的言官,他们明察秋毫,“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这有利于维持健康的政治生态。



在宋人笔记《湘山野录》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

明肃太后欲谒太庙,下诏服衮冕。谏疏交上,宰臣执议,俱不听。薛简肃以关右人,语气明直,帘外口奏曰:“陛下大谒之日,还作汉儿拜耶,女儿拜耶?”明肃无以答,是夕报罢。

说是章献太后刘娥去拜谒太庙,下诏说自己要穿戴“衮冕”,这就是天子的服侍。 她诏命一下,引起了无数人的反对。中央宰臣们全都抵制这道诏令。

姓薛大臣是关右人,为人直爽。他就在帘子外面对刘娥说:“陛下您拜谒太庙的时候,是行男子的礼节呢,还是行女子的礼节呢?”,这有讽刺与揶揄之意,刘娥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只好在那一天的晚上,废止了这到诏令。

富弼曾上《上仁宗论废嫡后逐谏臣》疏曰:“………而庄献不敢行武后故事者,盖赖一二忠臣救护,使庄献 不得纵其欲。”(卷二十八) 富弼这 一句话,道出了刘娥不称帝的原因之一。



4. 刘娥个人不想称帝。

方仲弓曾上书章献太后,请刘娥仿效武则天“立刘氏庙”,程琳也附和献上了《武后临 朝图》,刘娥勃然大怒,把它摔到地上,厉声说:“吾不作此负祖宗事。” 。刘娥有顾虑,在思想上受儒家思想的桎梏,根本不敢忤逆祖宗。

乾兴元年八月,刘娥让内待宣谕说:“侯上春秋长,即当还政。”。这就非常明确!刘娥 虽有极强的权力欲,也政治才华,但,她根本不想称帝。


希望星晨58298869


我是杭州刺史,我来回答。

刘娥是宋史学界较为关注的女性之一。她是宋真宗的皇后,宋仁宗时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十一年,当时位高权重,却没有 像武则天那样改朝称帝。究其原因,这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士风和个人四个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刘娥,是宋真宗在大中祥符五年册立的皇后,她“性警悟,晓书史”,且能博闻强识。很多事情,刘娥不但能记其主要情节,而且能够 引证史书中的类似事件,提出参考意见,深得真宗的厚爱。天禧四年, “帝久疾居宫中”时,“事多决于后”(卷二百四十二)。由此可见,刘 娥既有较高的从政素质,又有一定程度的参政经验,这便为她以后的垂 帘听政奠定了基础。

乾兴元年真宗病故,13 岁的仁宗即位。真宗遗诏“尊后为皇太后, 军国重事,权取处分。”(卷二百四十二)作为皇太后的刘娥,垂帘听 政达 11 年,在宋代 8 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中,是听政时间最长、权力 最大的。她不但形式上拥有了皇权,还真正实施了皇权。时“事皆决于后”,以致“中外为忧”(卷三百十)。可是刘娥并没有称帝为女皇。明道二年刘太后遗诏云“吾爱遗先朝,保助今圣,绵历十载,忧勤一心, 以天下之母仪,沐人君之荣养……迄臻大宁”终发出了“无愧前古”之 声。(礼三二之一)

究刘娥未称帝之因,试作以下分析:

1. 宋代士庶界限的模糊,使女皇的产生失去了社会根基

1.1 她不像武则天那样有庶族集团的支持

唐代时,士庶之争还有余烈,庶族代表的新兴力量是进步势力。而 武则天“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扩大科举制、荐官范围,给庶族地主 进入仕途、参与政权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同时起用了大批庶族地主担任 各级官职。所以她成为庶族地主政治经济利益的代表人物。

而宋代,门阀士族彻底衰微。经济上的“千年田换八百主”的动荡 给政治以很大的影响。宋代选官“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卷三 十五)。一些名门贵族,时时受着经济浪潮的冲击,有时仅为一时显贵。 如三朝元老富弼,死后不久便“家世零替”。在这种情况下以经济利益 为基础的集团很难形成,合与不合多取决于个人好恶或政见的同异,带 有很强的个体性、主观性,所以由此而形成的集团也多不稳固。在这种 势态下,刘娥只是代表个人,没有庶族集团的支持,不像武则天那样作 为一种新兴势力的代表,缺乏强有力的推动力。刘娥选拔人才范围广 泛,但其依靠力量也常变动,如她利用丁谓、曹利用、冯拯等,得以垂 帘听政,于是丁谓等显赫一时,但当不再需要他们时,便采纳王曾的建 议,借山陵事件,处置了丁谓、雷允恭。

1.2 她没有外戚集团的支持

宋代皇帝娶妻,不像唐代那样“妙择天下令族”,而多不讲门第。 刘娥被册立便是一例。她没有显赫的门第,没有强有力的外戚势力巩固 其地位。现举《宋史》中与刘娥最亲的几人为例。

刘通是刘娥的父亲。他曾任虎捷指挥使、嘉州刺史。但他“从征太 原,道卒”时刘娥尚在襁褓中。(卷二百四十二)

龚美是刘娥的第一个丈夫。刘娥因了他才得以与真宗结合,因而她 很感激龚美。又因她无宗族人,于是以龚美为兄,赐姓刘。刘美曾任右 侍禁、内殿崇班、洛苑副使等职。但他是银匠出身,个人素质能力有 限,终不能成为强有力的力量。

钱惟演把妹妹嫁给刘美,从而成为刘娥的外戚。他博学能文,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很高。但他攀权附贵的做法,为时人所不齿,在政治上终不很得意。

