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為何會反叛?


以下為我的觀點

第一,大唐帝國經過武則天一朝,發生了政權性質的根本性轉變,從中原和草原的二元帝國,朝著中原漢族的一元帝國的轉變,使得北方草原民族開始與大唐政權出現了不可逆的離心離德。

政權性質的改變,讓大唐滑向了漢代把胡人看做敵人和僱傭兵的那種狀態,而漢代就幹過類似的事情,但最終是三國取代了大漢,沒有給大唐的統治者留下胡人不可盡用,只可同化的經驗,導致他們再次重蹈覆轍。

但事實上,西晉的八王之亂就是一次提前的預演,當時司馬家的諸侯王為了爭奪皇帝寶座,結果勾結胡人,最終皇帝沒坐成,還引狼入室,開啟了五胡亂華的悲劇。可惜大唐的玄宗陛下明顯太自信了,不認為大量任用胡人有什麼問題。

第二,帝國內部權力爭奪進入白熱化,武則天留下了一個皇帝權力被極大強化的帝國,後代子孫玄宗陛下自然想要延續下去,於是繼續打壓關隴貴族和世家,任用寒門和普通人,這些人為了擺脫貴族和世家的影響,寒門和普通人人才不足,那就用胡人,結果,大量胡人成為了將領和官員,軍隊逐漸被胡人掌控。

第三,制度逐漸崩壞,出現了節度使總督一方的錯誤行為,甚至給安祿山加封了總督多個節度使的權力,導致個人的權力極度增大,軍頭政治開始抬頭,為軍閥割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四,用人不當,李林甫和楊國忠,一個比一個的喜歡任用胡將,後者又沒有足夠的掌控力,還被安祿山等人鄙視,加速了胡將叛亂的過程。

最後,這是一個逐步出問題的過程,並不是哪個人哪件事造成的直接結果。


偽裝的觀點


首先看下742年天寶元年設置的十節度,這也是對安祿山能發動大規模叛亂的主流答案。如下:

安西節度使:鎮兵2.4萬,戰馬2700匹,治龜茲(庫車)。

北庭節度使:鎮兵2萬,戰馬5000匹,治北庭(吉木薩爾)。

河西節度使:鎮兵7.3萬,戰馬16900匹,治涼州(武威)。

隴右節度使:鎮兵7.5萬,戰馬3800匹,治鄯州(西寧)。

劍南節度使:鎮兵3.09萬,戰馬2000匹,治成都。

嶺南節度使:鎮兵1.54萬,治廣州。

河東節度使:鎮兵5.5萬,戰馬14800,治太原。

朔方節度使:鎮兵6.47萬,戰馬13300匹,治靈州(銀川)。

平盧節度使:鎮兵1.75萬,戰馬5500匹,治營州(朝陽)。

范陽節度使:鎮兵9.14萬,戰馬6500匹,治幽州(北京)。

以上可知,十鎮兵員編制約計49萬,戰馬8萬餘匹。作為唐玄宗的寵臣,安祿山先為平盧軍使,天寶元年升為平盧軍節度使,三年又兼任范陽節度使,九年受封東平郡王,十年又兼領的河東節度使。單說掌控的三鎮兵力就高達16.39萬,戰馬2.6萬匹,佔了十鎮總兵額的五分之一。由於節度使掌握財政和行政大權,他們完全可以在心懷叵測的時候以此招募超出法定兵額的戰士,而安祿山也是這樣做的。史載,“祿山養同羅、奚、契丹降者八千餘人,謂之“曳落河”。曳落河者,胡言壯士也。及家僮百餘人,皆驍勇善戰,一可當百。又畜戰馬數萬匹,多聚兵仗,分遣商胡詣諸道販鬻,歲輸珍貨數百萬。”當然,安祿山能供養如此龐大的兵力僅僅依靠朝廷撥款還是不能滿足的,好在安祿山控制的幽州地區有著數十年的物資基礎。

