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ARL44坦克?

哼哈321


ARL-44是一款法國重型坦克,其研製工作在二戰即將結束時才開始。1949年,第一輛ARL44走下生產線,直至1951年停產時才生產了60輛。1953年,即該車開始生產的僅僅4年後,所有ARL-44重型坦克在法國部隊的一片怨聲中匆匆退出了現役,其中的絕大部分被拆毀或是作為靶車被擊毀。

至今,僅有兩輛完好的該型坦克存世。一輛保存在法國索穆爾(Saumur)的裝甲博物館中,另一輛則作為法軍傳統部隊501-503裝甲團的紀念碑擺放在法國城市大穆爾默隆(Mourmelon-le-Grand)。上圖是作為501-503裝甲團紀念碑的那輛ARL-44。

一款坦克,為何在戰爭末期才匆匆開始研製,又為何在開始生產兩年後停產、四年後便全部退役?藉著ARL-44的故事,這篇文章,我們不妨淺談一下二戰前到二戰後,關於坦克設計理念和作戰理念的那些事。

一戰坦克初亮相:塹壕戰突破神器

↑1916年,坦克的橫空出世打破了交戰雙方在塹壕戰中的僵局。即便是一戰時只有6-30mm薄裝甲的第一代坦克,也能有效地防禦從四面八方打來的步槍和機槍子彈。

雖然這些披著裝甲、裝備機槍和火炮的超載拖拉機在遭遇敵方火炮的直接命中時也往往會被直接摧毀,但也至少比士兵的血肉之軀結實多了。

↑所以在一戰坦克誕生之初時,坦克實際上是用於在塹壕戰中突破敵方陣地用的突破兵器。為了更好地壓制敵方陣地上可能出現的步兵、機槍、野戰炮,這一時期的坦克往往沒有炮塔,而是在車體前向安裝火炮,在側面安裝機槍。

如圖中的一戰法軍“施耐德”突擊坦克,在車體正面裝有一門75mm野戰炮,在車體兩側各裝有一挺8mm機槍。

在機動性方面,這些早期的塹壕突破坦克只是用來給步兵開路的,自然不需要跑得很快。而在越壕越障方面,只需要車體足夠長,能夠跨過當時戰場上四處可見的彈坑和塹壕即可。

如圖中一戰法軍的“聖沙蒙”突擊坦克,車長達8.83米,足以跨過當時的大部分步兵壕溝,甚至是專門的反坦克塹壕。

而且值得留意的是,無論是“聖沙蒙”還是“施耐德”,都採用了鉚接結構的裝甲以及緩衝性能最差的剛性懸掛,這也是大部分用於塹壕戰的一戰坦克的共同特徵。

二戰前關於坦克去向的討論和探索:從塹壕戰向機動戰的艱難轉型

在一戰後,各大國關於坦克這一新興兵器的最佳使用方法,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這種關於未來作戰理念的意見分歧甚至還一度在1920年代初的英國、法國陸軍中,導致了保守派軍官和少壯派軍官勢不兩立的局面。

↑保守派的意見認為,未來的戰爭仍然會延續一戰的模式,即雙方以塹壕和堅固永備工事為依託,長期拉鋸。在這樣的作戰體系中,坦克就應該編入步兵部隊,充當為步兵打頭陣、突破敵方陣地的“突破手”。(根據英國人的分類方法,這種坦克被稱為“步兵坦克”,而那些更輕、機動性更佳的坦克被稱為“騎兵坦克”。)

那麼,未來的坦克應當需要更硬的裝甲、更強的火力,以應對敵方在陣地上佈置的更先進的反坦克火力。而在機動性方面,未來的坦克能開到10km/h左右就足夠了——畢竟在他們眼裡,坦克應該被融入傳統的步兵作戰模式,其行駛速度能夠跟上步兵的步伐就可以了。


↑早在一戰尚未結束的1917年,法國人就研發出了FT-17輕型坦克(正是它定義了現代坦克的基本結構和佈局)。它與此前我們提到的那些形如大鐵盒的突擊坦克不同,它裝有一個可以360°全向旋轉的炮塔,在當時來說相當出眾的機動能力更是讓它不再是伴隨步兵作戰的突破兵器,而是成為了一款可以獨當一面的機動兵器。

↑而一些少壯派的軍官正是看到了坦克作為機動兵器使用的大好前景:未來的坦克不應僅僅是步兵部隊的防禦之盾,更擁有在宏觀戰略上作為進攻之矛的潛力。他們希望下一代坦克能具備更好的機動能力,並且脫離步兵部隊,被集中編入獨立的專門裝甲兵部隊,而後在作戰中被集中投入使用。

一輛坦克並不是無堅不摧的,也不是堅不可摧的。但當數十輛甚至上百輛坦克有組織地集中在寬度只有一兩公里的戰線上進行突破,那麼這股鋼鐵洪流就是勢不可擋的。


↑而且在戰略層面上,如果敵方有限的防禦力量被均勻分佈在防線上,那麼擁有坦克的一方便可以集中大量坦克,抓住對方防禦的弱點進行突破。如果防守方將大量防禦力量重點集中於戰線上的一點,坦克部隊又可以繞道而行、避其鋒芒,留下無人光顧的主要防線。