刘娥也曾努力拉拢一些在朝的刘姓臣僚,但不能如愿。如下面两人:

刘综“知开封府,一日奏事毕,真庙延之从容曰:‘卿与中宫近属, 已拟卿差遣,当知否?’综变色作秦音‘启陛下,臣本是河中府人,出于孤寒,不曾有亲戚在宫中。’未几出知庐州。”

刘烨“为龙图阁直学士权开封府,明肃太后朝独召对。后曰:‘知 卿名族十数世,欲一见卿家谱,恐与吾同宗也。’烨曰:‘不敢。’后数 问之,度不可免,因陛对为风眩,仆而出,乞出知河南府。”(卷第十 六)

可见,刘娥并不能以她的身份拉拢刘姓士僚,无法结成既可自保又 可抗衡政敌的集团。势单力薄的局面,使刘娥不能从垂帘听政走向称帝当政。

2. 宋初的防范措施

宋朝立国“专务矫失为得”,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定了严 密的亲属回避法,限制宗室、外戚的进用,以避免汉、唐外戚宦官祸国 的悲剧。太宗即位,下诏“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 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卷一十七) 真宗 时多恪守祖宗家法。

这些防范措施的制定,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至于它能不 能起效,要看这种制度能否被真正执行。事实上,宋仁宗就执行的比较 好,这与当时的士风有关。

3. 敢于直言犯谏之臣的牵制

宋代政治结构已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以士大夫为基 础的文官体制取代了公卿贵族累世相传的统治,自由、民主、开放已成 为当时的特色。真宗时,台谏合一,谏官权力日重。他们奏事,上可邀 君宠,下可取誉一时,而且进擢的机会多、速度快,所以他们参政的热 情很高。而宋代“重文”、“右文”的政策,开明宽松的政治气氛,也产 生了一批以匡正国势为已任,敢于谏言请议的大臣,他们“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这对当时的政治势态有很大的影响。

现举两例以窥一斑:

薛简肃“明肃太后欲谒太庙……下诏服衮冕。谏疏交上,复宰臣执 议,俱不之听。不得已将诞告,赖薛简肃公以关右人语气明直,不文其 谈,帘外口奏曰:‘陛下大谒之日,还作汉儿拜邪,女儿拜耶?’明肃 无答。是夕报罢。”(续录)

宋绶“仁宗天圣九年十月已卯,宋绶为龙图阁学士知应天府。时太 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上未始对群臣也。绶言‘唐 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上官, 决重刑;明皇日听政,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今宜约先天制度,令群 臣对,非军国大事及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卷一百一十)

富弼曾上《上仁宗论废嫡后逐谏臣》疏曰:“昔庄献临朝,陛下受 制,事体大弱,而庄献不敢行武后故事者,盖赖一二忠臣救护,使庄献 不得纵其欲。陛下可以保其位,实忠臣之力也。”(卷二十八) 富弼这 一句话,确实说到了刘娥不称帝的一个原因。

4. 刘娥称帝的个人条件也不成熟

方仲弓曾上书请刘娥仿效武则天“立刘氏庙”,程琳亦献《武后临 朝图》,结果刘娥大怒,把它摔到地上,厉声说:“吾不作此负祖宗事。” (卷二百四十二) 乾兴元年八月,太后让内待宣谕,明确表示说:“侯上春秋长,即当还政。”(卷九十九) 仁宗天圣二年二月皇太后诏宰臣 曰:“吾受先帝顾托之深,皇帝富于春秋,助成治道,用乂斯民。期见 抱孙之欢,永遂含饴之乐,此君之志矣也。”(卷五) 这些都表明刘娥 虽有极强的权力欲,但并不想称帝,究其原因与下面三个因素有关:

4.1 武则天的前车之鉴

显赫一时的武则天,建周十五载,但是仍被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 的“五王政变”所推翻。十二月十一日,82 岁的武则天凄凉地死在上 阳宫,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卷二百八) 其身后毁誉 不一,褒贬并至,如何安葬、立谥都成了当时有很大争议的事。其后想 效仿武则天的韦皇后、永乐公主都没有摆脱悲剧性的结局。这些不能不 给刘娥以思考和警诫。

4.2 实用主义的支配

从当时的时局来看,尽管太祖、太宗两系有矛盾,但在阻止刘娥越 权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他们对刘娥称帝构成了很大的障碍。如前所述, 她可依赖的刘姓族人很少,又无子嗣,无位可传。她也不想因此而抹杀 自己的业绩,故能听从王曾“恩太子则太子安,太子安所以安刘氏也” (卷三百十) 之言,只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把持朝政,操纵皇权。下 面所列中略有体现。

4.2.1 从形式上看,她享尽了皇族的尊荣

仪仗:“出入御大安辇,鸣鞭待卫如乘舆。”“皇太后仪卫自乾兴元 年仁宗继位,章献太后预政,待卫始。”(卷二百四十二)

避讳:令天下避太后父讳,而“近戚多并祖讳避之。”(卷一百零 三)

生日:乾兴元年,以皇太后生日为长宁节 (卷九十九)。天圣七 年,诏长宁节百官赐衣,天下赐宴,皆如乾兴节。(卷二百四十二)

制令:皇帝的议论与处分尊称为圣旨,但“天圣以后母后御东朝廷,则称圣旨。”(卷二)

尊号:群臣为其上尊号为应天崇德仁寿慈圣太后。

忌日:章献属疾语仁宗曰:“愿与祖宗同日为忌。”三月二十九日上 仙乃太宗大忌,后仁宗亦同。前为翁妇,后为母子,此亦国朝之异事。 (卷中)

年号:仁宗即位后,改元天圣“时章献明肃太后临朝称制……以为 ‘二人圣’者悦太后尔。”九年时又改元为明道,取其“日月并”。(卷 一)

4.2.2 从实际上看,她也掌握了大权

继位之初,她便报复了那些曾阻挠自己做皇后、掌权的大臣。如把 寇准贬到雷州、把李迪贬到衡州。起用了大批有才识的官员,如晏殊、 王曾等。她调整了职官机构,改革科举制度,恢复制科,设置学田等。 她变茶法,驰矾榷,减免赋税,鼓励垦田,整治黄河水患,举办江南水 利等。观之史书,刘娥已有了帝王之实,那么,又何必在乎一个空名呢?

