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鴻門宴項羽不聽范增的話殺了劉邦,說他是婦人之仁對嗎?

大馬哈魚12


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不聽范增的話殺了劉邦呢?這個問題,在《史記》裡,司馬遷沒有回答,許多人認為是項羽高傲自大,剛愎自用,優柔寡斷,眼光短淺,缺乏遠見,被劉邦等人的表面現象所騙,最終放走了敵手。

還有的人認為項羽之所以不殺劉邦,是他的“婦人之仁”等性格因素造成的。

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指出:“鴻門宴是項羽一生事業成敗的轉折點”,從那以後,劉邦的力量就日益壯大,而項羽卻因為一系列的戰略失誤,一步步走向滅亡。

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的追求目標,他追求的目標是“霸業”,也就是自己能稱霸天下,自己就滿足了。

他的理想就是以強大的武力為後盾,九合諸侯號令天下。在他的“霸業”體制之下,是臣服於自己的大大小小的武裝集團。

劉邦是聰明人,他知道“鴻門宴”的時候,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和項羽對抗的,所以,他表示願意聽從項羽號令。劉邦的妥協,讓項羽覺得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他也就沒有必要大開殺戒了,就把劉邦放虎歸山了。

當然在歷史上,沒有過多的關於項羽追求霸業的記載,但他的實際做法,明顯表現了他所追求的理想是什麼。

在鴻門宴之前,他就已經初露端倪。公元前207年,項羽率軍“破釜沉舟”,大破秦軍,取得鉅鹿之役的勝利,成為上將軍,齊、燕、趙等諸侯“無不人人惴恐”,見他時“入轅門,無不膝行向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後來他封秦軍降將章邯為“雍王”,這些行為已經看出他欲建立“霸業”的野心。鴻門宴之時,項羽率的是齊、燕、趙等諸侯之師四十多萬人馬,前來找劉邦問罪的。諸侯都成為他的臣屬,這就是項羽最想要的。

劉邦的理想就比項羽的遠大了,他要的是“帝業”,也就是統一天下,自己稱王稱帝,是要天下人都聽我的,而不是僅僅害怕我臣服我。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首先要做的是消滅競爭對手,因此,擁有強大武裝的項羽集團,理所應當就成了首要消滅對象。


文華說


說項羽是婦人之仁是對的。對自已政權有威脅的對手,應抓住一切機會,果斷地除掉他。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已的傷害。在鴻門宴上,項羽完全有能力除掉劉邦,但項羽愚蠢地認為,只有在戰場上殺死敵人,才是光明正大。在宴會上殺人,不光彩,不仁義。最後讓劉邦逃脫了,失去了消滅劉邦的大好機會。所以范增如此說他。毛澤東同志在人民解放軍攻克南京後,告誡人民解放軍,“不可沽名學霸王",就是借用的這個典故,激勵人民軍隊不要給敵人喘息的機會,果斷地消滅敵人,不要象項羽那樣沽名釣譽,錯失良機。


漢闕故人


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原因有3點

第一,劉邦低姿態。鴻門宴的座位有東西南北四面,當時講究西面最尊貴,東面其次。然後是北面,最次是南面。項羽當時坐在西面,而劉邦坐在最次的南面。劉邦卑躬屈膝。項羽一看,一個40多歲的老頭兒,在我面前低眉順眼,這滿足了項羽的虛榮心,項羽當時就覺得劉邦也沒那麼可恨,在我面前跟個奴才一樣。可以看出項羽在政治上的不成熟。

第二,陳平使用離間計。項羽派使者到劉邦這兒,劉邦手下襬了太牢宴。陳平說:這只不過是項羽派來的使者,又不是范增派來的使者,范增曾暗中幫助咱大王多次,應該擺太牢宴,今天只不過是項羽派來的使者何必勞民傷財。這個事情讓項羽派來的使者知道了,於是回去稟告了項羽。項羽一聽,慢慢的就開始懷疑他的亞父范增了。

第三,項羽打心底就沒有瞧起劉邦,認為劉邦只不過是一個流氓。我項羽力拔山河兮,滅掉劉邦就是分分鐘的事情,何必跟一個流氓較真呢?