換言之,將坦克作為機動兵器使用的一方,進可攻退可守,就能夠掌握陸地戰場的主動權。


↑1939年5月的諾門罕戰役、9月的閃擊波蘭,乃至此後的整個二戰歐洲戰場,都驗證了這些少壯派軍官的理論。裝甲大兵團的包抄、迂迴、穿插、反包圍,成為了二戰歐陸戰場的主旋律,戰爭再也不是敵我雙方對峙的拉鋸戰,而成為了靈活至上、機動至上的大混戰。自然而然,那些為塹壕戰設計的緩慢、笨重的兵器,都紛紛被丟到了歷史的垃圾堆裡。

二戰前的法國坦克

↑但非常不幸,在二戰前的法國陸軍,保守派佔絕對優勢。在1919年,FCM-2C重型坦克進入法軍服役,它重達70噸,長達10.27米,需要多達12名成員操作,越野最大速度卻只有8km/h,很多時候甚至還跟不上步兵。

在塹壕戰中,它堪稱絕佳的突破兵器。但在即將到來的機動戰中,它就是一個皮薄餡大、移動緩慢的活靶子。

↑而且直至二戰前,法國的夏爾B1重型坦克、索瑪S35中型坦克,也遵循著塹壕突破坦克高防護、低機動的設計原則。更為致命的是,所有的法軍坦克都被分散在各個步兵部隊中,一旦戰爭爆發,他們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被集中使用投入防禦作戰,只得孤掌難鳴。

↑因此當德國集中編制的裝甲部隊繞過法國人引以為豪的馬奇諾防線,由阿登森林繞過突襲比利時和法國時,法國人擁有總共超過4000輛坦克,甚至比德國還要多。

但當兩軍坦克交戰時,法國坦克卻又往往分散配置在各個步兵部隊中,從而在坦克戰中陷入絕對的數量劣勢,進而被各個擊破。這也是法軍面對德軍裝甲閃擊戰時,難以迅速組織防禦力量、進而整體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ARL-44的研發工作和服役情況

1944年8月,巴黎解放,新政府也開始重新謀求法國的世界大國地位。很快,在1944年10月9日,當時的法國戰爭部下令開始一款“過渡型”坦克的設計工作,即便不能投入戰爭,至少也要給新上臺的政府充充門面、長長威風。隨後,這個坦克計劃就被命名為ARL-44。

然而正如前文所寫的那樣,這時的法國政府也非常清楚,自己在戰前的坦克設計理念和技術儲備早已落伍。因此在11月25日,戰爭部對這個寄託著法國復興夢的坦克設計計劃做出了調整:既然製造輕型和中型坦克的經驗已經落伍,這個坦克項目的象徵意義也大於實際作戰意義,那我們就造一款高大威猛的重型坦克吧!


↑怎麼讓坦克設計又快又好?照搬現成的就可以了!ARL-44完全照搬了1920年代設計的夏爾B1重型坦克的懸掛系統,裝上了在1940年代已經非常落伍的過頂式履帶。而且,所有60輛ARL-44採用的都是繳獲的德國邁巴赫HL230型600馬力發動機。

HL230裝在45噸的德軍豹式坦克上能飈出47km/h的公路時速,但拿來驅動50噸的ARL-44,外加上ARL-44極爛的懸掛系統,最多也只能跑到30km/h。而且,ARL-44過頂式履帶+螺旋彈簧的懸掛設計,會導致車體在進行越野機動時極其顛簸,不僅影響車輛的機動能力,更加讓ARL-44難以在行進間進行射擊。

圖中是保存在索穆爾裝甲博物館的那輛ARL-44,可見其碩大的前主動輪和過頂式履帶。

↑在火力方面,ARL-44同樣是一個十足的拼湊貨色。最初的ARL-44原型車採用過美製M4A3E8坦克上的長身管76mm火炮,後來又採用了本國海軍的1926年式90mm高射炮。在海軍90mm炮的基礎上加長身管並安裝炮口制退器,便是最終安裝在ARL-44量產型上的DCA45型90mm坦克炮。

圖為ARL-44的第一輛原型車,攝於1946年下半年,此時它裝備的是未經改裝的海軍90mm高射炮。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海軍90mm炮的性能還算是可圈可點。海軍版本的90mm炮能把9.51kg重的高爆彈頭打出850m/s的初速。而加長身管後的坦克炮版本,更是能把8.3kg重的穿甲彈丸打出高達1000m/s的初速。

要知道,虎式坦克的56倍徑88mm炮在發射彈丸重7.3kg的PzGr. 40型次口徑穿甲彈時,也只有930m/s的炮口初速。即便是虎王的71倍徑88mm炮,發射PzGr.40時的炮口初速也不過1130m/s。