4.2.3 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

中国历来禁止女人干政。《周易·家人》云:“女正位乎内,男正位 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礼记·内则》“男不言内,女不言外”。 而《女诫》、《女孝经》、《女论语》更成为当时女性遵从的道德准则。这 些传统观念影响着宋人的思维。所以刘娥一方面要干政满足权力欲,另 一方面也积极维护赵家的天下和尊严。如乾兴元年“自上不豫以来……皇后悉倾宫閤中妆具财用,遣使诣道宫、佛寺、天下名山胜境为上祈福 者不可胜纪。上每言‘皇后所行,造次不违规矩,朕无忧也。’”(卷 九十八) 一次太宗的两个公主进宫朝见。刘娥见她们穿得很朴素,“命左右赐以珠玑帕首”。这时真宗弟弟的夫人也请赐帕首,刘娥说“两位公主是太宗的女儿,先帝的妹妹,你们不过是赵家的家眷,怎能跟她们 攀比?”她每次对本家亲戚赏赐食物总是用扣器盛装,说:“尚方器, 勿使入吾家也。”她的待婢看到仁宗的宫女有“簪铒珍丽”想效仿,刘 娥说“彼皇帝并御饰也,汝安得学。”(卷二百四十二)

总之,刘娥要的是手中的实权,所以表面上能尽力维护赵家的地 位,以至于敢于在遗诏中发出“无愧前古”之声。

乾德六年出生的刘娥,于明道二年三月二十九日病故,虽垂帘十一 年有余,然终以“宋朝第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的身份载于史册。


杭州刺史


刘娥和武则天有较多的差别。

一、武则天有四个儿子,回旋的空间很大。刘娥只有一个儿子,而且不是亲生的,除了儿子不知道,朝野都知道。刘娥没有回旋的空间,刘娥若称帝,死后会比武则天悲惨很多。

二、武则天和刘娥都是第三任皇帝的皇后,但李世民和李治基本没有执政问题,而赵恒执政后期有重大执政问题。武则天面临的是正常的意识形态,刘娥面临的是倾向于弄虚作假的意识形态。

三、李世民解决了突厥,李治解决了高句丽和西突厥,武则天基本没有外患。刘恒并没有彻底解决辽国,西夏也正悄悄崛起,南方的安南也在悄悄崛起,刘娥面临的外部环境要差很多。

四、武则天出生于世家,有家族力量,而且李治驾崩之时,除了武则天的儿子之外没有潜在的竞争者。刘娥完全没有家族背景,赵恒驾崩之时,尚有赵元俨对赵祯娘儿俩构成实力威胁(更不用说赵守节等赵匡胤后人)。

六、李世民继位带着血腥,李承乾也因谋逆而丧失储位,开国勋贵消磨殆尽,社会对于武力政治有一定的承受力。赵匡胤对于勋贵没那么狠,赵光义接位也没什么血腥,赵恒继位更平常,社会对武力政治没有承受力。

七、唐初尚处于世族社会,世家影响力较大,武则天搞定世家,就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宋初,世族社会已经瓦解,刘娥需要逐人搞定,而且经过宋真宗南方人已经走上政治舞台,社会环境复杂很多。

八、宋代重文轻武,唐代没有。文人的歪心思很多,刘娥搞定朝廷的难度要比武则天大很多。

九、辽国太后实际掌权,但并不称帝,刘娥可参考的样本很多。而武则天可参考的先例非常遥远。

总的来说,刘娥的执政难度比武则天大很多,而且若是称帝,死后会比武则天悲惨很多,刘娥称帝根本不划算。而且,刘娥的资本比武则天少很多。


流水剑客


北宋乾兴元年真宗病故,13岁的仁宗即位。真宗遗诏“尊后位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作为皇太后的刘娥,垂帘听政达11年,在宋代8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重,事听政时间最长、权力最大的。她不但形式上拥有了黄权,还真正实施了皇权。时“事皆决于后”,以致“中外为忧”。

似乎,刘娥距离那个位置只有一步之遥,但为何就是这“一步”没能让她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呢?

