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漏砂
唾罵滿清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是無知者無畏,鸚鵡學舌般的自我詆譭。
滿清入關時,總人口80萬左右,八旗兵8.5萬。到1912年清帝遜位,滿族的人口只有150萬,200多年間從人口增長了不到兩倍,同時期漢民族從6500萬增長到4億多,人口增長了6倍。
而明朝的時候,朱皇帝憑一己之力,就把皇族擴大到100萬人,所以說八旗子弟養尊處優,享受特權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不靠譜的。
到了清代末期,八旗子弟都普遍的講漢語,所以所謂的滿清對漢人的屠殺和文化壓迫並沒有某些人講的那麼危言聳聽。
滿清飽受詬病的是割地賠款,但有件事要注意到,直到嘉慶年間,滿清的還在繼續開疆裂土。
以八旗為主力的清兵,在雅克薩擊敗了俄羅斯。平定了準格爾叛亂,鎮壓了臺灣林文爽起義,在清緬戰爭中擊敗緬甸,在安南戰役中攻克河內,斬首50萬級。平定大小和卓之亂,把帕米爾高原190萬平方公里收入大清版圖。
大將軍福康安迎擊入侵西藏的廓爾喀軍隊,自西寧至拉薩,全程四千六百里,途中步行六十天,血戰經年,收復西藏,然後由濟嚨進軍,一路所向披靡,3月翻越喜馬拉雅山,直抵雍雅(今尼泊爾境內加德滿都)。廓爾喀舉國震驚,乞降。
一系列的輝煌戰績背後,是無數八旗精兵埋骨他鄉,到嘉慶年間,能夠用於野戰的八旗精兵已經不足3萬人。
後來在平定捻軍起義時,隨著僧格林沁戰死,從此滿清再也沒有能夠統兵的大將,軍隊的實際指揮權也逐漸落入漢人手中。
真正熱衷於製造滿漢矛盾的是日本人,甲午戰爭後,日本僥倖獲勝,北洋水師,稱得上是李鴻章的私人武裝。有個插曲,為了配合日本人甲午海戰,第一次廣州起義也同時爆發。
甲午海戰失利,清政府痛定思痛,在《馬關條約》簽訂的第2年。就重建海軍,並迅速形成戰鬥力,在黃海海戰中擊敗了試圖染指中國的意大利。並曾經遠征墨西哥,逼墨西哥人簽下城下之盟。
兩年後的八國聯軍雖然攻進了北京,但由於張之洞等人提出來的東南聯保,清政府的實力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傷。
只要滿清政府存在一天,日本人就寢食難安,一旦清政府恢復了元氣,日本就會遭受滅頂之災,強烈的憂患意識,讓日本人另闢蹊徑,開始利用民族矛盾分化中國。開始大批的招守赴日留學生。
這些人不但從日本獲得了武器,還得到了許許多多難辨真偽關於滿清的黑材料,比如說漏洞百出的《揚州十日》。
按照當時的科技水平,大清的疆域根本無法負擔4億多人口的正常生活,因此老百姓也怨聲載道,把反對的矛頭對準了朝廷。滿清統治者看到人心盡失,心灰意冷之際宣佈清帝遜位。
袁世凱幾乎是兵不血刃,就完成了政權的交接。然後袁世凱馬上和日本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
其實還有一個比《二十一條》更加屈辱的《中日密約》(嘿嘿,尊者諱,不提也罷)。
實際上這次改朝換代和日本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在日本人的唆使下,那些曾經在日本的留學生又提出廢除中醫,廢除漢字的舉措。終因反對聲太過強烈暫時擱置。
幾年後,新軍閥把溥儀趕出皇宮,順帶又掘了清東陵的祖墳。
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讓清庭後裔苦不堪言,這一切的幕後導演,日本人又出手了,曾經被他們視為眼中釘的滿清後裔,此刻又成了香餑餑。
日本人開始利用中國民族間的矛盾,大力扶持溥儀建立了日本傀儡滿洲國。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那些信口開河,咒罵滿清統治的人,墜入日本人的圈套卻不自知,實在讓人可發一笑。
花近高樓1
商朝和隋朝都是亡於帝王太能幹,折騰不休,清朝也不例外,被最好大喜功的十全老人折騰地都快廢了,清朝的腐敗源頭就在乾隆這裡,嘉慶用25年反腐結果仍舊一敗塗地,其後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不是太平天國及時出現轉移了人們對大清的關注,大清也要提前幾十年滅亡的,兩次鴉片戰爭打不醒滿清統治者,一個拜上帝教會就讓滿清明白了不進則退,不變則亡的道理,可惜仍舊只是對舊制度的修補,而不是改變舊制度,所以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繼續沿著舊軌道行駛,直到甲午戰爭敗於日本,才開始悔恨,可惜為時已晚,國家機器已不能對近代化形勢做出適當的調整,反而激化了帝后矛盾,導致統治階層裂變,戊戌變法也因此而夭折,光緒作為滿清後期唯一希望有大作為的皇帝,也因此折翼黯然退場,慈禧作為清朝後期權力的擁有者和勝利者,走向了人生的勝利,卻把中國帶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淵,縱觀清朝盛衰沒落的發展趨勢,乾隆和慈禧是當中的關鍵棋局,可惜兩局全部走錯,誤入歧途,遺害後世頗深,後世的皇帝基本都在為這兩位清理身後爛事,而最終清朝沒能逃過革命變革的大洪流,葬身於南北革命中!
