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为何会反叛?


以下为我的观点

第一,大唐帝国经过武则天一朝,发生了政权性质的根本性转变,从中原和草原的二元帝国,朝着中原汉族的一元帝国的转变,使得北方草原民族开始与大唐政权出现了不可逆的离心离德。

政权性质的改变,让大唐滑向了汉代把胡人看做敌人和雇佣兵的那种状态,而汉代就干过类似的事情,但最终是三国取代了大汉,没有给大唐的统治者留下胡人不可尽用,只可同化的经验,导致他们再次重蹈覆辙。

但事实上,西晋的八王之乱就是一次提前的预演,当时司马家的诸侯王为了争夺皇帝宝座,结果勾结胡人,最终皇帝没坐成,还引狼入室,开启了五胡乱华的悲剧。可惜大唐的玄宗陛下明显太自信了,不认为大量任用胡人有什么问题。

第二,帝国内部权力争夺进入白热化,武则天留下了一个皇帝权力被极大强化的帝国,后代子孙玄宗陛下自然想要延续下去,于是继续打压关陇贵族和世家,任用寒门和普通人,这些人为了摆脱贵族和世家的影响,寒门和普通人人才不足,那就用胡人,结果,大量胡人成为了将领和官员,军队逐渐被胡人掌控。

第三,制度逐渐崩坏,出现了节度使总督一方的错误行为,甚至给安禄山加封了总督多个节度使的权力,导致个人的权力极度增大,军头政治开始抬头,为军阀割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四,用人不当,李林甫和杨国忠,一个比一个的喜欢任用胡将,后者又没有足够的掌控力,还被安禄山等人鄙视,加速了胡将叛乱的过程。

最后,这是一个逐步出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哪个人哪件事造成的直接结果。


伪装的观点


首先看下742年天宝元年设置的十节度,这也是对安禄山能发动大规模叛乱的主流答案。如下:

安西节度使:镇兵2.4万,战马2700匹,治龟兹(库车)。

北庭节度使:镇兵2万,战马5000匹,治北庭(吉木萨尔)。

河西节度使:镇兵7.3万,战马16900匹,治凉州(武威)。

陇右节度使:镇兵7.5万,战马3800匹,治鄯州(西宁)。

剑南节度使:镇兵3.09万,战马2000匹,治成都。

岭南节度使:镇兵1.54万,治广州。

河东节度使:镇兵5.5万,战马14800,治太原。

朔方节度使:镇兵6.47万,战马13300匹,治灵州(银川)。

平卢节度使:镇兵1.75万,战马5500匹,治营州(朝阳)。

范阳节度使:镇兵9.14万,战马6500匹,治幽州(北京)。

以上可知,十镇兵员编制约计49万,战马8万余匹。作为唐玄宗的宠臣,安禄山先为平卢军使,天宝元年升为平卢军节度使,三年又兼任范阳节度使,九年受封东平郡王,十年又兼领的河东节度使。单说掌控的三镇兵力就高达16.39万,战马2.6万匹,占了十镇总兵额的五分之一。由于节度使掌握财政和行政大权,他们完全可以在心怀叵测的时候以此招募超出法定兵额的战士,而安禄山也是这样做的。史载,“禄山养同罗、奚、契丹降者八千余人,谓之“曳落河”。曳落河者,胡言壮士也。及家僮百余人,皆骁勇善战,一可当百。又畜战马数万匹,多聚兵仗,分遣商胡诣诸道贩鬻,岁输珍货数百万。”当然,安禄山能供养如此庞大的兵力仅仅依靠朝廷拨款还是不能满足的,好在安禄山控制的幽州地区有着数十年的物资基础。

