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过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吗?感觉很乱,有同感的吗?

青竹2003


乱就对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是一部带有创作者鲜明个人特色的电视剧,导演压根也没想什么叙事节奏,剧本创作手法,也没想着照顾观者情绪,他只是任性的记述自己曾经的经历,那个特定年代下那些生猛,荒诞,悲凉的无所意义的少年人。



登乐游鱼


大家好,我是妞妞,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与青春有光的日子》是本人比较喜欢的一部电视剧,里面有大量老歌曲,好听,过瘾!甚至碴琴的那些片断我很多次回放反复欣赏。

故事的一开始,作家方言接到电话从警察口中得知儿时的伙伴高洋离开人世的消息,追忆起他和儿时一群伙伴的成长往事。思绪万千的方言,从追忆的海洋中回到了现实的彼岸。方言已经平静了许久的生活又被打破了。他决定带着种种疑问去寻访那些过去的伙伴们。

他们都是50年代末出生在北京某军队大院里的孩子,共同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70年代中期,他们先后参军离开了北京。80年代,改革的春风从中国的南方沿海城市吹起,广州这个开放的前沿城市更是如火如荼地大兴改革之风。下海经商的浪潮,吸引着无数年轻人跃跃试试,大展宏图。当年的同伴们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到广州下海经商,几个一起长大的朋友有的失踪了,有的去世了,有的历尽商海艰险后毅然决然回到北京。

电视剧采用倒叙的手法,很透彻地描绘了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京城高干子弟在时代变幻的浪潮中的迷失。到最后,扑腾了半天,损兵折将,丢失了理想,摧残了心灵,不情不愿地告别了不愿长大的“美好的童年”。

主要人物角色

方言,中心人物,一众人等高洋最看得起的人也是最别着劲儿的对手。老是玩世不恭,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儿,喜欢过李白玲,对乔乔动过心,勾引过金燕,最后还跟百珊玩儿暧昧...真心假意,欲盖弥障,怅惘追寻,自己把自己当回事儿,又最喜欢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高洋,众人的核心,基本大家醉生梦死地吃喝玩乐都是跟他混着。虽然卓越因为他葬送了性命,但我不十分厌恶他,因为他比较真实。实际上在这些人里面心态也最成熟和稳定,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就是他,没那么多废话,一门心思地膨胀着自己的发财发家梦。

他对金燕,象扔块抹布;对李白玲,大约是喜欢的,但两个人勾结起来做买卖以后,那感情也霉变扭曲了。

卓越,我最喜欢。其实他不是“顽主”,他是个理想的美好存在,长得招人喜欢,始终暗恋姐姐“百珊”,纯粹美好情意深长,一见钟情不曾改变。哥们义气葬送了性命却心甘情愿,还起到了唤醒救赎众人的作用。但看的时候,还是遗憾,凭什么要他付出代价?

高晋,高洋的弟弟,挺平凡可亲的,就爱过夏红一人,但没有能力承担这份感情,卓越死后回归主流生活。

许逊,羽凡演,平庸卤莽缺乏智慧,牢狱之灾一再光顾,一直和乔乔厮混着,却没有真正了解并得到过乔乔,最大的贡献是唱了不少歌。

汪若海,据说是影射海岩,大陆琼瑶,这个人具有世俗智慧,觉醒早,抽身快,对哥们也还过得去,不象他们找不着北的迷惘。

冯裤子,气质委琐,剧中常被践踏欺负,爱哭,不讲卫生,心理阴暗,贪生怕死。不过我倒还有几分同情他,他其实在这群人里面最聪明,就是怯懦,但他能忍,他知道他们踩他还要使唤他,他总有机会。最后他事业有成,方言之流再看不起他他也成了出息。

再看女生:

夏红,是我觉得剧中性格最好也最正常的一个女孩子。开始和冯裤子,多少让人觉得鲜花插在牛粪上,后来,她一直爱着卓越。没有滥情过,善良真诚乐于助人。最难得的是,对冯裤子具有女性的宽容和同情心,挺体谅他也为他打抱不平,比其他人的刻薄倒更可贵。导演真够讨厌的,中间给她配的男朋友,最后给她配的老公,都有挖苦讥笑他人的嫌疑,好象除了他们那伙儿人,别的男人都恶心,自我感觉良好心态昭然若揭。

