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黨籍議員若是在國會給對手共和黨提出支持的議案投贊成票,會有哪些處分後果?

黑夫鵝


參眾兩院每個議員都是各自選區選出來的。眾議院有435位議員,參議院有100位議員。眾議員主要是按人口劃分的,按照美國3億人口的話,大概70萬人口左右選出一個眾議員,任期兩年,到期全部改選。參議院是每個州兩個,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

理論上,民主黨的議員確實可以投共和黨的主張的一些議案,不會有什麼開除黨籍什麼的後果。但是也不是完全沒後果的。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如果一些議案本身不是分歧的,比如對退伍軍人的照顧等,不管那一方提的議案,另一方基本都會贊成,做一個順水人情。

如果是涉及控槍,移民這樣雙方非常對立的議案,那麼黨派界線就會非常明顯,本陣營出現投對方票的議員就會很少。因為對於這些政客而言,一方面價值觀決定了對這些議案的態度,另一方面,他們競選的資金,很大程度上是依賴黨中心去幫助募捐的,投票就會很慎重。當然,有的議員本身籌款能力很強,所代表的選民左右派相差無幾,那他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判斷,並不一定完全站黨派。比如去年卡瓦納大法官上任前的投票,有一位民主黨人就投了贊成票,他的選區比較複雜,他就必須考慮選民的態度了,不是毫無保留的投反對票。


漢堡super


黨外有黨,黨內有派;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政治遊戲法則——在各種利益集團勾心鬥角的態勢之下,在議員們內心世界微妙的變化之中,黨派的界限就不那麼清晰了——民主黨和共和國議員們相互“變身”是常有的事。

那麼,這種背後“捅刀子”的做法會有什麼結果呢?

這又要“一分為二”了——必須將“眾議院議員”和“參議院議員”分開來說。

這又是為什麼呢?

眾所周知,美國眾議院議員的任期是兩年,而且門檻比較低——比較接地氣,直接代表某一個選區;幹得好了,選民可以投票支持你連任,因此,眾議院議員搖擺程度比較大,也經常“反水”,改換門庭支持對方;

比如,最近一次眾議院投票譴責川普總統撤出敘利亞的決定,共和黨籍的眾議院議員就有60人集體“反叛”和民主黨議員一起譴責了總統。

如果選民們不高興了,反正就是兩年的任期,回來以後該幹嘛幹嘛,沒有任何影響。

而美國國會參議院議員就不一樣了;參議院議員是按照每一個州兩名的配額選出來的;任期六年,大多數都是政客或者專門人才(專家);這些人一般都是“立場堅定”,不會輕易“叛變”;另外,其各種待遇/福利也令人羨慕。

因此,選舉國會參議院議員的時候,總統常常會出面為他/她拉票;因此,參議院議員一般都是“死忠”,比如現在共和黨籍參議院議員,沒有一個人公開反對川普。

說白了,眾議院議員們的任期短,對個人利益聯繫不那麼緊密,也沒有多少“福利待遇”的支撐;所以投本黨反對票的大有人在;

而參議院議員就不一樣了;首先“資源奇缺”,無論這個州多少選民,面積多大,只有兩名的配額;所以,一旦選出,他們基本上不會改變自己的黨派立場——如果有人反對自己的政黨——

要麼是自己萌生了退意,要麼是“建制派”,就是看不慣川普總統;比如老牌建制派共和黨籍參議院議員,川普的“剋星”麥凱恩,凡是川普支持的,麥凱恩都要投票反對。


閒看秋風999


不會有嚴重的處分後果,但非常容易得罪支持自己的選民,正常情況下都不會這麼幹。美國的民主黨與共和黨都屬於柔性政黨,特別點是沒有嚴格的黨綱與黨紀,根據大選的情況,政策的彈性非常大。但即使如此,美國各政黨的國會議員以政黨的名義參選,除非對手共和黨的政策符合議員所在選區利益,一般不會給對手投票。相對而言,美國參議院的參議員們是“元老院”,任職時間很長的參議員黨派色彩較淡,給對手投票的可能性更大。



看過美劇《紙牌屋》的朋友一定會有印象,主人公就是從黨鞭一路升遷到美國副總統、總統。儘管美國的民主黨與共和黨都是柔性政黨,但為了協調本黨在國會參眾兩院的立場,都會設置黨鞭一職。在重大政策提出之前,黨鞭都會與本黨國會議員進行充分的溝通,確保議案能夠得到全部議員的支持,或者是反對對手的議案。但即使如此,也會出現"跑票"的現象。