先是隋末大亂,幽州羅藝的歸順使得范陽地區並未遭到戰爭的破壞,再是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經略遼東,先後平滅高麗、百濟、新羅,收服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的靺鞨、室韋等部,都將范陽治所幽州(北京)作為倉儲基地,用來儲存全國各地運送來的軍資。史載“江南、江淮諸州租船數千艘已至鞏洛,計有百餘萬斛,所司便勒往幽州納充軍糧。”當然,這是戰時的盛況。軍事行動結束後,商人們當然不會放過利用永濟渠北上幽州做生意。於是,江淮地區的絲米茶糖布都轉運到幽州地區,而塞北少數民族的戰馬皮毛革角大多也拿到幽州交易。實際上,當時的幽州城也設有固定的貿易地,號為“幽州三市”。由集市集聚了人口,因人口發展而來的酒樓旅館、娛樂產業亦遍佈城內外。豐厚的稅收更加強了安祿山的財力,亦加強了地方對抗中央的資本。


大福讀史


安祿山(703至757),營州(今遼寧朝陽)人,本姓康,名軋犖山,其父早亡,隨母改嫁突厥之安氏將軍。因部落破落離散,安祿山便與繼父之子第幾人出/逃,並改姓安。

安祿山會起兵反叛,其中有一定的原因和條件。依舊當時的情況來看,安祿山本人陰險狡詐,兇狠毒辣,善於揣摩人心,長期生活在北方多民族雜居地區,史思明也是一同長大情同手足,兩個人都以兇猛善鬥聞名。

從外部條件來看,貌似強大的開元盛世,其實暗藏許多政治隱患,唐玄宗李隆基一味寵幸楊貴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奸臣李林甫,楊國忠(楊玉環堂兄)先後為相,搞得朝政腐敗,怨聲載道。

再加上楊國忠與安祿山素來不合,楊國忠曾想找機會除掉安祿山,安祿山一直耿耿於懷,等到安祿山做到范陽,平盧,河東三處節度使時,安已經成為藩鎮割據的霸主了,唐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以清君側的名義,殺進京師,唐玄宗李隆基帶領楊貴妃等人倉皇出逃,亂軍殺死楊國忠,侍衛逼玄宗賜死楊貴妃,可憐千古美人,在去西川的途中(馬嵬坡)香消玉殞,這就是唐史上的“安史之亂”。


綺閣書生


話說開元年間的某一天,當著唐朝皇帝的李隆基,擁著豐腴滑潤的楊貴妃,正在享受美好人生,卻傳來了一個天崩地裂的消息。備受皇恩眷顧,還當著楊貴妃"乾兒子"的安祿山,居然放著好好的范陽節度使不做,居然起兵造反了!百思不得其解的玄宗皇帝,氣的淚都流出來了,朕待你可是不薄,玉環和你的事兒朕都沒有追究,你這可是欺人太甚,不光要睡朕的美人,還要奪朕的江山!

不過令人感到弔詭的是,安祿山起兵還是有名堂的,他打出的旗號居然是要討伐楊國忠。很多人就會問了,這楊國忠到底做了怎樣的事情,使得安祿山對他恨之入骨?原來他們倆之間還有一段權力爭鬥故事。早年的他生活在突厥部落,居無定所、食不果腹,於是就跑去邊境偷羊吃,沒想到他居然偷的是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羊,結果羊沒偷著,反而被人家抓去要暴打。

他表示自己能夠為張守珪抓來俘虜,還帶著自己的好兄弟史思明。後來就在張守珪手下效力,併成為了他的義子,由此踏入官場。為了打通仕途通道,他在打點朝中大臣的時候,還把眼睛瞄上了當朝最紅的貴妃楊玉環,可是這楊貴妃什麼也不缺,該如何是好呢?為了能夠升官發財,他臉都不要了,居然請求給比自己小16歲的楊貴妃當養子。楊貴妃正愁著膝下無子,因此也並沒有反對,而玄宗皇帝也想籠絡這個手握重兵的外臣,於是就同意了。

在朝裡有了當今天子和楊貴妃的撐腰,他的仕途就像坐了火箭一樣的飛速。我們知道唐朝中期的節度使,已經是一個權力大的沒邊的官職了。但他倒好,居然一個人就佔了三個地方的節度使!他在朝中這樣走紅,卻引起了楊國忠的不滿。他覺得這安祿山不過是個蠻夷外族,也不過是楊玉環的養子,根本沒有血緣關係。而自己既是當朝宰相,又是楊貴妃的族兄,因此他對這個安祿山相當不感冒。

不過他也僅是不感冒而已,而安祿山卻是完全地看不起他。這讓楊國忠勃然大怒:自己一介宰相,雖然是新任的,但你這節度使也太不像話了吧。於是他就想著在皇帝面前,給這安祿山下點眼藥水。他跑到皇帝跟前說這安祿山素懷異志,可能要造反。當時的安祿山才剛剛爬到皇帝腳前,正是受寵的時候,也許他會居功自傲,但謀反之心卻真的是查無實據的。

