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不是万能的

导 语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一旦认为理所当然的时候,知识就停滞不前了。所以可以信,不可以迷信。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SCI论文是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

当推崇SCI论文的思维认知被推崇至上,我们要明确SCI论文绝对不是科研评价体系的标杆,不唯SCI论文 ,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势在必行。

01

莫言的伟大在于,他拿了诺奖之后,还告诉大家不要迷信诺奖。

迷信SCI,唯SCI至上,会让我们看不清真相,摸不透真心。

我们需要因果非对称思维和等效性思维区分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的复杂关系。我们经常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来为团队合作加油鼓气,但我们需要警觉的是臭皮匠组合的好也可以产生精彩的结果,因果不可倒置,发表SCI论文不代表就是诸葛亮,也很可能是臭皮匠。

简单地用量化指标证明个人的学术能力或个人的学术贡献并不可靠。

教育部、科技部于2月24日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在绩效和聘期考核中,不宜对院系和个人下达SCI论文相关指标的数量要求,在资源配置时不得与SCI相关指标直接挂钩。要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避免功利导向。

创作论文的过程是不断深入学术内部、了解并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动机有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了三种价值取向: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每一个后者都比前者有更高的追求。具体到当前情况,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这些是能够在短期带来奖励的结果。那么至于取消奖励,则是鼓励其内在价值的非功利性,研究学术本就该如此!

02

学术研究本身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论文?这种简单的等同,严重异化创新。很多优秀的书也是重要的创新资料。唯SCI导致学者研究的初心变成了要证明自己是否可以发表SCI论文。但如果想要有实质的贡献,

你并不需要绞尽脑汁非要去发表论文,会议论文、出版书籍等同样也是贡献。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自东北大学工学部电气工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立志研究医用测试仪器。在学术上,田中可以说是一个“局外人”,发表的论文大多只是在不是很重要的会议和杂志上。田中获奖消息一传来,日本教育部翻遍了所有日本科学家的名录,都没有找到这个名字,没有人知道“田中耕一”到底是谁。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SCI发文517408篇,20年来增长16倍之多。日本2019年SCI发文105112篇, 增长仅25.49%。中国年发文数量是日本的5倍多。而同期,日本获得诺奖人数是中国的19倍(不包括文学)。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尴尬的事实是中国自1996-2017年发表的所有文章的篇均引用次数只有7.64次,在世界239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排在198位,与美国的24.25次(排名15) ,英国的21.84次(排名23) ,德国的19.65次(排名36),法国19.25次 (排名38) ,日本15.38次(排名76)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文章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指标H指数(一名科研人员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我国也仅为712,排在世界第13位,作为世界第一科技论文产出国我们的这些指标都有点尴尬。

也许你是被迫成为科研水军的一员,那么面对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发表高水平论文几乎成为学术圈子人员“升级打怪”的唯一游戏规则,你更应该立即停止注水并阻止更多水军的涌入。无疑学术问题的落地会成为“体面”的标签,但学术研究不是证明你有多少能力可以“玩过”一个editor,三位评审。你玩不过,或者某一次,他们没读懂你的论文,不代表你没有贡献。正如本庶佑在201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他本人被Web of Science收录的作品仅为19篇,他也指出:“

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论,因此不受人待见,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

03

国家虽然不奖励SCI,但鼓励有贡献的三高(三类高质量论文是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在此简称三高论文)论文。很多人总是把SCI与三高论文(在2月23日科技部发行公文中提到)等同讨论,试问,中国一年50万篇SCI,再有钱的国家也奖励不起。

那么问题来了,请问中国国内各领域顶尖人物是不是所有人都发过A论文呢?答案是显然不是,中国现在拿诺奖的,两位没一个发过A(此处代某些被神化的国外期刊),他们的贡献小于发A的吗?答案依旧是否定的,所以,我们不能再异化学术目的和发表刊物作为手段的关系。是的,中国一年50万篇SCI,那么这些SCI上的文章有多少是对我们的生活或者所涉及领域有持续性贡献或者突出的后续进展的呢,我们不知道,太多所谓SCI高科技因子的“好文章”被埋没了。而那些真正做出贡献的各领域大牛们确实不把SCI当作一个太重要的成就。

国家其实从头到尾没有说一个字,不给发国外论文。中国改革开放一开始也是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后来慢慢取消,需要适应这种转变。因为国内中文期刊通过引进学习现代评审制度,也在发展壮大。现在倾向于国内国外一视同仁,本是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产物,势必会影响一些利益调整,但是回归到学术本质,这是大势所趋。

其实太过于重视SCI之类的国外期刊,久而久之就会显出问题:太过轻视国内期刊。中国国际化与本土化到底什么情况呢?从2009年开始,中国CSSCI发文量连续10年下降;2019年中国在国内CSSCI+CSCD发文总量是26万篇;在国外发文SCI/SSCI达到50多万篇,这个比例是国内约是国外发表的1/2。这说明,中国的国际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本土化程度了。国内期刊的地位再发展下去将岌岌可危,适当调整学术政策是必要的。

假如不承认国内中文期刊,就会教授引导着学生一起看不起、甚至鄙视中文期刊,慢慢下去,我们将不再拥有文化自信,会鄙视中文,开玩笑的说一句,很可能以后中国人去弘扬英文,而中文只能指望感兴趣的外国人来弘扬了。

所以国际化发表是需要的,但是论文是不能够唯SCI论的,国家科技部于2月23日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如下:

SCI不是万能的


小结:


知识源于怀疑,而我们也应当对SCI拿出有所怀疑的态度了。

一边倒的只要SCI与取消SCI,完全西化与完全本土化,都是阴阳失衡的表现。根本的问题其实不在这里,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反思如何优化考评,如何不那么失衡,回归学术本质。SCI本身也是有闪光点存在的,我们也不应该以偏概全,或许国内期刊也应该学习SCI那些分级清楚、规则细化的制定标准,同时学者们也应该以公平公正的眼光去对待国内期刊,好与不好都是在慢慢改进的嘛。其实说到底,我们要反对的是迷信论文万能。为什么要反对论文万能呢,因为只有认识到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突破“理所当然”的认识,而论文发表过程往往受到“理所当然”认识的束缚,这一悖论的存在,才能准确地发展科学知识。

我们要追求到底的,是那份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无限靠近真理的精神。


END

管理哲学探讨,

前沿方法分享。

思而得,思而复得!

文稿:酷狗拉拉爱学习、花花

排版:李大仙

审核:没文化的hen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