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下面这个几个原因:

宋代士庶界限模糊,使女皇的产生失去了社会根基

唐代时,士庶之争还有余烈,庶族代表的新兴力量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而武则天“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扩大科举制、荐官范围,给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参与政权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同时起用了大批庶族地主担任各级官职,所以她成为了庶族地主政治经济利益的代表人物。

而到宋代,门阀士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经济上的“千年田换八百主”的动荡给政治以很大的影响。宋代选官“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一些名门贵族,时时受着经济浪潮的冲击,有时仅为一时显贵。比如三朝元老富弼,死后不久便“家世零替”。在这种情况下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集团很难形成,合与不和多取决于个人好恶或政见得同异,带有很强的个体性、主观性,所以由此而形成的集团也多不稳固。在这种势态下,刘娥只是代表个人,没有庶族集团的支持,不像武则天那样作为一种新兴势力的代表,自然缺乏强有力的推动力。

刘娥没有外戚集团的支持

宋代皇帝娶妻,不像唐代那样“妙择天下令族”,而多不讲门第。刘娥的父亲曾任虎捷指挥使、嘉州刺史。但他“从征太原,道卒”时刘娥尚在襁褓中。

龚美时刘娥的第一个丈夫,也正是因为这个丈夫,刘娥才得以与真宗结合,因而她很感激龚美。又因她无宗族任,于是以龚美为兄,赐姓刘。刘美曾任右侍禁、内殿崇班、洛苑副使等职。但他是银匠出身,个人素质能力有限,终不能成为强有力的力量。

钱惟演把妹妹嫁给刘美,从而成为刘娥的外戚。他博学能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但他攀附权贵的做法,为当时的人们所不齿,在政治上很不得意。

刘娥也曾努力拉拢一些在朝的刘姓臣僚,但不能如愿,刘娥并不能以她的身份拉拢刘姓士僚,无法结成既可自保又可抗衡政敌的集团。势单力薄的局面,使刘娥不能从垂帘听政走向称帝当政。

宋朝初年的防范措施

宋朝立国“专务矫失为得”,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定了严密的亲属回避法,限制宗室、外戚的进用,以避免汉唐外戚宦官祸国的悲剧、太宗继位,下诏“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这些防范措施的制定,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至于它能不能起效,要看这种制度能否被真正执行。事实上,宋仁宗就执行的比较好,折与当时的士风有关。

敢于直言犯谏之臣的牵制

宋代的政治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以士大夫为基础的文官体制取代了公卿贵族累世相传的统治,自由、民主、开放已成为当时的特色。真宗时,台谏合一,谏官权力日重。他们奏事,上课邀君宠,下可取誉一时,而且晋升的机会多、速度快,所以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很高。而宋代“重文”、“右文”的政策,开明宽松的政治气氛,也产生了一批以匡国势为己任,敢于谏言请议的大臣,他们“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这对当时的政治势态有很大的影响。


刘娥称帝的个人条件也不成熟

方仲弓曾上书请刘娥仿效武则天“立刘氏庙”,程琳也献《武后临朝图》,结果刘娥大怒,把它摔倒地上,厉声说:“吾不作此负祖宗事。”

乾兴元年八月,太厚让内侍宣谕,明确表示说:“侯上春秋长,即当还政。”仁宗天圣二年二月皇太后诏宰臣曰:“吾受先帝顾托之深,皇帝富于春秋,助成治道,用,斯民。期见抱孙之欢,永遂含饴之乐,此君之志矣也。”这些都表明刘娥虽有机枪的权力欲,但并不像称帝,究其原因与下面三个因素有关:

1、武则天的前车之鉴

显赫一时的武则天,建周十五载,但仍被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的“五王政变”所推翻。十二月十一日,82岁的武则天凄凉地死在了上宫,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身后毁誉参半,褒贬并至,如何安葬、立谥都成了当时很大争议的事。气候想相仿武则天的韦皇后、安乐公主都没有摆脱悲剧性的结局。这些不能不给刘娥以思考和警诫。

2、实用主义的支配

从当时的时局来看,尽管太祖、太宗两系有矛盾,但在阻止刘娥越权这一点上是一支致的。他们对刘娥称帝构成了很大障碍。如前文所述,她可以依赖的刘姓族人很少,又没有子嗣,无位可传。她也不想因此而抹杀了自己的业绩,故能听从王曾“恩太子则太子安,太子安所以安刘氏也”之言,只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把持朝政,操纵皇权。


江畔初见月


公元1022年,宋真宗赵恒去世,年仅13岁的赵祯继承了皇位,朝中宰相和皇太后刘娥成为朝廷的掌权者。公元1033,朝廷祭祀太庙,皇太后刘娥忽然提出要穿天子衮衣参与祭祀。朝中大臣纷纷反对,刘太后却坚持不妥协,最后提出了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方案:将天子的衣冠稍稍做一些改装。祭祀这天,刘太后穿着稍做改装的天子服装进宗庙祭祀。

之后刘太后为了独揽大权将寇准、李迪等人全部罢免,在丁谓的教唆下寇准、李迪等人再也没有出现在朝堂之上。丁谓成了刘太后的代言人。

但是,龙袍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穿的,这么想做皇帝的刘太后,最后却没有成为皇帝,这其中有四个原因:

一、朝中大臣不同意

在中国古代女人的地位一直要低于男人的地位,直到近代女性的地位才有所提高。

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而且唐王朝差点毁在这女人手中。刘娥摄政的时候,多次想要称帝,但是,都被朝中大臣阻止了,而且她一手提拔的官员也反对她称帝。之后刘太后还想去建七庙堂,这其实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建造。

二、宋朝时期君臣关系密切,而且赵宋正统观念深入人心

宋朝以君臣共治著称,无论是赵匡胤、赵光义还是赵恒,都对大臣们礼遇有加,立功了就会有封赏,办错了事,只要不是特别恶劣的那种,一般都能保住性命。比如:奸臣丁谓,曾独揽朝廷大权,这种忤逆之罪在宋朝竟然只是罢官而已。

三、刘太后的野心并没有那么大

刘太后执政之后,颁布了一些法令,比如:废除了宋真宗祭天祭地的封建制度,还把天书烧了,给赵恒捎到了地下。并且刘太后知人善任,提拔了一大批能臣。

崇拜武则天的刘太后,最终没有登基称帝,她每次提出要登基称帝都被大臣们出面制止,但刘太后每次也都妥协了。因为刘太后顾全大局,且她也明白江山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后来她放弃了称帝的想法。