先是隋末大乱,幽州罗艺的归顺使得范阳地区并未遭到战争的破坏,再是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经略辽东,先后平灭高丽、百济、新罗,收服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靺鞨、室韦等部,都将范阳治所幽州(北京)作为仓储基地,用来储存全国各地运送来的军资。史载“江南、江淮诸州租船数千艘已至巩洛,计有百余万斛,所司便勒往幽州纳充军粮。”当然,这是战时的盛况。军事行动结束后,商人们当然不会放过利用永济渠北上幽州做生意。于是,江淮地区的丝米茶糖布都转运到幽州地区,而塞北少数民族的战马皮毛革角大多也拿到幽州交易。实际上,当时的幽州城也设有固定的贸易地,号为“幽州三市”。由集市集聚了人口,因人口发展而来的酒楼旅馆、娱乐产业亦遍布城内外。丰厚的税收更加强了安禄山的财力,亦加强了地方对抗中央的资本。


大福读史


安禄山(703至757),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其父早亡,随母改嫁突厥之安氏将军。因部落破落离散,安禄山便与继父之子第几人出/逃,并改姓安。

安禄山会起兵反叛,其中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依旧当时的情况来看,安禄山本人阴险狡诈,凶狠毒辣,善于揣摩人心,长期生活在北方多民族杂居地区,史思明也是一同长大情同手足,两个人都以凶猛善斗闻名。

从外部条件来看,貌似强大的开元盛世,其实暗藏许多政治隐患,唐玄宗李隆基一味宠幸杨贵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奸臣李林甫,杨国忠(杨玉环堂兄)先后为相,搞得朝政腐败,怨声载道。

再加上杨国忠与安禄山素来不合,杨国忠曾想找机会除掉安禄山,安禄山一直耿耿于怀,等到安禄山做到范阳,平卢,河东三处节度使时,安已经成为藩镇割据的霸主了,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以清君侧的名义,杀进京师,唐玄宗李隆基带领杨贵妃等人仓皇出逃,乱军杀死杨国忠,侍卫逼玄宗赐死杨贵妃,可怜千古美人,在去西川的途中(马嵬坡)香消玉殒,这就是唐史上的“安史之乱”。


绮阁书生


话说开元年间的某一天,当着唐朝皇帝的李隆基,拥着丰腴滑润的杨贵妃,正在享受美好人生,却传来了一个天崩地裂的消息。备受皇恩眷顾,还当着杨贵妃"干儿子"的安禄山,居然放着好好的范阳节度使不做,居然起兵造反了!百思不得其解的玄宗皇帝,气的泪都流出来了,朕待你可是不薄,玉环和你的事儿朕都没有追究,你这可是欺人太甚,不光要睡朕的美人,还要夺朕的江山!

不过令人感到吊诡的是,安禄山起兵还是有名堂的,他打出的旗号居然是要讨伐杨国忠。很多人就会问了,这杨国忠到底做了怎样的事情,使得安禄山对他恨之入骨?原来他们俩之间还有一段权力争斗故事。早年的他生活在突厥部落,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于是就跑去边境偷羊吃,没想到他居然偷的是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羊,结果羊没偷着,反而被人家抓去要暴打。

他表示自己能够为张守珪抓来俘虏,还带着自己的好兄弟史思明。后来就在张守珪手下效力,并成为了他的义子,由此踏入官场。为了打通仕途通道,他在打点朝中大臣的时候,还把眼睛瞄上了当朝最红的贵妃杨玉环,可是这杨贵妃什么也不缺,该如何是好呢?为了能够升官发财,他脸都不要了,居然请求给比自己小16岁的杨贵妃当养子。杨贵妃正愁着膝下无子,因此也并没有反对,而玄宗皇帝也想笼络这个手握重兵的外臣,于是就同意了。

在朝里有了当今天子和杨贵妃的撑腰,他的仕途就像坐了火箭一样的飞速。我们知道唐朝中期的节度使,已经是一个权力大的没边的官职了。但他倒好,居然一个人就占了三个地方的节度使!他在朝中这样走红,却引起了杨国忠的不满。他觉得这安禄山不过是个蛮夷外族,也不过是杨玉环的养子,根本没有血缘关系。而自己既是当朝宰相,又是杨贵妃的族兄,因此他对这个安禄山相当不感冒。

不过他也仅是不感冒而已,而安禄山却是完全地看不起他。这让杨国忠勃然大怒:自己一介宰相,虽然是新任的,但你这节度使也太不像话了吧。于是他就想着在皇帝面前,给这安禄山下点眼药水。他跑到皇帝跟前说这安禄山素怀异志,可能要造反。当时的安禄山才刚刚爬到皇帝脚前,正是受宠的时候,也许他会居功自傲,但谋反之心却真的是查无实据的。

