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一池萍碎是什么意境?

樊溢明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一首咏物词,也是一首抒情词。原词如下: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根据这首词的小序“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可知:这是苏轼唱和章质夫杨花词的一首词作。

章质夫,就是章楶(1027年—1102年),字质夫,建州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及第,担任过陈留知县、京东转运判官、湖北刑狱、成都路转运使等职,官至资政殿学士。

章质夫也是北宋名将,他政绩卓著,抗击西夏,屡建边功,而且他还是一位诗人,可以说得上是文武双全的一个人。章质夫和苏轼意气相投,两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章楶绘像,章楶就是章质夫)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贬谪黄州之后的一首词作。要想解读好这首诗,回答好楼主的问题,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将这首词作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其次就是了解一下,什么事“次韵”,因为这首词作的小序中写道“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最后再进行全词的解读。这样的话,才可以将楼主的问题回答全面、回答透彻。

(书法作品·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创作背景

苏轼的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春三月。苏轼因为“乌台诗案”的原因,遭到政敌的排挤和打击,被贬谪黄州。苏轼的好朋友章质夫给苏轼寄来一首杨花词《水龙吟》,原词如下: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因为章质夫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到湖北担任提刑官了,章质夫给苏轼寄来的这首《杨花词》:一来表达对苏轼的慰问之情;二来这首词也是章质夫逞才露思的词作;三来章质夫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将辞家巡按之际的离情别思。


苏轼收到章质夫的杨花词《水龙吟》后,唱和了章质夫的词作。此外,他还给章质夫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苏轼谈到他这首和词的具体写作原因。

苏轼在信中写道:“承喻慎静以处忧患,非心爱我之深,何以及此,谨置之座右也。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苏轼绘像)

苏轼作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时的心情时是十分复杂,而且感情也是相当充沛,从苏轼的书信中至少可以读出好几个重要的信息:

一是苏轼感动于好友的慰问之情;二是叹服章质夫《杨花词》词的妙绝;三是牵情于“四子”的闭门愁断,因为章质夫在杨花词中倾诉的离情的对象“四子”,“四子”是章质夫家里边四位能歌善舞的家姬,也就是苏轼书信中“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所指的“四子”。她们也是苏轼熟悉的,因为苏轼本人也曾经应章质夫之的请求而数次给她们写过歌词;四是苏轼痛感于仕途的跌宕起伏;五是苏轼惴惴于自身的孤危处境。

苏轼因为党争的原被贬谪到黄州,他不仅经历了失去俸禄、一度缺乏住所等物质上的极度匮乏,而且经历了朋友熟人多离散和冷落,加之“乌台诗案”给苏轼心理造成的阴影,他没有自由创作诗歌的环境。还有就是苏轼认为自己未来的仕途也是一片渺茫,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困惑、苦涩、寒冷和寂寞。可以说,苏轼从贬谪到黄州的最初几年里,他的心情基本上是在这种状态之中度过的。

因而,苏轼笔下的杨花就不再像章质夫那样单纯,而是寄托了无限复杂的情感,正如词中所说:“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在苏轼的眼里,杨花已非花,而幻化为深味相思离别的思春女子,也如同漂泊无定的离人。

(苏轼绘像)

苏轼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将离情与惜春伤逝的生命感怀相融合,委婉含蓄地包蕴着词人身处忧患、慎静慎言、人生无定的痛楚悲叹。苏轼的词作中将花与人、景与情融为一体,丰富扩大了词作的情感容量,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创作情感是文学表现的内容,更是文学创作的内在推动力。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就是一首饱含词人情感的词作。

什么是“次韵”

宋词的创作特点,是按谱填词。词作经过晚唐和五代的发展。到宋代时,词人们总结出了许多创作方法,不仅扩大词的题材范围,而且增强词的艺术表现能力。

这些创作方法,从类型来看,除了原创性的按谱填词以外,主要有和韵、集句和隐括等创作方法。“和韵”是宋代文人进行诗词创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所谓“和韵”,就是指依据所和诗词原作的原韵来写作诗词。关于“和韵”的作品,其实最先出现于诗体中,后来经过词人们的移花接木,才进入到词的创作当中的。

词的“和韵”创作,最早始于北宋词人张先,就是那个在词作中以写影而出名,并被人们送上雅号“张三影”的张先,熟悉宋词的人,都是知道他的。

比如张先的《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一词,就是词人张先为朋友程公辟赠别的时候作的一首和词,再如张先的《少年游·渝州席上和韵》一词,就是在宴会雅集的时候创作的一首“和韵”词。

(宋代词人张先绘像)

追根溯源,词的产生本来就是应文人士大夫宴会、雅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具有娱乐性质的歌曲。依调填词本身也是一种“和”的行为。

众所周知,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间的宴会、雅集活动是非常多的,而且宋代士大夫阶层在宴会、雅集的时候都有歌声作伴。人文士大夫在宴会、雅集的时候吟风弄月,各逞风流,以诗词歌赋为宴会、雅集助兴就是非常流行的事情了。你做一首词作,我来唱和一首,在宴会上,一首首和词就产生了。

