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超13億,面積卻不到中國的31%,為何不流行高樓大廈?

董宏陽


一個國家要高樓林立,要麼就是工業體系極為強大,國力實力雄厚,例如中國、美國。要麼就是國家極為富有,可以大肆購買高樓,例阿拉伯產油國。

高樓林立一方面需要極強的工業能力丶城市管理能力丶豐厚的財力。

另一方面也創造了巨大的市場價值,人口稠密的地區才是商業價值大的地區,一個國家城市人口多,高樓林立,必定商業價值大,國家實力也強大。

印度總人口13億,而印度並不高樓林立,這是因為:

1,印度的工業體系不健全、不強大。因為巨型樓盤的建設,涉及鋼鐵丶水泥丶電力、機械製造等幾十個行業,而印度沒有支撐大規模城市群的樓盤建設的工業體系。也沒有阿聯酋那樣的經濟實力。

2,高樓的使用與維護,耗費巨大,對電力等基礎設施需求很大。印度在電力設備製造,還是電力技術的科研上,都很落後,連國內最基本的民生需求都保障不了,更別提什麼為城市群的高樓提供電力保障了。

因此印度不會象中國一樣的高樓林立。並非印度不想,而是不能。

國人十之八九都痛恨房地產,痛恨高房價對普羅大眾的殘酷壓榨,這是切膚之痛,大家應該要理解!

凡事有利就有害,高樓林立,高房價,坑苦了我等打工仔。但是高樓建設涉及幾十個工業部門,也提供了上千萬個工作機會,如果算上物業、家政、快遞等服務業提供的工作機會,那就是一個十分可觀的數字了。

大都市的出現也提供了巨大的商業機會,使很多行業受益。中印兩國人口相差無幾,而市場規模、市場購買力相差巨大,兩國的經濟也不在一個檔次上,很大的原因就在於此。

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拉動很多關聯產業的發展,引發巨大的社會財富,使得工業技術和科研的潛在價值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從而大大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這條路西方走過丶我國走過丶越南也正在走,而且都取得了成效。估計印度也遲早要走這條路,印度高樓林立的那一天,遲早也會來。


鬼影147951010


印度人口數量高達13.2億,略低於中國,中國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印度只有298萬平方公里,中國是印度的三倍,但是印度很少有高樓,反而是中國建設了大量高樓大廈。



印度為什麼不建設高樓大廈,簡單來說兩點原因,一是不需要,二是住不起,高樓大廈對於現今的印度來說反而是一種浪費。

印度不需要高樓大廈:印度領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其中光平原就佔整個面積的40%,因此印度的自然條件適宜居住,反觀中國,西部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因此人們向東南沿海地區集中,所以更加需要樓房。


印度各個地區均衡發展,除孟買等個別大城市發展程度較高,其餘地區差別不大,印度經濟也沒有突飛猛進快速增長,大多數印度人生活在農村,因此印度人不會一湧而入前往大城市,各個城市能夠容納現有居民,不需要高樓。

印度人住不起高樓大廈:印度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而且財富過於集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印度富人花天酒地,豪車遊艇,印度前1%的富人掌握了70%的財富,一位富豪因為網絡不好,影響了與遠在美國的女兒視頻聊天,於是投入巨資升整個國家的網絡系統。



另一方面,印度窮人衣食無著,尤其是低種姓的首陀羅和更低等的賤民,他們不僅社會地位低下,只有很少的財產,而且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只能從事最低級的工作,比如賤民只能清理垃圾和下水道。


印度窮人住不起高樓大廈,而且由於底層民眾不掌握工作技能,因此即使來到大城市也沒有足夠的工作機會,很難生存下去,所以窮人多數集中在農村。

如果印度能夠快速發展,印度人也會向大城市集中,高樓大廈也會隨著需求而越建越多。想要發展經濟,印度的種姓制度、教育水平等都還遠遠達不到要求,印度政府任重道遠。


視野新觀


印度境內的高樓大廈還是有不少的,但多集中在新德里、孟買、班加羅爾等發達地區的中心城區,大部分印度二三線城市的確顯得寒酸,沒什麼特別現代化的高層建築。

首先,這種現象是印度經濟、產業發展水平決定的。

印度的工業化程度有限,製造業不發達,導致城鎮化率比較低,沒有大規模規劃高層建築的必要。

自莫迪任上後,“印度製造”已經被作為國策,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但幾年下來,效果卻不盡人意。

