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國和日本的軍事力量有多大差距?

冰雹藍天


雙方的差距從這件小東西就能看出來,日本軍工連簡單的火箭筒都做不好。火箭筒是一種發射火箭彈的反坦克武器,主要發射破甲彈,也可發射火箭榴彈或其他火箭彈,用於在近距離上打擊坦克、裝甲車輛、步兵戰車、裝甲人員運輸車、軍事器材和摧毀工事。作為一款簡單便攜的武器,火箭筒在其誕生後短短數年內便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這其中就包括東瀛的島國日本。

(美軍的巴祖卡火箭筒,世界上第一款單兵反坦克火箭筒)

日軍一開始對單兵反坦克武器並不上心,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陸軍的武器庫裡面也僅僅只有一款性能低劣的九九式反坦克手榴彈,在1942年的緬甸和菲律賓,日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斯圖亞特”危機後,這才急忙忙的開發各類反坦克武器。不過由於自身技術水平過於落後,當時的日軍除了製造燃燒瓶以外什麼都搞不出來,因此只得求助於大洋彼岸的德國,希望德國幫助日本來研發反坦克武器。

(德國的RPzB43型反坦克火箭筒,是日軍同類產品的原型)

1943年,德國潛艇送來了反坦克火箭筒的樣品和技術資料,日軍這才開始真正的投入到單兵反坦克武器的研究中,一開始進展很順利,仿製只是本質個帶擊發器的鋼管的火箭筒沒什麼難度,但是在火箭彈上卻遇到了難點,由於日本火藥工業技術低下,無法大量生產高能發射藥,因此仿造出來的德式尾翼旋轉火箭彈命中率極差,打出去完全沒有準頭,因此,日軍只好自行更改了設計,把尾翼旋轉改為了彈尾帶有6個噴氣孔的旋轉穩定火箭彈,但是這種火箭彈並不能有效發揮出火箭彈的破甲性能。

(日本的試製火箭筒)

由於日本人身材矮小,出於體力的考慮,日軍又把火箭筒的口徑給改了,從88毫米變為了70毫米。這亂改口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威力大打折扣,從德國原型的200毫米直接降低到了80毫米,這不僅僅是“打不準”更是“打不動”,到了1944年,日本終於把這款火箭筒量產,生產交給了西日本的一些工廠生產,到戰爭結束前造了3545具和54000發火箭彈,而參考此時德國呢,生產的火箭筒多達30萬具和兩百萬發火箭彈。

(被中國火箭筒擊毀的聯合國軍坦克)

不僅僅是生產,裝備也很成問題,由於美軍潛艇的進攻,日軍甚至不敢向國外大量輸送武器彈藥了,只得把這些火箭筒當成“本土決戰”的“利器”使用,在最後在吃了兩發原子彈後投降後,這些火箭筒也就成了無用的垃圾了。但值得一提的是,朝戰時,中國曾仿造了日本火箭彈和發射筒,定名為“五一式火箭筒”。當時是1950年11月,瀋陽兵工廠找出了日軍的四式90毫米火箭筒的圖紙和生產設備,以此為基礎僅僅2個月就開始生產國產51式90毫米火箭筒,1951年3月,就發到戰場測試。

日本四式90毫米火箭筒。

一般傳說51式是仿造美國超級巴祖卡,其實兩者完全不同,甚至中美第一次交戰發生在10月25日的第一次戰役,而11月51式就已經開始進行試製了,研發生產大威力反坦克火箭彈沒有那麼簡單,不是隨便看一下,就可以製造的。無論從51式的外形還是135型火箭彈的結構和外形,都與四式90毫米火箭筒相同,而日本火箭彈是與美國火箭彈完全不同的到1951年末,51式火箭筒就生產了4800多具。在朝鮮戰場上,51式90毫米火箭筒甚至可以擊穿M-26重型坦克,志願軍曾經使用51式90毫米火箭筒在1952年6月13日,古直木裡防禦戰中,耗火箭筒炮彈9發、無後座力彈10發,擊毀敵巴頓式坦克6輛的戰績,表現優異。和日本同行們不同,中國的火箭筒消滅了不少美國坦克,把朝鮮的山頭變成了美國裝甲兵的一座座“傷心嶺”。參考資料:《二戰德國陸軍步兵武器手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軍反坦克戰》《國產90毫米火箭筒》