絕大多數美國國會議員都是以黨派的名義參選,為了保持政治形象的一致性,也必須都要與本黨的立場保持一致。例如,美國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邁克爾曾表示,如果進行彈劾美國現任總統的投票是匿名進行,可能有多達30位共和黨籍參議員會投贊成票。但事實是公開投票,恐怕沒有一位共和黨籍參議員會投 贊成票。美國國會議員一般不投給對方黨派議案贊成票,與其說是怕黨紀處分,不如說是怕得罪選民。
美國國會大廈


不過,正常而言,美國國會參議員自主性更大,黨派色彩更淡,而眾議院的黨派色彩更濃。很少出現美國眾議員給對手投票的情況,而美國參議員卻經常這麼幹。2018年剛剛去世的共和黨資深參議員麥凱恩,就是在2017年投下了廢除民主黨籍奧巴馬醫保法案的反對票,將現任美國總統差一點氣瘋。美國參議院堪稱“元老院”,裡面連任十幾”二十年的資深參議員比比皆是,民意基礎雄厚,也就不太在意政黨的反應。

與美國這種柔性政黨不同,英國、法國等國家存在剛性政黨,如英國的工黨與法國的社會黨。以泰國為例,一旦國會議員失去政黨黨籍,也就失去了擔任國會議員的資格。如此一來,這些剛性政黨對黨員的控制力就非常高。剛性政黨與柔性政黨各有利弊,也無法評價哪一個更好,哪一個不好。


歡迎留言,你覺得剛性政黨與柔性政黨哪一個更好?


美國觀察室


主要看領導層的需要,如果需要這個議員的那張票,就必須與上層意志統一,如果不需要的話,就不會干涉議員的投票


hello103130971


沒有處分

美國參眾議員

是由本州選民直選出來的

不為本黨負責

只為本州選民負責

各黨對本黨議員的選擇

無可奈何

民主共和兩黨

看似不同

實質一樣

所謂惡鬥

僅僅是做戲給選民看

目的多撈選票

故,假戲真做忽悠人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西方的政黨,尤其是美國的政黨,就真是個Party,政黨和政客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政黨是通過註冊加入的,註冊後可以參加黨內活動、被推薦為本黨被選舉人,可以藉助黨派力量造勢、競選,是政客參加政治活動的平臺和跳板,失去政黨,政客的能量要大打折扣,所以政客一般還是會遵守所在政黨的紀律。尤其是美國這種兩黨制國家,離開政黨政客基本無法參加州以上的政治活動(美國州以下禁止以政黨名義參選)。

反過來,政黨也需要有影響力的政客為黨增加競爭力,所以會根據政壇大佬的意見修訂黨的政策,現在兩黨的所謂建制派,基本上就是黨棍,一言九鼎,但是還是要遷就特別有能耐的社會活動家,吸引他到本黨。最著名的就是特朗普在政壇異軍突起。

由於參加黨派是自由的,所以政客們理所當然是加入到與自己理念相同的政黨,自然而然會把個人的利益同黨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所以在重大問題上一般會遵守黨團的決議,和黨保持一致。

美國政黨也有黨鞭,相當於紀委書記吧,負責和意見、行動不一致的政客溝通,實在無法容忍的,也會將其開除出黨。不過美國體制和英國體制不一樣,你開了某個黨員是黨內的事,他的議員等身份不受影響,這就是政黨在給自己樹敵,一般不會鬧到這一步。

議員常常有和黨團意見不一致的投票行為,所以才會有頻繁的院外活動,但是重大問題上要和所在政黨保持一致,這是一種彈性,越線的話,下一屆就不好混了,因為在美國以無黨派身份參選不是不可以,是很難。


GY1958


這個基本不會有任何處分後果,美國這類國家的政黨對於自己的成員並沒有什麼約束力,它們更像是一群政策觀點類似的人聚到一起,政黨的存在能夠讓美國的選舉更加簡單有序。因為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他們對於自己的成員都沒有什麼強制約束力,所以民主黨或者共和黨的議員都有可能投票支持對手政黨議員所提出的議案。