像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西园雅集”就发生在北宋年间,参与者是像苏轼、黄庭坚这样的文坛名宿。而且流行于北宋的“和词”之风一直延续到了南宋。

张先以后的两宋词人,既按词调又用词题词序。他们在宴会、雅集中唱和,在唱和中或“应歌”或不“应歌”,是词坛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都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使用的一种文学的和社交的语言,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与价值。

宋词的“和韵”有三种方式:一是“依韵”,通俗的说就是和作押韵只需用所和词作韵脚同韵部的字即可,不必用原字;二是“次韵”,又叫“步韵”,也就是要求和作的押韵必须用所和词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原词相同,这是“和韵”中难度最高的一种,创作时对韵脚等都有诸多的限制;

三是“用韵”,通俗的说就是所和诗词的原韵脚字而先后次序可以不同,往往写明用原韵。

苏轼的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唱和词,就是明显的用了“次韵”的创作方式。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词作解读

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一首唱和词,与章质夫的原词相比,在创作方面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就是避开章质夫杨花词《水龙吟》中的实写杨花的方法,苏轼反其道而行之,用从虚处着笔的方法。

因为苏轼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章质夫原词中“无情”的杨花拟化成为“有思”的女子。二就是词人将主体的情感融入到了词中,让这首“次韵”的唱和词不再是单纯的一首咏物词。

苏轼的这首唱和词在词史上有着非常高的评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苏轼)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原唱而似和韵。”

清代著名词学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尤其高度赞誉了苏轼词中的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刘熙载评论苏轼词中的首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 (一)“似花还似非花”

词作首句“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就是杨树的花卉,是自然界中很普通很寻常的事物,杨花具有色淡、味薄、轻盈、缠绵的特点。在暮春时节,杨花随风轻飞乱舞。

杨花飞舞的景象往往会被文人墨客加以点缀,杨花的意象在诗词中经常出现,章质夫的原词就是描写杨花的。不同的人会根据不同的视角赋予杨花不同的形态和神韵,创造出各不相同的艺术境界。

如果单纯以咏杨花而论,苏轼的这句“似花还似非花”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特点。说它“非花”,它确实是花卉,而且就绽放在百花争艳的春天,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饰春光,又一起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隐身枝头,很难与其他春日里万紫千红的花朵争春争艳。

(杨花图片)

  • (二)“也无人惜从教坠”

接下来一句“也无人惜从教坠”,词人用一个拟人化的“坠”字,赋予了杨花飘落的动态;一个“惜”字,又包含了词人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惜春惜花的人虽然很多,但珍惜杨花的人却很少。

仔细品味这一句,不难发现,词人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这也正是词作运笔巧妙的地方。正是因为杨花不被人珍惜,这才暗中引出了词人珍惜杨花的情感,词人此处的杨花不被人珍惜也为下片中雨后寻觅杨花的踪迹埋下了伏笔。

  • (三)“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这三句紧承上句的“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的情状。词人没有直说杨花飘落枝头,而用了“抛家”两个字,这又是拟化的手法。这两个字看似在写杨花飘落枝头的无情,其实词人是为下片中杨花与人的契合做足了行文上的铺垫。

  • (四)“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这三句紧承“无情有思”,词人咏物,却没有停留在杨花本身上,词人展开大胆的想象,将抽象的“有思”的杨花,拟化成了具体的有生命的人:一位思春女子的形象。女子的心思和情愫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睡眼朦胧,因为春困一双娇眼睁开了又合上,显然是一幅无法睡醒的样子。

此处明写思春的女子形象,其实暗写的还是杨花,而词境在此处高度契合,杨花与人融合在一起。这是苏轼将杨花拟人化,赋予了杨花人的情感,词作到此处已不是单纯的咏物了。

这是苏轼的唱和词和章质夫的原词不同之处,章质夫的是单纯的描写杨花的形态,并没有赋予杨花情感。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苏轼的词作开阔了词的境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创造。难怪王国维说:“(苏轼)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原唱而似和韵”。

  • (五)“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是上片的最后四句,这四句在描写上妙笔天成,既摄取了思春女子的深情,又抓取了杨花的形态。从思春女子一方面来说,那是由思念而引起的一场恼人春梦,她神魂飘扬,思念着、追寻着那个身在远方的人。

但这里还没有到思念之人的身边,那边却早已被啼莺惊醒了春梦。苏轼却将两种情状写得既缠绵哀怨又轻灵飞动。正如刘熙载的评语:二者正在“不即不离”之间。

从词句来看,苏轼描绘杨花那种随风飘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的状态,也是非常生动真切的,并不亚于章质夫原词中的“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这四句。

苏轼词作中的开篇句“似花还似非花”的意境,在词作上片最后四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意境也高度的重合到了一起。苏轼借助追寻杨花的踪迹抒发了一片珍惜春天、珍惜杨花的深情。