(上圖這個”印度製造“,為什麼是“make”,而不是“made”?屬於習慣用法,還是想表達什麼特殊的含義呢?希望懂行的在評論裡指點一下)

這裡,可能有人會問,印度人口巨多,都快趕上咱們中國了,為什麼一直髮展不起來“人力密集型”的製造業?

客觀看,印度主打的“人力資源優勢”,實際上,叫做“人口負擔”還差不多。

雖然印度人口量大,還年輕化,並不完全等同於能創造價值的“人力資源”,光憑藉著量大,質跟不上去,那就是於巨大負擔。

印度的主打的廉價勞動力們,大多集中在文化程度低、生產技術低、自制能力低的“三低”人群,所謂的“人口紅利”,含金量非常低。

這裡舉個生動的例子。本世紀初,印度與俄羅斯簽訂了引進蘇-30MKI生產線的合同。合同規定,由印度自己來進行蘇-30MK的本土組裝,零部件也是進口和自產混合使用,並爭取在合作過程中不斷提高國產化比率。

然而,事實卻非常打臉。原本進口一架蘇-30只要4000萬美元,而印度自產的開始要6000萬美元,之後,隨著零件國產化率的不斷提升,成本越來越高。據估計,當資產率達到8成時,一架蘇-30MKI的出廠價可能會漲到8500萬美元,都跟作為五代機的F-35價格差不多了。

很顯然,在不合格的勞動力與差勁的質量管控體系的“合作”下,印度自產的各種零部件“良品率”非常低,費大勁,在一堆次品裡面只能選出零星的高質量可用,其餘全部報廢。這種生產模式,成本能不高嗎?

同理,印度自產的各色軍備,諸如阿瓊坦克、光輝戰機等,被強行裝備部隊後,事故頻發,竟然遭到了軍方的極力抵制。

最能體現一國工業水平的軍工行業尚且如此,何況其他的普通製造業。以至於印度製造往往被諷刺——“做個米口袋都能從經緯縫中漏米”。

因此,製造業不發達直接限制了印度城市化的發展,自然沒有那麼多摩天大樓的需求。

其次,就是印度的土地私有化和英國爸爸留下的民主制度,讓印度的城市建設阻力重重。

跟咱們從小被教育一切無條件服從國家不同。印度是個土地私有制的“民主”國家。政府明文規定,公共建設項目的用地審批,需要土地所有者七成以上的人表決同意,加上印度政府和民間嚴重的“拖延症”傳統,要想取得一致意見,既耗時,又費力。

比如下面這張照片,就非常“印度”,高樓大廈和低矮,汙水垃圾橫流的貧民窟相安無事的共處,大家都習以為常,沒覺得多不妥。這要放咱們這兒,如此城市規劃,用不了多久,這些窩棚都的給“平”了,三瓜倆棗的打發一下居民,再不從的“釘子戶”,也有的是辦法。

加之,即便排除困難,建成一片高樓大廈和中心商務區,以現在印度地方城市的能力,對於高層建築的其他配套基礎設施,比如,水電、排汙管道、消費設施等方面的維護,也很成問題。

印度的基礎設施差,國際上都相當出名。在印度,只有四分之一的家庭有廁所(並非現代化的衛生間,僅僅是廁所),僅有20%的女性用得起衛生巾。因此,對印度,大家經常譏諷,有錢買軍備,沒錢修廁所。

此外,印度人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理念跟咱們也有挺大區別。

印度跟中國一樣,是典型的金字塔收入結構,但比咱們“更金字塔”。絕大部分中低種姓的國民構成了龐大的底座。塔尖上那些富裕階層可以自己買地蓋樓,眾多“底座”位置的貧困階層也不講究,拿塑料布隨便搭個窩棚就算是自己的家了。

這要放在東亞大陸的氣候下,絕對撐不過一冬天的,但人家那個自然環境,只要扛過了雨季,就能安生的過一年,然後活一年算一年。按印度教的理念,這輩子不理想,那是上輩子基礎沒打好,沒準來世就能大富大貴了。在宗教的力量下,看得開,心態好。

而咱們這邊呢,在農耕文明傳統文化的“薰陶”和市場經濟的刺激下,某種程度上,房子早已不再是單純用來“住”的了.....