公元前


北宋太后刘娥成不了第二个武则天,主要原因有四点:其一、刘娥自己不愿意成为武则天第二;其二、大臣的激烈反对,或明或暗,反正不同意刘太后称帝;其三、刘娥出身卑微,没有强大的政治势力;其四、刘太后的儿子赵祯是一代明君,而武天后的数个儿子资质平庸,不堪大任。

三司使程琳献《武后临朝图》以为迎合刘太后,结果太后将此图掷于地上,并说:"我不做这种有负祖宗的事!"。据说,刘太后临死前对着仁宗拉拉自己的天子衮冕,似乎欲有所言,大臣薛奎认为她在示意穿着天子衮冕不能见先帝于地下,仁宗命改用皇后冠服入殓。由此可见刘太后并没有武后的理想那么大,她虽有当天子的想法,但没有当天子的行动。

宋代限制女主和外戚干政的家法十分森严,大臣、台谏和其他臣僚得以援引谏阻,使刘太后不敢登基为帝。明道二年,刘太后打算穿着天子衮冕谒见太庙,参知政事薛奎问她:"大谒之日,究竟作男儿拜,还是作女儿拜?"。最终刘太后穿戴经过改造的皇太后冠服谒拜了太庙。刘太后也曾试探性地问大臣:"唐武后何如主?"以耿直著称的鲁宗道毫不犹豫地回答:"唐之罪人,几危社稷!刘太后默然不语。

刘太后出身卑微,传说中她十来岁就嫁给当地的银匠龚美。龚美给人打造银器,她就招揽顾客。宋真宗当时封为襄王,想纳一个川女,他认为蜀地女子"多材慧"。而龚美因为贫寒准备把刘娥改嫁,经襄王府给事张耆介绍,刘娥一入王府就受宠爱,这年她十五岁。武天后出身世族,有良好的家族背景。刘太后的儿子赵祯庙号宋仁宗,是一位明君贤帝;而武天后的儿子大多资质平庸,才不堪大用。因此刘太后还政儿子,以皇太后之礼厚葬。


大秦铁鹰剑士


刘娥与武则天的人生经历有着太多太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她们皆是出身于没落的官员家庭,刘娥的父亲刘延庆,虽在太祖一朝官至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但到了太宗朝,随着刘延庆的去世,刘家家道中落。而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虽在高祖一朝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得封应国公,但到了太宗朝,随着武士彟的去世,武家也就家道中落。



再如她们都有着极其丰富的理政经验,刘娥在真宗朝后期就开始干预朝政,当时真宗回宫处理天下奏章时,她就总是陪伴左右,参与国事的处理。而武则天更是不用说,在高宗中后期,她就已经是明目张胆的参预朝中事务,“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最后甚至都与高宗并称“二圣”。

再如她们都有极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刘娥知道利用百官之间的矛盾去击败自己的敌人,如她就曾利用丁谓、曹利用等人,一举打垮了反对自己干政的寇准、周怀正、李迪等等人。而武则天,她的政治手段更是惊人,凭借着一己之力,她不但将反对自己为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贬出朝堂,之后还让高宗心甘情愿的将一半皇权交予她,与他并称“二圣”。

再如她们在“垂帘听政”时都有“僭越”的行为。刘娥在听政时,她不但公然接受宋仁宗和文武百官的朝拜,甚至还以帝王的礼仪去参拜太庙。而武则天在听政时,其所作所为更是肆无忌惮,从“公然废掉中宗李显,另立睿宗李旦为帝”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此时武则天已于帝王无疑。



可以这么说,刘娥同武则天一样,她有称帝的条件,也有称帝的能力,如若她要称帝,这不是没有机会。但事实上,最后刘娥并没有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她们两人最后是走上一条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武则天在听政七年后,宣布改唐为周,建立大周王朝。而刘娥听政尽管长达十一年之久,已然成为北宋的最高统治者,但却自始至终没有迈出称帝这最后一步。

那刘娥为何不踏出最后一步,去行那改朝换代之事,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呢?

关于刘娥为什么成不了第二个武则天,很多答主其实已经给出了非常详细的答案,比如没有庶族集团的支持;没有外戚集团的支持;没有自己的铁杆政治盟友等等。因此,如若重复去说这些,着实有老生常谈之嫌。

所以,对于其他答主已经写出的原因,我这里就不再详诉。 这里,我来说说,多数答主在解答这个问题时都很少提到过的一个方向。

刘娥之所以没能成为第二个武则天,这与宋真宗在驾崩后所留下的遗诏不无关系。

与武则天靠李治留下的“大帝遗诏”获得名正言顺的“听政”权一样,刘娥能名正言顺的听政,靠的就是宋真宗所留下的“乾兴遗诏”。

但是,与“大帝遗诏”为武则天后来的称帝铺平道路不一样的是,“乾兴遗诏”却是极大的遏制住了刘娥意欲称帝的举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看这两份遗诏的主要内容:

“大帝遗诏”:“皇太子(唐中宗李显)哲,……凡百王公卿佐,各竭乃诚,敬保元子,克隆大业,光我七百之基,副兹亿兆之愿。……皇太子(李显)可於枢前即皇帝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武后)天后进止”。