对于玄宗皇帝的置之不理,杨国忠就又生出了一条诡计,他对皇帝说:"你不是认为他不会反叛吗?你召他进京,看他敢不敢来。"没想到这杨贵妃却不帮族兄,帮了自己的养子,她差人告诉了安禄山事情的前因后果。安禄山当即进京,跪在玄宗皇帝面前痛哭流涕,玄宗皇帝一看,这样子也不像是要造反哪!时间一长,皇帝面前的两个红人就斗的不可开交,结果逼的安禄山起兵造反,他既已立下反唐之志,就要找个合理的借口,于是就把他与杨国忠的私人恩怨搬了出来。后来,大唐士兵先是杀死了罪魁祸首杨国忠,而后缢死了杨贵妃。


刘大妈说三农


安禄山 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的转折点,素为学者所关注。但目前传世文献中关于安史之乱的记载,大体本自唐王朝的正统立场,将安史政权斥为叛伪,其论述带有鲜明的尊唐贬燕色彩。

中国古代正史的撰述,本来就带有建构王朝政治合法性的目的,采用某一王朝的正统立场本是常态。正如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为何在安史乱平之后,河朔三镇得以长期自立于唐廷之外,形成长安与河北之间的政治对立,为何河朔地区此后一直保有尊崇安史的习俗,形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风貌,要解释这些关涉到中晚唐政治、文化变迁的重要问题,仍需上溯到对安史叛乱爆发时基本支持力量的构成、河北地区的社会结构与民众心理等问题的探讨。

此时唐朝内部统治也十分混乱,安,史二人拥兵自重必然对权力有所追逐是很正常的事!


李三万的三万里


安禄山拜杨玉环为义母的时候,这胖子已经42岁了,而杨玉环才27岁。

杨贵妃杨玉环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是安禄山主动提出要做杨玉环的干儿子。可能是因为这个便宜儿子长得有点逗,所以杨玉环就收下了他。因为安禄山长得胖,又喜欢装小丑,所以唐玄宗还挺喜欢这个“搞笑演员”。

史书没有记载他和杨玉环有任何的不伦感情。但是安禄山每次进皇宫时,都会先去拜见杨玉环,然后再去见唐玄宗。对于这种不合理的行为,安禄山解释是,他们胡人都是先拜母亲,再拜父亲。这或许也能说得通,有的传统部落就是母系氏族,确实母亲的地位比较尊贵。就这样想要强行再认一个干爹。

图为《贵妃出浴图》

后来唐玄宗看不过去了,就把杨玉环的三个姐妹介绍给安禄山,让他们四人结拜。这样他们的关系就混乱了。

杨玉环的姐妹和杨玉环的干儿子是兄妹姐弟关系,安禄山的干妈是他姐妹的姐妹。

但这种人伦关系似乎不可能束缚到安禄山这样的人。


之后安禄山发起叛乱,他的干妈,他姐妹的姐妹杨玉环因此身死。不知道他是否有一点点不忍心。


奇缜君


安禄山反叛是因为杨玉环,这个说法最近的一次是在《妖猫传》中提及,但是这并非由《妖猫传》首创,有着传说的渊源,然而这都是野史杂谈,不足为据。

如果我们不过多地从安禄山本身的个性性格和野心欲望着眼,我们其实可以把安禄山看成河北地方势力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所作所为受到当地人们愿望的驱动。

河北与唐朝中央政府的关系,或许可以追溯到隋末大乱,隋末大乱的背景下,河北的那些割据势力与唐朝对抗的时间最长,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就对河北百姓不太喜欢也不太信任。事实上,有的史家甚至认为,隋唐两代耗时长达四分之三世纪的与高句丽之战,就是因为长安政权看到河北与它的东北邻邦之间的关系而感到威胁,因而从事这场耗费巨大,表面看又对中国而言无利可图的战事。