  • (六)“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这是词作下片的前三句,词人在这里是以落红陪衬杨花,因为落红表达的是花瓣的凋零,也象征着春天快要结束。无论其他的万紫千红的花朵凋零,还是“似花还似非花”的杨花飞尽,都意味着春天的花期已尽,春天即将逝去。

词人此处写的“不恨”,是承接上片中的“非花”两个字,意思是没有多少人去珍惜杨花。正如没有多少人珍惜杨花,才引起了词人对杨花的珍惜。词人明写没有怨恨,其实心里是有怨恨的,这是词人在此处借杨花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也就是所谓的“曲笔传情”。

因为苏轼在给章质夫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亦告不以示人也”。他只有将自己贬谪以来压抑、幽怨的情感诉说给自己的知心朋友。

  • (七)“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词人问询杨花遗踪,是惜春、珍惜杨花的情感到了浓烈之处。词人顺着春水寻觅杨花的踪迹觅踪,可见惜春的一往情深,但词人没有寻觅到杨花,唯有春水中的一池浮萍,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人的春恨。

苏轼在这首词后有一条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虽然时候苏轼不科学的认识,但作为文学特别是作为抒情诗词来说,词人明显没有拘泥于这一些,此处的“一池萍碎”在整体词意上反倒显得自然而然。

“一池萍碎”,看似无理,实则有情,苏轼在这里主要借“一池萍碎”的意境来表达一种浓郁的惜花之情和春去之恨。

  • (八)“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词人奇妙的想象,也运用了极度夸张的修辞手法。其实这种写作手法并不是苏轼的独创,唐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一诗中就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写法,宋初词人叶清臣在《贺圣朝》一词中也有“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从写作手法和传承的角度来看的话,苏轼的这三句脱胎于叶清臣的《贺圣朝》。

从全词的构思来看,下片的“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遥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一池萍碎”一脉相承。词意所呈现出来的是杨花已然落尽,春去无痕迹,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融合在一起,词作在词人满腔的无可奈何中将咏物与抒情的主旨推向了顶峰。

正因为词作中的咏物与抒情达到了,所以词作的收尾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写好了,就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甚至一字可以使全词增色,让词作有“曲终阕尽,余弦更兴”的回味;如果写不好,就像画蛇添足一样,词作所营造的意境也会功亏一篑。那么苏轼为如何处理词作的结拍呢?

  • (九)“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词人由眼前的“一池萍碎”的一池春水,联想到思春女子的泪水;又由思春女子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

这是相思的泪水一样的杨花呢?还是像杨花一样的相思的泪水呢?的离人泪水?词人在此处的写法虚中有实,实中见虚,徘徊在虚实相间、似与不似之间。如果此时再回头看开篇句“似花还似非花”一句,才会真正体会到词人的情感所在,才会真正领悟词人的运笔。因为词人在一开篇就已经开宗明义:“似花还似非花。”

词作的结尾确实达到了画龙点睛的高妙和神奇,“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三句,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在回味无穷,回旋往复总曲终阕尽,余弦更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三句总收全词,既干净利落,有使词意得到了升华,余韵绵延。如果这首词能按照宋代的歌词旋律唱出来的话,一定是一首催人泪下的歌词。

小结

苏轼的这首唱和章质夫的词作,虽然押韵是章质夫词作的原韵。但以杨花为抒情意象,没有单纯地去写杨花,苏轼不仅以奇异的想象力描绘了杨花那种随风飘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的情状,而且将离人之思、惜春之情以及难以言说的贬谪顿挫幽怨之感不露痕迹地融入其中,物寓含情,情融于物。

从这首词作就可以看出,苏轼不仅极大地丰富拓展了词的审美意蕴。而且做到了推陈出现,这也是词人才情、天赋、创造力的结合,这首词也展示了苏轼高超的文学造诣。


一缕英雄回答完毕,欢迎交流。

一缕英雄


首先介绍一下苏轼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苏轼被贬黄州,一日读到朋友章质夫的佳作:

水龙吟·杨花 章粢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苏轼非常喜爱,一时兴起,次韵(按照原韵)写了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接着我们赏析这首词,这首词远超章质夫的原词,王国维在《人间诗话》里评论说:

“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章词是直接描写杨花的情态,虽刻画细腻,采用了对比、烘托手法,尽态极妍,描写杨花随风飘洒传神,并用典抒怀,借杨花飘零之态抒离人之思,是古诗词是常见的立意和写法。苏东坡以写豪放词闻名天下,实际上作为一个艺术风格多样化的词人,他也能写出婉约之词,这首词难为了苏轼,因为他要严格遵循章词的韵脚,又要走出章词正面描写重写实咏物的路子,这首词用尽东坡的才情,他另辟蹊径,从虚写杨花入手重在抒情,整首词显得空灵、飘逸,令人耳目一新,成为他的名篇佳作,古往今来写杨花的经典之作。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杨花,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虚写杨花,实则借杨花喻思妇,借思妇写词人自己被贬黄州的人生际遇。