總之,那些摩天大樓,各種現代化公寓,屬於中產階級生活、辦公的領域。很顯然,在製造業欠發達、基礎設施不理想、人口等級觀念強的印度,中產階級遠不是個大眾群體。因此,大規模普及高樓大廈,其實並不適合當今印度的國情和社會發展水平。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印度領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的1/3,人口超過13億,比我們少一點,但為何不流行高樓大廈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宜居面積多。我們知道,我們國家雖然有960萬平方公里陸地面積,但西部地區是沙漠,而且山地面積多,人口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地區,這些地區人口密度大,而西部地區要麼是沙漠地帶,要麼是高海拔缺氧地區,不太適宜人口居住。而印度不同,絕大多數地區都適宜人類居住,沒有必要擁入同一地區,人口密度不大。

第二,地區發展均衡。印度經濟雖然落後,但各地區發展較為均衡,城鎮化率較低,只有孟買、新德里等幾個大城市發展程度較高,人口並不擁擠,沒有建築高樓大廈的必要。

第三,城市居住成本很高。印度是富人的天堂,富人佔1%左右,卻掌握70%左右的財富,40%人口屬於普通生活水平,且有5億左右人口的貧困戶,住在城市生活成本很高,根本承擔不起。


因此,印度人口向大城市移動的很少,所以高樓大廈不多。


小甜嘟爸爸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2024年印度人口將會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國。但是奇怪的是,儘管印度是人口大國,國土面積也比中國小的多,但是在印度卻不流行建造高樓大廈,城市居民高樓都比較少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在印度有限的領土上真的能夠容納如此龐大的人口嗎?

在印度之所以不流行建造高樓大廈,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儘管印度的國土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里,大約是我國的1/3,但是因為我國以山地,丘陵,荒漠居多,而印度大多數地區都是平原,從耕地面積上來說,印度的耕地面積高居亞洲第一,按照人均可耕種面積來看,印度本土可以容納超過23億人口,人地矛盾並不是很突出,所以也就沒有建高樓的必要了。

其次,印度國內的貧富差距非常大,根據推算,印度國內的基尼指數可能高達0.6~0.7,貧富差距相當懸殊,因此在印度,有錢人很多,但是窮人也很多。在印度孟買,富人區和貧民窟往往就是一牆之隔。對於窮人來說,即便建了高層居民樓,他們也沒有錢去購買,還不如住在貧民窟實在,而對於富人來說,他們有錢可以住別墅,對一般的居民樓直接就不屑一顧了。

從經濟上來看,印度的經濟相對中國來說還是比較薄弱的,城市化水平比較低,存在大量的農村人口,城市化建設需要大量人口的支撐,一個城市沒有多少人的話,建那麼多的高樓大廈又賣給誰呢?

與中國這個“基建狂魔”相比,印度的基建實力則要弱很多,建造高樓大廈是一個配套的工程,供水,供電,垃圾處理等等都要跟上,而印度在這些方面明顯處於弱勢。在印度很多地區24小時供電都沒有實現,自來水的供給在有些城市也存在問題,而對於住在高樓的人來說,如果供水供電出了問題,這日子是沒法過了。

最後一點,印度實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印度的土地大多數都是在個人或部落的手裡,政府手上擁有的地很少,而要建造高樓大廈,就必須徵地。在中國,由於土地都是屬於國家,個人只有土地的使用權,因此徵地就比較容易,一般來說規劃哪塊區域為商業或住宅用地之後,就可以通過土地徵收的方式將土地徵收下來,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一般會按照規定給與土地使用者一定的補償,被徵收的土地然後通過拍賣的方式拍賣給開發商。而在印度這套方法根本就行不通,由於印度政府手上的地少得可憐,開發商要獲得土地只能和土地所有者談判,在談判過程中,擁有土地的個人或部落往往會獅子大開口,對於開發商來說,即便能夠拿到土地,往往也是得不償失的。