百珊,卓越至死渴求一吻,心心念念惦记的姐姐,人物很苍白,一边享受着卓越的深情又道貌岸然地声称永远维持二人的姐弟关系。最后,对方言,她真动了心?那对卓越呢,算什么?方言一伙人不断嘲笑她的老公葛南征,她开始容忍,最后有些愤怒抵触,我的选择干你们什么事儿?眼中含泪地质问说。问题是,葛南征是什么人?她还挺一心追求这样的幸福婚姻...这个人物如果真的是导演弄出来的理想女性形象,真的没什么意思。

乔乔,很喜欢她的长相,清纯。但实际上,无论感情还是物质,她都精力充沛欲望强烈野心勃勃自私贪婪干脆。和许逊在一起,惦着汪若海,忘不了方言,什么都想要,什么时候都冠冕堂皇,永远有理活得自我。

李白玲,女主角,爱方言爱疯了,想发财想疯了,一股子泼辣牛皮煽煽的不服气劲儿,折腾,自以为是,典型的北京女孩性格,眼神儿中全是疯狂和占有。

金燕,这角色设计得很可怜,爱到卑贱得毫无尊严,最后还让她嫁给了吴胖子...头一回亮相,她穿着军装跳舞,手插口袋笑着瞅人,多美好的女孩儿,可惜了 ......

片子看的时候挺过瘾,特别是茬琴跟打架那几段反复看了好几遍。看完了以后,五味陈杂,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也耗尽了力气和情感....






路遥知马丽


你好,我是星月追梦,好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追电视连续剧、和看电影,都我们生活中一样只要细心去品尝,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看电影、电视连续剧、也是一样每个人选择的电影,电视连续剧,都不一样有的喜欢剧情版,有的喜欢悬疑,和科幻的,可能是我们选择一些不是好喜欢看的电影,电视连续剧,看的看不进去剧中的情节,故事,就会觉得好乱,剧情演绛的就看不进去了,你问的问题我也遇到过有,同感。

举个我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例子吧前几天我无聊就选择了一部电影来看,这部电影叫做《木星上行》,刚看不久就不知道剧情,讲什么了,乱七八糟的,就感觉好乱了就不想看了。







星月追梦


我看过这部剧,当初还不是现在的删减版,一共52集。那时候,还以为是和《血色浪漫》一样的电视剧,一致认为方言、高洋这群人会做出大事儿来,会像钟跃民张海洋那样对社会付出自己的责任。

但是,后来越看越不对劲,这群年轻人在肆意的挥霍着自己的青春,挥霍着自己的友情和爱情,他们的情谊令人作呕,混乱的男女关系,仗着父辈们的荫芷,完全浪费着生命。这是一部沉沦的电视剧,让人看了,就会觉得这群主角们没有三观,人品低劣。整个电视剧,都浑浑噩噩。

有时候,我还在想这部电视剧拍出来的意义是什么,在教育人吗?后来,我才知道这部电视剧是根据王朔的作品改编的,在这部电视剧之前,就有很多北京的大院的子弟反应他们曾经生活的影视剧,如《顽主》、《阳光灿烂的日子》等。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这部剧最大的意义,其实就是毫无意义。他就是大院子弟们会回顾自己迷惘青春的一种情怀罢了。他们讲自己的青春写成文字,拍成影视,因为他们是有着比普通人更为有实力的资本,他们随意的挥霍就是普通人得不到的人生罢了。

但是,还有一点能够让我们反思的是,即使作为普通人,有时候在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存在着迷茫与浪费,这点算是与普通人的共鸣吧。


影评猫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这是一部一半在北京「每天臭贫+贵圈真乱」一半在广州「每天臭贫+贵圈真乱」的青春剧,里面的男女关系特别的乱和复杂!

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改编自作家王朔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叶京担任导演与编剧,由佟大为、陈羽凡、白百何、文章等主演,该剧共计52集。

该剧讲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北京又迎来了一个寒冷的冬季。已过而立之年的作家方言(佟大为饰)听说他儿时的伙伴高洋(果静林饰)已经离开了人世,痛苦万分的他陷入了沉思,开始了对青春往事的追忆。方言儿时经常一起玩耍的伙伴除了高洋,还有高洋的弟弟高晋(黄勐饰),以及卓越(文章饰)、许逊(陈羽凡饰)、冯裤子(佟磊饰)等。他们都是一群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生长在北京某军队大院的孩子们所共同经历的特殊年代的青春往事。

首先给大家理理剧中的人物关系

方言喜欢李白玲,李白玲也喜欢方言,高洋一直在追求李白玲,李白玲曾是高洋前女友,许逊喜欢乔乔,乔乔暗恋方言,卓越喜欢百珊,夏红喜欢卓越,髙晋喜欢夏红,夏红曾是冯裤子钱女友,冯裤子也一直没忘记夏红,百珊一直喜欢葛南征,后来分手,汪若海曾经喜欢过乔乔,乔乔也喜欢过汪若海,金燕爱高洋,但是高洋并不在乎金燕。