金微大都護
清朝皇帝都很能幹?這恐怕是你看清史和清宮戲得出來的結論吧。
首先我們來說清史,為什麼在清史裡你看到的大清國會很牛逼呢?而明史裡的大明,會那麼齪?
事實上,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清國編撰這部明史的目的,就是為了驗證一個他們所認可的普遍真理,即明朝之所以敗亡,是因為其皇帝昏庸、宦官專權、文臣只知貪汙內訌,武將只知遊獵吹牛,而清朝之所以能替代明朝入主中原,不是因為運氣好,而在於皇帝個個英明神武,貝勒個個英勇善戰,旗人個個帥氣瀟灑,相比之下的漢人,自然大不如旗人。
於是就有人問了,既然滅了大明國的大清可以把明朝寫得一團糟,那麼滅了大清國的中華民國,也可以把大清國寫得很爛啊?為什麼不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中華民國從根本上而言,是一個不成功的時代,沒有順利的帶領中國走出清末的困境,雖然因為抗日的緣故,獲得了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但認真講,民國確實差了一口氣。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民國是在沒有認真肅清清朝遺毒影響的情況之下,開始了修清史。由於參加修史的人多是清朝的遺臣,書中貫穿著反對民主革命,頌揚清朝正統的思想。例如誣衊明末農民起義軍為“土賊”,稱太平軍為“粵匪”,視辛亥革命為“倡亂”。而對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和清朝統治者的反動行徑卻多處隱瞞,傾向性錯誤顯而易見。
這樣一本清史,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人員當然極為不滿。1929年12月14日,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列舉了十九條理由,呈請政府下令禁止《清史稿》發行,其中有;反革命、蔑視先烈、稱揚諸遺老、鼓勵復辟、反對漢族、為清朝諱等內容。
但是,隨後民國時代就終結了。而後繼者,一方面也不可能為民國代言,所以不會太著力貶低清朝,因為貶清則意味著抬民。
不過,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大清在國人中的印象還是負面的。
那麼為什麼到了90年代以後,揚清貶明成了空前的風潮呢?這裡又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清朝八旗子弟後裔,在文化和娛樂界的空前強勢地位,很多旗人後裔以及在內心以旗人後裔自居的若干漢人,他們通過文學文藝手段,搞出大量歌頌大清皇帝如何英明神武只是運氣不好的影視作品.,而同樣傾向也出現在歷史學研究界,最終便造成了一種相當強勢的鼓吹大清的時尚,甚至蔓延到對古代一些噬血的少民朝代的吹捧,而根本邏輯就是一個,即漢人不行,滿人行。滿清入關,是值得漢人大肆慶祝的事,清兵殺你奴役你,不是因為殘暴,而是為了以後你有機會做還珠格格做小桌子小凳子。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清朝皇帝的確都是很有些東西的,除了兩位傀儡皇帝與一位末代皇帝,其他帝王或多或少有些可圈可點之處。作為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從1840年開始,主權便不完整,國土便開始“淪喪”,這讓我們很容易直觀的感受到這是一個“短命王朝”,實則不然。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滿清政府又牢牢把持政局長達72年,甚至在慈禧前期還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興辦洋務、廣開科舉、獎勵農桑、鼓勵耕織,清王朝像是有活了過來 。滿清入主中原國祚268年,從創始人努爾哈赤算起國祚296年。也就是說,大清帝國是一個活躍了將近三百年的少數民族王朝,這並不短,對於封建王朝來講已經是很長了。就大一統政權的268年來講,也並不顯得短促。
不僅如此,滿清王朝得益於其獨特的“立儲立賢”觀念,使得十二位帝王之中,有庸主卻少昏君,這是非常客觀的評價,並不摻雜任何感情色彩。那麼問題來了,皇帝的質量普遍可以,但為什麼滿清一瞬間就衰弱下去了呢?
