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孫克綱先生的山水畫隸屬於大寫意的範疇,其突出特點在於,畫家善於在諸種矛盾的兩極中穿行跨越,常常超越對物象形態法則的理性控制,讓靈感在特定的心境下迸發出來。


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孫克綱先生

所謂“矛盾的兩極”,即合理地把握相反相成的規律,對許多相關對立因素予以突出強調,加大對比度,使其筆墨氣質及境界的表達,迅速直接而強烈。


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登高圖》

構成其畫面的視覺因素,既濃縮又充實,既高度簡約又無比豐富,既非常傳統又十分現代,既能大力包舉,又能將他那深沉、微妙的知覺經驗傳達給觀者。常是處在矛盾狀態中的。前者追求靈秀,將恣肆的潑灑與因勢利導的率性點染結合起來,尋求水墨容融流動的自然的味。後者追求沉厚以多層次的筆墨堆疊為基本原則,通過層層遍遍的遞加,達到筆跡墨痕躍然紙上的效果。而且“潑”與“積”極少結合使用,否則便容易產生“昏”、“濁”、“膩”等毛病。孫克綱先生卻反其道而行之,善於“潑”、“積”結合,先“潑”後“積”,以潑墨取氣,以積顯骨。

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飛瀑圖》

在採用潑墨的精神基調上,孫克綱先生更以“黑入太陰”的焦枯之筆重複積加。其積墨的獨特之處在於,非常善於把握“積"的火候,遍數不多而果敢肯定,具與潑墨有分有合。有時經過細心的收拾之後,使積黑的部分變得清晰深重而彰顯於近景的突出位置。有時讓或淡或濃的墨漬在清溼的紙面上暈化,使實景在一片虛無中盪開,雖然拉大了黑色之間的距離、於溼之間的反差,卻仍能使畫面含煙帶雨,好像紙面上有永遠蒸發不完的水氣。

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金頂在望》

在章法上,孫克綱先生的山水也是循著潑黑的軌跡來處理遠近虛實、開合疾徐及俯仰等關係的。看似荒率渙漫,實則理路分明,其墨象結構,常常在斷連、支離和團簇的相互關照中整合,將外動內靜的表裡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並有效地發揮了散鋒筆的特殊功能。粗毫大筆在運行中時聚時合,觸紙行跡不斷變化,使生宣的敏感性得以充分調動。他的許多作品等都成功地表現出了水痕與墨影、虛象與實景之間的互動關係,充滿奇情異彩,充分顯示了畫家的靈性與膽識。

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蓮花奇峰》

孫克綱先生還十分善於運用獨特的潑彩法,那是一種高度意象化的施彩方法,以色代墨或色墨結合。在色彩的對比和相溶不相混的錯綜關係中展現自然的秩序與結構,比水墨更具有隨機性和偶發性。作為老一輩山水畫家,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朝陽圖》

作為老一輩山水畫家,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他早年師從劉子久,其過人的天賦和敏銳的悟性得到了老師的充分肯定。

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千丘萬壑有人家》

在對傳統的汲取上,孫克綱先生一度鍾情於南派山水,如五代的董源、巨然,清初的“四王”等,更傾心於王原祁的筆墨。受老師影響,他早期的作品以工緻為基調。新中國成立後他迅速擺脫了老師的風格。他的傳統功底和創造意識,通過20世紀50年代的秦嶺、60年代的黃山、70年代的巴蜀之行得到發揚光大。其後他又廣遊名山勝景,不斷從生活的源頭活水中汲取營養,並且不受物慾的驅遣以及流行觀念的左右,一管在手,循著自己的性情,孜孜不倦地進行著有益的探索。對於那些在新舊、今古間徘徊的人來說,孫先生無疑是個榜樣,他沒有被新迷亂了眼,也沒有被舊淤塞了心,由心境而生心靜,就好像陰陽二魚分屬兩極卻渾為一體。他在形成自家風格的藝術歷程中,移累了許多與眾不同的經驗,為當今的藝術創作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青城山色》


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秋高氣爽》


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山中小村》


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松風萬壑瀑聲喧》


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西嶽北峰》


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層巒疊嶂》


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春到燕山》


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金秋碩果遍太行》


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黃山》


孫克綱先生始終遵循著師造化和勇於創新的藝術道路。

《塞北秋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