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晚清时是左宗棠而不是李鸿章掌管北洋,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会不会改变?

天涯史馆


左公千古,护我疆土,但即便如此,就当时糜烂的时局而言,纵使左宗棠全权管控北洋军,怕也是“有心救国而无力回天”吧。

一:甲午海战,罪不在北洋舰队

公元1894年,因朝鲜战争而导致的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在海战初期,北洋舰队因为遭到突袭,被动受敌而导致的战争劣势,在经过北洋舰队的奋力抵抗之后而逐渐转为势均力敌的态势。但随着国内主和派势力的膨胀,希图“和睦友邦”的呼声越来越高,再加上李鸿章本人的摇摆不定,以及希望保全实力的私心,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北洋舰队主动龟缩内海而不出,如此一来,无疑给了狼子野心的日本人趁机抢夺制海权的时机和契机。之后,随着“睦邻友好”的奢望的破灭,再加上日本国咄咄逼人的态势。已经棋差一招的北洋舰队自此步步落后于人。终于被日本舰队完全吞噬。数十年才有的近代海军,至此烟消云散,化为春梦一场。

二:落后的国家支撑不起现代的海军

严格意义上来说,中日甲午之战是近代史上败的最惨烈且最窝囊的一次。此战之后所签订的《马关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屈辱和羞耻。而更重要的是,据现在尚保存于日本防务省的一套有关甲午海战之时中日舰队受损情况图来看。此次海战,日本亦赢得十分艰难。

就材料数据而言,在海战之中,日本主力舰队大多受损严重,而且受损之处又大多为船舰要害之处。再加上中学教科书对此次海战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战斗之中的北洋舰队也是可圈可点的。并不是畏葸不战,至于邓世昌等人更不是孟浪无谋之辈。故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甲午之败,非战之罪也”。

所谓“邪路相逢勇者胜”北洋舰队在受敌偷袭的情况之下,尚且能够有此反击,在我看来,已足以无愧国家了。而真正于国有愧,于民有疚的,应当是那群“深居庙堂之上,夸夸其谈,坐谈清议的文武大臣”正是他们的怯敌畏战,首鼠两端,才导致了甲午海战的战败。换言之,是陈旧的国家体制,老旧的封建思想,腐朽的官僚作风,葬送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海军舰队,不仅如此,他更昭示了一个真理:一个落后的国家,负担不起一支现代化的海军舰队。

三:甲午海战——以小米加步枪来对抗飞机大炮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早在中学阶段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始终令人感到疑惑的就是,为何相对老牌的北洋舰队,在面临刚刚组建不久的日本海军时,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在屡次击中敌方船舰而自身又折损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在我方五艘主力舰沉没的情况下,为何日军舰队却能保持零沉没的战绩?

后来,随着接触的历史史料的增多,才知道,原来北洋舰队自组建成编之后,由于经费问题而再未曾补充、更换过舰只。所以,相对于后来组建的日本舰队而言,北洋舰队无论船舰装备还是武器弹药,甚至于海军作战战略,都是远不如日军舰队来得先进。

曾在一份报纸上看过这样一个对比,即:日军船载大炮的射程是远远超过清军,而日军大炮发射的频率亦远远高过清军。此外,日军的弹药准备更是远较清军而充沛,先进。而弹药准备的落后和不足也就能说明为何北洋舰队数次集中日军主力舰队,却始终没能将将其击溃的原因了。就此而言之。中日甲午海战,完全是一场无论是军事装备、还是战略意识都不对等的战争。是一场与船员个人素质无甚相关,与国家政治体制密切相连的战争。

四:纵使左公在,大势又能如何?

固然,左宗棠本人的军事才能要优甚于李鸿章,但就甲午海战而言,实事求是的讲,即便由左公领导,其最终结局亦不会有任何奇迹。“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已经在庙堂之上就已经未战而先败的清王朝,只顾着争权夺利、尔虞吾诈、苟且偷安的清王朝;对夷洋外敌充满天然惊惧的清王朝,哪里还有挺起腰杆来与日本人大干一场的勇气?

再说,就训练海军的角度而言,个人始终认为,左公或许尚不如李鸿章来的娴熟而精巧。毕竟,早在剿灭太平天国之际,李鸿章即在曾国藩的授意之下,留心于新式海军的组建,再加上当时身处上海的他,又与英法美意等国外使多有交流合作,对海军之组建、架构、分工、培训等多有了解和研究。而这些都是左宗棠本人所没有的,或者说是其天然的劣势。故就此而言,在我看来,陆军作战,李不如左,海军作战则左不如李。

更何况,甲午海战,远不是一次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中日两国政治博弈的延续,是庙堂之上的领导层的意志比拼。以慈禧区区老妪,安于世故,苟且偷安的执政风格,怎么说都不可能是狼子野心,旨在中华的日本侵略者的敌手。只此一点,就已决定了甲午海战的必败之局。纵是韩白卫霍之流复生,又能如何?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狐笔春秋