大環境:西方工業經濟崛起!
說出來部分看官有些不太相信,在1840年之前,中國GDP世界第一,而且中國的經濟世界霸主是逐漸衰落的,並不是英國一蹴而就的蹦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具體總量超越時間史學界仍有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1840年之後。
鄧小平總理在南巡時期說過這麼一句話:“中國已經窮了一千年,不能再窮下去了!”
這裡的窮了一千年是指中國從宋朝之後,到改革開放之前,沒有任何一個時間段的個人收入超過宋朝時期的水平。的確,史學界早就提出了這樣的一個觀點:
宋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接近藏富於民的社會。其實何止是封建王朝,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人均收入都不見得比宋朝高。工業國家的經濟超越是從工業革命後開始的。這個超越分為兩部分:人均國民收入、國民經濟總收入。
人均國民收入的超越在工業革命之後就開始進行了。英國的大工業生產極大的提高的生產效率,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此時此刻的中國還是小農經濟為主體,生產力的差距拉開了人均收入的差距。
但是,人均收入的逐漸差距並沒有瞬間使得英國超過大清的經濟總量,原因是人口基數十分大,人口規模是英國十幾倍,總量十分可觀,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在鴉片戰爭之前,英國為了彌補貿易順差而大肆向中國傾銷鴉片。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之後,清政府被迫開放通商口岸,貿易順差成為了貿易逆差。這個局面是必然的,此時此刻的中國早已經不是“天朝上國”,而是一頭沉睡的大象,在新型工業經濟的衝擊之下,大清王朝江河日下是必然的結果,而且速度驚人。
死觀念:縫縫補補不願革新!
如果說英國的崛起是必然的,大清的沒落是肯定的,但是大清王朝並沒有奮起直追,而是自我麻痺。舉個例子,日本在“黑船事件”之後便深刻認識到自身與歐美列強的差距,從而開始了明治維新,抓住時機,用50年的時間躍居成為亞洲強國,也是亞洲唯一強國。
反觀清王朝,《南京條約》的簽訂的確使得清王朝一陣驚悚,萬萬沒想到自己能夠輸掉。但是,驚悚過後便是安逸。統治者們一直在想:“只要不危及統治,什麼都是可以商量的嘛!”後期的滿清縫縫補補,卻並沒有放開改革的力度。
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真隔閡:民族壓迫缺乏創造!
