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加強行風建設提升醫保治理能力?(語音版)

如何通過加強行風建設提升醫保治理能力?(語音版)

作者:王震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提升治理能力、實現制度的治理效能是四中全會以來各行各業關注的焦點。四中全會提出治理能力這一核心理念的主要背景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大框架基本搭建完畢,但是要實現制度的治理效能還需要在治理能力上下功夫。具體到醫療保障領域,作為公共服務部門和直接面對居民的窗口部門,治理能力的提升尤其重要。

行風建設是治理能力的具體體現。對於參保人而言,治理能力是抽象的,但行風建設是具體的,是可以親自感受到的。從這個角度,抓住了行風建設這個“牛鼻子”就是抓住了治理能力提升這個根本。

如何通过加强行风建设提升医保治理能力?(语音版)

點擊查看:2019年醫療保障行風建設案例

各個地方行風建設的案例應該是各地醫保系統治理能力建設的具體展現。從已經發出的這些案例來看,各地行風建設有一些共性是值得總結的:

一是通過“一體化”實現醫療保障部門管理整合的制度優勢。之所以將原先分散在不同部門管理的醫療保障職能合併到一起成立國家醫療保障局,一個重要的目的是通過制度變革來提升治理效能。具體而言,就是各類醫療保障業務,基本醫保、大病醫保、醫療救助、二次報銷等各類業務的“一站式”、“一單式”辦理。這是各地的案例中都有呈現。

二是業務辦理的規範化。行風建設的目的是提升服務效率,從而提高參保人的服務可及性。業務辦理的規範化、流程化是提升服務效率的主要手段之一。一些地區還通過業務流程再造等方式優化服務流程。這些經驗都值得總結,是進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務效率的主要措施和抓手。

三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移動技術,利用“互聯網+醫保服務”打造智慧醫保,將醫保服務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礎上。

醫療保障是“窗口部門”,所謂“窗口部門”就是需要成千上萬的參保人。從這個角度,對於醫療保障工作而言,提高參保人的滿意度、提升服務的可及性單純依賴人力的投入是不行的,必須依靠服務模式的創新、必須依靠引入新的技術。本次行風建設中多個地區實現了智慧醫保,將醫保服務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礎上,提高了醫保服務的“單位產出效率”。這一點對於行風建設更具意義:行風建設要建立在科技創新和模式創新上,這才是真正的提升治理能力。

如何通过加强行风建设提升医保治理能力?(语音版)

當然,“行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治理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從這些案例中仍然可以發現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是行風建設不能“空喊口號”,要有支撐性的制度:要有明確的考核標準,要設計一套包括參保人滿意度、資源消耗程度等在內的考核指標以及考核流程;要有激勵機制,做得好的要獎勵,做得不好的要有鞭策。

二是在行風建設中要突出重點人群,突出醫療保障“兜底線”的責任。我國目前是全民醫保,服務對象是全體參保人。但在參保人中仍然有一部分弱勢群體,即使公共服務是“平等”向全體居民提供的,但由於各種原因,他們獲得這種服務的成本高昂,服務可及性差。比如一些老年人以及一部分貧困群體,他們沒有條件使用手機和網絡,也就難以獲得相應的便捷服務。這部分群體在行風建設中尤其值得關注。只有把最弱勢的群體服務到位了,才能說行風建設到家了。這是衡量一項公共服務可及性的最終指標。目前看,這部分弱勢群體,一是老年人和殘疾人,二是邊遠農村地區居民,三是低收入群體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四是農民工等流動人口等。

三是要繼續創新治理模式,除了向技術要效率外,還要向治理模式創新要效率。

我國醫療保障的經辦服務工作主要是由參公管理的醫保中心(社保中心)來承擔的。這就不可避免按照行政部門的模式來進行管理。當然,按照行政部門管理有利有弊。但具體到業務經辦和服務上,在面對千差萬別的服務需求時,行政化的模式反應慢、提供服務的意識較弱。另一個最主要的問題是,按照行政部門管理帶來的編制受限問題。目前各地醫保系統經常提出的問題就是“缺人手”,而在當前行政化的模式下,突破編制增加人手及其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提高服務效率,還需要創新治理模式,鼓勵和支持在行風建設中引入社會組織等新的力量。

• 醫保行風建設的3大特點、3大挑戰及3大趨勢

• 防疫情,建機制: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

• 胡靜林局長: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醫保改革發展

中國醫療保險官方微信 ID:zgylbxzzs

如何通过加强行风建设提升医保治理能力?(语音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