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兵力10倍于湘军,为何却在田家镇大战中惨败?

Seven_樂樂


田家镇之战,是太平天国历史上一场经典的山地、江河攻防战。

让我们回顾一下田家镇之战的过程,一起探讨其中太平军以众击少却惨遭失败的原因。

精心打造防御体系,却陷入被动

克复武昌后,曾国藩筹划下步攻略,确立以夺去九江为第一目标。水陆并进,顺江而下,第一道坎,就是田家镇、半壁山防线。

水陆密切协同,是湘军的主要战法。

杨秀清得知湖北战败后,立即命令秦日纲在田家镇、半壁山加紧防御。

太平军吸取了武汉防御战的教训,确立了以江防为重心的防御原则(在之前的武汉防御战中,湘军以水师阻隔汉阳与武昌联系,各个击破太平军)。

太平军精心打造了严密的防御体系:他们在田家镇至蕲州一段四十里的江岸修筑土木城,安置炮位;在田家镇与半壁山之间横架铁链两道,两链相距十余丈,铁链之下排列小船几十只,配上枪炮;又在半壁山扎大营一座,小营四座,山下挖掘深沟,内侧建木栅、炮台,外侧密钉竹签、木桩。杨秀清甚至还特意从天京送来一座木城,作为江中堡垒。


田家镇与对岸的半壁山,不管是抗战,还是太平天国战争,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表面上,太平军构造了严密的防御体系,但因为人、炮都安置在工事中,在山河区域难以机动,因此,这种消极的防御体系给了敌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半壁山攻防战,20000打不过2300。

见江防严密,湘军决心以半壁山为进攻重点,“夺其要隘,则铁锁一岸无根,当易拔去”。

太平军消极防御,调动不易,湘军首先对兴国等地进行了扫荡,各个击破了半壁山外围的防御体系。

随后,罗泽南等部展开了对半壁山的进攻。

在次要战斗中,只能对山地进攻是不得已的下策```但是在主力会战中,山地却对进攻者有利——《战争论》

太平军兵多,但分散于各点,调动不易,因此始终处于以少打多的局面,渐渐陷于被动。

山地战既赋予防守方居高临下之势,也赋予了进攻方迂回包抄之利,在大规模交战中,更灵活(而不是依赖工事)的一方有优势。

秦日纲为挽回局面,亲自督军2万,与罗泽南军再战,又败,伤亡数千人,被迫撤回田家镇。

湘军攻克半壁山。随后,湘军派百余人缒崖而下,砍断横江铁链。

此时,韦俊等部援军赶到,秦日纲又组织起大军分路渡江,进攻半壁山。双方激战竟日,太平军各路都败,石镇仑、韦以德千余人阵亡,残部退回江北。

这次进攻,太平军的失败,主要在于军队战斗素质。

在战斗中,双方激战,困难都很大。李续宾带队斩杀逃散者,湘军才下定决心,死战不退。可见,此战中湘军损失也非常大,士气也受到很大影响,但全军仍能勉强支持。

双方都难以忍受的激战,到最后拼的是意志。

而太平军方面,激战竟日,损失千余人,就退却了,尤其是,石镇仑、韦以德两位高级将领在此战中牺牲。

可以想象的是:太平军中不乏英勇者,高级将领带队奋勇在前,以至牺牲。但新兵过多,且组织不利,以至于在损失并非难以承受的情况下就失去战斗决心,“各路俱败”。

江防被突破,田家镇失守

在半壁山失守后,太平军又将江中铁链联在半壁山下。

此时,正在蕲州阻击湘军的陈玉成得知半壁山失守,为避免水营后路被断,被迫下令水营突围。这使得湘军水师开始逼近田家镇。


为了突破田家镇江防,湘军将船队分为四队:第一队专门负责斩断铁链(爆破组);第二队负责攻击太平军炮船(火力组);第三队等铁链断后突击焚烧太平军船只(突击组);第四队防卫大营,防太平军袭击。