之后为了防御契丹、突厥等的入寇,河北地区的军队规模日益扩大,而由于军队的存在和壮大,各种物资包括江淮的赋税粮食源源不断到达河北,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恢复繁荣。

兵强马壮、物阜民丰的这一地区的民众仍然记着他们旧日对长安政权的不满,而很关键的一点是,这一地区财富的再分配与其他边境地区不同,无须经过京都的再次布置安排,而可以由当地的长官直接运作,因此,当地的长官也就是安禄山无形中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恩主,在对抗长安朝廷的时候,安禄山自然就被选择成为反叛的首脑。某种意义上,这也正像李渊、李世民得天下,说到底是关陇集团重新选择了他们一样。


谈古论金


根据《唐书·兵志》记载:唐初,天下共六百三十四府,在关内一道的,倒有二百六十。这时中央兵力很强。当时戍边的将士也是朝廷派人轮班值日,这些将领也不会担任很久,不会一人兼顾好几个地方,即使立了大功,也不会做到元帅。在唐高宗武则天时,征伐减少,不怎么用兵,兵法就渐渐坏掉,导致戍边的兵力不足,就募兵守边。

玄宗时期设置十节度经略使。他在位很久,开始宠爱武惠妃,继而又是杨贵妃,军国大事常常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宰相。而李林甫的妒忌心超强,怕边将能人入朝廷担任宰相,就对玄宗说可以用胡人做元帅,这是在唐初没有的事。这时,戍边的募兵就有名无实了,而边疆的节度使出现一人而兼统数镇,十几年不换人的,边兵从此壮大起来。

安禄山野心勃勃,反心已久,只是李林甫任宰相,十分畏惧,加之玄宗对他百般宠信,一直犹豫不动。当时安禄山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兵镇节度使,手握八万三千九百人兵力。他一边强大起来的奚、契丹打仗,一边招揽这些人来补充自己的兵力,练就范阳精兵。

等到李林甫一死,杨国忠通过杨贵妃的关系,担任宰相。杨国忠上台后,处处和安禄山反着干,跟玄宗说,安禄山一定会造反,玄宗根本不信。怎么办?只能就激将法,处处跟安禄山作对,以此激怒安禄山,逼他造反。

结果安禄山就起兵造反了,玄宗如梦初醒。内地没有储备的兵力,赶紧让河西节度使封常清去招募兵力抵抗,但是小白兵怎么能抵抗百炼的精兵,所以,很快河南、河北都失陷了。安禄山顺利在洛阳称帝。

洛阳失陷后,封常清逃到潼关,结果被玄宗杀掉,代之以哥舒翰,哥舒翰坚守,杨国忠又催他出战,结果大败,潼关失守,玄宗不得不出逃四川。走到马嵬坡时,将兵不走了,为什么呢?气不过啊,大唐江山都被姓杨的一家给毁了,杨贵妃得宠时,还有她的三个姊妹都出入宫禁,骄奢淫逸得不行,后来杨国忠也是这样,军民心上,怨恨已久。将士们就逼着玄宗把杨国忠和杨贵妃都杀掉,解了心头之恨,才继续走。

从玄宗这一边的将士也可以看出,当时矛盾已非常尖锐,玄宗又对形式判断错误,而安禄山一边倒是军事上有优势。但是至唐朝死命的,实在还不是藩镇之兵,而是所谓的“禁军”。


蔡骏


唐玄宗继位之初励精图治,积极进取。但是到了中后期,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锐气,开始变得骄奢淫逸,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大唐表面上还是一派祥和繁荣之象,但实际上早已暗藏杀机。可唐玄宗和杨贵妃还是整日笙歌燕舞,一点没有感受到危险的来临。

唐玄宗属于非正常上位,所以他当皇帝后很害怕别人来抢自己的皇位,采取的是让大臣们互相内斗以平衡权力的方法,凡事有利就有弊,唐玄宗最后也死在这样的策略上。

安史之乱最终的罪魁祸首是唐玄宗自己,作为一个皇帝他信任不该信之人,又给他过多的权力让他对自己造成威胁却不自知。 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多数皇帝在早年都能做出一番伟业,但是到了晚年往往做出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看来“老糊涂”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一、决策失败,过多任用胡人及其他游牧民族。

