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撓人的“壞小孩”出沒 家長的反應很關鍵!

時間過得好快,去年的這個時候,我才剛剛產後復工,職場媽媽最初的尷尬和辛酸還歷歷在目。如今身邊這個小傢伙快一歲半了,已經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說話,每天還能帶給我們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當然,其中,也沒少受“驚嚇”……這段時間的“驚嚇”主要來自寶寶的“九陰白骨爪”。

愛撓人的“壞小孩”出沒  家長的反應很關鍵!

昨晚陪寶寶玩,上一秒還是一幅母慈子孝、其樂融融的場面,下一秒她就冷不防地朝我臉撓上一把,莫名地“中獎”,痛到差點情緒失控,一股怒火衝上頭,怕嚇著她,又趕緊壓住,故作鎮定地跟她“講道理”。一番苦口婆心,結果,猶如對牛彈琴,換來的只是人家一臉的呆萌,好像對前一秒發生的事情已然失憶。

不止是我,這段時間,家裡人都多多少少地被寶寶“攻擊”過。

受輕傷或者機靈躲過一劫的情況下,大家一般都會很有耐心地好言相勸:“寶寶乖,以後不能這樣……”之類的;而一旦發生有誰對寶寶厲聲恐嚇的,不用想,必是傷的不輕甚至又流血了!即便大家軟硬兼施,在寶寶這裡,似乎都不怎麼奏效,搞得現在家裡,幾乎人人臉上、手上都撓的東一塊傷,西一塊痕。

眼看道理講不通,呵斥又不管用,有一次把寶爸惹急了,直接拖起寶寶關進臥室,先是聽到裡面厲聲呵斥,後面屋裡安靜地像是空氣凝固了……擔心寶寶被嚇著,聽著也確實有點不忍心,但還是覺得應該被教訓一下,但沒想到被“放出來”後,很快就現了原形!

愛撓人的“壞小孩”出沒  家長的反應很關鍵!

無奈之下,為了把傷害降到最近,我只能先把寶寶的指甲全部修剪磨平。心裡還存一絲僥倖的是,好在這段時間受疫情影響,一直待在家裡,暫時沒有機會傷到別人,不然場面會更失控。

為了想辦法儘快制止,這幾天我也特意問了身邊的家長,查閱了一些資料,希望能找出“元兇”,及時糾正這個不友好的習慣,以免“驚嚇”到更多無辜的人。

一番瞭解後,發現原來這種愛撓人的習慣,在很多小孩子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因此困擾的家長更是不在少數,尤其多發生在1到2歲的孩子身上。這麼小的孩子還沒有仇恨和報復意識,那麼這種“攻擊性”的行為又該如何解釋呢?

愛撓人的“壞小孩”出沒  家長的反應很關鍵!

通過各渠道的翻閱查找,我終於找到了背後的“嫌疑”:

一種無意為之的行為

小孩子的這種行為其實算不上攻擊,因為他們伸手的那一瞬間,並沒有受到任何意念的支持,也不帶有任何情感色彩,只是一種身體上的無意之舉。主要是隨著快速的生長髮育,寶寶逐漸掌握了抓握的能力,無意間就想發揮這種新技能的“用武之地”。

一種特殊的探索方式

小孩子的探索慾望在1-2歲的時候,是比較強烈的時期。而他們探索的方式也很特殊,喜歡用感官。比如最開始是嘴,你會發現他們大多數天生喜歡啃手,再後來喜歡啃要各種玩具。緊接著,小手變得靈活起來,變成看到什麼都想摸、撓、甚至摔,越制止越帶勁。而撓人也正是孩子想要去觸摸和探索的一個行為之一。

愛撓人的“壞小孩”出沒  家長的反應很關鍵!

受某種情緒的支配

寶寶隨著年齡長大,自主意識開始萌芽,情緒也會慢慢凸顯。因此有時候突然性的撓人表現,或許就是因為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某種不滿的情緒需要發洩。從人之常情上來看,這也是很正常。

家長的無意“引導”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我家寶寶不到1歲的時候,就特別喜歡模仿大人的模樣,現在會講話了,更是像個復讀機一樣,學個不停。

因此家長很多有意無意的行為,孩子都耳濡目染。這個時候,如果家長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甚至動手,最容易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比如說髒話、隨便撓人、打人等。

最可怕的是,一些家長出於對寶寶的溺愛,即使發現了這種行為,也不加干涉,認為孩子還小。更有甚者,看自家寶寶打人的樣子也樂在其中,炫耀自己寶寶很厲害,以後不怕被人欺負。

殊不知,這種任其發展的後果,只會讓原本無意識的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習慣的養成,真正演變成一種攻擊性行為後,在別人眼裡,就是一種沒教養的表現。

愛撓人的“壞小孩”出沒  家長的反應很關鍵!

因此,為了避免孩子長成別人口中的“熊孩子”,家長在發現孩子這些有意無意的“壞習慣”時,還是應該及時糾正!

如果是前兩種情況,即無意之舉。

家長的第一反應不要太過激,這個時候一味地呵斥是沒有用的。因為他們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更不清楚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

被撓後,你不妨誇張地撫摩被撓處,向寶寶表達疼痛的感受。這一招兒我試過,寶寶看我捂著被撓的臉,說疼的時候,會從前一秒的玩鬧中突然安靜下來,看著我“表演”的時候似乎也動了惻隱之心,讓她吹吹摸摸,也都溫柔地照做了。只不過好像下次並不會引以為戒。

如果再次被撓,或許可以讓她自己也體驗一下被撓的感覺,當然不要動真格,疼痛度要控制在寶寶可接受的範圍,只是想告訴她這種行為,或者他的這種“探索”行為,會讓別人很痛。當然,對於還不會換位思考的寶寶來說,這一招還是無效的。

愛撓人的“壞小孩”出沒  家長的反應很關鍵!

這個時候,適當的懲罰也可以試試。例如,因為撓人不改,就沒收她喜歡的玩具或愛吃的零食,或者不讓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告訴她沒人喜歡愛撓人的小朋友,做錯了事都是需要受到懲罰的。及時用不滿意的表情和否定的話語,讓孩子感受自己的行為不受歡迎,要讓孩子深刻印象,才能起抑制作用。

如果是因為第三種情況——情緒的支配。

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及時關注孩子,找到讓孩子情緒波動的源頭,是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還是哪裡不舒服,或者只是想博取一下爸爸媽媽的關注,及時疏導。此時,切忌不問緣由,對著寶寶大發雷霆,長期下去,不僅對這種行為的制止無濟於事,還會因此傷到寶寶脆弱的心靈,讓他們誤解了爸爸媽媽的愛。

愛撓人的“壞小孩”出沒  家長的反應很關鍵!

如果是最後一種情況,更需要家長警惕。

家長是寶寶成長的第一任啟蒙老師,而且家長的很多行為和言論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作為家長,務必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謹言慎行,做好榜樣,無愧於啟蒙導師的身份。

結語:

每一個孩子的到來都是一個折翼天使的降臨,在他們還單純到分不清對與錯的特殊階段,需要每一位家長多些耐心和真誠的引導。

任何情況,請別給寶寶貼上“壞小孩”、“臭脾氣”的標籤。因為他們一舉一動,要麼與生俱來,要麼是環境的映射。天使與惡魔,很多時候都是家長的一念之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