因此儘管印度人口超過13億,但是在印度並不流行建造高樓大廈。印度可耕種面積位居亞洲第一,人地矛盾並不衝突,印度的經濟和城市基建方面與中國相比差距很大,高樓大廈所需要的配套並不能很好的滿足,同時由於印度實行土地私有化,開發商徵地困難重重,這些都是印度不流行建造高樓大廈的原因


國聞雜談


印度人口已經快超越中國,土地面積不到中國31%,但是為什麼印度的高樓大廈很少,其實就兩個原因:印度可居住土地面積大,第二是窮。


《世界大廈中心》有一個國家大廈擁有量的排名,我們先看一下印度大廈擁有量的世界排名:

在150米以上的建築物數量上,中國以1980座排名世界第一,排名第二的美國只有792座,而印度只能以61座排名第13位,還不足中國的一個零頭。

所以說在高樓大廈上印度全面落後於中國,也與它的人口和土地面積不成正比,所以我們會疑惑,為何印度城市不流行高樓大廈呢?


印度可居住土地面積大,大廈並非必須!

(圖:印度的地形圖)

印度平原約佔總面積的40%,山地只佔25%,高原佔33%,但即使是山地和高原,大部分海拔也不超過1000米。低矮平緩的地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因此可以說印度的整塊地域都是適合人居住的。

(圖:中國的地形圖)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高的地方海拔四五千米,低的地方只有幾十米,中國是典型的平原少,山地多特性: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佔陸地面積的33%。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僅佔全國面積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達65%。所以適合人居住的面積其實極小,大多集中在東部沿海。

中國雖然總體面積比印度大,但是適合人居住的面積並不比印度多,我們還可以通過人口密度圖觀察到這一特點。

這張圖是亞洲的人口密度分佈地圖,顏色越深代表人口密度越大,我們可以看到印度幾乎全境都是紅色,這代表印度人口分佈十分均勻,這得益於它地形的平坦和宜居。相反在中國只有東部區域是紅色,這意味著大多數中國人都擠在這狹小的區域裡,因為其他區域都不適合人居住。總的來說,中國和印度的紅色區域面積相差不大。


印度窮,建不起高樓

國家窮不窮,先看GDP。

如上圖所述,2019年預計世界各國GDP排名,中國依然排名第二但是進一步縮小黑美國的差距,而印度排名第六不過其 GDP總量只有中國的20%左右,所以它的財力並不能讓它像中國這麼任性建造高樓。

印度的GDP統計向來受人詬病,用網友的話說連農民賣牛糞的錢都算在GDP裡,所以印度實際的財政收入有限。

另外衡量一個國家有沒有錢就要看外匯儲備,中國有3萬億美金外匯儲備,而印度只有4千億,差了十倍左右。

印度的問題不僅僅是窮,而是在花錢上令人無法理解,它在軍費上從來不含糊,維持著龐大的海空陸三軍,更為致命的是其要花大把美金到全世界購買軍備,比如印度的飛機和船幾乎都來自俄羅斯和美國,印度的軍費開支佔到GDP的2.2%,遠高於中國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說它窮兵黷武也不為過。

可是在基礎建設問題上卻止步不前,國內鐵路系統落後中國兩個世代,而水利建設更是落後,中國的水庫人均存量達到1000立方米,而印度竟然不足400立方米,這一點令印度在今年的乾旱中飽受磨難!

印度的問題太多了,雖然它很要面子,什麼都想和中國爭,但是高樓大廈還是放一放吧,貧民住貧民窟就好了,哪有錢給他們造房子?


穿美國望世界


誰說印度高樓少啊?