这样的男女关系,真不敢相信,这是那个年代的人,虽说国家是开始搞改革开放了,可也不能开放到一个女孩儿在这帮朋友圈里打转吧?太夸张了,跟过这个再跟那个,而且男人们还会把自己的女朋友让给哥们,简直是吓人。不过,从这里能看出,女人要是想独立在商界里立足,肯定是与出卖肉体分不开。高干子弟李白玲也逃脱不了这样的 命运,居然和汪若海的舅舅怂港商还睡过 ,最后还没达到目的,被涮的特惨。而男人就只是欲望的动物,高洋刚和女友睡过,转身就去李白玲家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儿了。简直太乱了!

其次是这帮人的性格怎么那么的冲动呢?

说打架就打起来了,也不看和谁,也不看时间地点说打就打,说吵就吵,最有意思的是每个人每次都说,我再管你们我就是王八蛋,骗你我是孙子之类的话,其实不到一分钟,说的人就会变成王八蛋和孙子。怎么总是变着法儿的骂自己和损别人呢!还有就是我永远都忘不了的一幕就是李白玲坐在方言的车子上,车把上别着一把日式军刀,后面是他们的打架队伍,有上千人,每个人都骑的28大梁,穿着绿军装很排场的去打架。场面比那些黑帮可壮观多了!

在这部剧中,除了那些主角演的十分出色之外,看似不太起眼的配角也演得淋漓尽致,十分抢眼。比如金燕这个角色。在这部剧中,金燕无疑是具有悲剧色彩的,她为人善良天真,既无心机也缺少女人应有的魅力,但她对待感情忠贞不二,对高洋爱得痴心绝对、心无别物。即使被高洋打,她也是逆来顺受、咬牙忍着不忍离去,引发了观众的一片叹息和深重同情。

该剧通过一个个镜头、一个个青年、一句句带有调侃的话语,勾勒出了青春和爱情的不同侧面,丰富着大家关于青春的追忆、关于人生的思考,诠释着激情与青春的本来模样。


米奇影视


这部电视剧是在我高中时期看的,前前后后一共看了三次吧,如果深入去了解一下背景,应该就不会感觉乱了。



长篇电视连续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从2006年开始在多家电视台热播之后,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该剧剧情主要反映了北京某军队大院一群干部子弟的成长经历:他们在“大跃进”时期出生,在“文革”中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商品大潮中成熟。和所有青年人一样,“友情”、“爱情”、“理想”、“奋斗”是他们青春的主旋律,欢乐与痛苦、激情与颓唐、憧憬与迷惘、信任与怀疑、谅解与愧疚、呵护与伤害等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与他们青春的岁月交织、纠缠在一起,演绎成一部忧伤、悲怆的青春交响曲。熟悉王朔作品的人,都会发现,他描绘的那群痞性十足的人物,除了玩世不恭、油滑难改之外,即使是被生活所迫或者被其他莫名的理由所唆使,做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举动之外,几乎都没有什么大奸大恶的行为。



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方言、高洋、李白玲等人,深受文革精神的洗礼,当文革结束之后,他们仍然怀着那时树立的神圣理想投入到新的现实生活,他们期盼能在广州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大显身手。然而,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屡屡遭受失败的打击,一直到卓越为了这种理想献出年轻的生命之后,他们才从沉醉于过去时代的梦幻中警醒过来。然而,悲剧已经铸成,显然,创作者即使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地暗示出,文革时的革命浪漫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才是铸就方言、高洋等人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对那个时代的爱与恨、对那种精神的拒斥与怀念,正是方言、高洋、李白玲也包括王朔、叶京在内的那一代人内心深处永远挥之不去的伤与痛。就这样,叶京等编创人员,几乎将王朔的小说风格平移到了电视剧之中,以油滑、痞俗的形式,悄然完成了对文革时代所孕育的狂热的非理性精神与情绪的消解与反思!当然,如果将这种艺术手法放在整个文学艺术的发展史上去考察,我们会发现,早在几十年前,黑色幽默派就采用了极其荒诞的手法,表现个人生存的无奈与尴尬,而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消平深度模式,通过粘贴、零碎化的处理方式,已经将所谓的意义与价值消解得体无完肤。就是王朔的作品,也出现近三十年了。但作为受众面异常广泛的电视连续剧,在体风格上,将充满怀旧情绪与反思精神的严肃主题赋予如此油滑、痞俗、搞笑的外在形式,在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上,应该说还是第一次。

以上,谢谢!