對於玄宗皇帝的置之不理,楊國忠就又生出了一條詭計,他對皇帝說:"你不是認為他不會反叛嗎?你召他進京,看他敢不敢來。"沒想到這楊貴妃卻不幫族兄,幫了自己的養子,她差人告訴了安祿山事情的前因後果。安祿山當即進京,跪在玄宗皇帝面前痛哭流涕,玄宗皇帝一看,這樣子也不像是要造反哪!時間一長,皇帝面前的兩個紅人就斗的不可開交,結果逼的安祿山起兵造反,他既已立下反唐之志,就要找個合理的藉口,於是就把他與楊國忠的私人恩怨搬了出來。後來,大唐士兵先是殺死了罪魁禍首楊國忠,而後縊死了楊貴妃。


劉大媽說三農


安祿山 安史之亂是唐代歷史的轉折點,素為學者所關注。但目前傳世文獻中關於安史之亂的記載,大體本自唐王朝的正統立場,將安史政權斥為叛偽,其論述帶有鮮明的尊唐貶燕色彩。

中國古代正史的撰述,本來就帶有建構王朝政治合法性的目的,採用某一王朝的正統立場本是常態。正如陳寅恪先生所指出的那樣,為何在安史亂平之後,河朔三鎮得以長期自立於唐廷之外,形成長安與河北之間的政治對立,為何河朔地區此後一直保有尊崇安史的習俗,形成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文化風貌,要解釋這些關涉到中晚唐政治、文化變遷的重要問題,仍需上溯到對安史叛亂爆發時基本支持力量的構成、河北地區的社會結構與民眾心理等問題的探討。

此時唐朝內部統治也十分混亂,安,史二人擁兵自重必然對權力有所追逐是很正常的事!


李三萬的三萬裡


安祿山拜楊玉環為義母的時候,這胖子已經42歲了,而楊玉環才27歲。

楊貴妃楊玉環

根據史書記載,當時是安祿山主動提出要做楊玉環的乾兒子。可能是因為這個便宜兒子長得有點逗,所以楊玉環就收下了他。因為安祿山長得胖,又喜歡裝小丑,所以唐玄宗還挺喜歡這個“搞笑演員”。

史書沒有記載他和楊玉環有任何的不倫感情。但是安祿山每次進皇宮時,都會先去拜見楊玉環,然後再去見唐玄宗。對於這種不合理的行為,安祿山解釋是,他們胡人都是先拜母親,再拜父親。這或許也能說得通,有的傳統部落就是母系氏族,確實母親的地位比較尊貴。就這樣想要強行再認一個乾爹。

圖為《貴妃出浴圖》

後來唐玄宗看不過去了,就把楊玉環的三個姐妹介紹給安祿山,讓他們四人結拜。這樣他們的關係就混亂了。

楊玉環的姐妹和楊玉環的乾兒子是兄妹姐弟關係,安祿山的乾媽是他姐妹的姐妹。

但這種人倫關係似乎不可能束縛到安祿山這樣的人。


之後安祿山發起叛亂,他的乾媽,他姐妹的姐妹楊玉環因此身死。不知道他是否有一點點不忍心。


奇縝君


安祿山反叛是因為楊玉環,這個說法最近的一次是在《妖貓傳》中提及,但是這並非由《妖貓傳》首創,有著傳說的淵源,然而這都是野史雜談,不足為據。

如果我們不過多地從安祿山本身的個性性格和野心慾望著眼,我們其實可以把安祿山看成河北地方勢力的一個代表人物,他的所作所為受到當地人們願望的驅動。

河北與唐朝中央政府的關係,或許可以追溯到隋末大亂,隋末大亂的背景下,河北的那些割據勢力與唐朝對抗的時間最長,從唐太宗李世民開始,就對河北百姓不太喜歡也不太信任。事實上,有的史家甚至認為,隋唐兩代耗時長達四分之三世紀的與高句麗之戰,就是因為長安政權看到河北與它的東北鄰邦之間的關係而感到威脅,因而從事這場耗費巨大,表面看又對中國而言無利可圖的戰事。