各位朋友,如果我的回答對您的心思,那實在是太好了。如果感興趣還可以關注我查看更多的楚漢時期的問答,現處於考核階段,謝謝。


涉獵生活


這是由人性格決定的。

項羽是光明磊落的真君子,不是耍陰謀詭計的偽君子。

當初,劉邦軍十萬,項羽軍四十萬,以絕對壓倒性優勢處於上風。

當時劉邦先攻入咸陽,但不敢久住,財物不取,婦女不搶,撤出咸陽屯兵於霸上,是一種安撫民心的策略。

項羽的手下謀士范增看出了端倪,對項羽說,劉邦這是收買人心,想謀天下,不如請劉邦到咱們鴻門來赴宴,趁機幹掉他。

項羽一開始猶疑,不想幹這小人之事,然而經不起范增百般嘮叨,終於同意。

那劉邦聽項羽有請,不敢不來呀,明知來者不善,只能硬著頭皮赴宴。帶了心腹樊噲同往。

項羽劉邦見面寒喧過後,一同飲酒。


席間范增一再示意項羽幹掉劉邦,機會難得呀,那劉邦就象案板上的肉一樣任項羽宰割。

項羽也領會范增的意思。面對面前這個文弱的書生,強大的自尊心和驕傲感,使項羽一時躊躇,難以下手。

心想:“這劉邦瘦的象個雞子,一綹山羊鬍,臉瘦身幹,象個癟茄子一般,這樣的老書生,禁不起我一隻手指,何苦要用這陰謀,落個不義之名。”

想到此處,內心已打定主意,任你范增怎麼使眼色就是不動手。

後來,劉邦有驚無險,安然撤退。

那范增十分生氣,質問項羽:“今大好機會,主上為何不動手,何來婦人之仁乎。“

項羽也怒道:“看劉邦一個文弱書生,我若使陰謀殺了他,恐天下人恥笑。大丈夫應明刀明槍的幹,況且我手下四十萬大軍,戰將千員,如此優勢,為何用小人奸計呢。”

范增聽後無言,只能感慨,劉邦命大,項羽真乃大丈夫也。

雖然最後劉邦戰勝了項羽,但項羽這份男人範兒,還是應該受後人尊重的,並不是婦人之仁,乃是爺們氣概!


水壺火煮666


項羽為什麼死後讓世人敬仰,就是因為他有血有肉,有情有義。

如果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且不說改變歷史,項羽必背上無情無義 過河拆橋的罵名。

其一是他們兩是結義兄弟,不求同年同月生,當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那種過命的兄弟,弒兄的罵名項羽是不會背的。在後期兩軍對峙時,項羽為什麼不烹劉邦的父親,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不殺的原因是項羽太過自信,也有自信的理由,背水一戰一戰成名,堪稱戰神,各路諸侯無不俯首稱臣,這個時候項羽有點飄了。劉邦在項羽眼裡有如螻蟻。項羽說過劉邦只是一個亭長根本不放在眼裡,就沒有理會范增建議。殊不知這是殺劉邦的最後一次也是最好的一次機會。

最後就是項伯輔助打的太好了,但也不能全怪項伯,畢竟張良對他有救命之恩。

所以項羽不是不想殺劉邦,而是沒有合適的理由去殺,並不是他的婦人之仁。

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呢?


林奇110


不能說是婦人之仁。要弄清楚霸王不殺劉邦是不是“婦人之仁”?就得弄清楚當時的戰略局勢:

鉅鹿之戰後,六國世襲貴族復國的願望已經實現:南方的楚有後懷王,東方的齊有田榮、田橫兄弟,三晉也被趙王歇、魏王豹、韓王成等六國世襲貴族重新佔據,除了燕國被韓廣佔據外,六國中有五國都有世襲貴族勢力存在;至此,六國世襲貴族復國的目標已完全達成,秦朝實際上已滅亡。

此時從表面上看,霸王威風八面,軍威赫赫,但實際上不然,相比於六國世襲貴族們,霸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劣勢:

1、【諸侯上將軍】是臨時職務,為救趙攻秦而設,章邯投降後,秦的滅亡已成必然,只是時間問題而已,秦滅亡後,這一職務和相應權力都會失去。

2、 霸王自己的職務低微、地盤兒狹小,僅為【魯公】即魯縣的縣令,自己的地盤兒僅有魯縣一地。

3、霸王直屬本部軍隊很少,救趙時楚軍有5萬人,其中包括了英布、蒲將軍的軍隊,那麼霸王自己的軍隊大概不會超過4萬,(蒲將軍之後沒有記載,他的部隊也算是霸王的好了,但英布早在項梁時期就有自己的直屬軍隊,作為先鋒軍隊少於1萬不太可能。)經過鉅鹿之戰的消耗就更少了;鉅鹿之戰後至入關前,諸侯聯軍明確的增兵記載僅為新安的【三十餘萬】和鴻門宴前的【四十萬】這其中的差額數萬人,就是增兵的數量了。或許有朋友會認為這太少,但實際上已經不少了,秦軍用於鉅鹿之戰的軍隊就多達40萬,諸侯聯軍30餘萬,這已經是70餘萬了,秦還留有部分兵力據守其原有國土,再加上之前的戰爭中消耗的軍隊,這少說也得有80、90萬人了,考慮到當時的人口數量(據說《中國人口史》的數據,當時的人口數量約2000萬,不過因為家裡沒這部書,所以不好定論,不過大概也不會高於這個數字;這個軍隊數量已經接近人口總數的20分之一,是相當驚人的一個比例了。)那麼霸王就算在這數萬人的增兵數量中拿到大部分,也不會太多,超過4萬,至多5、6萬,也就是極限了。