“乾兴遗诏”:“(宋仁宗赵祯)可于柩前即皇帝位。然念方在冲年,适临庶务,保兹皇绪,属于母仪。宜尊皇后为皇太后,淑妃为皇太妃,军国事权兼取皇太后处分。……更赖佑佐宗工,文武列辟,辅其不逮”。

首先,从这两份遗诏中,我们可以看出武则天、刘娥这二人获得听政权力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先是刘娥,宋真宗赋予她听政权力的原因是“念方在冲年,适临庶务,保兹皇绪,属于母仪”,就是此时刚继位的仁宗还很年幼(13岁登基),且缺乏施政经验,因此如若让他直接亲政,这对于国家,对于百姓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因此为了国家、百姓考虑,真宗就赋予了刘娥听政的权力,让她代行皇权。

反观武则天,李治给她听政的权力,却似乎是毫无原因的,因为自古皇太后能被赋予“听政”权力的,其条件武则天是一样都不占。先是“年幼”,李显即位之时,他已是28岁的大好青年,这显然无法满足“年幼”的条件。再是“缺乏施政经验”,李显未登基时,他就已经拥有较为丰富的施政经验,当时李治多次因事出京时,李显就多被赋予“监国”的责任,如永淳元年(682年),唐高宗“幸东都”时,就令“皇太子(李显)京师留守,命刘仁轨、裴炎、薛元超等辅之”,因此这也显然满足不了“缺乏施政经验”的条件。



由此,可以说武则天被收回听政权力的理由是没有的,因为自古皇太后被收回听政权,其所用的理由多为“天子已经长大成人,有了理政的能力,他该亲政了”,而在当时李治赋予武则天听政权时,李显早已成年,更是拥有丰富的施政经验,也就意味着武则天的听政是没有时间和条件限制的,只要她想听政,她就能一直听政下去,满朝文武无任何理由能阻止她。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时忠于李唐的重臣,他们皆不能逼迫武则天放弃听政的权力,而只能是用各种借口去请求武则天放弃听政,如裴炎就曾用过“平定叛乱”的借口,《新唐书》载:“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由此,在拥有完全合法,且不受限制的听政权的加持下,武则天是完完全全有资格去将朝堂上的重要位置换上忠于自己的亲信,而不惧任何非议。

而反观刘娥,她的听政是受到时间和条件的限制的,一旦仁宗成年,且拥有施政的经验时,刘娥就得归还听政权,而这就给了忠于赵宋的官员逼迫她归还权力的理由,此时刘娥死心塌地的辅佐仁宗治理大宋,这也就罢了,但若是她有半点妄图改朝换代的想法,恐怕那些忠臣就会以此种理由逼迫她交出权力。而此时刘娥一旦拒绝交出权力,那不管是忠于赵宋的忠臣,还是别有用心的奸臣,他们可都有正当的理由去采取兵谏的作法了,真等到那时,刘娥的命运会走向何方,就真的不知道了。



其次,在两份遗诏中,武则天所赋予的听政权力是等同于皇帝的,而刘娥却只是被赋予暂行皇权的听政权力。

首先在“大帝遗诏”中,李治赋予武则天的听政权力是“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武后)天后进止”,因“兼”在古文中有着“全部”、“同时”这两种不同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是凡是遇到不能决断的军国大事,全部由武则天来决断;其二是遇到军国大事有分歧的时候,要同时禀告于武则天,由其来做决断。当然不论是哪种解释,我们都可以看出,李治赋予武则天的听政权力是完全等同于皇帝的权力,她就是整个天下真正的掌控者。

而正是武则天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她才能凌驾于皇帝之上,直接越过皇帝颁布诏令,去行迁都、改官制,乃至是废帝一事,如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就越过睿宗李旦,直接下诏:“旗帜改从金色,饰以紫,画以杂文。改东都为神都,又改尚书省及诸司官名”。

而反观刘娥,在“乾兴遗诏”中,刘娥被赋予的权力只是“军国事权兼取皇太后处分”,这里我们需注意“权”这个字,在古文中权有“变通”、“暂时”这两种意思,因此无论是何意,刘娥虽然与武则天一样,同样被赋予军国大事的最高决策权,但不一样的是,刘娥被赋予的权力是暂时性的,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变通做法。也就是说,刘娥只是皇权的临时掌控者,而不是真正的持有者,她不能长时间的把控着皇权,更不能直接取代仁宗皇帝,成为真正的皇权拥有者。



正因有“权”字,刘娥就没有武则天那样的巨大的权力,她不能直接越过皇帝去颁行诏书,如若她要颁布诏书,她就必须经过皇帝,加盖皇帝玉玺,只有这样她的诏书才具有合法性,才能被百官所认可。如此,可以这么说,刘娥只是仁宗皇帝的暂时代言人,只是辅助仁宗治理国家,而非直接凌驾于仁宗去治理天下。

再是,“乾兴遗诏”中赋予了百官限制刘娥的权力,而“大帝遗诏”中却是没有。武则天之所以能够控制住李唐天下,并最终达成改朝换代的壮举,这之中固然与武则天本身高超的政治手腕有关,可更多的是朝中多数重臣的“不作为”。而李唐重臣之所以会“不作为”,虽跟有些官员贪生怕死,趋炎附势有关,但也有李唐重臣没有权力去限制武则天有关。

如上文所说,“大帝遗诏”中赋予武则天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是可以凌驾于李唐皇帝之上的,与此同时,李治在遗诏中更是点明:“凡百王公卿佐,各竭乃诚,敬保元子,克隆大业,光我七百之基,副兹亿兆之愿”,即朝中文武百官必须是无条件听从武则天的命令。如此,试问李治都在遗诏中如此说道,李唐忠臣就算有心限制武则天,但又有何理由去限制武则天呢?毕竟连李唐天下的拥有者,李治他都不在乎这天下被武则天所得,那些忠臣又还能干嘛呢?