词的上片写景,起笔不凡,抓住了杨花不显眼的特点,侧面描写杨花(柳絮)飘零,飞舞之态。你看杨花,名为花,它很像花又不像花,尽管天下惜花之人众多,杨花却无人怜惜,任凭它飘起坠落。杨花本身是柳絮(长着白绒的柳树种籽)没有花的艳丽和香味,所以非花;“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但它随百花一样飘飞在春天,也有花的深情,故又似花。下面几句,宕开一笔,似写杨花,更似写思妇,它离开树枝,飘零在路旁,看是无情,却飞花有意。嫩绿的柳条拂坏了柔情愁肠,细长的柳叶扑面而来,让人睁不开眼睛,也不想睁眼醒来。惟愿柳絮随风把远方的心上人寻觅,酣睡时做着这样难得的好梦,却又被可恼的黄莺儿的啼鸣声,把奴从梦中惊醒。这句与“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唐诗金昌绪的《春怨》意思相似。这里把杨花和思妇交织在一起,分不清是写杨花的遭遇或是思妇伤感的情绪,感时惜春之景溢于言表。

下片开始抒情,不恨杨花飘落,花谢花飞那是自然规律,不可挽留,只是怨恨西园,不善待落花,随意把它丢在一池春水中,难以收拾,掩埋香丘,落红枯萎,难以复原,更可怕的是经过了夜雨的摧残,第二天早晨出门一看,满满一池,星星点点的绿萍,那原来是昨日杨花的化身。如果非把飘满柳絮的春色分为三份,那么两份(柳絮)化作了尘土,只有一份(柳絮)坠入了流水。细细看来,那分明不是柳絮,点点滴漓,而是离人伤心的泪珠啊。词人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尽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欲说还休的感伤。花谢就意味着春天的离开,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更可怕还要经历风雨的摧残,难以再次回到枝头。苏轼少年得志,结果“乌台诗案”,因言获罪,被贬黄州,身陷囹圄,差点死去,身世如杨花飘落般惨淡,“持中云中,何时遣冯唐”,何时能东山再起,官复原职。

特别是“一池萍碎”的意境,可谓借物喻人,与前面的“抛家傍路”和后面的“春分三色,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相呼应,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古往今来为人称道不己。何谓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锡荔枝》诗自注:“飞絮(即杨花)落水中,经宿即化为萍。杨柳化萍不符合科学,文学创作不应拘泥真实的物象,为了抒情需要,可以感性的认知事物,科学求真,艺术唯美。“柳”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题材和独特的审美意象,经过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柳”成了诗情、诗意的化身。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古人就有"折柳"相留之举,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比如李白的诗“杨花落尽子归啼”“曲中应是闻折柳”,《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又杨、柳同科异属,故古诗文中二者常常通用,柳可称杨者颇多,柳花、柳絮作杨花、杨絮。诗人们通过"杨花”意象的设置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借柳之形色、柳之姿韵,寄寓羁旅人生的漂泊不定,被贬黄州身世的哀叹,宦海沉浮、人生无常的感慨。结合苏轼的身世,不难理解思妇的形象其实寄托苏轼自己的感伤。东坡少年得志,20出头考取“百年第一”的制科三等,其文才深得神宗青睐,评价甚高,说李白无苏轼学识。初为凤翔签判,38岁为密州太守,可谓官场得意,但好景不长,因反对王安石过于冒进的“新政”,在诗中议论朝政,被人捕风捉影,断章取义曲解,被文字狱所害,“乌台诗案”几置之死地,坐牢138天,后被贬黄州,东坡开荒,以解一家饥谨。离树的杨花落在水中,经夜成萍,根本不可能再回枝头变回原来的模样,而且是揉碎的、满池的萍,足见交织着伤春之哀,离别之恨,身世之苦的愁绪之深重。那哪是“一池萍碎”,分明是我苏轼无边的哀思,满眼的泪水,一颗揉碎的心,令人愁肠百结,肝肠寸断。


胡林平a


莫言萍碎飘零意,只是扬花落水中。

小可一直以来对此词有一个不解之处,此词为咏花,而下阙却有落花,更有碎萍,显得有些喧宾夺主。仿佛一首咏梅花的诗作中偏偏要重点描写亭子或美酒,显然这个比例并不均衡。

咏物诗词的主体一旦确认,那么诗词中的其它事物都应当为主体服务,在这首词中,杨花为主体,落花和浮萍只能是陪衬,相当于绿叶。

这个疑问一直没有消除,所以很少评论这首词,直到刚才,在网上寻找答案时发现某个注释中写道,苏东坡曾经自己做了注释,全文如下

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大意就是苏东坡曾经自己实际亲身观察过,杨花落在水里之后会化为浮萍。

于是恍然大悟,如梦方醒!