唐朝中期,陕西关中大片平原的土地被权贵豪强兼并,但是唐玄宗却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对此进行有效控制,他为了扩充军中的人数大肆招募游牧民族入军,这使得军中胡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数激增,在戍边的将士中有近三成是胡人。当时安禄山掌管的地盘,甚至相当于当初刘秀建立霸业时掌控的地盘那么大。

安禄山是一个表面真诚实则内心奸猾之人,他非常善于伪装自己,给人一种胸大无脑的感觉,实则早已把汉人发明的韬光养晦的把戏玩的炉火纯青。



当时安禄山第一次见唐玄宗和杨贵妃时,他一眼便看出唐玄宗非常宠爱杨贵妃,杨氏一家权倾朝野。因此他便对杨贵妃极尽讨好之能事,唐玄宗认为安禄山忠厚笃实,因此想让他和杨玉环结拜为兄妹,可是安禄山作为一个40多岁的肥胖油腻中年大叔,却要给刚刚30出头的杨贵妃做干儿子。他甚至先跪拜杨贵妃而后拜玄宗,以胡人以母为尊,跪拜皆先母后父为借口,讨得杨贵妃对她无尽的欢喜。

一次杨贵妃竟然缝制了一个特大的被子,把胖宝宝安禄山抬进宫中,等唐玄宗赶去时看到杨贵妃正给安禄山洗澡,说要连洗三日,美其名曰洗儿会,如此可笑之事竟然也做得出来。安禄山就是这样靠着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宠爱一步步走进了唐朝集团的中心。



二、安禄山认为自己处于危险之地,早晚有一天会被害死,因此先下手为强。

唐玄宗为了平衡朝臣间的关系,让大臣们互相争斗,这样他这个皇帝才能渔翁得利。可是这种做法让大臣没有安全感,安禄山便是如此。他虽得宠爱,但是他自己也感觉这种荣宠是不长久的,再加上杨国忠总是在唐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说他早晚会造反,他生怕唐玄宗有一天会相信杨国忠的话对自己起疑心,索性先下手为强。


三、他过于高估自己,也低估了唐军的实力。

安禄山表面上忠厚老实,实则狂妄自大,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不可一世。在唐朝的军队中,他看不起任何人,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将领可以和他相比,这真是应了那句话,骄傲使人失败。当时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将领没有他的职位高,安禄山自然是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他看到唐玄宗和杨贵妃整天沉溺于声色之中,认为唐朝已经到了灭亡的时候,自己已经具备了打败唐朝的实力,所以便毫无顾忌的起兵造反。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他起兵不久后两只眼睛便瞎了,而唐朝的实力也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弱,没过多久他便以失败告终,最后还惨死在自己儿子手中。

曾经繁华的大唐在安史之乱后也开始走下坡路,曾经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再也没有出现过,再加上天灾人难,唐朝的气数渐渐尽了。


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每个朝代都是如此。在经历了最初的动乱到繁华,再到气数将近,这期间有着数不清的原因,但都会给后世人以警醒,是古人用自己的失败教会了我们脚下的路到底该走怎么走!

我们是瀚海自媒体工作室,历史的记忆由我们为您讲述,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点赞+关注,谢谢!


雨霁视角


晚年的唐玄宗已经自绝于贤臣,自绝于士人,自绝于军人,自绝于百姓,这样的王朝就已经完全彻底地没有凝聚力了,正所谓“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此时此刻,安禄山发动大规模叛乱就已经是水到渠成。

另外没有任何史书记载跟杨玉环有什么关系,不要瞎想,安禄山一个四十多岁的胡人,审美观不一定跟唐玄宗一样。

安史之乱安禄山叛变原因很多,归纳简言之为,写多了也没人看:

1、安禄山见识了开元盛世的长安繁华,滋长了觊觎皇权气吞江山的野念。

2、安禄山遇上了胡将节度的政策机会,拥有了内附胡族割据地方的实力。

3、安禄山逮到了不学无术的宰相执政,预备了清理君侧诛杀逆臣的口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