4、霸王此時沒有屬於自己的核心團隊,歷代開國皇帝創業時,身邊都會有一個核心團隊,如劉邦的【豐沛集團】、光武帝的【雲臺二十八將】成為自己爭霸天下的根基;而霸王在項梁死前並非項家的領袖,沒有培養過自己的核心團隊,因此他此時還沒有沒有建立自己爭霸天下的根基。

以上4個方面,使霸王和世襲貴族們相比,處於下風,根本不可能像傳統觀點認為的那樣,僅憑鉅鹿之戰的軍威就能登上帝位,或許還有朋友覺得霸王可以打敗諸侯將,自然可以登位稱帝;的確,霸王是可以打敗諸侯將,但不可能全部消滅諸侯將,更不可能僅憑數萬軍隊就統治全天下!

霸王要對抗的,除了世襲貴族們現實上的優勢外,還有歷史上形成的貴族世襲傳位的政治傳統,霸王本身出自軍事貴族家庭,即所謂“將門”歷代皆為楚將,以軍功封於項縣。因此霸王如果要當皇帝,無異於一步登天!難度太大,根本不可能實現,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聯合諸侯將這些軍事貴族們,分封為王,打破世襲貴族靠宗法、血統上位的政治傳統;同時把後懷王尊為“虛君”義帝,義帝帝有天下,名義上天下都是他的,實際上卻沒有一寸土地;這樣,霸王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佔據大部分楚國疆土,以【霸王】之名代行義帝權威,號令諸侯,徐圖大業。

在這樣的戰略局勢下,剛剛通過封章邯為【雍王】來取信於諸侯將:跟我混,能當王!跟懷王混,只有你們老大當王!又怎會殺死已經服軟的滅秦第二功臣兼第一實力軍閥呢?何況當時霸王的主要對手是以後懷王為代表的六國世襲貴族們,並非劉邦,殺劉邦對霸王有害無益;而收服劉邦,則楚國兩位強勢將領聯合起來,於各諸侯將中無論威勢還是實力都佔據絕對優勢!於霸王的分封大計而言,這才是更好的選擇。

順便說一句:在反秦的各路豪傑中,霸王與劉邦的交情算是最好的:兩人在項梁麾下時曾數次合作,是老戰友,後來又【約為兄弟】,但霸王在分封時不但把劉邦封去了偏僻的漢中、巴蜀,還把劉邦的十萬大軍給削成了三萬。。。絲毫沒顧及兩人的交情,可見霸王要是耍手段坑起人來那也溜得很,至少比網上的鍵盤俠們溜多了!所以還是後人別隨便腦補霸王如何“重感情、不懂政治”了。





生活大話家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把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殺劉邦這一行為稱為婦人之仁,我個人覺得這個說法不對。因為首先項羽和劉邦兩人的出生完全不同,項羽出自楚國的貴族,而劉邦則是一個地痞流氓,到四十歲還一事無成。因此對於項羽來說,他的貴族身份不允許他用這種方法殺劉邦。第二 就是當時的環境不允許,因為當時造反稱王的不止他們兩人,一旦項羽以這種無法令別人信服的方式殺劉邦,那麼對其他諸王就會造成不安全感,他們會不會聯手反抗呢,這是項羽所不能確定的。所以說不殺劉邦是最好的選擇,而非婦人之仁。






金鑫19930927


背景

鴻門宴是劉邦和項羽的第一次激烈交鋒。

彼時項羽剛破強秦,麾下精兵四十萬,而劉邦不過兵十萬。劉邦先入關中,因採納手下書生的錯誤戰略,妄想將諸侯阻隔於崤函之外,稱霸關中!

劉邦左司馬曹無傷向項羽告密,劉邦的行為惹怒了項羽,使得項羽想要誅殺劉邦。幸得項羽叔叔項伯來告知,劉邦得以先做準備。

項羽遂設下鴻門宴,而劉邦終於有驚無險,劫後餘生,箇中原因複雜,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

客觀因素

1.諸侯伐秦,義帝有令:先入關者為王。義帝為天下共主,劉邦先入關,秋毫無犯。並且經過張良指點,劉邦對項羽以臣自居,姿態擺的很低,宣稱先入關是為了替項羽把守!

正如項伯勸項羽說:“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正所謂師出有名。劉邦是大功臣,此時項羽還沒有公開背叛義帝,擊殺劉邦反倒不如厚待劉邦,顯得自己有容人之度!——項羽從沒有統一天下的想法,恢復楚國疆域,重現大楚榮光就是他的終極追求。

2.項羽兵四十萬,劉邦兵十萬,且劉邦以逸待勞,雖然項羽擊敗劉邦並不難,但難免會崩掉一顆大牙,而且在天下人面前失信,至於嗎?