而与“大帝遗诏”中无底线的给予武则天权力不一样的是,“乾兴遗诏”中却是赋予了朝中文武百官限制刘娥的权力,“文武列辟,辅其不逮”,这句话无疑是给予了文武百官指正刘娥政令失误的权力,及限制刘娥擅权的权力。在当时,那些忠于赵宋的重臣正是借助这个权力一次又一次的制止了刘娥赤裸裸的“僭越”行为。

如某一次,刘娥与仁宗皇帝“同幸慈孝寺”,刘娥“欲以大安辇先帝行”,此时参知政事鲁宗道就说道:“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直接与刘娥说道,她不能走在仁宗皇帝的前面,而这时刘娥无奈只得遵从“命辇后乘舆”。再如乾兴元年(1022年)六月,刘娥“以上卧起晚,令内侍传旨中书,欲独受群臣朝”,此时刘娥意欲将仁宗皇帝抛弃,独自接受群臣的朝拜,可最终因士大夫们的严词拒绝,刘娥这等举动并未如意。

同时,与武则天动辄就能亲自下诏罢免百官不同的是,因“乾兴遗诏”赋予了百官限制她的权力,刘娥不但不能罢免百官,还要时刻受到文武百官的监督,比如刘娥晚年纵容外戚乱政时,“稍进外家,任内宫罗崇勋、江德明等访外事,崇勋等以此势倾中外。兄子从德死,姻戚、门人、厮役拜官者数十人”,她就相继遭到御史曹修古、杨偕、郭劝、段少连等人的连番弹劾。



想想看,连稍微放纵下外戚,刘娥就受到御史的连番弹劾,由此可知,当时百官对于刘娥的限制是十分强悍的。

综上所述,从这两份遗诏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刘娥虽与武则天一样有着听政的权力,但刘娥的权力却是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的,其不但要受到时间和条件上的限制,还要受到文武百官强悍的限制。简单的说,真宗赋予刘娥的只是暂行皇权的权力,她只是皇权的代言人,当时一切军政事务还是离不开仁宗的同意的,况且真宗在赋予刘娥皇权代理人身份的同时,还赋予文武百官监督她的权力,因此刘娥是做不到跟武则天一样,去直接越过仁宗去执行任何一项政务的。

如此,试问一个绕不开皇帝、百官监督的刘娥,一个没有名正言顺去长时间把控天下的刘娥,她如何去做第二个武则天呢?


澳古说历史


北宋的三太后

  宋朝真宗(997—1022)到宋哲宗(1085—1100)期间,北宋有三位太后权力巨大,她们是:刘太后(真宗皇后)、曹太后(仁宗婆后)、高太后(英宗皇后)垂帘听政,她们都曾经“垂帘听政”。

  宋真宗(997—1022)、宋仁宗(1022—1963)的刘皇后,1012年为皇后。掌权时期1019到1033年,垂帘听政时期1022年到1033年。

  宋仁宗、宋英宗(1063—1067)时期的曹皇后,1034年为皇后,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1079年去世。英宗时曾垂帘一年。

  宋英宗、宋神宗(1067—1085)、宋哲宗(1085—1100)时期的高皇后、高太后、高太皇太后。1065年册封为皇后,垂帘听政时间为1085年到1093年。

  可以说,在将近100年里,这三位女性生活的巅峰时刻延续七八十年。在这七八十年间,刘太后最有可能成为女皇帝。但她没敢这么做。原因就在于:历史趋势。

武则天与刘娥的经历有很大相同性

  刘娥的祖、父在五代十国时期都曾经是军事将领。他的父亲刘通曾任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刘娥出生后不久父母双亡,在姥姥家寄养略长成后就成为一名歌女,被嫁给了一位银匠。

  银匠带着她来到东京汴梁谋生,又被其卖给了韩王赵恒的指挥使张耆。张耆把她献给了赵恒。

  宋太宗见儿子面容不对,太宗那是见多识广之人,找人一问后勃然大怒,立刻让潘美的女儿嫁给赵恒,把刘娥赶出王府。自此,赵恒与刘娥便经常在张耆家中约会。刘娥终于等来了机会,赵恒当了皇帝。刘娥被送入宫中后,与武则天大为不同的地方就是,她与宫中的其他女人关系较好,订立了“攻守同盟”。

  因为刘娥出身低微,更有一些有损于皇家尊严的经历,所以,从1007年开始,宋真宗意图将其封为皇后的企图就被寇准等人反对。

  1010年,刘娥的侍女李氏为宋真宗生下了日后的宋仁宗,刘娥立刻把李氏的儿子抢走交给她的好姐妹、也非常受宠信的杨淑妃代养。

  经过五年的等待,刘娥终于被加封为皇后。即使如此,朝中大臣仍然反对,翰林学士杨亿拒绝起草诏书。自从加封为皇后后,宋真宗便让刘娥帮助自己处理国家大事。刘娥出身苦,又屡经磨难,深知今日地位来之不易,必须把皇帝交代好的事情都做好,因此,心思缜密、处事老练。逐渐深得宋真宗信任,久而久之刘娥的权力越来越强大。

刘娥拒当武则天

  北宋的刘太后,被称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在宋真宗活着时期,从平民出身的刘皇后就利用儒家文臣之间的政治斗争打败了寇准等人。1022年宋真宗一死,就把曾经支持自己上位的丁谓、曹利用或贬或逼杀。