之後為了防禦契丹、突厥等的入寇,河北地區的軍隊規模日益擴大,而由於軍隊的存在和壯大,各種物資包括江淮的賦稅糧食源源不斷到達河北,促進了邊境地區的經濟恢復繁榮。

兵強馬壯、物阜民豐的這一地區的民眾仍然記著他們舊日對長安政權的不滿,而很關鍵的一點是,這一地區財富的再分配與其他邊境地區不同,無須經過京都的再次佈置安排,而可以由當地的長官直接運作,因此,當地的長官也就是安祿山無形中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恩主,在對抗長安朝廷的時候,安祿山自然就被選擇成為反叛的首腦。某種意義上,這也正像李淵、李世民得天下,說到底是關隴集團重新選擇了他們一樣。


談古論金


根據《唐書·兵志》記載:唐初,天下共六百三十四府,在關內一道的,倒有二百六十。這時中央兵力很強。當時戍邊的將士也是朝廷派人輪班值日,這些將領也不會擔任很久,不會一人兼顧好幾個地方,即使立了大功,也不會做到元帥。在唐高宗武則天時,征伐減少,不怎麼用兵,兵法就漸漸壞掉,導致戍邊的兵力不足,就募兵守邊。

玄宗時期設置十節度經略使。他在位很久,開始寵愛武惠妃,繼而又是楊貴妃,軍國大事常常交給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宰相。而李林甫的妒忌心超強,怕邊將能人入朝廷擔任宰相,就對玄宗說可以用胡人做元帥,這是在唐初沒有的事。這時,戍邊的募兵就有名無實了,而邊疆的節度使出現一人而兼統數鎮,十幾年不換人的,邊兵從此壯大起來。

安祿山野心勃勃,反心已久,只是李林甫任宰相,十分畏懼,加之玄宗對他百般寵信,一直猶豫不動。當時安祿山擔任平盧、范陽、河東三兵鎮節度使,手握八萬三千九百人兵力。他一邊強大起來的奚、契丹打仗,一邊招攬這些人來補充自己的兵力,練就範陽精兵。

等到李林甫一死,楊國忠通過楊貴妃的關係,擔任宰相。楊國忠上臺後,處處和安祿山反著幹,跟玄宗說,安祿山一定會造反,玄宗根本不信。怎麼辦?只能就激將法,處處跟安祿山作對,以此激怒安祿山,逼他造反。

結果安祿山就起兵造反了,玄宗如夢初醒。內地沒有儲備的兵力,趕緊讓河西節度使封常清去招募兵力抵抗,但是小白兵怎麼能抵抗百鍊的精兵,所以,很快河南、河北都失陷了。安祿山順利在洛陽稱帝。

洛陽失陷後,封常清逃到潼關,結果被玄宗殺掉,代之以哥舒翰,哥舒翰堅守,楊國忠又催他出戰,結果大敗,潼關失守,玄宗不得不出逃四川。走到馬嵬坡時,將兵不走了,為什麼呢?氣不過啊,大唐江山都被姓楊的一家給毀了,楊貴妃得寵時,還有她的三個姊妹都出入宮禁,驕奢淫逸得不行,後來楊國忠也是這樣,軍民心上,怨恨已久。將士們就逼著玄宗把楊國忠和楊貴妃都殺掉,解了心頭之恨,才繼續走。

從玄宗這一邊的將士也可以看出,當時矛盾已非常尖銳,玄宗又對形式判斷錯誤,而安祿山一邊倒是軍事上有優勢。但是至唐朝死命的,實在還不是藩鎮之兵,而是所謂的“禁軍”。


蔡駿


唐玄宗繼位之初勵精圖治,積極進取。但是到了中後期,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銳氣,開始變得驕奢淫逸,整天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大唐表面上還是一派祥和繁榮之象,但實際上早已暗藏殺機。可唐玄宗和楊貴妃還是整日笙歌燕舞,一點沒有感受到危險的來臨。

唐玄宗屬於非正常上位,所以他當皇帝后很害怕別人來搶自己的皇位,採取的是讓大臣們互相內鬥以平衡權力的方法,凡事有利就有弊,唐玄宗最後也死在這樣的策略上。

安史之亂最終的罪魁禍首是唐玄宗自己,作為一個皇帝他信任不該信之人,又給他過多的權力讓他對自己造成威脅卻不自知。 縱觀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多數皇帝在早年都能做出一番偉業,但是到了晚年往往做出一些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看來“老糊塗”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一、決策失敗,過多任用胡人及其他遊牧民族。