主觀因素

項羽此時是矛盾,猶豫不決的。亞夫范增要殺劉邦,叔父項伯要救劉邦,項羽索性做個鴕鳥,把頭埋了起來。

基於此

1.劉邦大項羽二十四歲。這個年齡差,在古代做項羽的父親都綽綽有餘了。

這樣一個老者,在自己面前低聲下氣,項羽自得的同時,難免會泛起一絲不忍的情緒!況且項羽素來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劉邦主動示弱,以臣下自居,控訴自己的一片忠心,項羽被說的像是在冤枉忠良一般,尷尬至極,竟把曹無傷給供了出來……

此處笑死我了,這以後誰還敢投靠你項羽啊!!!

2.范增派項莊舞劍,伺機刺殺劉邦。項伯為了救親家,和項莊對舞,項羽也不做制止

3.樊噲的勇猛表現竟然震懾住了項羽,使項羽生起來惺惺相惜的感覺。

綜上,項羽鴻門宴放過劉邦,一方面是自己的性格缺陷,另一方面是當時的大義形勢有所制約。

PS:劉邦回到營裡就把曹無傷斬了……


煮酒論千秋


鴻門宴雖然在表面上來看來是一場宴會,但是宴會中殺機四伏。亞父范增曾經一再暗示項羽殺掉劉邦,但項羽一直不為所動。那麼為什麼當時項羽不在宴會上把劉邦殺掉呢,原因如下:

1、重情義:項羽這個人非常重視兄弟情義,當初劉邦歸順項梁之時,項羽和劉邦兩個人的關係便非同一般。在當時,項羽受到了楚懷王的排斥,正是劉邦對項羽伸出了援助之手,並且項羽的兵權被楚懷王剝奪之時,劉邦還願意收留項羽,也正是因為以前這些原因,項羽才沒有殺劉邦。

2、師出無名:重要的因素是項羽的叔父項伯年輕時被張良所救,於是項伯在知道項羽要殺劉邦之時,便將這個消息偷偷告訴了張良,張良得知後便快速的傳給劉邦,並且幫助劉邦想了一些應對之策。隨後項伯便被利用了起來,項伯到處傳播如果不是劉邦打入關中項羽,那麼項羽就不會如此容易進入關中,劉邦立了天大的功勞,項羽卻要去攻打劉邦的傳聞。於是項羽顧及到這些傳聞,所以他也不敢輕舉妄動。並且在當時項羽從來不聽從亞父范增的計劃,以至於項羽一直被劉邦所矇蔽,直到看清劉邦的真面目之時,項羽卻仍然執意放劉邦走,以至於釀成了大禍。

3、顧後局:項羽不殺劉邦,在當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當時秦朝已經滅亡,在當時理論上的國君是楚王。並且所有的諸侯都是楚王封的,如果項羽貿然將劉邦殺死,那麼天下肯定會大亂。雖然項羽有40萬軍隊,這當中只有10萬是自己的嫡系部隊,剩下的30萬都是各路諸侯的。如果項羽也會擔心劉邦死之後剩下的30萬人會出現叛亂,於是項羽在不得已之下便把劉邦放走。

歸根到底,項羽不殺劉邦在現在看來是他最大的失誤,但是在當時那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之下,不得不說放掉劉邦也算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雖然項羽的結局是悲慘的,但卻十分悲壯,今天來看項羽還有種特別感人的力量,所以項羽雖死,但不失英雄本色


萬年蟲子


那時的項羽和劉邦屬國共合作階段,那時的劉邦猶如後來的劉備投奔曹操時的青梅煮酒。再說即使殺死劉邦,也不頂用,劉邦手下的張良樊噲等人也不服項羽用,勢必引起一場殺戮。何況軍門外就有劉邦的人馬,樊噲就是關雲長單刀赴會的前輩,張良別看他是個吹笛子的文人,十個馬援不如他。項羽的瞻前顧後是有道理的。

都說楚霸王殺人如麻,其實他沒有劉邦狡詐歹毒,當項羽在戰爭中追殺劉邦時,劉邦為了逃命,從車上推下自己的一雙兒女替他送死,後來項羽追上來,就沒有殺他的孩子,如果是劉邦肯定做不到,一定會斬草除根。

項羽可以不用烏江自刎,只因有大丈夫的俠骨柔情,他想起了當初他帶出來的8000名將士無一生還,所以他才有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負罪責任感!如果是劉邦肯定是無毒不丈夫。

所以在歷史上人們是稱讚項羽的勝過劉邦,正如李清照詩曰: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