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志願者」我做志願者的10000公里

央廣網北京3月20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郭鵬)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特別策劃《我是志願者》今天(20日)推出《我做志願者的10000公里》。

我叫徐和璋,是湖北省通信管理局的一名員工。臘月二十九,武漢“封城”,於是我第一時間就加入了志願者隊伍,從接送醫護(人員),到運送醫療物資,再到幫助醫療隊採購,我一直在路上,不僅幫同胞,也幫“老鐵”!

前幾天,我瞭解到有一戶巴基斯坦友人滯留在武漢,而且老婆懷孕即將分娩,家裡還有一個一歲半的兒子。由於他們都不太會說中文,出現疫情後,不僅是採買遇到困難,老婆去醫院生孩子也是問題一件又一件,看不得他們著急的樣子,我決定給他們當翻譯+導購+司機+聯絡員。

於是,除了陪男主人去超市採購,託摯友聯繫穆斯林餐廳,對接大使館,我還要陪孕婦做產檢,溝通醫院,安排住院,陪同檢查。

剖腹產、產後出血、產褥墊、術後護理、包被、收腹帶、卡介苗、輸卵管、栓塞……一系列中文我平時都沒怎麼用過,甚至沒見過的詞彙,竟然變成了我張口就來的英語。

多少年不說英語的我,“被迫營業”到有時和醫生溝通都自然地先說英語,然後被醫生或護士問我會不會中文。同事跟我開玩笑說,我幾乎把生孩子及產後護理的流程走了個遍,甚至包括在手術室門口等待,但是第一個迎接的卻是別人的娃,還是個外國寶寶。

現在,巴基斯坦孕婦平安分娩,母女平安。

他們一歲半的兒子每次見到我都會笑得很開心,還經常要和我玩遊戲,他爸爸、媽媽要他叫我chachu,在巴基斯坦這個詞的意思是“有血緣的叔叔”。

“巴鐵”友人一家還送了我一個巴基斯坦名字,叫Ali,翻譯過來就是聰明勇敢的人,我特別榮幸有這個名字。chachu已經答應他家兒子,等他長大之後一定去巴基斯坦找他們玩。

做志願者已經將近60天的時間了,前後我加了20多個志願者工作群。哪裡有需要,我就去哪裡。最近,我進入了武漢關東街道,我所在的小區裡有1萬多人,3000多戶,每天清點分發他們的生活物資就是天文數字,需要極大的耐心。每天都要分檢出爛掉或者壓爛的水果蔬菜。工作最繁重的時候一天就睡三四個小時。

除了為社區服務,我還是志願者工作群裡的“搶單王”,最初搶著接送醫護人員,後來越來越多的小夥伴加入到為醫護人員保駕護航的隊伍中,我就琢磨著轉移“陣地”。隨著捐贈物資不斷運到武漢,包括防護服、口罩、消毒液等,我開始“搶單”送物資去醫院。

我常常一天差不多14個小時都在路上,每天跑三四百公里以上是常事,從做志願者到現在,我已經累計跑了1萬公里以上了,不知道這個數字是不是一個可以從武漢出發往返境內任何一個地方呢?

春天到了,春風拂過每一個角落,我也想為醫護人員帶去絲絲暖意。醫療隊出外採購不太方便,我就在運送物資的同時,每到一個地點,都問醫務人員要一份採購明細,把拖把、掃把、雨衣、雨鞋、粘鉤等生活物資統統買回來。如果某一家超市庫存不夠怎麼辦?別擔心,我跑上四五個超市總能給他們全部備齊。

2月中旬,送物資的過程中,我看到醫護人員在崗位上經常加班加點,於是就花了幾千塊錢買了幾十盒巧克力,每送一份醫療物資就附贈一份巧克力,巧克力雖然苦,但細品裡面更多的是甜,希望他們可以在這些抗“疫”艱苦的日子裡多一些甜!

在接送醫護人員的過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被他們的善良打動,很多隻是過去從書裡才看到過的故事,在這次疫情中,都變成了真事。在武漢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期,我在武昌火車站接到了一位醫護人員,我本來以為他應該是院方要求他返崗,但聊了幾句才知道,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他說:“這是我的武漢,我就是爬也要爬回去。”還有一位湖北省新華醫院的醫生,我問他為什麼這麼拼,他當時沒回話,後來給我回了條短信,只有八個字:“人在城在,人亡城亡”!他們就這樣堅守在第一道防線上,用血肉捍衛著生的希望,誓死不退。

那段時間,我經常問醫護人員一個問題,他們學醫有後悔過嗎?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只要能多救活一個人,那就值!”

等疫情結束,我特別想和朋友一起吃頓飯,最好是火鍋,燒烤也行,其實什麼都可以,只要大家像往常一樣坐在一起聊聊天,說說身邊的人,談談經歷的這些事就好,就像疫情沒出現前那樣……最是一年春好處,江城無處不飛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