经典影视再续


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这部电视剧。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被惊到了,原来还能用这样的方式去还原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后来又反复认真看过三次。

说下自己的几点拙见:

乱=年少轻狂。没有这个就没有后来主人公为了各自生活丧失了最初的单纯美好的唏嘘感慨。再者青春题材的作品打架堕胎基本成了必须情节。是不是也有其用意让观众品味?

青春不就是那么点事吗?

最后借用作品原作者王硕的一段话和电视剧最后的方言的一段独白来品味下这个《乱》,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王硕。

1.

这几本书都是十年前或更早的时候写的,那时作者很自以为是,相信很多东西,不相信很多,欲望很强,以为已知的就是一切了。这些书里的人、情景和一些谈话是那时作者经历过的,在生活中也不特别,仅仅因为作者不知道更多的东西,才认为有趣,虚张声势地写下来。这些情景不在了,这些人也散了,活着的也未老先衰,作者也不再那么说话和如此看待自己,所以有时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继续写作的能力。

年轻的时候认为有很多重要的在前面,只要不停地奔走就能看到,走过来了发现重要的都在身后发生了,已经过去了,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对过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也没有任何偶然,都是必须经过的,作者不信一个人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选择。

2.

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

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

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

我们轻易的伤害别人,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

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

我们觉醒其实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前途或许也不再是无限的,其实它又何曾是无限的?

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

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爱和被爱。

我是谁,我不知道。

或许若干年后的某一个瞬间,我会幡然醒悟,啊,我还是一个孩子。

又可能在我濒死的那一刻,我猛然醒悟,其实,我只是一个跟生活作对了一辈子,跟命运博弈了整个人生的自我主义者。




BP小九


用现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我给兄弟戴绿帽、打女人、游手好闲,但我知道我是个好男人。真搞不懂里面的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挖别人墙角,方言和汪若海挖许逊、高洋和方言互挖、高晋挖冯裤子、冯裤子挖方言。挖过去挖过来大家都还其乐融融相处在一起。为了兄弟和人打架前脚刚进劳改农场,后脚女朋友就被兄弟睡了,回过头来还要一把把人抱住说:兄弟你可想死我了。这种人搬现在绝对也算是奇葩了吧。整部电视剧充斥了对女性的物化,女人是可以在朋友之间让过去让过来的。“这女人你喜欢?得,你拿去吧,用段时间给我还回来。”我开始还不太懂,李白玲对方言那么好,方言却一副老子不稀罕的样子,动不动就和李白玲找茬撕逼,看到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他感觉驾驭不了李白玲,在她面前有种自卑的感觉,这部戏里面女人是不能比男人优秀的,你李白玲够神气吧,还不是被捞仔玩得团团转。

乱搞男女关系属于个人品德问题,抛开这个,如果你有点本事的话还能让人刮目相看,可是这帮人除了耍嘴皮子外真看不到他们身上还有什么亮点。整天做着不切实际的发财梦。一开始倒卖电视,碰了那么多壁了,明明已经知道“整个广州也就200台电视机”还不死心,不过后来运气还不错,歪打正着把小老头的电视机偷了,要不得赔成傻子。最后去赌玉我就真的要佩服他们的智商了,自己完全不懂行不说,对待不知道底细的人好歹有点戒心好吧,被人骗了一次又一次还死命往骗子身上凑,这样的人不骗你骗谁?

男人不是东西,这片子里女人也不怎么样,高燕的贱,乔乔的骚,李白玲的乱,组成了青春无底线三人组。唯一正常点的就是夏红了,她也算是这部片子里女性角色的亮点,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整部戏的三观,心里有了卓越之后和冯裤子就划清了界限,面对高晋冯裤子的死缠烂打,个人的节操保持得还算好,而且别人自始至终都有工作,没像其他人那样无所事事。最后好在没跟着高晋回北京,要换成乔乔这种人,估计屁颠屁颠的就跟着走了。不过她结局也不是特别好,嫁了个一脸老实的老公,经济条件也一般,来趟北京还要借宿朋友家,机场工作待遇算不错的了,干嘛把别人写成这样?反倒是那几个一路作到底的哥们活得一个比一个滋润。房地产开发商、集团老总兼言情小说作家、刑警大队长、导演、知名作家。看来真的是越不是东西混得越好啊。

如果说王朔和叶京只是把那个时代这个特殊群体的青春展示给观众看,无关是非的话,也不好从道德层面来评价一部电视剧,但是里面的人物的各种臭贫让我真的难以忍受,也降低了整部电影的水平。特别是最后方言为了找寻李白玲的下落,打听到王匡林那,那个瘸子在饭馆里说得真尼玛云山雾罩,方言居然还能饶有兴致的听他唾沫横飞的讲,一旁的刘会元听了两句就已经不赖烦了,拜托你方言是去办正事好吗,能不能长点心,听人瞎贫还听上瘾了,李白玲还找不找了?