戰爭史


二戰爆發前,納粹國家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完全輾軋其他國家的,包括蘇聯和美國在內,都無法與日德相比,尤其是德國的陸軍和日本的海君軍、空軍,關鍵是日本的陸軍也很能打,可以說是極強。

二戰勝利的兩場標誌性戰爭應該當屬列寧格勒保衛戰和珍珠港海戰,此役之後,德國徹底潰敗,在接下來的兩場海戰中,號稱世界第一海空軍的日本海軍也基本被美國消滅殆盡。

所以,如何客觀的對比出二戰時美日軍事實力差距,應該分為戰前和戰後兩部分。

二戰前

二戰前日本的軍事實力可以用極強來形容,美國雖然當時已經是世界上頭號經濟強國,但軍事上和日本對比還有極大的差距

(注意是極大)。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徹底解放了島國人的思想,工商業開始飛速發展,再加上中國的甲午海戰又獲得了數年於日本財政總和的鉅額賠款,通過戰爭嚐到了甜頭的日本,把這筆錢的八九成都撥給了國防之用,從此,日本軍事出現開掛式發展。

以1939年為例,參考君蒐集了美日軍事實力對比,具體如下:

1、軍隊數量:日本700萬、美國30萬:正規軍規模應該在七百多萬左右參考君粗略估算了一下,日本當時在中國戰場上投放的兵力就達到了六百萬左右,加上東南亞戰場,應該妥妥的有七百多萬,武器全部機械自動化。美國因為有天險之隔,居安不思危陸軍只有可憐的30萬人。比海軍:日本的海軍航空兵零式戰鬥機更是打遍無敵手,後來襲擊珍珠港,擊沉應該大型戰列艦,美國海軍數據查不到,估計也沒法和日本比。

2、軍隊質量:二戰時期的日本軍基本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除了文化程度基本達到了高中水平,從小的軍國主義思想洗禮,讓這支部隊極具戰鬥力,並不像國產神劇演的那麼脆弱,要是像國產劇那樣的水平,就不用八年抗戰了。而同時期的美國沉浸在戰爭發財的夢境之中,看數量就知道不重視,質量自然和日本沒法比。

二戰後

日本13萬、美國1050萬:到二戰結束,日本最後一支駐紮在中國的精銳主力軍關東軍,在中國東北被蘇聯紅軍和美軍圍剿,而叱吒海洋的日本海軍和海軍空軍部隊,也在跟美國的兩場海戰中全部被美國消滅,至此到日本全部退出中國和東南亞,由二戰初的700多萬軍隊減少到13萬左右。

二戰後的美國軍事實力有多強?

賴得碼字了,看下圖:

美國經過二戰一役,成為了世界第一的軍事強國,這一切都完全依賴於美國的總和國力和發達的工業製造能力。

最後,不得不說,經濟實力決定一切啊!

楊海龍 2018.7.17日 中午 原創發佈


參考人物


如果要談談軍事實力,那麼先要談一談國力,日本雖然在亞洲處於第一的地位,但是論國力根本沒有法與美國對比,單論數據美國對日本擁有10:1的優勢,在許多單項放慢,甚至擁有100:1的優勢,比如:汽車。

即便在太平洋戰爭發生之前,日本也是處於軍事劣勢的,比如:在海軍方面,美國擁有5:3的優勢,但是美國進行戰爭動員的時間過晚,1941年底是美國的國力優勢並沒有發揮出來,而且美國實際上是兩線作戰,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的局部並沒有優勢可言,但是這種差距並沒有什麼想象的那麼大。

伴隨著戰爭的繼續,美國的優勢開始逐步發揮,即便在美國才先歐後亞的政策之下,依然對日本形成了。比如: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僅擁有29艘航母,相比之下,美國同期建造100艘以上的航母。

