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油品、天氣、超短距離駕駛:誰該為機油增多乳化負責?

2月底以來,關於豐田發動機機油增多和乳化的新聞,在網絡和社交媒體上持續發酵。涉及的用戶集中在東北、華南等地區。

發動機、油品、天氣、超短距離駕駛:誰該為機油增多乳化負責?

對於機油增多和乳化的原因,網絡上眾說紛紜。經過多方求證和採訪。天天汽車大致摸清了這起事件背後的三種可能:

1、第一種可能,是燃油燃燒不充分,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裡。豐田的混合動力發動機在車輛起步時是不工作的,取而代之的是由電動機驅動。在低溫狀態下,發動機汽缸的溫度也處在低溫狀態,而為了儘可能的快速升溫暖機,ECU電腦會加大噴油量,好讓油氣混合物達到理想正常值。也正因如此,過量的燃油因為得不到充分燃燒,就會因為低溫而附著在汽缸壁上,形成“溼壁”現象,最終流入到曲軸箱,導致機油增多乳化。

2、第二種可能,是活塞環的張力過小。為了儘可能節省燃油消耗,減少活塞環或降低活塞環張力卻是一種方式,但這種方式就會導致活塞環刮除汽缸壁上的油膜程度降低,導致機油增多乳化。

3、第三種可能,是低溫導致的油底殼蒸發問題。機油對發動機而言是起到潤滑和控制機體溫度的作用,它在發動機內部是循環流動的。機油的工作溫度更高,壓力也更大,也會膨脹。正常來講,經過循環後的機油會經由蒸發箱進行熱處理,但由於低溫的行車環境,機油就不能得到正常的熱處理,會有溼氣。而溼氣和膨脹後的機油流回到曲軸箱後,就會導致機油增多和乳化。

發動機、油品、天氣、超短距離駕駛:誰該為機油增多乳化負責?

外界爭論最大,車主最擔心的是第一種情況——在低溫冷啟動時,極少量未完全燃燒的汽油經過活塞環和缸體之間的縫隙滲入機油,導致增多乳化。

到底豐田屬於以上哪種情況?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說法。

發動機升級可能不是元兇

根據調查瞭解,此次豐田車型的機油增多和乳化情況的發生,多出現在了新型混合動力車型上。出現問題的這些車型,也都出自豐田TNGA全球化新型架構下的THS(TOYOTA HYBRID SYSTEM)II混動系統。

搭載豐田第二代THS II混動系統的車型,已經在中國銷售了兩年多時間,為何直到現在才出現問題呢?是什麼原因導致出現問題?跟過去發生過的本田發動機機油增多是不是一個問題?

發動機、油品、天氣、超短距離駕駛:誰該為機油增多乳化負責?

三年前,由於本田過度追求1.5T發動機的動力性能,過高的缸內噴油壓力導致會有部分未充分燃燒的燃油,在活塞的壓縮衝程階段被強力壓送到了曲軸箱,而機油存放在曲軸箱裡,週而復始,致使機油增多。本田在中國爆發了發動機機油增加事件,

當時本田針對機油增多乳化問題的解決辦法是,降低渦輪增壓器的增壓值,升級ECU程序並調整噴油時機、點火時機,加快發動機的升溫效能來減少甚至徹底消除機油增多和乳化變質。

這次,豐田出現機油增多和乳化現象,集中在了混合動力車型上。而雙擎混動車型均搭載自然吸氣式發動機,並不直接具備過度壓榨動力性能的目的,因此二者之間並無直接的關聯性。

機油增多乳化變質,實際上是由於兩種不同且不相溶的液體,經過長時間外力的攪渾而形成的,發動機機油乳化成因必然就是機油和水。

發動機、油品、天氣、超短距離駕駛:誰該為機油增多乳化負責?

目前除了北京等一線城市,在很多省市地方使用的是乙醇汽油。乙醇汽油在經過發動機長時間待機狀態過程裡,會出現油水分離。在發動機運轉期間,水會因為高溫變成水蒸氣,而這裡面的一部分水蒸氣就會“竄氣”到曲軸箱中,與機油混合。週而復始,就增加了機油乳化增多問題的潛在風險。

那麼什麼樣的環境下,才會發生這種風險呢?

天氣和家裡蹲是機油事件導火索嗎?

