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珺的书法好在哪里?

书法影响力


周慧珺先生的书法确实非常有特点,一个女性书法家写出了男子的豪迈与气势,酣畅淋漓,不愧是一代大家。她的书法能形成这样的特色,完全是她的性格使然。下面我们从她学书的经历入手,然后再从技法和意境来看周先生书法好在哪里。

周慧珺的书法学习经历

周慧珺先生自己曾说起小的时候学书的经历,幼时是在父亲的要求下开始学习书法的,最早师法赵孟頫的字。因为在其父亲的眼里,赵孟頫的书法代表着书法的正统。而周先生的气质似乎与赵书并不合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柜里发现了一本米芾的《蜀素帖》,一下子点燃了她的激情,找到了米书与其气质的感应点。

从那开始,心摹手追,浸淫其中。62年上海举办市级的书法展,周先生把临摹的《蜀素帖》拿去参加,结果还得了奖,并被《新民晚报》刊登。后来正式进入上海市青年宫书法班学习书法,当时这里汇聚了一大批顶尖的高手,如:沈尹默、白蕉、拱德邻、翁闿运等名家,从此走上了正轨的书法之路。

周慧珺书法技法

周慧珺先生师从海派书法的前辈,而海派书家一向对魏晋书风之审美情有独钟,“二王”书法的中和与简约、萧散、典雅历来都是海派书家之追求。

而周慧珺虽然是学习赵、米起家,也曾师法魏晋,但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其中。她受到了翁闿运的影响,临摹了大量的碑版书法,将碑与帖结合起来,形成了她那“帖形碑质”的特点。

通过学习魏碑的元素和吸收,在书写的时候有机地将帖中以中锋运笔的圆笔与北碑中的方笔相结合,表现出碑帖交相辉映的样式。同时,这种方圆并举,气势雄阔的用笔也成就了周慧珺“帖形碑质”的风格特点。这种特点,表现在书风当中就是圆笔与方笔的相结合。

书法中的方笔强调转和折,行笔强调断然后再起,收锋会外拓,显示出一种方刚雄俊之美;而圆笔则讲究行笔的连续不断,收锋强调内擫,表现出婉转幽美之趣。

周慧珺书法的意境

碑帖相融,比简单地就学帖或者碑要难的多。而周慧珺作为一个女性书家,既有女性的细腻情感,又因为文革和病痛的折磨,让她具备了坚强不屈和刚毅的品格。这后者正好符合她曾学习的魏碑中雄壮有力,笔调端正,有棱角、有方向感的审美。

“帖法”给人一种感性之美,“碑学”给人一种理性之美,周慧珺先生将感性与理性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在书法中就形成了“帖形碑质”的特点,也形成了她女性中之大丈夫的书法风格。

周慧珺的书法有一种苍茫放纵之气势,在墨色上讲究干枯与润湿的对比,在章法布局上跌宕悦动,整体上看形散而不失重心。其作品线条书写的流畅,给人一种任情而发的状态,表现出书家精神生活的超越性,一种不为凡尘俗事所羁绊的大气。

综上所述,周慧珺先生的书法与其出身、生活经历、以及面对磨难时坚韧不屈的意志力有很大的关系。她的书法值得我们品味,而她对书法和人生的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


翰墨今香


我第一次见到周慧珺先生的行书作品,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先生的行书写得饱满大气端庄优雅。咋看咋美,我就买了先生的字帖练习把玩,感觉她的行书很像沈尹默先生的笔体。从她的字里我读到了生命的旺盛和张力,那笔笔到位,气贯长虹的点画,令人叫绝。后来又接触到了周慧珺先生的草书,同样让我震撼。用笔老辣,结体险峻,如虬龙穿云,又如盘根错节。其气势张扬,令人心潮澎湃。

我没有看到对周慧珺先生的负面评价。大家都一个声的叫好,可见先生的影响力。但我对先生的草书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些字体过分夸张反而有一种不够沉稳的感觉,一些大长笔画,比如长横,长撇,长竖等虽然增加了气势,但影响了整幅字的气韵。







老木蟠龙


好在字型,结体和章法。





书香中华643


周慧珺老师的书法好在一个字“野”,好在全面,行书、楷书、隶书等皆擅,还好在影响力大,周慧珺老师影响了一代人。


周慧珺老师书法的优点主要在于不拘泥,不缩手缩脚,放的开,用笔、结字、章法都给人一种大开大合的感觉,很不像一位女性的书法。这一点好像稍早一些的两大女性书法家,一位是萧娴先生,另一位是游寿先生,但周慧珺老师的艺术成就远不如这两位,即使萧、游二先生是代表的碑学。当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还有孙晓云老师,孙家学渊源,受其外祖父与其舅父的影响,传统书法功底极深,当代少有人及,将二王一脉行书一通,当是要高于周慧珺老师的。


