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過節日從前和現在的變化,只有小吃依舊

我是廣西桂平,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們農村特別多節日,不管大小每個月都有過節吃頓大餐。從前過節對老一輩人來說壓力,對小孩來說節就是過年。聽老媽說兩斤花生油夠,三個小孩和兩個大人吃一年,你知道怎樣吃嗎?

後來我才知道那時候太窮,每天忙工公分分糧,收工還要去做自己的工,就像現在人說的攢點外塊,到過節的時候買東西吃,老媽常常說,願平時空不節氣不能空,所以平常都是晚上才隨便,做點東西來吃,只有每個月過節的那天才吃上頓安心飯,以前也怪每個月過節都有親戚串門。特別是大節氣,差不多每家每戶都有兩三桌子人吃飯。親戚還要打包粽和其它東西回去呢!路上的行人就去逛街一樣,那時候當家真的太難了。

隨著現代經濟發展好了。每個月過節平淡很多。只有大節日還是很隆重的,有親戚來串門。就像我這個貞子,每年農曆6月都有一天吃新,慶祝豐收節,這個節夠忙的,要提前一天準備,包粽子,豆腐糯米包,還有餈粑等……這些東西也是準備給客,打包回去的能讓客人空手回去。其實什麼都是那天吃,也吃不了多少,只是圖個高興而已,串門的親戚和朋友,也是想來聚聚,又可以順便吃上點小吃。

現在人人都奔上小康生活了,串門的親戚也越少,平時都是用手機聯繫,只有特別事和大節日才串門,

農村過節日從前和現在的變化,只有小吃依舊


農村過節日從前和現在的變化,只有小吃依舊


農村過節日從前和現在的變化,只有小吃依舊

不知道其它地方是不是這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