剛開始,出現問題的車輛多集中在冬天寒冷的北方地區。因為冬天寒冷,當上一次停車熄火後,由於晝夜溫差的關係,進氣道內會出現冷凝水。再經過一晚上停放,當車輛再次冷啟動時,水分經由空氣濾芯而形成霧化,水與燃油混合形成的油氣混合物會留在冰冷的汽缸壁上,凝結成帶有水分的油膜,然後就被活塞環刮進曲軸箱。週而復始,機油乳化變質得以形成。

北方機油乳化可以這麼解釋,但是後來又有湖南等南方地區的用戶反饋也有機油增多和和乳化情況。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也很簡單,由於氣候變化,近幾年南方很多地區下雨和下雪天增多,溼冷導致氣溫比很多北方還冷。還記得當年南方大面積的冰雨災害嗎?所以,南方溼冷的雨雪天氣下,冷啟動燃燒不充分導致水分在氣缸內凝結的概率比北方還大。

目前,按照專業人士的一種普遍說法,在發動機長時間處於熄火待機狀態下,才會有乳化風險。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於2020年春節突然爆發,徹底改變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節奏,蝸居成了常態化。

發動機、油品、天氣、超短距離駕駛:誰該為機油增多乳化負責?

大家開車出行次數大幅度減少,車輛要麼長時間的停放,要麼也僅為短時間內的短途駕駛(比如超市採購)。這就很容易導致發動機本身及周邊各項指標條件達不到正常合理的工作指標,比如水溫、機油溫度、空燃比、變速器油溫。

舉個直觀的例子,車輛冷啟動時是否需要原地熱車?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需要,但其實不盡然。只需待啟動發動機後的轉速降下來後,直接上路先緩速行駛,待水溫上升到正常工作溫度範圍內便可正常行駛。此番的意義在哪裡?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原地長時間熱車,油氣混合物過稀,不利於暖機,同時還會加大汙染物排放,且容易形成積碳。所以,長時間停放車輛後的突然啟動,加上疫情期間多為短途駕駛的用車環境,就會令發動機機油頻繁的冷熱交替,加速發動機機油中的水蒸氣頻繁氣化和液化,導致機油乳化變質問題的發生和加劇。

發動機、油品、天氣、超短距離駕駛:誰該為機油增多乳化負責?

豐田車型出現機油增多乳化,作為車主首先應該瞭解這套系統的工作方式——在車輛起步時,自然吸氣式發動機是不參與驅動的,僅靠電動機提供驅動力。即便是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的41%熱效率再高,水溫上升速度再快,但發動機不工作,駕駛工況不允許發動機有充足的時間暖機。

再加上頻繁的低溫啟停甚至在到達目的地前就熄火停機,這些就正是促使機油乳化增多的誘因。因此,杜絕上述此類的短途短時間開車,是有效規避機油乳化增多問題出現的唯一解決之道。

所以,車是要經常開的,同時冬天儘量避免超短距離開車。

4S店應該配合更換機油

在機油加註口蓋位置出現的白色機油乳化的情形,是否預示機油就真的已經乳化?日常的確認方法是通過機油尺確認,將機油尺拔出,如果黏在機油尺上面的機油呈乳白色,就說明機油已經乳化變質,儘快到4S店去更換,4S店也應該積極配合更換機油。如果沒有則證明機油並未乳化。

發動機、油品、天氣、超短距離駕駛:誰該為機油增多乳化負責?

很多乳化都是在機油加註蓋上,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是,當發動機熄火停機後,通風散熱系統也隨之關閉,但發動機的熱量會自然上升,遇到上方的冷空氣後會凝結成水滴,時間一長,就會與蓋子上附著的機油殘留物和油氣混合物產生化學反應,形成機油乳化,這其實屬於正常現象。

混合動力比純電動車可靠

隨著汽車技術和科技的日益進步,汽車電控化程度越來越高,但普通消費者在駕駛技術、方式以及對汽車常識的理解和運用上,不能與之相對等,也因此就會出現由於駕駛操作不當導致的車輛故障不斷髮生,比如當時大眾車型的渦輪增壓器損壞。

也就是說,針對我國的用車環境和駕駛方式,汽車新技術的研發和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逐步適應和完善消費者的用車習慣,儘量減少由於人為操作不當而導致的零部件損壞。

發動機、油品、天氣、超短距離駕駛:誰該為機油增多乳化負責?

豐田幾十年針對混合動力技術的研發與進化,在世界範圍內都是處於領先的,成熟而可靠。該問題的出現,實則也是給豐田廠家為日後更新產品、杜絕此類問題的發生提供了現實的使用藍本。

作為日後動力多元化發展的技術路線之一,豐田的混合動力技術車型在全球已經累計銷售了近千萬輛,是目前全球賣得最多的節能車型。相比純電動汽車普遍面臨的充電、自燃等問題,機油乳化增多,並非是技術上的致命傷。

當然我們還是希望豐田認真對待此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