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先生,你不能代表中國把病毒發源地這口鍋背起來!

我有個挺喜歡的作者前一陣在公眾號上發了篇文章,題目是《假如你家漏水淹了樓下的地板》,大致意思是:假如咱們家漏水了,把樓下人家的地板給淹了,那咱們安安靜靜地修地板就行了,別人家的事能幫的就幫下,不能幫的別吱聲,就不要在樓道里亂吼了。

最後一段,作者很有魯迅色彩地打出了四個字:做個人吧?!

因為這篇文章已經被和諧了,所以我不記得結尾是問號還是感嘆號了,總之意味深長,令人回味不已。如果這篇文章入選小學課本,就這個結尾是可以讓人寫出五千字的讀後感的。

我們家沒漏過水,但如果作者寫這篇文章只是在講“家庭漏水後素質管理辦法”的話,我會舉雙手贊成作者的觀點——你們家漏水都把別人家給淹了,不抓緊修洞補漏,還敢在樓道推卸責任,說不是你家的問題,那是會被打的。就算你家修好了,也不能嘲笑三樓家的修得慢,二樓家修地板的方法是抄你家的作業。這樣做真的很沒素質。

但很明顯,作者講的並不是漏水的問題,而是疫情的問題。

在作者看來,咱中國遭災了,踏踏實實地應對就好了,不要沾沾自喜,畢竟這是遭災了;更不要跳腳亂罵別人,要有點素質。

其實作者的本意是好的,是希望提高全民的網絡素養。

但作者錯在兩個方面。

一是他用自家漏水這個假設,來暗示病毒是從中國洩露出去的,再以小人之心度一下作者,他是在暗示中國應該向世界道歉。

這很不應該。

因為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客觀、中立、權威的專家言之鑿鑿地用證據證明這東西的確是中國特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是先觀望一下,確認之後再發表意見固然,中國人喜歡講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這種事不是你學校老師冤枉了你,你女朋友誤解了你,或者你上司沒事找事指責了你,你把這口鍋當成人生中的一個臺階,頂了也就頂了。病毒這口鍋涉及之廣、內容之深、干涉之重,不是你一個寫公眾號的人發篇文章就能給頂了的,更不是那個不知道幾流的主持人發個微博就給頂了的。

說句刻薄點的話,主動頂這口鍋,不顯正義,不顯仁義,反倒只顯出來假模假樣地淺薄無知。

說實話,我實在不知道你們非得跳出來頂這口鍋是幾個意思。

再往大了說。國與國之間的博弈,只關利益,無關正義。

兩千多年前,大漢帝國二伐大宛,滅亡樓蘭,打壓烏孫,這些國家侵略大漢帝國了嗎?沒有。他們是邪惡的嗎?不是。就因為他們擋在大漢的絲綢之路上罷了。

一百多年前,列國侵略中國,是為了幫中國人推翻帝制嗎?不是。是為了幫中國人進入文明社會嗎?不是。就因為他們需要中國的銀子罷了。

這兩年,美國挑起和中國的貿易戰,是因為中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嗎?不是。是為了解放某些心繫美國的人嗎?不是。就因為中國對美國造成威脅罷了。

就這次的疫情來說,病毒是中國產生的嗎?不知道。病毒是不是中國產生的重要嗎?不重要。重要的是:藉助這個話題,可以從輿論上打壓一下中國,從國際環境中孤立一下中國。

然後就有某些人跳出來:哎呀,咱們中國人要勇於承擔,要敢於認錯。道個歉來表達一下大國氣度,把高傲的頭低下來,謙卑一點總歸沒錯。

卻不知道,他的敵人正等著他遞來的這柄武器——雖然一個公眾號作者、一個不入流的主持人送給他們的武器影響不了什麼。

作者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把網絡暴力等同於國際之間的輿論戰了。

這位作者是讀金庸的,在我記憶裡,在金庸筆下不乏輿論戰,最典型地莫過於正邪之辯了,比如明教為什麼是魔教?不就是正派人士操縱輿論得結果嘛。而無論是倚天中的明教還是射鵰中的東邪,最大地特點是什麼呢?不發聲、不反駁!結果,任由別人說你是什麼就是什麼了。

國際輿論戰也是如此。

在以前,輿論戰與老百姓無關,都是官方發起的。所以有相當一段時間,無論是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人,還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外國人,都不是本來的樣子。

事實上,就算在現在,也難說美國人真地認識了中國,或者是中國人真正地認識了外國。但是,互聯網畢竟讓世界各方的老百姓都參與了進來。正如我們經常見主流媒體截取外網上對中方有利的文章或評論,同樣,外國媒體也會從中國媒體上截取對外方有利的文章或評論——至少,那位主持人道歉的微博真的出現在外國媒體上了。

在我看來,那位我喜歡的作者也好,那位不入流的主持人也好,本意上其實都是想發出點正義的聲音,都是想勸人為善。但我覺得,在這種事情上,還是不要添亂為妙。

在這種環境下,其實放任網民針對其它國家,尤其是有些敵對的國家,發表一些激憤的、調侃的、嘲諷的、甚至是辱罵的聲音,我覺得無可厚非。這畢竟不是站在樓道里衝著樓下亂喊,而是站在輿論的陣地上向著對面開火。至於扔的是石頭還是大便,我覺得倒也不必計較。

在國與國之間,你正義與否對我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那位作者喜歡以金庸的武俠小說來借古喻今,我偶爾寫點歷史,當我讀完作者那篇文章後,也想起了歷史上的一件小事:

公元前77年,有個人叫傅介子,找到霍光,說樓蘭、龜茲兩國反覆無常,不好好打一頓,他們記不住教訓。我出使龜茲回來的時候,發現龜茲王容易接近,我想去把他刺殺了。

霍光說你想去也行,但龜茲國太遠了,還是先到樓蘭試試吧。

於是,傅介子收拾行裝,帶上金銀,宣稱要賞賜外國,以此名義來到樓蘭,然後把樓蘭王騙到邊境刺殺了。之後把樓蘭國改名鄯善,立樓蘭王的弟弟為鄯善王。

樓蘭家沒有漏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