中華民族本來是極具創新力度的民族,但是在滿清時期,說有的創造力都被抑制了。
首先是民族不平等,崇滿抑漢。其實何止是抑制漢族,除了本著“滿漢和親”共存的蒙古族,其他民族都是“低等民族”。滿清入關之後,八旗子弟失去了用武之地,便是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至此,統治階層的集體創造力趨於低迷。
到康熙時期,因為康熙本人的帝王風采,開始重用漢臣,並且在中國疆域問題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雍正繼承的康熙的用人政策,繼續重用漢臣,經濟開始騰飛;乾隆時期,貫徹落實了雍正的部分新政政策,“盛世滋丁永不加賦”,中國人口翻三番,經濟持續增長。
但是,被重用的其他民族總是少數,大權完全掌握在滿族手中。在滿清時期,朝會結束之後還會召開“王會”,也就是貴族會議,至於朝會的決策,最終決定權在皇帝手中,絕對建議權在滿族皇貴手中,其他人往後稍稍。
另外是文字獄、八股文等一系列的文化鉗制手段,使得中華民族思想愈發閉塞,創新力度越發被束縛。縱使有些新的能量破土而出,也得不到統治者的重用。
結束語:在以上三點為前提之下,縱使皇帝如何有能力、如何勤政,得到的回報絕對不大。就如同一個有能力且有抱負並且投入實踐的人努力錯了方向,墨守成規且南轅北轍,那又有什麼大的用處呢?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因為工作狂也是自虐狂,寧願把自己累死,也不分權。不要老看宮鬥戲,就認為皇帝每天都在後宮待著。
雍正放在中國古代史上都是排的上號的勞模皇帝,乾隆也勤勞 比他爹差點兒。
清朝的皇權統治達到巔峰,已經沒有漢唐的宰相,大臣們在皇帝面前一律自稱奴才。三叩九拜,皇帝不讓平身,都不敢起來。
漢唐皇帝心懷天下,唐太宗更是有過“天可汗時代”,
宋朝出現過資本主義的萌芽,
明朝 鄭和七下西洋,雖然航海的初衷是尋找建文帝,但也差一點開啟 中國的大航海時代。所用的艦隊規模很是龐大。
但是隨著清軍鐵騎的入關,隨著清軍入主中原,昔日一脈相承的文化又一次被生生斬斷。
若漢文化兼容幷包 海納百川,
那清朝的治國思想就明顯的閉關鎖國,甚至後期有些夜郎自大。科學技術倒退,不接受外來的新鮮事物,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接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傲慢地聲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慈禧嫌棄火車頭太吵,換做馬拉,
就是這樣的統治階級,這樣的文化思想怎能不被世界甩在後面,如何能不衰落
到如今 我們網友不是也經常自嘲 我大天朝 怎樣怎樣嘛 (手動捂臉🤦♀️)
胡玖話史
1、先講個親身經歷:初中和高中時候,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人平時學習也沒見得有多努力,但是每次考的就是比你好,還有一些人是非常努力但成績總也上不去,很努力成績總也上不去犯的錯誤是“南轅北轍”,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樣,清朝皇帝很能幹(比如雍正累死在案牘之上)指的是普遍勤於朝政,但還是無法扭轉大清衰落的步伐。以下分析大清衰落詳細原因:
2、一是清朝的迅速衰落實質上是農業經濟文明的迅速衰落。農業經濟的終極目標是“養民保國”,決定了封建社會一直走“超穩健”步伐,解決的是人民的溫飽狀態;而資本主義世界所倡導的工業經濟,特點是每爆發一次工業革命都會帶來生產力的極大飛躍,資本家急於在全世界範圍內開拓市場。由農業經濟走向工業經濟是歷史的必然,歷史的潮流不可逆。清朝皇帝再勤政也無法逆歷史潮流而動,只能淹沒在歷史的塵埃裡。