唐朝中期,陝西關中大片平原的土地被權貴豪強兼併,但是唐玄宗卻沒有采取正確的措施對此進行有效控制,他為了擴充軍中的人數大肆招募遊牧民族入軍,這使得軍中胡人及其他少數民族的人數激增,在戍邊的將士中有近三成是胡人。當時安祿山掌管的地盤,甚至相當於當初劉秀建立霸業時掌控的地盤那麼大。

安祿山是一個表面真誠實則內心奸猾之人,他非常善於偽裝自己,給人一種胸大無腦的感覺,實則早已把漢人發明的韜光養晦的把戲玩的爐火純青。



當時安祿山第一次見唐玄宗和楊貴妃時,他一眼便看出唐玄宗非常寵愛楊貴妃,楊氏一家權傾朝野。因此他便對楊貴妃極盡討好之能事,唐玄宗認為安祿山忠厚篤實,因此想讓他和楊玉環結拜為兄妹,可是安祿山作為一個40多歲的肥胖油膩中年大叔,卻要給剛剛30出頭的楊貴妃做乾兒子。他甚至先跪拜楊貴妃而後拜玄宗,以胡人以母為尊,跪拜皆先母后父為藉口,討得楊貴妃對她無盡的歡喜。

一次楊貴妃竟然縫製了一個特大的被子,把胖寶寶安祿山抬進宮中,等唐玄宗趕去時看到楊貴妃正給安祿山洗澡,說要連洗三日,美其名曰洗兒會,如此可笑之事竟然也做得出來。安祿山就是這樣靠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寵愛一步步走進了唐朝集團的中心。



二、安祿山認為自己處於危險之地,早晚有一天會被害死,因此先下手為強。

唐玄宗為了平衡朝臣間的關係,讓大臣們互相爭鬥,這樣他這個皇帝才能漁翁得利。可是這種做法讓大臣沒有安全感,安祿山便是如此。他雖得寵愛,但是他自己也感覺這種榮寵是不長久的,再加上楊國忠總是在唐玄宗面前說他的壞話,說他早晚會造反,他生怕唐玄宗有一天會相信楊國忠的話對自己起疑心,索性先下手為強。


三、他過於高估自己,也低估了唐軍的實力。

安祿山表面上忠厚老實,實則狂妄自大,認為自己非常了不起,不可一世。在唐朝的軍隊中,他看不起任何人,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將領可以和他相比,這真是應了那句話,驕傲使人失敗。當時郭子儀、李光弼這些將領沒有他的職位高,安祿山自然是不把他們放在眼裡,他看到唐玄宗和楊貴妃整天沉溺於聲色之中,認為唐朝已經到了滅亡的時候,自己已經具備了打敗唐朝的實力,所以便毫無顧忌的起兵造反。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他起兵不久後兩隻眼睛便瞎了,而唐朝的實力也並不像他想象的那麼弱,沒過多久他便以失敗告終,最後還慘死在自己兒子手中。

曾經繁華的大唐在安史之亂後也開始走下坡路,曾經萬國來朝的繁榮景象再也沒有出現過,再加上天災人難,唐朝的氣數漸漸盡了。


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每個朝代都是如此。在經歷了最初的動亂到繁華,再到氣數將近,這期間有著數不清的原因,但都會給後世人以警醒,是古人用自己的失敗教會了我們腳下的路到底該走怎麼走!

我們是瀚海自媒體工作室,歷史的記憶由我們為您講述,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點贊+關注,謝謝!


雨霽視角


晚年的唐玄宗已經自絕於賢臣,自絕於士人,自絕於軍人,自絕於百姓,這樣的王朝就已經完全徹底地沒有凝聚力了,正所謂“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此時此刻,安祿山發動大規模叛亂就已經是水到渠成。

另外沒有任何史書記載跟楊玉環有什麼關係,不要瞎想,安祿山一個四十多歲的胡人,審美觀不一定跟唐玄宗一樣。

安史之亂安祿山叛變原因很多,歸納簡言之為,寫多了也沒人看:

1、安祿山見識了開元盛世的長安繁華,滋長了覬覦皇權氣吞江山的野念。

2、安祿山遇上了胡將節度的政策機會,擁有了內附胡族割據地方的實力。

3、安祿山逮到了不學無術的宰相執政,預備了清理君側誅殺逆臣的口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