12月2日,湘军陆军在南岸排列助阵。湘军水师靠近南岸行船,到了铁链之前,“以洪炉大斧,且熔且椎,须臾锁断”。第三队快船迅速顺流而下,太平军水师阵势大乱。湘军快船疾驰到下游纵火焚烧太平军战船,正值东南风大起,太平军上游之船无法撤退,被焚毁殆尽。


此时,田家镇的秦日纲、韦俊已无粮无弹,被迫焚烧营垒,东退黄梅。

田家镇失守。

此战最大的影响,是太平军水师的几乎不可逆的损失。从湖南到田家镇,太平军损失船只近万艘,曾经横行江面的水营几乎损失殆尽。

丧失制水权,对此后整个太平天国战史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太平军失败原因

1、消极防御。

此战中,太平军兵力虽多,但兵力、大炮都分散安置在大面积的防御工事中。在实战中,兵力、火力难以调动,局部战场上,太平军始终处于以少打多的局面,不断出现“又败”、“数败”,对于新兵较多的队伍来说,很容易丧失战斗意志。

2、前线将领能动性受限。

杨秀清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但此战中,他远在天京,遥控战场部署。由于杨秀清的部署过于细致、繁琐,前线的秦日纲、石凤魁等人忙于执行,没有资源和精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致于当湘军把重点放在半壁山时,太平军组织混乱,在战斗减员并不大的情况下退出战斗。


如果杨秀清、石达开能在前线,此战中的调度、指挥或许会有不同。

至于很多朋友提到的,太平天国高层腐化,内部矛盾严重。结合后来太平军西征、东征战场上的表现,这种观点多少有些牵强附会。

此战的失败,说明:随着战场空间的扩大和新兵的增多,旧有的指挥系统已经出现问题;随着敌人调整后战斗力的增强,过去在与绿营、八旗作战时整理的战斗经验已经需要修正。

杨秀清、石达开在总结这个阶段的失败后,做出了相应调整。

在此后的湖口之战中,石达开充分发挥他的前线指挥权,以灵活战法击败了湘军水师,扭转了西征战局。

因此,田家镇的失败虽然惨重,却不足以摧毁太平军。最终摧毁太平军的,还是他们自己!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让我们来站在上帝视角,来复盘这场战争。

首先兵力,太平军以十万之众对湘军一万多十倍于敌。但太平军竟还是守的一方,还遭此惨败,可见其犯了多少错误。

参战方:太平军 总指挥_杨秀清(遥控指挥)

主要将领_秦日纲为首,国宗石镇仑、国相韦以德、地官副丞相黄再兴为辅,后来杨秀清又加派了豫王胡以晃、佐天侯陈镕、冬官正丞相罗大纲、东殿户部二尚书侯宽裕等人带领十万太平军赶赴前线。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杨秀清还安排殿右三十检点陈玉成、殿左三十一检点曾凤传驻守蕲州,和田家镇形成掎角之势,尽管这样,杨秀清还是觉得不够保险,直接派出石达开驻防安庆,统筹全局,随时准备支援。

湘军:总指挥_曾国藩

主要将领_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杨载福、彭玉麟等

太平军 防御战,铁索连舟。在江面用很多的铁索,当然也想借住铁索阻止湘军水师(没文化真可怕,他应该没看过三国,曹操被周瑜烧的那叫一个惨啊),没出意外,被火烧连营。另外,太平军里有部分刚被湘军打败,逃回来的,势气低迷。见了湘军就像老鼠见猫一样。

指挥不在前线,遥控指挥(还以为现代战争呢)“乃于田家镇之下游,遥对南岸之半壁山,相为犄角,而系之以铁索,江之中比船扎簰而承之,节节钩廉,矜以铁马……半壁山有万人守卫”。一味死守,不能见战场信息,总指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曾国藩于湘练军,已见成效,湘潭之战又刚刚战胜太平军,势气高涨。曾国藩亲自坐镇指挥。湘军装备,优良。

战局一开,太平军无论策略,势气都处于下风,主帅又不能坐镇指挥统筹全局,这样看来太平军惨败也是情理之中吧!


有梦就能实现321


最重要的是太平军的领导腐败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当成喊着人人有肉吃,到后面的独断专行,其实最本质的说法是人心不齐,失败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