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到底在传达一种什么价值观?

阿特spe


一、这本书到底想表达什么?

想要弄明白这一问题,必须要搞清楚两个方面的背景:一是当时日本的社会背景;二是作者的创作背景。

(一)社会背景:上世纪6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很多方面的失衡,特别是精神方面危机与日俱增,人的欲求越来越膨胀,本真的东西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逐渐拉大。这一点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导致的问题亦同。

(二)创作背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直以一个“边缘人”在游走,在思考,他既想表达对物质利益的漠视与超脱,又想表达对世俗和市侩的反感和拒斥,这一创作思想与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创作理念亦同。

综上,经济的增长,人情的淡薄,成长与迷茫交织,寂寞与孤独相伴,适应与躲避交融,怎样活出自我,怎样舒缓精神的重负,作者通过一部爱情小说将这种现实而又非现实,虚构而又非虚构的时下人们的精神状态,用细节加以描述,从而引发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思考,这便是该书想要表达的内容。

二、《挪威的森林》为什么有名?

我认为有这样几点:一是日本文学界的需要,因为近二十年来,一直没有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而最有可能获此奖的人便是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就是代表作品,所以,受到日本文学界及国民们推崇。二是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值得推崇。但这种价值观不太适应我国国情,比如说“饮食男女关系”,比如说“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再比如说不屑于欲求膨胀,而选择自我“孤独”的生洁态度等。三是作者的文笔,他是以西方人的笔调写日本故事,故有别于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更有别于大江健三郎,明快简捷的语言对现代人来说更具吸引力。

三、作品为何会给人窒息、压抑的感觉?

对于这一点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这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有关,当有过无奈、寂寞、迷惘、孤独的经历后,再重看此书,其感受一定会截然不同。实在不行就多听几遍伍佰在看完该书后有感而写的同名歌曲。在我看来,读《挪威的森林》与读石康的《晃晃悠悠》《支离破碎》没啥两样,所不同的只不过是国情不同而已。

以下我以村上春树的两句话来做本文的结束语:

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村上春树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摘自《挪威的森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