咱們說幾個簡單的事例就可以幫助大家理解美英等國的政黨,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最初曾是共和黨的支持者,後來因為自己的丈夫克林頓是民主黨的一員,並且克林頓還代表民主黨贏得美國大選成為總統,所以希拉里也就跟隨自己的丈夫成為了民主黨人。另外那個因為喊“order”而走紅網絡的英國議會下議院議長伯考曾經是保守黨人,後來伯考因為擔任議長而不得不退出保守黨,而伯考擔任議長期間由於保守黨認為他帶領議會破壞英國脫歐,所以伯考反而成為受工黨支持的議長。
(英國下議院議長伯考)


在今年9月初,因為英國首相約翰遜領導的保守黨內有21名議員站在了首相的對立面投票阻止約翰遜帶領英國脫歐,結果約翰遜一氣之下直接把那21名保守黨議員給開除出黨。不過這裡大家要注意,約翰遜只能把保守黨議員開除黨籍,但是他並不能剝奪這些人的議員身份,那些被開除出保守黨的議員的公職並不會受到任何影響,甚至他們還可以加入工黨成為工黨議員,這就是英國和美國等國家的政黨成員叛黨有可能受到的最嚴重懲罰。

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對自己的黨員則更加友好,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它們基本很少發生開除自己黨員這種事情,而且民主黨和共和黨原本也沒有“黨首”這樣的職位,它們的黨主席一般都是屈居幕後,特朗普是共和黨總統,但特朗普並不是共和黨的黨首。美國這樣的政黨制度該怎麼理解呢?實際上美國的政黨更像是一群政治觀點類似人群的俱樂部,這個俱樂部存在的價值就是讓美國的選舉制度變得更加簡單高效。
(美國國會)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如果民主黨籍議員在國會給共和黨議員提出的議案投了贊成票,這會怎樣呢?實際上啥也不會怎麼樣,民主黨議員投票支持共和黨議員提出的議案或者共和黨議員投票支持民主黨議員提出的議案,這在美國國會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個美國國會議員都是單獨的個體,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則,沒有誰能夠指示或者逼迫他們怎麼投票,所以美國議員投票反對自己的政黨或者支持對方的政黨,這都再正常不過,畢竟無論是民主黨議員還是共和黨議員,他們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美國的利益,所以很多事情只要是明顯對美國有利,兩黨議員就很容易達成共識。


李姓先生


美國是小選區制度,黨籍並不能完全制約議員投票去向。

所謂小選區,就是所有議員席位,一個眾議員或者兩個參議員對應一個選區,這樣的議員選舉出來是以議員個人身份當選,政黨只起輔助選舉造勢功能,所以,小選區議員當選之後可以改變身份,今天是明珠黨,後天是大象黨,再後天可以改為獨立人士,或者回歸明珠黨,都是法律允許的。

其他國家議員的大選區制度,比如德國法國意大利議員採取混合選舉制,就是一部分小選區,一部分大選區。

所謂大選區,就是選民選政黨而非議員個人參加競選。通常得票超過5%或者7%的政黨可以依據實際比率分配這些政黨席位,政黨在選舉前就公佈不分區名單,按照最終結果依次授予本黨議員席位。沒有得到最低規定比率的政黨,不僅沒有席位,還將被沒收選舉保證金,沒有政黨補助款項。

這些因為政黨獲得議會席位的議員,就必須遵守政黨紀律,如果脫離本黨政策,將被懲罰而失去議員席位。

不過美國的特色就是小選區制,每個小選區基本都是固定意識形態的選民,尤其國會議員選舉比總統選舉更偏重黨派色彩。

如題,民主黨議員支持共和黨,在兩年或者6年任期內,民主黨不能把你怎麼樣,但後期換屆選舉就麻煩了。共和黨哪怕支持你繼續選,但本區的傳統選民未必如此。失去議員席位,下場很慘。


四川達州


美國民主與共和兩黨派,並沒有嚴格界限,加入政黨前,也沒有考察期,只是一種認同感,隨時隨地都可以入黨,隨時隨地都可以退黨,入黨門檻非常低廉。

這與東方嚴密組織性,紀律性的政黨完全不同,東方的政黨與西方政黨區別極大。

如果民主黨議員投了共和黨的贊成票,也沒有什麼處分及開除出黨的處分。

大不了自動退黨,以後還有機會從新開始加入原來的政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