二是清朝時專制統治達到歷史的頂峰,政治和文化的專制導致人民奴性太深。政治上以設立軍機處為代表性事件,真理永遠掌握在皇帝手中,皇權很難得到有效制約,毫無民主可言,一口一個奴才,大臣和民眾奴性十足;文化上進行文字獄,思想上無法得到解放,民族自尊心摧毀殆盡,導致在晚清對外戰爭時候難有自信。因此,皇帝越能幹越專制,國家在政治和文化上衰落的越快。
三是18-19世紀氣候外在條件的惡劣導致衰落得更快。這是一種小眾觀點,但值得思考。
18世紀末19世紀初氣候進入小冰河期最後一個寒冷期,旱澇災害增多,糧食減產嚴重,帶來了糧食危機,最終引發社會危機,大面積饑荒和災民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
3、綜上,清王朝的衰落既有天災又有人禍,農業經濟走向沒落是大勢所趨,封建帝王越能幹,越南轅北轍,自然災害的干擾更是人力無法阻止因素,大清的衰落勢不可擋。
文\\燕山史話
參考文獻:《18-19世紀氣候轉冷如何加速清朝衰落》 李娜
《淺析清朝衰落的原因》 陳旭慧
《繁榮埋下的禍根》 王忠強
燕山史話
這個讓人嘆息的歷史事實,其實和生活中一個道理是想通的:明明很努力,為什麼就不能成功。
放在努力工作的清朝皇帝們身上,這樣的悲劇場面,其實也各有各的類型。下面就簡單說幾類
首先一個類型,就是用力不準型,代表人物:道光皇帝旻寧。
在清朝的歷代皇帝裡,道光皇帝旻寧,屬於絕對文武全才類型,還是皇子的時候,就曾親自手持火槍,平定了差點端掉紫荊城的天理教之亂。後來登基為帝,更是沒黑沒白工作,不但工作強度夠大,而且生活也十分簡樸,完全屬於那種不講吃穿只幹活的好領導,每天的龍袍都是補丁打補丁,看上去就十分心疼。
可也就是這位皇帝治下,大清朝的財政民生,幾乎一天不如一天,年年各地都有民變,鴉片腐敗全國氾濫,最後一場鴉片戰爭,更打的大清朝丟人現眼。論起來,除了他運氣不好外,個人素質方面,也有一個重大缺陷:發力錯誤。
如何錯?大清朝當時的問題,表面看是經濟與科技落後,但真實的毛病是吏治與效率,旻寧抓這事不是不用力,但他的方法卻讓人哭笑不得,比如批奏摺,喜歡拿著大臣奏摺裡的語法書寫錯誤大批一通。又比如考察官員,基本就是看穿著,穿著補丁官服上朝的就是好官。他的朝堂之上,滿眼補丁摞補丁。可這樣真有用?
於是,摸透了他脾氣的官員們,也是各有各的招,比如大臣穆章阿,就是多磕頭少說話,反而被他認為老實,硬是在他眼皮底下貪汙腐敗。地方的吏治,也變成了一層層隱瞞。後來英國人打到家門口了,前線敗績連連,官員們卻是天花亂墜寫奏摺,英國戰艦都要打下南京了,道光還滿以為前線在打勝仗。最後的《南京條約》,幾乎是捂著臉蓋的戳。
所以,努力沒錯,發力錯誤,那就白搭了。
而比起道光皇帝旻寧來,他的祖父乾隆皇帝弘曆,卻變成了另一種類型:好大喜功型。
乾隆皇帝這輩子,功過都是十分突出,大清朝的版圖,在他的手裡到達了極盛,但大清朝的財政也在他手裡到了極糟。乾隆皇帝的勤勞無可爭議,做事的手筆之大,也是歷史罕見,但是發展到晚年時,大手筆就變成了好大喜功。
典型就是下江南,這麼個勞民傷財的項目,一干就是六次,每次都是大把花錢。就是為了充個面子好看。甚至當有官員揭發下江南勞民傷財時,乾隆皇帝還十分憤怒,專門回覆駁斥:你說勞民傷財?你哪隻眼睛看見了?
於是,在他這種心態下,各級官員就是上行下效,基本都是比賽著貪汙,乾隆年間的腐敗,也就朝著幾何級數增長,一個大貪官和珅,也就成了冰山一角。到了乾隆晚年時,乾隆自己都感嘆,全國的總督有二成清廉的就算不錯,整個大清朝,貪腐風氣已經無可救藥。
所以,如果不能正視問題,正看著表面文章,再努力,恐怕也是這樣挖坑。很努力不成功的教訓,幾乎每個清朝皇帝,都是一筆難唸的經。這次權且說兩個,下次再聊其他人。
歷史風雲錄
要說清朝皇帝幾乎都很能幹,反正我是不信的。12個皇帝中間,更多的是碌碌無為者、敗家子兒,以及還在玩泥巴的小朋友。還有的呢,戴著皇帝的帽子、端坐在金鑾殿上、看著下面的大臣上摺子、卻聽著背後的人發號施令。可悲可嘆!