因此,这一句“一池萍碎”做何解释就有了答案,这一句省略了两个字

化为

正确的文字应当是

晓来雨过,(杨花)遗踪何在?(化为或仿佛是)一池萍碎。

逻辑上是成立的,词的主体是杨花,下了一场雨之然,把飘荡的杨花沾湿落下,落到地上的变成了泥土,落到水里的变成了浮萍(看上去像浮萍一样),括号部分门是之前读这种词时认为的合理解释。

因此,让小可纠结的前一句也水落石出了。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现在通用的解释是,恨花园里的满地落花枯萎难再重缀。原来以为这一句的落花有些抢了杨花的风头。但实际上再想一层就明白了。落红难缀,显然不是枝头上的花儿,而是落下来的花。之所以难缀,是因为地面上的落花看不到或看不全,因为地面上全是杨花。如果一定要解释成枝头上的花,同样成立。杨花沾在树上,沾在花上,把鲜艳的颜色全部遮掩了起来。

杨花盖住了落花!

因此,全词的赏析就完整了,如果说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句句说愁,那么这一首《水龙吟》则句句说杨花!


亦有所思


【书文小品】详解: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一池萍碎是什么意境?


前言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是苏轼写给好友章质夫,当初,他还特意嘱咐章质夫不要将这首词外泄。章质夫觉得这首佳作不流传出去太可惜了,所以邀朋友一起到家中欣赏,这首佳作才流传下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美:“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 原唱而似和韵。 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 ”“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

以谱填词,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会受到原词的制约,尤其原韵艺术水平已经十分高超了。苏轼能够超越原唱,写出这首“和韵而似原唱”的佳作,他的艺术才华真的惊为天人。

我觉得要欣赏好这首词,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做些解说,才能更好地探究苏轼隐藏其中的深刻情感。

乌台诗案:苏轼人生和创作的转折点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发生了乌台诗案。

王安石二度罢相,退居金陵。当时的宰相王禹玉、御史中丞李定等新党借“行新政”,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苏轼在朝中直言相谏,反对新党,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尤其是苏轼写诗讽刺李定不服母丧,被李定记恨。

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赴任湖州,向皇帝上谢表。他的政敌李定等人借机弹劾他,说他包藏祸心,妄自尊大,对朝廷不敬。

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苏轼在湖州官衙被捕 ,八月十八日被押到御史台审问,御史台的人刻意夸大苏轼的罪名,更是罗织苏轼涉嫌“叛逆”的罪名,上奏请求处死苏轼。

因为皇太后曹氏、司马光、苏辙等人的奋力阻挠,皇帝没有处死苏轼,十二月二十六日,将他贬为没有实权的黄州团练副使,并软禁在黄州。

宋朝一向以文治天下,文臣的待遇非常高,从来没有人因诗文获罪,苏轼的“乌台诗案”是第一桩文字狱,凡是和此案有关系的人都遭到严重的诛连,直接遭贬的有玉晋卿、王巩、苏辙等四人。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收敛了以前狂放不羁的心性,对世事的态度趋向于旷达,面对朝廷的贬谪,他决心闭门思过,劝诫自己“牢闭口 ,莫把笔” 。

可是他心中不平,面对亲朋好友相邀,他难以推辞,但又怕自己重蹈覆辙,让人抓住把柄,所以央求章质夫不要让别人看到。

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不是写章质夫及家人,也不仅仅想表达传统的闺怨情感,苏轼是想借杨花的形象和命运,写自己遭遇横祸又殃及别人的现实处境,不然他不会叮嘱“不以示人”。

详解诗句:似花还似非花—心和物的默契

第一句“似花还似非花”十分具有哲理意味:形态细小、颜色清淡的杨花究竟是不是花呢?苏轼这一句让杨花形象模糊起来,它似否与花为伍很难说清楚。

现实中,杨花轻盈,随风飘舞,这种飘忽不定的感觉让观者迷离,在词人的情感世界里,它恍惚不定,像花又不是花,对眼前这个生命不太肯定。

词人在咏杨花的时候,把握住杨花的外部特征,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感受生命,进入杨花的内部世界,具有一种悲悯的情感。

接下来词人用“也无人惜从教坠”把杨花推入更加难堪的境地。没有人怜惜它,任凭它飘来飘去,词人似乎感受到杨花孤独无依的飘零之感,他觉得这与他自身的经历十分相似,苏轼从入仕以来,一直在天地间飘荡,居无定所。对于中晚年注重安土重迁的传统文人来讲,这大概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讲杨花抛弃了它依恋的枝头,在无人问津的路边流浪,像一个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孤独者,一个过客。

“无情”与“也无人惜”相对应,杨花所在的世界冷漠无情,孤苦伶仃的杨花只能“抛家傍路”, 得不到归去。但是它对生命中的情感世界又是极其期盼的,所以它“有思”。“无情有思”看起来矛盾,其实恰好传达出词人最炽热的情感。

