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越過江南水鄉,跨越千里萬水。陽春三月,在黔渝邊沿腹地的沿河烏江兩岸,從浙江湖州“遠嫁”而來的安吉白茶“白葉一號”,拔節生長,等待著茶農採摘。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3月9日,31臺炒茶機從安吉出發,目的地是相隔1500公里的貴州省沿河縣中寨鎮。這是2018年安吉縣黃杜村捐贈1500株“白葉一號”扶貧茶苗在中西部三省五縣落地生根後,向茶葉加工環節延伸的又一愛心扶貧行動,點燃了白茶扶貧新引擎。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3月11日中午時分,在得知安吉元豐茶葉機械有限公司捐贈的“扶貧茶機”運輸車輛和國網安吉縣供電公司紅船共產黨員服務隊即將到達貴州省沿河縣中寨鎮時,村民們早早地就在路口邊翹首等候了。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宋師傅,我們又見面了!你還記得我嗎?”


剛一落車,一個穿著民族服裝的青年男子小跑著來到國網安吉縣供電公司紅船共產黨員服務隊員宋承星的身前,“我去過安吉,你在黃杜村給我們講解過用電炒茶課程。”


作為捐贈活動參與單位,國網安吉縣供電公司專門成立白茶扶貧電力服務小分隊,派出技術骨幹前往貴州省沿河縣設立服務點,開展上門服務。宋承星作為國網安吉縣供電公司電氣化指導員,帶著白茶加工用電服務包也隨車前往。


看到宋承星一頭霧水,貴州省沿河縣中寨鎮黨委書記譚鵬飛迎了上來,解釋道:“他叫田洪軍,是我們鎮大宅村的種植大戶,為了帶領鄉親們種植‘白葉一號’,曾多次去安吉取經。”


“哦!原來是你!我有印象,上課最積極、提問最多的那個。”宋承星迴憶起2019年4月培訓的場景。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去年4月,“白葉一號”扶貧苗受捐地22名茶農代表來到浙江,參加安吉縣舉辦的第二期受捐地區茶業管理培訓班。田洪軍就是其中一員。培訓期間,宋承星被邀請為炒茶技術培訓班的鄉村電氣化指導員,給茶農代表講解茶葉加工“雙電源”用電模式、自動化炒茶機使用等電氣化課程。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從安吉重點產茶區推行“雙電源”用電模式,到茶農生活與白茶炒制用電採用“物理隔離”,再到自動化炒茶機的運用,宋承星除了講解電力炒茶的優勢,還帶著大家去茶園和集中炒茶區實地參觀。


“用電炒茶,茶葉量大的話會不會跳閘?用電和用氣相比,哪個費用省一點?雙電源能保障一直恆溫嗎?”田洪軍是個愛發問的茶農,什麼事情都要弄個一清二楚。自2018年扶貧茶苗在他們村子落地,近三年來,田洪軍的全部工作重心都在“白葉一號”上。發動群眾、土地流轉、荒山開墾、茶園整理、茶苗種植、管護……一樁樁、一件件,為了全村摘掉“貧困帽”,田洪軍和村民們一直在努力。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外出學習的機會很難得,村裡報名參加的年輕人有幾十人,但只有4個名額,後來是通過村民大會投票決定的人選。”田洪軍說,在自動化炒茶機使用方面,安吉走在全國前列,到安吉學習,肯定會對整個村子的茶產業帶來不錯的效益。


和田洪軍一起前往安吉縣黃杜村取經的貧困戶鄧學明,也“愛上”了安吉白茶。


鄧學明家裡9口,原先全家的收入只有十擔稻穀。因在茶園基地上務工,去年3個月時間就收入1萬多元。


嚐到甜頭的鄧學明,前往安吉黃杜村學習採摘、施肥、炒制技術,學習的勁頭一點不輸給年輕人。


“我要到安吉來打工,專門學習採摘和炒制,把技術學精,將來我要辦一個小型的茶葉加工廠。”茶農鄧春也是信心滿滿、幹勁十足。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自從去過安吉,看到安吉茶葉加工都是機械化、自動化,田洪軍很是羨慕。他很想給合作社添置炒茶機,但種茶樹、賣茶葉也就一兩年光景,雖說大家生活上都有了改善,但還是買不起設備。3月12日,在貴州省沿河縣中寨鎮雲霧生態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工廠,一字排開的31套白茶炒制設備,來得太是時候了。


“這31套炒茶機成套設備,滿負荷每天能炒制3000斤白茶青葉、生產700斤幹茶。如果人工炒制,生產同等量的幹茶至少需要200多個工人,自動化機械炒制只需8個工人就能完成。”多年的“春茶保電行動”,已經讓宋承星成長為一名“炒茶專家”,說起炒茶機的使用,他就停不下來,“白茶非常嬌嫩,炒制是最簡單的工序,最難掌握的工藝,出品質三分鐘,失品質幾秒鐘,人工炒制,溫度、時間和翻炒的均勻受熱面等等都很難把握……”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我們這邊還經常停電,在炒茶過程中停電怎麼辦?”


“這麼大一片茶山,碰到旱季,你們是怎麼解決茶山的灌溉問題?”


合作社負責人張勇滿腹疑問。


宋承星一邊安裝調試炒茶機,一邊向大家講解茶機使用注意事項,還說到了國網安吉縣供電公司的“一村一規劃”,按照不同區域發展的白茶產業特點,採用不同的供電模式。他還重點介紹了茶園電力水泵灌溉技術,針對白茶苗栽培基地,怎麼樣按照網格化劃分供電配變,低壓線路供電全覆蓋白茶苗栽培地等。這些安吉的“獨特經驗”,打開了當地茶加工產業的思路,大大提高當地茶產業機械化水平。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碧綠的茶園,一眼望不到邊,三五成群的茶農,在茶葉叢中忙碌採茶的畫面,宛如一幅清新美麗的風景畫。


“3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田洪軍感慨萬千,以前村裡日子苦,很多人都選擇外出務工了。


大宅村山高坡陡,村民自古就以水稻、玉米、紅薯等傳統種植為主,收益微薄,久困於貧。而千里之外的安吉縣黃杜村,持之以恆發展白茶產業,白茶年產值超4億元,人均年收入超過3.6萬元,早已步入小康。


2018年7月,得知黃杜村要捐贈茶苗的消息,在外闖蕩20多年的田洪軍,決定帶領20多個在外務工的村民返鄉,抱團發展白茶產業。


2018年10月,360萬株“白葉一號”茶苗,種植在沿河縣中寨鎮志強、大宅、三會溪3個深度貧困村。


很多村民的人生航線也因此改變:變身茶農。


在村民們的集思廣益下,大宅村決定推行股份合作、注重利益聯結,將茶苗折資量化到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專業合作社,齊心協力做大做強集體經濟。


最終,荒山變茶山、貧農變茶農、山區變景區。現在,村裡的茶園面積已經達到600畝。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扶貧炒茶機和白茶加工用電服務給我們送來了及時雨,我們村600畝茶葉已經進入採摘炒制階段,剛好派上用場。終於可以機械化加工茶葉了。”遙望茶山雲霧繞,田洪軍暗自下決心,“黃杜村每家每戶都有茶園,可以‘因茶而富’,希望大宅村也能早日實現‘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END-



供稿:湖州公司(茹玉)

湖州·安吉公司(金瑋)

校對:鄧通

跨越1500公里的脫貧“神器”,已經送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