皇太極領兵入關、建立大清王朝,愛新覺羅家族統治中國達268年。皇家子弟們亂哄哄地你方唱罷我登場,將我泱泱中華生生地禍害成了東亞病夫。
- 真正能幹的也就只有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及雍正這四位皇帝了。
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橫掃遼東、入主中原,統一蒙古及黑龍江流域。是清王朝的奠基者。
康熙皇帝:平定三番、收復臺灣、驅逐沙俄、平息蒙藏動亂。加強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統一。文治武功,創造了清王朝的空前盛世。
雍正皇帝:潛心勤政、改革吏治。傾力推行一系列社會改革,為後來的乾隆朝社會的繁榮奠定了強大的經濟基礎。
(清軍入關,建立大清王朝。)
乾隆皇帝就是一個敗家子兒。
我們這位爺,主要是運氣不錯。一是身體好,在位72年之久;二是壯年繼位,登基很順當;三是國力雄厚。外政基礎由他的爺爺夯實,內政基礎由他老爹建立,還給他留下6000萬庫銀的遺產。要知道,他老爹即位時庫銀卻只有800萬兩。
如此強大的國力當然可以讓他做一點事情的,比如即位初期的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開疆擴土等。
但同時也讓這位風流天子有了肆意揮霍的資本。六下江南,到處遊山玩水、賣弄文采,花費巨大;任用貪官,只要說話順耳就重用,比如和珅者;大辦奢侈慶典,僅八十大壽的萬壽節一次總花費計白銀114萬兩(曠古未聞的千壽宴簡直令人瞠目結舌),等等。
還是這位爺,編纂《四庫全書》雖有貢獻,但同時是立一家之言,廢“百家雜音”。大興文字獄,比秦始皇帝“焚書坑儒”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文化的扼殺,嚴重製約了民間及官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還是這位爺,不相信別人會比他混得好,以為此時的中國還是萬國敬仰、爭相朝拜的“天朝上國”。拒絕接受西方工業革命的成果,固步自封、自我陶醉之際錯過了與國際接軌、進行社會變革的大好時機,從此被世界工業革命的滾滾車輪甩在了後面。
嘉慶皇帝難當大任。
這位爺能力有限。雖懲治和珅,為的是解決國庫空虛的難題。在穩定政局、治貪力度等方面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收效不大。貪汙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更加嚴重了。世界工業革命也好像與他無關,加之國內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搞得他焦頭爛額。鴉片的流入,更使得曾經輝煌無比的中國從此開始大踏步地走向衰落。
道光皇帝更是缺乏領導資質。
他本人力行節儉,勤於政務。努力整頓吏治、整理鹽政、查禁鴉片、平定叛亂等,但成效不大。社會弊端積重難返,並非一朝一日所能解決。清王朝進一步走向衰落,與西方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鴉片戰爭戰敗是必然的,被迫簽訂了第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晚年更是心灰意冷、不想管事了。
《清史稿》:國步之瀕,肇端於此。嗚呼,悕矣!(老百姓吸食鴉片)
咸豐皇帝,國禍之時難撐危局。
這位爺倒是勤於政事、大刀闊斧改革政務,除弊求治。他用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官曾國藩,平定內亂;提拔肅順革除弊政。但此時的大清國內憂外患,病入膏肓,難敵西方的堅船利炮,終究未能挽回敗局,最終還是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收場。
咸豐帝痛定思痛,興起“洋務運動”力圖救國於危亡之中。但其英年早逝,嗚呼哀哉!
同治皇帝,短命鬼兒。
這位同治小朋友運氣還不錯,沒有人與他爭皇位,六歲便登基,在位13年,但剛剛成年便在19歲時一命歸西。也沒有留下一兒半女。悲哉!
因其幼年登基,母后垂簾聽政。平定內亂、新辦洋務新政。史稱“同治中興”,但是個短命的皇帝。
光緒皇帝,無處施展的傀儡皇帝。
這位小朋友也是4歲登基,但是更受“重視”,有東西兩宮皇太后“幫忙理政”(請原諒,此處我笑出聲了。)後東宮慈安太后崩逝,單由西宮慈禧太后一人垂簾聽政。光緒帝18歲親政,卻只幹了九年。
光緒同學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國家大事都是他嬸嬸慈禧太后說了算。中日甲午戰爭,光緒同學振臂一呼:跟他幹!但朝廷太腐敗了,還是輸了;他又實行“戊戌變法”以圖強,但慈禧嬸嬸不同意呀!本想依靠袁世凱來牽制一下慈禧太后,結果又被袁世凱出賣。從此被慈禧太后鎖在西苑瀛臺,去慢慢玩吧!