日軍從偷襲珍珠港至中途島海戰之前,保持了優勢,橫掃西南太平洋,但是隨後就陷入停止中,只不過美軍優先把力量用於歐洲,造成太平洋戰場的力量投入不足,1943年下半年,才開始逐步加大投入,直到1944年下半年才開始逐步顯現出來,再經歷幾次大海戰之後,日本的海軍力量基本被消耗一空,到了1945年,整個就是美國如何進行進攻的問題,買日本已經沒有還手之力了。

從力量對比上說,日本是被美國完全碾壓的,按美國後來的研究表明,即便日本取得中途島戰役的勝利,在其他一切戰役中也不犯大錯,那麼日本也不過把戰爭拖走1946年。


講武堂


謝謝邀請。二戰時美國和日本的軍力差距分好幾個階段,各個階段都不同。



第一階段,日軍偷襲珍珠港至中途島海戰。這個階段,日本海空軍實力雄厚,擁有航母29艘,其中主力航母10艘,日軍的零式戰機性能優越。靠著強大的海空軍,日本橫掃西南太平洋,一直推到了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島附近。而此時的美國異常虛弱,偷襲珍珠港讓美國太平洋艦隊癱瘓,除了兩艘航母躲過一劫外其他軍艦全部報銷,美國國內奉行孤立主義,陸軍只有30多萬人。



第二階段,中途島海戰至1945年4月。這一階段,美國的軍工生產能力大爆發,近百艘航母下水,陸軍達到800多萬,空軍擁有5萬多架飛機,飛行員有45萬多人,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讓美軍實力大增,尤其是中途島海戰後日本海軍實力大損,已經無力對抗美軍。



第三階段,1945年4月至1945年9月。這一階段日本海空軍損失殆盡,日本本土已經在美軍艦載攻擊機的轟炸範圍內,日本的海上運輸線被切斷,侵華日軍補給斷絕,不得已發動了豫湘桂戰役,試圖打通由朝鮮半島至東三省,再到華北的陸上交通線,日本國內全民皆兵,準備一億玉碎。而此時美軍已經成長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149艘航母,1100多萬軍隊,數十萬架飛機,1500多艘軍艦,美軍的實力完全吊打日本。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整個二戰期間,日本海空軍武器裝備質量和美軍並沒有明顯差距,差距在於數量太少,被美國的軍工生產能力活活壓死。


毒刺劍客


僅僅對比下最燒錢的海軍就能看出差距。

日本在1939年,擁有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6艘,巡洋艦37艘,驅逐艦122艘,潛水艇 62艘。頂峰時期的日本海軍,也就擁有戰列艦12艘,各種航空母艦20艘,巡洋艦31艘,驅逐艦78艘以及130多艘的潛艇。

在美國參加二戰前,海軍擁有戰列艦17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19艘、驅逐艦165艘、潛艇106艘。

等到二戰結束時,美國海軍已經成了一個“史詩級的怪物”。在參戰期間,美國光航母就生產了147艘!其中:重型的艦隊航母24艘、輕型航母10艘、護航航母113艘。

另外,還有10艘戰列艦,48艘巡洋艦,349艘驅逐艦,203艘潛艇,498艘護衛艦。

戰後,美國封存的艦隊。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戰爭無論在何時都是在拼國力,國力最主要是指人和錢,二者有一或者二者均有那其國家軍事實力便強。

二戰當中日本人比美國人多,但是美國卻比日本人有錢,而且日本經濟最主要是依賴於美國。在1932年到1939年,美國供應日本進口所需的90%的廢鋼鐵,90%的石油以及石油產品,90%的銅和45%的鉛,以及擴大軍事工業所需70%的機床。所以當1940年美國切斷日本的石油供應的時候,日本毫不猶豫的就對美國發動戰爭。並且在戰爭中日本運送物資的船不斷下降,從400萬噸運輸量下降到320萬噸,商船總噸位也下降到206萬噸,其國民生活水平已經達到了最低。