  即使如此,刘太后的阻力也不小。虽然仁宗皇帝和文武百官要对她行叩拜礼,范仲淹认为那是有违“君臣之道”,你要是行礼就在家里,那得在你们后公不能当着文武百官面儿。范仲淹要求刘太后还政,宋仁宗、孔道辅、刘随等人也不断上书还政,然而,刘太后就是不让权。

  不仅如此,刘太后也重用娘家人,像程琳、方仲弓等人上书劝进、让其学习武则天。但最终,刘太后没有敢称帝。说的是我绝对不做对不起赵宋祖先。

  其实,宋仁宗13岁登基,24岁才亲政,可以说岁数已经非常大了。刘太后是有继续掌权之心的。这和后世的慈禧很类似。他们都有称帝的资本,但都没敢称帝。

  刘太后之所以当面说绝不学武则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权力已经引起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怀疑。

  就是武则天的教训,尽管她是善终,但在后代皇帝、后世朝代,她的形象并不好,在民间更是如此,特别是在儒家治理天下的情况下,女人执政可以当皇帝是不可能的。她最终的一条路只能是身败名裂。

  古代社会男人的附属品,武则天又如何连个名字都没有


南苑潇湘


刘娥也许是所有皇后中,身世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她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尚在襁褓中就成了孤女,只能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稍长大后,为了生计,她成为一名歌女,并很快嫁给蜀地一个名叫龚美的银匠。后龚美带她离开蜀地,来到了东京汴梁谋生。

在京都汴梁,龚美生计艰难,入不敷出。无奈盘算着将刘娥卖掉,让她再嫁他人。机缘巧合之下,宋太宗第三子韩王赵恒的指挥使张耆,将刘娥推荐给韩王,赵恒对刘娥一见如故,大为喜爱。

从此,这个结过一次婚的孤女,进入皇宫,开始了她的传奇之旅……。

从歌女到皇后再到临朝称制

一天,宋太宗看到赵恒形容憔悴、无精打彩,就问赵恒的乳母是怎么回事。乳母就照实说了,太宗知道皇子与出身微贱,且来历不明的民间女子厮混,顿时怒不可遏,当即令赵恒将刘娥赶出王府。赵恒皇命难违,但又难舍刘娥,就将她秘密安置在王府指挥使张耆家中,不时前往私会。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太子赵恒承继大统,随即将刘娥接入宫中。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刘娥被册封为皇后。

刘娥身为皇后,不但处置宫闱内务,有理有据,未有大的疏失。而且总是陪伴真宗阅览奏章,由于她处理政事周谨恭密,慢慢地被宋真宗所倚重和信任。

此后真宗皇帝多病,而皇后刘娥则渐渐把持了朝政。宋真宗害怕刘娥危及赵氏江山,就与宰相寇准等人密谋,要让太子监国。但因机事不密,被刘娥知道了,此时宋真宗以“不记得”为由,将责任全部推给寇准,导致寇准被刘娥罢相流放。

宋仁宗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得到真宗的授权后,刘娥开始专权,他先后打击处理了丁谓、曹利用等权臣,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此后,他与宋仁宗每隔五日到承明殿上朝一次:仁宗位左,刘娥位右。正式开始临朝听政。

刘娥虽然已将军国大事权握在手中,并且也开始临朝听政,甚至也穿上了龙袍,但她始终没有称帝,这是为什么呢?

刘娥为什么成不了第二个武则天

1、宋朝从制度上限制了外戚专政的可能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称帝,是以强大的外戚势力做为后盾的。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了防止武则天称帝以及王莽篡位的情况再次出现,规定外戚只准“奉朝请”,坐享富贵,不准预政,不准管军,不许通宫禁,不许接宾客,不得任文官或“二府”(中书和枢密院)的职务。

所以,没有外戚势力的支持,刘娥想称帝难度可想而知!

2、刘娥没有魄力废宋仁宗

刘娥要称帝,就必须先废了现皇帝宋仁宗。为此,她曾经试探过大臣的口风,但大臣却反问她想如何处理现皇帝:

殿中丞方仲弓上书,请刘娥“行武后故事”;权知开封府,后入朝拜相的程琳亦献上《武后临朝图》,均暗示刘娥称帝。刘娥询问朝臣看法,众臣皆不敢言,唯刚直的鲁宗道说:这样做,又将置当今皇帝于何处?刘娥最终还是将鼓动她称帝的奏章撕碎,掷于地上,表态说:“我不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刘娥思考再三,发现要废宋仁宗风险太大。一是她没有得到朝中当权派的明确支持,二是当时仁宗年纪已不小,在朝中也具有了一定的权威。万一废皇失败,她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最终,他选择了放弃。

3、宋朝重文官,而文官原则性强,他们反对刘娥称帝

宋朝是文人治国,而文人的固执和原则性,对不按规则办事的人来说是个噩梦。哪怕是面对皇帝他们也毫不退让,而且往往是前赴后继。刘娥正是忌惮这点,所以她先试探群臣对于她称帝的看法,在得到不满意的答复后,她才放弃了称帝的想法。

北宋名相富弼上疏宋仁宗,回顾这段往事时说到:

“当日章献明肃皇后(即刘娥)临朝,陛下(即宋仁宗)受制于人,皇权微弱。而章献明肃皇后最终没有像唐代武则天那样谋朝篡位,全赖忠臣的救护,使得章献明肃皇后不得不克制欲望。陛下可以保全皇位,实是这些忠臣之功。”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刘娥最后才不得不放弃了称帝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