词人生命中的杨花越多姿就越动人,细细的杨柳枝条,细细的愁思,痛苦的缠绕,青春的柳眼,娇美地张开又困倦地闭上。足以显示它的痛苦和期盼,它在现实中焦灼地徘徊。

此时的杨花,究竟是指实物“杨花”呢,还是指现实中遭遇困境的词人自己呢,很难说清楚,花和人、景和情都达到了分不清的地步,这种境界,是苏轼所追求的“求物之妙,如细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

杨花随风飘得很远、很高,去寻找它一生的归宿去了。可是无情的现实世界,击碎了它的梦,它不得不回到现实,所有的梦和期盼都破灭了,杨花的痛苦和失落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下阙“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情绪组合。在“恨”与“不恨”的矛盾之间,我们通常以为词人的情感都落在“落红”上,觉得词人有一种深深的遗憾感,所以才说“恨”,等到杨花落尽,于词人而言似乎无关痛痒,所以说“不恨”。

从字面意思看,似是而非的杨花经过一番追逐和轮回之后,受到了词人的冷落。其实不是,词人突然插入一句话:小小的杨花别自作多情了,没有谁会为了你遗憾的,人家遗憾的是鲜花的凋谢,遗憾的是春天的消失。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一句,指在经历了风雨后,词人依然没有动摇对杨花的深情,他关注着受尽风雨的杨花的处境,面对春天消逝,他痛苦地问道:杨花在哪里?

此时,词人的眼中浮现出的是一池浅浅的积水,水上飘来飘去时无处扎根的浮萍,词人执着地认为流浪的浮萍是杨花的化身,他好像感觉到杨花的存在,词人这是将自己炽热的情感落在了浮萍之上。

就在杨花化为浮萍的景象中,词人似乎抓住了杨花的内在精神“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杨花也有自己的美丽,三分随春天流逝,二分变成红尘在人世间飘来飘去,一分成为灵动的流水,在山河间流淌。

杨花的生命是不朽的,词人将它展示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原来在天地间飘零的杨花,是离别人留下的血泪。离别的多、离别的苦、离别的恨如同杨花一般弥漫在我们的生命之中,飞舞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其实,杨花既是词人关注的现实事物,引发词人悲天悯人的情怀,又是词人自身遭遇的写照,花是人,人也似花。

同是唱和词,为什么不提章质夫的《水龙吟》?

同样作为咏物词,苏轼的流传下来了,为什么章质夫的鲜有人提?我们一起来看看二人的区别在哪里。

水龙吟·杨花

燕忙莺懒花残 ,正堤上柳花飞坠 。轻飞乱舞 ,点画青林 ,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 ,静临深院 ,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 ,垂垂欲下 ,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 ,怪春衣 ,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 ,香球无数 ,才圆却破 。时见蜂儿 ,仰沾轻粉 ,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 ,

金鞍游荡 ,有盈盈泪 。

以上是章质夫的《水龙吟》,也是咏物词。

我们需要搞清楚咏物词的概念,它指的是词人以现实存在的一个景、物或事为题材对象, 并对其进行刻画 、咏颂的词 , 是客观景物反映到人的情感当中,作者又将它改造后表达出来的以物抒怀之词。在此过程中,强调“应目会心感神”, 认识事物后又“神仪于心” ,然后“手称其目”、“应会感神” ,最后达到“迁想妙得”的境地 。

填咏物词,并不只是停留在事物的本来面目上,重要的是写出事物的神态,词人要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倾注其上,才不会让咏物词显得呆板,换句话说,咏物词必须形、神、情、人相统一。

根据以上特点要求 ,与苏轼相比,章质夫的《水龙吟 杨花》就显得拙劣了一些。章质夫主要在于描绘杨花的客观形态,而不注重流露主观情感,,只有少数情感存在词中。

首先,章质夫抓住杨花的特性进行概括和点染,“轻飞乱舞”写了杨花的无序飘舞,“游丝”捕捉到杨花的纤细轻盈,“香球无数, 才圆却破”写了杨花的娇美活泼等。大体上是符合“手称其目”的要求的。

整首词从景和情的结合上写了杨花的特点,很少流露作者的感情,而注重写物的形和神,这是一个瑕疵。在第二部分的分析中,苏轼不但做到了和词,而且艺术水平完全超过章质夫的原词,另辟蹊径,有所发展和突破。

苏轼对杨花的描写,放弃了杨花的形态,从杨花的情感和杨花的精神入手,将咏物和抒情统一起来,既歌咏了杨花,又做到了惜花、惜春。同时,苏轼将刻画杨花和杨花人格化相结合,既展现了杨花独特的个性,又开拓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全词写景又写人,抓住杨花事物的主要特征来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使自己的情感外露,却没有自我的痕迹。

苏轼咏物词的艺术风格

苏轼作为宋词大宗,在同样写少妇思夫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把杨花拟人化,人、花合体,创造出咏物词的佳作。可以说,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历来受人推崇,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苏轼咏物词的艺术特点。

