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水道是紹興的血脈,橋就是這座城市的骨架

【紹興記憶】

紹興的水,紹興的橋,紹興的臺門,紹興的黃酒——這些,都是最能引起紹興遊客關注的,只不過,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受與解讀。如果你到紹興,會看些什麼呢?會想什麼呢?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8年03月28日 第 12 版)


紹興有著2500多年悠久歷史,素以“文化之邦、魚米之鄉”著稱於世,集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的美譽於一身,眾多的名人故居、古蹟、文保單位星羅棋佈,如同一座沒有圍牆的歷史博物館。

紹興始稱於越,亦稱百越。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國,稱越國。秦王政二十五年,稱會稽郡。晉稱會稽國,南朝時為東揚州治所。隋開皇九年,改置吳州總管府,治會稽縣。大業元年起稱越州,此後越州與會稽郡名稱交替使用。南宋高宗趙構取“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之意,於建炎五年改元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是為紹興名稱之由來,並沿用至今。

紹興氣候溼潤宜人,有著典型的江南山水,意境深遠。最初,我從中學課本中的魯迅先生作品瞭解紹興,從《孔乙己》到《故鄉》《社戲》,魯迅先生筆下反覆演繹的故鄉情結,銘刻了紹興古運河的血脈,烏篷船、烏氈帽、烏乾菜等紹興風情標識,相對於其他南方水鄉,紹興更多了份書卷氣和黃酒香。

若說水道是紹興的血脈,橋就是這座城市的骨架 | 紹興記憶

紹興的水、橋、船

初到紹興,感覺特別親切。清爽的古街,幽深寂靜的庭院,綠樹成蔭,小鳥歡快歌唱,旅途的疲憊一掃而空。也許是對紹興仰慕已久,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古城紹興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風光,四面環水,境內水道縱橫,湖泊密佈,被譽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烏篷船是水上特色交通工具,就如威尼斯的貢多拉。紹興千姿百態的眾多古橋,綻放出飽滿豐腴的橋文化。史料記載,清光緒年間紹興城內有橋樑229座,紹興石橋之多,堪稱全國之最,著名的有八字橋、廣寧橋、寶珠橋、謝公橋等。

紹興家家臨水,石橋連街接巷,形成了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鎮,無橋不成村,無橋不成路的景象。若說水道是紹興的血脈,橋就是這座城市的骨架。當我們乘船穿梭於橋洞之間,彷彿進入了時光隧道。橋頭高聳,石階層遞,我們拾級而登,耳邊依稀迴盪起深沉的歷史音韻。每一座古橋,都在述說著一段歷史,都有著一段精美的傳說。

“臺門”是紹興的古建築標誌

,紹興的老街上每走個三五步就有一個臺門,每一個臺門內都是一段紹興的故事。臺門裡的住戶很多,天井是小孩玩耍、左鄰右舍聊天、做家務的集中地。紹興古城規模最大的臺門當屬魯迅故里的周家臺門群,如果你願意,還可以住一住由臺門改建的客棧。

若說水道是紹興的血脈,橋就是這座城市的骨架 | 紹興記憶

紹興臺門鳥瞰

紹興黃酒是出了名的,魯迅先生筆下孔乙己站著喝酒,“是現錢,酒要好”。紹興自古以來無處不釀酒,無處沒酒家,無論城鎮與鄉村,無論官宦之家、縉紳達士,還是市井小民、貧困百姓,與酒結緣、與酒為友成為習俗。酒成了紹興人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從魯迅故里出來,被魯迅文化浸泡了一個多世紀的咸亨酒店,在很遠處似乎就能聞到陣陣酒香,自然會想到那個“茴”字有四種寫法的孔乙己。在店門外的空地上,有一座真人大小的孔乙己塑像,笑呵呵地站在門口迎客。如今的孔乙己可不像以前那樣落魄了,他代言了一個品牌的茴香豆,頭像印在每一個包裝袋上,咸亨酒店和孔乙己早已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春季的紹興,那是花的海洋,清香四溢,沁人心脾,王壇東村十里梅廊,每逢初春,白梅、紅梅、粉梅漫山爭豔,暗香撲鼻;吼山壽寧禪寺下,桃花正豔,沿著青石板踏青賞桃花,別有風情。


若說水道是紹興的血脈,橋就是這座城市的骨架 | 紹興記憶

臨水而居

紹興,一個多夢的城市,她深居水鄉,巧奪天工,蘊含著中華民族最豐厚的精神沉澱;紹興,是一部歷史教科書,傳承著中華民族先進思想精華,歷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400多位著名詩人在此留下了讚美稽山鑑水的絢麗詩篇。


每晚7點,分享紹興的美食美器、名人越企、逸史趣聞。老越專注越文化研究與普及,喜歡請點擊關注“越來了”,一起追尋“越文化”。

週一:【越商】

週三:【越史】

週五:【越食】

週二、四:【紹興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