而美國擁有著強大戰爭潛力,無論是美國艦隊還是陸軍都不比日本差,而且美日的武器裝備差的不止是一兩代的問題。而同樣是相對落後的中國那人數去抵消中日之間的差距,並最終在美國的幫助下取得最後的勝利。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按照艦船戰機兵力的對比 日本也只差美國一線而已 但眾所周知 美軍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才對德意日正式宣戰 這時候美日的軍事對比日軍明顯處於劣勢 日本兵力艦船更是分散在東南亞以及澳大利亞沿海一帶的島嶼 為的是封鎖澳大利亞海軍與歐洲盟軍匯合 這給美軍西出太平洋創造了機遇 美成功登錄菲律賓後 便以菲律賓作大本營 開始清掃菲律賓到澳大利亞沿海一帶的戰略島嶼 澳大利亞海軍與美軍南北夾攻日軍 致使日軍徹底丟失了東南亞的制海權 日海軍這次損失慘重 這也奠定了盟軍攻打日本本土的基礎


湖畔霞居士


謝謝悟空邀請!二戰初期,日本軍國主義野心勃勃處心積慮擴充軍備,自9.18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又在諾門坎地區向前蘇聯挑戰,在朱可夫元帥指揮下蘇聯遠東方面軍將其打的全軍覆滅,被迫轉頭南下東南亞尋求戰略資源,為確保能獲得東南亞資源,日本不惜一切代價偷襲珍珠港妄圖贏得太平洋海上優勢,日本海軍中將南雲指揮偷襲艦隊沿冰河時代人類遷徙路線阿留申群島北上再掉頭駛向珍珠港,最終擊沉美國幾艘戰列艦即返回,此時日本擁有十幾艘航空母艦遠超美國僅有的三艘航母如約克城號等,珍珠港事件徹底激怒山姆大叔開動當時的世界工廠轉向軍工生產,先後建造了幾十艘航母和數萬架戰鬥機,最終徹底摧毀日本海軍!因此二戰剛開始時,日本擁有絕對的軍事優勢,但由於其自身國力不足,難以與美國的強大生產能力抗衡,無法及時補充戰鬥裝備和人員損失,最終在原子彈的爆炸聲中投降,徹底淪為美國的半殖民地!





君山自在遊


謝邀請。二戰的燃火點在亞洲的中國,而全面爆發戰爭卻是在歐洲。此時的日本積心處慮野心勃勃開始了它的海外侵略擴張,日本的軍力在這時候無疑是強凌的一方,由於日本四面環海其大陸架地理位置比較離大海溝近在咫尺,且多發地震海嘯,日本雖有礦藏,鑑於其特殊的大陸架它也不敢過分開採,以免破壞了地質層引發地震,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日本關西大地震就是因為過度開採地下煤資源,破壞了窄小的大陸架構成而引發了大地震死傷無數。煤炭作為當時的工業能源之一,日本當局不顧一切全部用於軍工企業,石油及鋼鐵有色金屬橡膠則依賴美國進口,這時候的日本大造艦船航母和軍機坦克,此時的日本軍力比美國強大。美國是拉美國家,遠離二戰硝煙,本不想趟二戰的禍水,抱著隔岸觀火的姿態,明裡有償援助同盟國軍事裝備,暗地裡與日本作經貿軍火交易,向日本大量出口用於戰爭的煤炭,石油,鋼材,有色金屬及橡膠。著實發了一筆龐大的戰爭財,迫於同盟國的壓力,美國停止了向日本輸送戰略資源,狗急跳牆的日本為了打開歐亞大陸的交通,聯手德意妄圖稱霸全球,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偷襲珍珠港得手,迫使美國加入了同盟國與法西斯軸心三國宣戰,立即開動國內機器全國民轉軍工,生產戰爭軍需,短時間內軍力翻番增長早己超過日本。戰爭拼的是國力和資源,此時的日本國力不強資源不敢開採,而無進口渠道,國內軍工企業缺少生產資料開工不足,導致戰爭軍需貧乏,而美國廣褒的土地資源豐富,及國力的強大,軍力的澎脹,而且發了戰爭財的美國註定日後成為世界惡掍,日本雖有一億玉碎計劃,在原子彈爆炸的一剎那,廣島碎了,無奈日本宣佈終戰。



硯田劍影


謝邀!二戰時期的日本和美國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不相上下,日本戰敗不是軍力不行,或是軍人戰力不強,而是日本島國缺乏資源,特別是戰爭消耗巨大的煤鐵等戰爭資源,後期日本由於資源的嚴重匱乏,導致飛機上沒有加油,而是燒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