換句話說,ARL44這杆90mm炮的穿甲能力要優於虎式坦克的短88炮,只略比虎王的長88mm炮差一點點。

上圖為法軍輕巡洋艦貝爾汀號艦尾的雙聯裝1926年式90mm高射炮,即是ARL44主炮的艦炮版本。

ARL-44的車體正面裝甲為45°傾斜的120mm裝甲鋼,在水平法線上的等效厚度約為170mm。其炮塔正面的防護設計也在一定程度上參考了德國的虎王坦克,正面碩大的外露炮盾能提供較為良好的防護,兩側大傾角設計的裝甲板也很容易會導致正面射來的炮彈發生跳彈。

↑ARL-44的正面裝甲能夠在1000m距離上防禦蘇聯T34-85的85mm炮彈,但不能防禦德軍虎王坦克長身管88mm火炮的攻擊。在1949年ARL-44服役之時,安裝100mm火炮的T54坦克也已經結束大部分測試工作,開始在蘇軍服役。而面對100mm火炮,尤其是在破甲彈在1950年代初迅猛發展後,ARL-44的裝甲也不夠看了。

↑在這裡多說一句,從原理上來說採用空心裝藥的破甲彈頭,只需要擴大藥罩直徑、加大裝藥量,理論上就能近乎無上限地提升彈藥的穿深。但坦克為了保證作為機動兵器最基本的機動性,無論如何是不可能無上限地加強裝甲的。

也就是說,在複合裝甲和爆炸反應裝甲尚未問世的1950年代,採用均質裝甲鋼的坦克,其防護性能的提升空間已經非常有限了,而反坦克彈藥仍能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正因如此,二戰後西方各國的第一代主戰坦克都是在“既然裝甲扛不住,不如打造輕裝甲車輛”的認知前提下,強化機動性和火力而誕生的產物。比如法國的AMX-30和德國的豹1,誕生於1960年代初的他們,裝甲甚至還不如二戰的豹式中型坦克,火力和機動性卻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


法蘭西之殤

↑這說起來可能會讓人感到難以置信,1953年就已被淘汰的ARL-44是1991年勒克萊爾主戰坦克服役前,法國陸軍裝備過的的防護水平最好的坦克。

但這對於ARL-44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它脫胎於那個雙方在陣地中相望對壘的時代,卻因為法蘭西共和國的淪陷,誕生在了一個國家百廢待興、作戰理念瞬息萬變的時代。它雖是臨時拼湊的應急產物,卻的確曾經是法蘭西民族的驕傲,又因為尚未出世就已落後於時代,被早早地遺忘。



↑所以要評價ARL-44,若像評價其他裝備那樣論其機動、裝甲、火力,其實是有失公允的。因為它本就生不逢時,卻要充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艱難地從災難中爬起來的精神象徵,擔起法蘭西國家復興的大旗。



↑要知道,在二戰末期到1967年的近20年裡,法國陸軍都在使用他國製造的坦克,部隊中鮮有本國製造的主力坦克的身影。法軍的裝甲兵主力甚至一度是德國戰敗後移交的黑豹坦克。對於一個曾經的歐陸強國,這種寄人籬下的窘境在心理上是非常難以接受的。

將心比心,ARL-44的性能並不出類拔萃,但它的確給當時的法國重裝備製造業,乃至整個法國陸軍、整個法蘭西民族都帶來了信心和勇氣。它,就是法蘭西的爭氣坦克。

僅憑這一點,就很是值得小編把它從遺忘的角落裡請出來,讓世人瞭解這麼一款背後充滿了故事和辛酸的裝備。


Sabot穿甲哥


ARL-44重型坦克是法國在二戰末期設計製造的一種重型坦克,其於1944年開始研製,基於法國的夏爾B-1重型坦克,進行了一系列改進設計,最終於1949年投產並裝備法軍。不過僅僅兩年之後,ARL-44重型坦克就在1951年正式停產,並於1953年全部退役,一共只生產了60輛。要知道,1944年的法國才剛剛擺脫納粹德國的統治,坦克設計經驗和理念原本就落後於時代的法國此時設計這樣一種重型坦克,無疑是空中樓閣。此時的法國百廢待興,立即設計投產一種結構複雜,造價昂貴的重型坦克無疑是令人難以理解的。那麼法國為什麼要設計這樣一種新型坦克呢?

事實上,ARL-44重型坦克的政治意義要大於軍事意義。在1944年,法國臨時政府總理戴高樂便親自下令,要求法國陸軍與軍械研製局立即著手設計一種新型的重型坦克。之所以是重型坦克,是因為戴高樂出身於裝甲兵,其對於重型坦克在外觀上的強大威懾力有著深刻的認識。特別是德軍大量裝備的“虎”式、“虎王”等重型坦克在二戰時期始終所向披靡,幾乎沒有一種盟軍坦克可以與之對抗。那麼設計一種法國版的“虎”,對於提升國民的信心,提高法國的國際地位,都將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ARL-44重型坦克的很多設計都是倉促之下完成的,機動性和可靠性甚至差到了令法軍難以忍受的地步。加上戰後法國人民對這種昂貴的作戰裝備並不“買賬”,因此ARL-44重型坦克也就很快停產退役了。


軍情導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