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我们借鉴了17年前抗非战役的哪些经验?

广东省中医院 “抗击非典”的中西结合的经验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人传人、呼吸道传染、发热等疾病特征让不少人回忆起了2003年的非典。17年过去了,我们从那场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学到了什么?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到今天的新冠抗疫战里来?

3月10日,《医学界》有幸对话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重症医学大科学术带头人张敏州教授,寻求答案。

抗击新冠肺炎,我们借鉴了17年前抗非战役的哪些经验?| 张敏州专访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上面这张照片广为流传,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张前赴后继上战场的医护人员的写照,出处正是2003年非典时期的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而当时带领科室团队奋战在一线的正是时任科主任张敏州教授。

01 112例非典患者,死亡病例仅为7例

“2003年1月25日,我们科开始接收非典患者,我们医院也是非典期间唯一一家能接收重症非典患者的中医院,一共收治了112例患者,其中77%是重症患者,48例当时需要上呼吸机辅助通气,其中8例是通过有创的气管的插管上呼吸机的ICU当年共收治27例重症患者。”回忆起当年的抗非战场,张敏州教授仍然记忆犹新。

在那次疫情中,广东省中医院死亡有7例重症患者,重症的抢救的死亡率是8.7%,这与其他国家、地区相比也是成绩傲人。彼时世卫组织宣布全球约有8000多例的非典患者,其中死亡病例达到800例以上;而中国内地就有5237例,死亡349例;而中国香港确诊病例为1755例,死亡病例高达为300例!

  • 2003年的一线医疗卫生防护措施远没有今天完善,那么当时的广东省中医院为什么能够减少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呢?

“我觉得这个也是得益于广东人是比较务实的,没有夸夸其谈。这种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包括讲真话、做实事,舍小家顾大家,全力以赴抗击疫情,我们叫做广东的抗非精神,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张敏州教授说。

直到今天,非典造成的后遗症仍然让人闻之色变。张敏州教授指出,当时的并发症一个是肺纤维化,另外一个就是股骨头坏死,这给很多患者、家庭带来痛苦、负担、难堪。当时临床上采取了大量的激素去治疗SARS引起的炎症反应,而大量激素则会导致肺纤维化、股骨头坏死的严重并发症。在广东省中医院,采取了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同时使用中药治疗患者,并减少使用激素量,所以大部分的患者愈后都比较好,肺纤维化和股骨头坏死的明显减少。

此外,由于当时防护设备有限,ICU有17位医护人员感染了非典,经过医院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救治。最后这17位医护人员都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这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也能够再次战斗在一线。

抗击新冠肺炎,我们借鉴了17年前抗非战役的哪些经验?| 张敏州专访

ICU全体医护人员荣立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二等功和三等功。

抗非时期,广东省中医院中西结合救治非典的经验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也正因此,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从开始没有怎么用中医药到现在90%以上的新冠肺炎的患者都在使用中药,“清肺排毒汤”对新冠肺炎具有良好疗效,已广为人知。

“从国家领导到指导抗疫的专家们都已经肯定,在这场武汉为主的全国抗疫当中一定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中西医结合、坚持中药和西药联用的方案。”张敏州说。

02 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群是高危群体

在此次新冠肺炎流行中,有高血压等各种慢性病老年人群再次成为高危群体。

全球医学界权威期刊《柳叶刀》近期发表的文章中纳入了截至2020年1月2日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中,发现死亡病例的中位年龄为70岁。

此外,在40例详细披露的死亡病例中,有23例提及了病患的既往病史。其中,最主要的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外科手术史、冠心病等慢性疾病。

抗击新冠肺炎,我们借鉴了17年前抗非战役的哪些经验?| 张敏州专访

张敏州教授认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器官功能衰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好比一台汽车跑的时间越长,发动机损耗越大,发生问题的机率也增加。在我国14亿人口中有2.9亿人群患有心血管疾病,其中又有2.3亿是高血压患者,情况比较严峻。[1]

老年患者基础疾病相对较多,身体比较脆弱,一旦得了新冠肺炎,肺组织受到侵害,呼吸紧迫从而导致血氧气交换代谢功能障碍,造成包括心脏在内的全身重要器官出现缺血、缺氧情况,严重的导致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他表示:

在2014年急性心梗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里面,我们特别谈到在心梗的救治过程中,胸痛发作的时候,让患者及时含服麝香保心丸,可以起到芳香温通、开窍血管、及时止痛的作用,在包括在冠心病的长期治疗当中,它也可以发挥非常有效的作用。[2]

2018年由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葛均波院士和张敏州教授共同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急性心梗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下称《指南》),再次强调了麝香保心丸在急性心梗救治过程的重要性,而该《指南》被业界称为心梗从“专家共识”到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临床指南的跨越式发展。[3]

张敏州教授指出,我们除了在胸痛发作时推荐麝香保心丸,在临床上冠心病患者最主要的证型之一是气滞血瘀型,对于这类患者,麝香保心丸同样有效,且专家做了循证医学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切实的疗效和客观依据。也正因此,一些患者也会服用麝香保心丸去治疗冠心病,甚至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应用到它。此外,麝香保心丸通过对药物进行提炼成丸剂,每次服用量比较少,避免了患者长期服用胶囊药物依从性差的问题。

抗击新冠肺炎,我们借鉴了17年前抗非战役的哪些经验?| 张敏州专访

张敏州 教授

张敏州,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症医学重点专科协作组总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重症医学大科学术带头人,广州市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会长、心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荣获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第十届中国医师奖等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6):521-530.

[2]陈可冀,张敏州,霍勇.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6):641-645.

[3]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等.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03:272-28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