繼位於危機之秋的光緒帝,思想受到強烈刺激。他睜眼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力圖探索新的治國妙方,大膽啟用梁啟超等人革新除弊、創辦新學,以圖重振中華之雄風。
可憐光緒同學,正如電視劇《神醫喜來樂》裡上刑場的六君子所喊“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啊!”一樣,從此只能在贏臺眼看著大清國一天天衰退下去,渾渾噩噩、了此一生。
(中日甲午戰爭形勢圖)
-
宣統帝溥儀,大清王朝的終結者。
溥儀,也是一位小朋友,3歲登基,六歲就退位了。任偽滿洲皇帝有一個“偽”字,不值一提。
(北京紫禁城,溥儀退位。)
所以說,清朝皇帝能幹的也就只有4各位,其他的幾位非但沒有建樹,反而禍國殃民。
過去常說的“康乾盛世”,其實乾隆的“盛世”是因為他有錢,但這些錢是他老爸留給他的,不是自己掙來的。相反,正是因為乾隆皇帝不能與時俱進,拒絕通商,所以,可以這樣說,大清王朝的衰落自乾隆皇帝開始,一步步走向衰亡!
大清王朝衰落的根本原因就是閉關鎖國、不思進取。
乾隆爺:如火如荼的西方工業革命絲毫沒有給這位爺一點點警醒,甚至將科技發明斥為“奇技淫巧”。於是大清王朝與西方工業革命擦肩而過,錯失強國良機。
1793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遣馬戛爾尼勳爵組團攜帶貴重禮物來華訪問,試圖建立正常外交關係,以便於通商。但是被乾隆皇帝拒絕了。要知道,當時的大英帝國可謂是世界一等一的強國啊!(“天朝上國”心態下的繪畫,外國使臣“朝拜”我們的乾隆爺。)
嘉慶爺:家裡的事情都搞得我焦頭爛額的,誰管你外面的世界精不精彩?
道光爺:夠努力。無奈實力不夠,打不過人家呀!
咸豐爺:大廈將傾,苦撐危局。
同治、光緒兩位小朋友:看到了問題,找到了癥結,採取了措施,但是啊,這小哥兒倆說了不算數啊!這皇帝當的。
溥儀兄弟:這位小朋友只是坐在戲臺子邊上,一看時間到了,敢緊跑將出來,將延綿268年的大清幕布徐塗地拉上,畢恭畢敬地給吃瓜群眾鞠了一躬:謝謝各位看官,大清演出到此結束!
聽海夜讀
(關注林生觀歷史,你將每天獲得不同的歷史解答)
清朝的皇帝,除了同治以為,其他都是肯讀書,會讀書的學霸,尤其是康熙,讀書讀到吐血,皇太后反問他:咱家又不用科舉,為什麼要讀書讀到這麼辛苦?
晚晴時期,清朝走向了沒落,有人說這個時期,清朝就像一個農夫,牽著老牛在一步一步耕作,西方國家是一個水手,航海時代的開拓精神使得國家發展迅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指南針又是中國發明的,而且是第一個應用在航海用途,造船術在鄭和下西洋時期是世界第一,偏偏落到這步田地,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比喻是正確的!有果必有因,清朝的衰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
閉關鎖國的實施其實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延續,中國的皇權一直緊緊的抓住重農抑商的信條不放,對於國內的工商業是一味的限制,對於海外貿易,港口的開放更是覺得沒有什麼所謂,認為大天朝無所不有,但其實在當時,清政府的財政來源主要是依靠田賦,貿易收入其實少之又少。
清朝統治者的自大心理
清政府乃至上千年之前的王朝,都是封建文化國家,這種封建文化已經根深蒂固了,再有自鄭和下西洋以來的宣揚國力,耀武揚威,造成統治者的目光障礙,認為清王朝是世界的主宰,是天朝之國,全世界都是蠻族,都應該來參拜,有外國使節來訪,還一定要要求人家跪下。不肯踏出國門,還一副井底之蛙的樣子。
隔離了人民與外界的聯繫
上層建築決定了經濟基礎,清王朝統治者的閉關鎖國與自大心理,在這種統治下的子民自然安於現狀,清初的鎮壓沿海地區的鬥爭之後,先後宣佈了“海禁”“遷海令”來限制海上貿易的發展。也隔離人民與外界的聯繫。
林生觀歷史
清朝在1820年的時候還能開疆拓土,讓南洋小國俯首稱臣,而明朝在1430年就開始喪失國土,相比之下,孰強孰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