最后说一个小细节,方言在药店上班时经常顺走安全套拿去送给朋友,结果自己约炮的时候都是不戴套的,导致三天两头去打胎,这个反差,大概表现了作者对待剧中角色也有些暗贬的意思吧。


影视八六六


内容真实,打动人心。是很多青年人青春的写照。下面我就带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部剧吧。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是早先的一部青春励志电视剧,由叶京执导,佟大为、陈羽凡、文章、白百何等人主演。

改编自王朔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讲述了一群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生长在北京某军队大院的孩子们所共同经历的特殊年代的青春往事。

这部剧以半写实半狂欢的风格,回溯了50年代后期出生的一代人的青春历程——从70年代的满脑子的红色情结、“少年血”意气,到80年代的求知热、90年代经商潮,再到人已中年的沧桑与愁肠……叶京以自己的方式对时光隧道进行了重新演绎。

“今天之所以区别于昨天,恰恰是因为昨天的感受依然在我们心中。在我们生命的每个角落,都会有一个被加工好了的故事。不管结局是福是祸,也不管它是美丽还是悲伤,岁月的洗礼总能给我们留下淡淡的回忆。这或许就是生命值得延续的魅力。”三十三集电视连续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是著名京派导演叶京继《梦开始的地方》之后又一部自编自导的力作。该剧真实再现五、六十年代生人的那一代人从少年直到中年的学习、工作和情感,人物性格鲜明,故事跌宕起伏、洋洋洒洒、相当有看头。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剧,大家是怎样认为的。





小郭经典影视厅


叶京这部片是把王朔的唾沫星子都揉碎了拍进去的,前期亮点频现,到后边全面失控,毫无节制。

王朔创造的话语体系无疑影响了一批上世纪北京青年的人格形态的完成,而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围绕在他身边的这帮老伙计。他们的自我体认是通过王朔的创作完成的,在王朔以新北京话的形式对大院子弟各色人等影影绰绰不成系统的表达出来后,便一个个主动依归上去,成了他们精神上的根儿。而这帮人中从事影视行业的,冯小刚、海岩、赵宝刚、叶京…都或多或少从他那里寻找到创作中的一些精神资源,并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咀嚼、内化和输出。

叶京就是这其中做得最绝也是姿势最难看的一个,他打心眼里是看不上冯小刚的,从他对冯裤子的塑造就能看出端倪;但他显然没有冯小刚对王朔精神资源采撷整理和市场化运作的能力,《贻笑大方》的讽刺喜剧做得直露又僵硬,《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将王朔《动物凶猛》《橡皮人》《顽主》等等主要作品纯天然无加工一股脑全倒进锅里乱炖一气,情节展开支离破碎缺乏逻辑,故事推进旁逸斜出毫无章程,情感线索突兀生硬混乱无序,在剧情的流动上完全依赖于随便捞起哪个人来段出口成章十多分钟不打磕巴净把王朔原句往外撂,从而也造成了原版极低的情节密度下52集的恐怖长度。

叶京太痴迷于对王朔语言风格的玩弄了。他完全忘记了人物塑造这回事,方言李白玲高洋千人一面,全是王朔的肉喇叭,“从小一块儿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的人身上吐痰玩儿”,这样的台词乍听新鲜,但重复100遍(这里是实数不是夸张)之后就让人厌烦。

片中唯一让人感觉到有灵魂温度的人物是文章扮演的卓越,这个人最后在高昂的口号中奔向壮烈的死亡;叶京对他满是溢美之词,在他身上堆砌了赤诚勇毅等在全剧所有人物身上都极其稀薄的美好品质,反而让这个人物本身的存在性显得相当可疑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在宣发时被冠以《血色浪漫2》的名目,这显然也完全是一个基于商业考虑的滑稽举动,都梁的《血色浪漫》虽然写的是大院子弟,但完全没有触及到这批人的内心世界,只是因为剧目火了,才让《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屈就成了莫名的续章。从考古的价值上说,叶京这部剧当然比《血色浪漫》要高出不少,它虽然算不得一部好作品,但至少相对完整地将王朔的个人王国影像化地呈现出来,尽管充满了矫饰,毕竟也算一种历史的记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