“离合之法”以咏杨花

我们讲“离合之法”,是指即“将物异化,忽而为物,忽而为人,离合不定,若即若离。”

在这首词中,苏轼用朦胧的手法勾勒杨花的样子,又用“无情有思”表达杨花的情感,由杨花直接引出思妇的形象。

“柔肠”和“矫眼”既是指思妇的样子,又用来比喻柳叶。杨花与思妇,在是与不是之间,表达被抛在路旁的情感。

虽然写杨花,但加入了思妇的情感,两个意象相互统一,在离合之间自由切换。这种写法在苏轼其他咏物词上也有体现,如《南乡子·梅花词与杨元素》,看似是写梅,在歌颂梅花的高洁时表现自己和朋友的深厚友谊,但在词中却没有句句写梅,但又句句不离梅花。

委婉深沉的抒情方式

词的正宗是伤春悲秋的婉约派,苏轼虽然是豪放派的开创者,但婉约词他写的也很好。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并没有局限于伤春悲秋的情景中,在内容方面很别出心裁。苏轼用拟人的手法,让无生命的杨花拥有人的情感,给读者展现的是杨花和思妇两个形象,使得咏物词具有了抒情的特征。

漂泊无依的杨花,与漂泊在外的旅人形象相似,苏轼将满心的忧愁寄托在杨花身上,既表达了内心的飘零之感,又没有留下痕迹。

苏轼这首咏杨花,以乐景衬哀情,在热闹的春景之中,抒发了浓郁的悲情。

“隐喻”手法以寄托身世

刘勰说: “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

“隐”也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首词虽然着重写杨花和思妇,但通过作者的人生际遇来看,苏轼应该是借这首词抒发被贬他乡的苦闷之情。

苏轼被贬黄州时,小小翼翼行事,他担心作品流传出去,被政敌抓到把柄,于是将自己不便说的隐情寄托于词中,所以他强调“不以示人”。现在看来,这种隐情就是对自己遭遇的忧愤和漂泊在外的流离之感。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文人,苏轼忠君爱国,满腔热血,但他仕途不顺,没有得到重用,一生壮志难酬,在朝廷之外漂泊辗转。可以说,苏轼受够了思乡之苦、怀才不遇之忿、流落天涯之恨。

所以,苏轼在这首词中也蕴含了自己的身世之叹。

结语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婉约词的佳作,我们从中领略了苏轼的丰富情感,感受到这首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图|网络

文|清芜

一家之言,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喜欢的话,点赞并关注,我们一起读唐诗宋词!


书文小品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是苏轼婉约词风的代表之作,“惜”字是这首词之“眼”,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提问者提到的“一池萍碎”,正好入木三分的道出了作者“惜”的深刻和深沉。

一池萍碎:此花飞尽,落红难缀,遗踪何在?“惜”杨花之飘碎,意在境中。

公元1079年的12月,因“乌台诗案”苏轼被流放,到黄州时已是二月,“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和这首词时,刚到黄州的苏轼还没有回过神,情绪还非常低落。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飘零的杨花,满地的落红,都意味着花事快了,春色将逝。杨花落尽,苏轼并不怎么伤心,可是自己的大好韶华,却无路效忠报答皇恩,只能像杨花一样,随夜雨飘落,随流水飘零,似浮萍散落池水。

正月初一离开京师,四日至陈州,二十日至岐亭,二月一日至黄州贬所,从汴京颠沛流离到黄州,多像这“一池萍碎”。落花流水春去也,换了人间。

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曾经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柳絮入水化为浮萍,这是苏轼很喜欢的一个意境。众人不恨、不惜的杨花,在苏轼眼里心里其实是有惜有恨的。

一池萍碎: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惜”离人之心碎,意在境外。

章质夫把杨花也写到了极致,它像一个小女孩调皮惹玉人责怪;像鱼儿争食,吐出一个又一个小水泡;像少妇思夫,泪眼盈盈。苏轼次韵《杨花词》,虽然创作难度增加,但他却另辟蹊径,以情御物,意境远超原作,完全没有命题作文的勉强。

无疑,章质夫的词更勾起了苏轼想念家人的离愁别想。

“抛家傍路”就是此时苏轼的真实境况,从京师草草逃离,妻子王润,儿子苏迨、苏过,都留在京师,只是带了侍妾王朝云到黄州。

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少妇“有思”,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借思妇“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其实是自己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了。这一句苏轼化用了唐人金昌绪的《春怨》的“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诗意,愁入梦里,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真是愁煞人也。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词尾的这一句,堪称千古经典。虚中有实,看那空中的纷纷杨花,却又实中见虚,想那思妇的点点泪珠,虚实之间,让抛家弃子的苏轼愁肠百结,无语凝噎。

