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一)

秧歌

河南滑縣: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一)

秧歌,是北方一種民間舞蹈,又分“高蹺秧歌”“地秧歌”。道口古鎮眾多秧歌隊中,軍莊秧歌最為古老,集歌、舞、戲於一身,表演以豪放古樸、氣勢恢宏著稱,表演者均為男性,有傘頭、門韃、棒槌、大青衣、青春佳人、公子、漁翁等17人組成。演出分“進場”“文場”和“武場”三個部分。傘頭手持黃羅傘和大夫鈴指揮,門韃領隊,眾人隨節拍入場,鈴聲變動各角色快跑,邊跑邊做大翻身和轉蹲步變換隊形,鼓樂聲、喝彩聲混在一起,表演進入高潮,好似兩軍廝殺,氣勢磅礴,震撼人心。隨著鈴聲節奏轉慢,進入文場說唱。秧歌的唱腔多為四字七韻,唱腔高亢激昂,大起大落,較難掌握, 古鎮流傳有“喝不夠軍莊的豆漿,學不會軍莊的秧歌腔”。可見軍莊秧歌唱腔之難度。

八卦秋

河南滑縣: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一)

八卦秋,是按照八卦中所羅列的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對應位置來佈局的鞦韆,整體為圓形轉盤狀,行走時鞦韆不僅向前,且圓盤自轉形似推磨,故也稱磨磨秋。鞦韆上有八個孩童裝扮成小猴子,懸於鞦韆八個卦位做各種翻滾戲耍的可愛動作,中間有成人裝扮的老猴子推動鞦韆,使八卦秋行進和自行旋轉,是一套獨特而龐大的機械系統,也是古會的傳統劇目。

蓮花燈舞

河南滑縣: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一)

蓮花燈源自大運河,也稱放河燈或放荷燈。古時河水時常氾濫,為驅趕水鬼,祈求平安,在大運河邊舉行放燈儀式,延續至今,成了古會經典表演節目之一,以嗩吶、竹笛和笙伴奏為主,小鼓敲擊鼓點,表演者隨節拍翩翩起舞,在變換造型的過程中完成套花燈、挖燈、對燈等動作,並呈現“天下太平”字樣。定場擺字時,說唱賀新春、蓮花落、年太平、放風箏等民間小調,表演中不管是奔跑、慢走還是演花樣、變隊形,都輕盈平穩,如在水面漂游,達到了出神入化之境界。

竹馬舞

河南滑縣: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一)

竹馬舞,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舞蹈,參與竹馬舞表演的都是青少年,少則二十幾人,多則30—40人。表演時旗鑼傘扇開道,大號、大鐃、大鑔助威,在震天的戰鼓和嘹亮的大號聲中,竹馬的陣型不斷變化,似萬馬奔騰,氣勢磅礴,散發著青春活力。

除以上介紹的展演節目外,古會上還有武術、旱船、推小車、大頭傀儡、 二鬼打架等節目,也非常精彩。“六鋪三關”的玩會中有六項節目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天古會,看錶演,會親友,享美食,數十萬人的狂歡,壓沉了正月的尾巴, 為春節畫上了一個幸福的句號。

鏢局 鏢師 武術

河南滑縣: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一)


河南滑縣: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一)


河南滑縣: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一)

明清時期,大運河航運貫通,促進了南北貨物的流通。清初,隨著金融業的興起,為保證銀錢、票物及貴重物品運送的安全,鏢局、鏢師應運而生。隋唐大運河途經京、津、洛、蘇、杭和道口古鎮,繁榮的航運帶動了古鎮商業的快速發展。在運河漂泊的天津鏢師陳開泰來到古鎮,發現這裡商業繁盛,交通發達,對保鏢行業有很大需求,便在順河北街開設“義招林”鏢局。陳開泰人稱“陳老開”,在古鎮廣收徒弟,教授武功。其“字拳”傳承至今,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除陳開泰外,行走於運河的鏢師每到古鎮都會上岸祭拜水神或在此留宿, 停頓下來的鏢師們不忘練習拳腳,時常引來好武之人前來學習武藝,久而久之古鎮學武練武之人漸多,如今道口鎮仍有武館近 20家。這裡流傳的大洪拳、小洪拳、羅漢拳、梅花拳、硬氣功、八卦掌等拳種多與在大運河上行走的鏢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跟隨鏢師學習武藝的同時,古鎮人也傳承了鏢師的正直、正義和扶弱、助人的精神,道口古鎮的尚武之風也多因大運河而起,因鏢師而興。

摘寫蘇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