周慧珺老师的书法好在不拘泥,不好也在不拘泥。她师从沈尹默先生,并未得到沈尹默先生多少东西。周慧珺老师书法结字多作一些欹侧之势,但总感觉多少有些过。也是因为她的这种不拘泥,而将传统书法的文人气、书卷气抛开,所以总给人一种野的感觉、俗气的感觉,还稍显一丝丝的江湖气。


古风书法


当代”书坛一姐“周慧珺先生,是照心最崇拜的书法大家,没有之一。



先生年幼时,其父要她学赵孟頫之楷书,先生嫌其媚,便学习颜真卿之楷。稍长,即师从上海白蕉等名家,系统的学习了黄山谷之行书及汉隶、魏碑,后惊艳米南宫《蜀素帖》,于是便潜心研究米体的结体、笔法,师古而不拘泥,最终以险峻、奇崛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風格。照心常常观摩先生书写现场,其刷笔之胆气,八面出锋之灵动,调锋之精妙,结构之险奇,布白之气韵,深得米芾笔意,令人折服。





先生应人所邀前往香港,曾用友人闲置多年的一枝废笔,进行书法创作。这枝所谓的废笔,是加长的长锋羊亳,大约50Cm,这么长的一枝笔,软软绵绵,曲曲弯弯,一般书家无法驾驭。可在先生手中,充分利用这枝笔的特性,以娴熟的调锋技法,八面出锋,风驰电掣般刷下一幅独具匠心之巨作。照心始信古人所谓”善书者不择笔”这句话。


如一个”星”字,先生把”曰”处理得棱角分明,如危石欲坠,下面一个瘦弱的”生”字苦苦支撑着,这就是叫做”险“,”曰“笔墨粗重,”生”稍嫌纤细,上大下小,打破传统书法的结构,这就叫”奇“。在处理笔划之间的关系时,笔墨丝丝缠绕,多以鸭蛋形(椭圆形)出现,请细心的朋友认真琢磨”生“的处理。从”星“字的整体看,整个字的造形又以圆润为主。

再比如简单的”一”字,先生巧妙借用隶书”一横三波”之笔意,并把它引入到行书中,所书之”一”,波澜起伏,形成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周慧珺先生的书法,集颜体的筋力厚重,黄山谷的长枪大戟,米南宫的八面出锋于一体,用笔雄浑、钢猛、豪放、开张,妙于起伏,落墨大胆凝重却不失雅逸之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鲜明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图片来自网上]


天中照心


周的字确实是比较有争议的,喜欢的人称其用笔老辣,凝炼,字体结构势如崩石,顷刻可炸裂下来之感…其字在造势上比较夺人眼球,像娱乐圈有些文艺范的演员例如徐静蕾的字,很容易看得出有学过周字的痕迹。不喜欢周字的批评声也是很高,周原为上海书协主席,出于各方面的尊重,当然也不会被骂的太难听。周临米芾水平不容小视,实力不俗。不喜欢的人批评的也正是喜欢她的人喜欢的,结体造势夸张,失去历代书家推崇的韵味,宁拙不巧,不媚,太讨好人的字容易成为俗魅之流。以上观点不代表本人看法,书法其实有没有好坏之分,青菜萝卜各有所好,不过大浪淘沙,几百上千年经过历史沉淀后还能留下的不多,且留后人评说。




鰣魚多刺


周慧珺的书法好在野味野趣野性上,这书法的三野把文人气与书卷气渗透到人生阅历的超然碑学中,在线条力度上充满了米芾味野性的超越,并超越了米芾灵魂书骨的大美之美。







诗豪天


周先生的作品气势恢宏、气贯长河,其笔法既有孙过庭的长枪大戟又有米芾的苍劲老辣亦有王羲之的神采飘逸。气度非凡,犹如胸中有百万雄兵,有气吞山河之势。其整体布局充满回旋顾盼、收放自若的神趣,线条凝重苍厚于俊逸中又透出雄强的气魄。





凌霄居士


周慧君书法家的作品风格俗不可耐。1.学米名家多,尉天池,曹宝麟,王冬龄,周慧君四人相比,周慧君作品属于俗一路的,王冬龄正儿八经写起来比周慧君强多了,但是现在已经疯了,不能好好写了。曹宝麟属于参透较深,但是还没出来,日后再看,估计转变不会太大,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而尉天池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刷法发挥到了极致,还好没疯。尉天池反而在草书上通篇气势很足。其榜书上有威严,泰山压顶之势。

所以综上所述,

论布白章法,尉天池>周慧君>王冬龄>曹宝麟。

论笔画质量,周慧君=尉天池=王冬龄>曹宝麟,其中尉天池略高,他非常懂得笔画线条的张力与布白对人的精神冲击。

论通篇传递的气息(书为心画嘛),尉天池>王冬龄>周慧君>曹宝麟。

综合成就排名

尉天池>周慧君=王冬龄>曹宝麟。


麻雀理工学院助理教授


看各人喜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