一池萍碎: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惜”理想之破碎,意境同在。

回到第一句“似花还似非花”,开门见山的一句写出了杨花的本质和际遇,不同反响。苏轼把握住了杨花的特点,也真切的表明了自己处境的尴尬。

苏轼归根到底是一个官员。小时候立下的壮言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22岁中进士,名动京城,宋仁宗更是直接将他视作未来的宰相人选。初入朝廷时,苏东坡意气风发,希望一展身手,但好景不长,“乌台诗案”让他九死一生。

远大的政治抱负,与当下无所事事的“团练副使”官职,强烈的对比,让苏轼的理想如同镜花水月。

“也无人惜从教坠”,更是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就像这个花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初到黄州时,苏轼在一首七言律诗《初到黄州》中写到自己的心境,可以作为此时的注解:“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无人惜”自可笑,到老的时候了,事业全无,像杨花飘零无着,不被人怜惜。

一池萍碎:流到王国维那里,就成了“宁为尘土,勿随流水”决绝,意境辉映。

王国维无疑是懂苏轼的。他也写了一首词《水龙吟•杨花词用章质夫苏子瞻唱和韵》:

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坠。日长无绪,回廊小立,迷离情思。细雨池塘,斜阳院落,重门深闭。正参参欲住,轻衫掠处,又特地,因风起。

花事阑珊到汝,更休寻满枝琼坠。算人只合,人间哀乐,者般零碎。一样飘零,宁为尘土,勿随流水。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贮得,离人泪。

值得一提的是,写这首词时,王国维经历了丧妻之痛,事业上的怀才不遇。作者将自己迷惘、无奈、郁郁不得志的情感,把惜春之情,思妻之伤,感时之伤怀,叹年华之老去等多种情感揉和在一起,由杨花飘零说到人间遭遇,与苏轼的遭遇和心境,遥相呼应。

结语:一池萍碎,古今同悲。

杨花承载了古往今来多少的悲情感伤,不管是身世飘零的人,还是爱情受挫的人,不管是历经坎坷的人,还是受尽欺凌的人,都可以从杨花身上找到抒发的意象,从而对杨花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然而人毕竟不同于杨花,人有自己的品格和坚守,哪怕春色三分,也只能一分给流水。苏轼在黄州悲观抒怀之时,从来都没有绝望过,他无时不刻不住期待,期待回归,期待再次受到重用,所以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感慨。王国维也继承了古代士大夫的秉性,“宁为尘土,勿随流水”。

诗言志。王国维在评该词时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诚然也。


武哥说文


苏轼这首词上阕写景叙事,词人把柳絮想象成一位少妇,在半梦半醒之状,似在思念远方的夫婿。下阕写景抒情。写春天即将过去,百花凋零,杨花飞尽,看出了少妇的惜春之情。“一池萍碎”词人描绘了杨花纷纷扬扬,飘落池塘,浮在水面,化作一池浮萍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少妇那种眼看美好的青春匆匆逝去,而又无奈的伤感。


美妙诗词


原文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我不怨杨花落尽,只怨那西园,落花难重缀。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细细看,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离人的泪。


咏物拟人,缠绵多态。词中刻画了一个思妇的形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随风万里,寻郎去处,是写杨花,亦是写思妇,可说是遗貌而得其神。而杨花飞尽化作“离人泪”,更生动地写出她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能以杨花喻人,在对杨花的描写过程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糖中宗


苏轼的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和当时的他的好友北宋词人章楶创作的《水龙吟·杨花》。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表达了诗人婉惜杨花被风雨飘零,连遗迹也找不到了,看到池中浮萍,宁愿想像就是零落的杨花所化。最后结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那流水冲入池塘中的杨花,你仔细去看的话,那不是杨花,每一朵都好像是闺中妇人的眼泪。诗人又把杨花拟人化了,把杨花比作眼泪,刻化出一个深闺思妇的形象。

苏轼和章楶这两位词人创作的这两首词,在词中都属上乘之作,章的这首清丽和婉,而苏轼这首和词,人景交融,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后人颇多赞誉。


听风轩主


词中“一池萍碎”的字面意思是:池水中漂浮着散落的杨花。寓意岁月无情、命运飘零。看词的后半阙: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浮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作者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群芳谱》:柳絮“随风飞舞。着毛衣即生虫,入池沼隔宿化为浮萍。”


九思堂笔记


苏轼的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和当时的他的好友北宋词人章楶创作的《水龙吟·杨花》。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表达了诗人婉惜杨花被风雨飘零,连遗迹也找不到了,看到池中浮萍,宁愿想像就是零落的杨花所化。最后结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那流水冲入池塘中的杨花,你仔细去看的话,那不是杨花,每一朵都好像是闺中妇人的眼泪。诗人又把杨花拟人化了,把杨花比作眼泪,刻化出一个深闺思妇的形象。

苏轼和章楶这两位词人创作的这两首词,在词中都属上乘之作,章的这首清丽和婉,而苏轼这首和词,人景交融,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后人颇多赞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