晚清时候由左宗棠掌管北洋,甲午战争总的结果不会改变,只可能输的更快一点。

首先来说,甲午之败不是一两个人的责任,而是此时的清朝已经腐化到了极点,不是换一两个人能改变的。

正如所有王朝到了晚期都会腐化一样,晚清时的清政府也是腐化不堪。虽然在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势力的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清政府也搞起了洋务运动。但是洋务运动也只是流于表面,引进了一些西方枪炮和机械,其他丝毫未动。

装备了西方枪炮的军队在组成上还是和原来的旧部队一样,除了对于农民起义军还能打一打之外,战斗力堪忧。,而采用了新式机械的工厂则宛如一座座衙门,成本高昂,产品低劣。虽说洋务运动也加强了一些清朝的实力,但是其他国家的飞速发展,使得双方之间的差距在日益加大。

而更糟糕的是清廷对此茫然无知,慈禧忙着过她的六十大寿,光绪则想着怎么把权力收到自己手中,而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防着汉人官员权力过大。而在地方上,地方督抚也是更注重自己本职和本集团的利益,没有国家利益这个概念。在政治上大家勾心斗角,互拖后腿。

这种情况下的清朝根本不可能打赢甲午战争,这种局面也根本不是一个左宗棠能改变的。

其次来说,左宗棠缺点不少,换成他来管理北洋,可能比李鸿章更糟糕。

左宗棠虽然收服边疆有功,但是他为人心高气傲,性格耿直,容不得别人半点质疑。所以和他共事的人,后来大多和他关系僵硬。甚至像曾国藩、沈宝桢这些原本和他关系不错的人,后来也和他关系不睦。

这样的脾气放在北洋大臣这个位子上,左宗棠得罪的人会更多。很难像长袖善舞的李鸿章那样,争取到足够多的资源来发展北洋水师,这无疑对于建设海防是不利的。

另外假如说李鸿章过于迷信国外产品的话,那么左宗棠就是偏向保守,太排斥新生事物了。左宗棠练兵时,相比洋枪洋炮,更信赖传统的抬枪和劈山炮。而在海军方面,左宗棠则固执的认为军舰应该兵商两用。

福建船政局所造的伏波号炮舰,这艘排水量只有1258吨的炮舰有着容量高达560吨的货舱

像由他创办的福建船政局早期产品中,很多都是有着巨大货舱的炮舰。这种炮舰显然不适合近代海战,而作为商船又载货空间有限,实际上成了鸡肋。在沈宝桢意识到问题所在,改弦易辙决定造专用的军舰时,而左宗棠却固执己见,不惜和他翻脸绝交。

所以如果左宗棠顶替了李鸿章来筹办海防,那么北洋水师势必会变的面目全非,战斗力大幅度下降。

综合来看,晚清的局势不是一两个人能挽回的,左宗棠也办不到。而他的脾气个性也不适合北洋大臣这个位子,只会适得其反。


不沉的经远


谁在都一样,可能还不如李!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李鸿章能力非常大,但国家太弱!有些人故意拿地域人文说事,因为李鸿章是安徽人,左宗棠是湖南人,为了争个先后,把李鸿章贬的一无是处!软弱也,卖国贼也!左宗棠大李鸿章大十多岁!甲午战争正好左宗棠也死了……除了左宗棠,难道大清没人了?湖南没人了?非要一个李鸿章去打日本🇯🇵?


鍾正觀先生


不如换个问题,如果让李鸿章收复新疆,新疆的结果会不会改变?

答:肯定会。在淮军悍将的舍身忘死,和李中堂的据理力争之下,大清终于保住了甘肃,仅仅把新疆割给了沙俄,李中堂不愧是三大伟人之一啊。


名字应该刚好九个字


绝对会!

左公千古名将!


空相净悟居士


那样子会输的更惨。

左宗棠来掌管北洋的话,北洋无一官兵会听他的。左宗棠最多指挥他自己的湘军在陆上和日本陆军作战。至于水师,左宗棠还是有一点的。以马尾造船厂为基础的福建水师(但是主力舰船已经被李鸿章吞并,调往北洋。)海战中这些官兵可能还会和日本海军拼死作战。

我的推测是。在陆上左宗棠如果能把自己所有的主力湘军调往前线的话。最好的结果可能就是,和日军对峙在国境线上和朝鲜的山川险地。最坏的也不至于大规模溃败,溃不成军。

海上,北洋水师极有可能会龟缩在留刘公岛和旅顺保存实力。而让福建水师和日本海军战斗。最后应该是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北洋水师也伤残过半,日本获得制海权。


鱼羊史话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清朝军队只有大刀长矛。僧格林沁的骑兵挥着大刀英勇地冲锋,没有一个人怕死。结果全裸覆灭。

八国联军只有八万人,而中国有四亿人。

左中堂一心要搞好陆军。如果他带领一只有十万人的拥有步枪的步兵,八国联军恐怕进不了北京城。


用户222076222004


华佗无奈:“太后”总在龙辇上呲牙咧嘴,赶脚的怎知她是要去厕所,还是去医院?[流泪]


青草喂小猪


谁都一样,只因为政府已经烂到根了,所以,要牢记历史,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发展自己,国富民强,只有这样历史才不会重演


65999965


刚不可久,柔不可守。

左宗棠为人刚性足,学历低。朝廷内部都搞不定,内乱不断,人人拆台。肯定还不如李中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