去印度的時候住的酒店就是20層,這樣的樓在新德里來講,並不算少數。特別是我們住的外交區很多新蓋的酒店都是高樓大廈,這是印度發展的一個縮影。

要知道,畢竟印度也是發展了幾十年的全球第六大經濟體了。它們大城市高樓不少。如果你到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等地,會發現都是高樓。

雖然很多高樓旁可能是低矮的棚戶區。但這也不能否認印度大城市高樓林立的局面。

因此本質上城市蓋高樓的問題,和一國人口和麵積沒有完成正相關的關係。

猜猜下面圖片這個城市是哪裡?

就是印度最大城市孟買。

看了這個你還能說印度沒啥高樓大廈嗎?

任何大城市的都會有高樓大廈。

舉個例子吧——

比如以色列,這個國家一共才900萬人。

你到他們的經濟中心特拉維夫去看看,商業區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即使在宗教氛圍濃郁的耶路撒冷,除了老城區之外,西耶路撒冷和南耶路撒冷都有很多高樓大廈的。

所以,這就證明了城市的高樓和一國的人口不能劃等號。

另外印度雖然國土面積只是我們的三分之一,但是可耕地面積卻是全球最多。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印度農業人口非常多,大部分都從事農業生產。而農民通常都並不住在高樓大廈裡面,者和他們的生產環境有密切聯繫。

任何國家的農民基本都是一兩層的樓房,印度當然也不例外。而且最貧窮的印度農民連像樣的磚瓦房石頭房都沒有,可能就是幾塊木頭搭建的棚子。

從這個意義上講,印度絕大部分地區沒有太多高樓大廈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印度80%的人口是農民。

還想說的一點是,印度大城市的貧民區也不少,他們是城市擴張的一個悖論。

印度政府不能隨便把他們的房子拆掉,那麼就在高樓大廈的附近出現了很多不太匹配的景象,也就是高樓大廈和破舊的屋宇並存的場景。

甚至在很多旅遊雜誌上,印度大城市的貧民窟都成為一個“旅遊景點”了!

不過對印度還是保持樂觀的。

印度也在城市化,城市化進程也還可以,未來很多農業人口聚居區可能就會成為工業區,農民也會成為城市打工者,這將改變印度的整個經濟結構和整體面貌,高樓大廈會越來越多,這是一個毫無疑問的趨勢。


你如何看待此問題?


木春山談天下


中國大建高樓的原因:1、人為製造土地緊張氣氛,不讓城市土地擴張;2、樓房代表洋氣,幾千年農耕人民進了城以為住高樓是光榮;3、小富後把好的壞的歷史統統扔掉,廟堂江湖思想一致。

殊不知,幾千年的中國民居,才是天人合一順應自然之作。


Hudy胡迪


印度人口確實快趕上中國人,但領土面積卻不到中國領土面積的31%。這裡,就存在很多疑問了,印度,怎麼能養活那麼多人,住得下那麼多人啊。原因很簡單,這也是印度不流行高樓大廈的主要原因:

第一,印度的全部土地,都是良田啊,地肥水美的良田。你能想到嗎?中國糧食的一大半,靠進口;印度,卻是純糧食出口國。中國的能種植的土地,不到整個領土的25%,而且,大部分不是良田,產量嚴重低於印度。

第二,這個不能種值的土地,同樣不適應於生存和蓋房子,都是山溝溝啊。於是,中國人口,就高度集中在東部,各種高樓大廈了。否則,真不好住上。

印度,就不存在這些問題啊,人住的可美了。因為,整個印度,幾乎都是平整的田地。

只不過,印度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再加上信仰教派林立,各邦勢力分散,導致無法整體強大。否則,印度的潛力,真不是一般的大。


董江波


印度人口眾多,卻不流行修高樓,不能完全用“經濟實力不夠”來說明這一現象。世界發達國家也不流行修高樓,即使城市需要有標誌性的高樓存在,也是集中在某一片。

如果一個國家四處高樓林立,城市象攤餅一樣越攤越大,人口過度集中,會造成城市擁堵。同時,還有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和戰爭災難隱患。關於這一現象,英國曾經有位著名專家作也作過類似解釋,並建議普通民宅不要超過七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