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发射鱼雷后,海水进仓怎么处理?

LaieLaie


的确,潜艇发射鱼雷的技术难度要比水面发射复杂的多,要考虑的因素也是方方面面,比如大潜深发射的背压问题、发射噪声问题以及各种不同原理发射装置引发的诸如密封、舱内排压危害等。以前老式潜艇多用的“自航式鱼雷发射装置”,就存在不能发射/布放无动力武器(水雷)、不能发射热动力鱼雷(热动力鱼雷主机如果在发射管内启动,排放的有害气体可能进入舱内)、鱼雷出管速度偏低(导致潜艇发射时的航行速度受到限制)等。而本文要说的发射鱼雷时的海水处理问题,只是其中一个。

▲“小游艇”水面发射鱼雷,是不是美滋滋?

鉴于鱼雷发射装置的历史过于冗长,而不同原理的发射系统类别太多,我们在这里仅就几种目前常见的的潜艇鱼雷发射系统略作说明:

▲“基洛”级潜艇鱼雷发射管口

气动不平衡式鱼雷发射装置(气动发射装置)

以常见的“基洛”级潜艇为例,该型潜艇装备了ГС-240型气动不平衡鱼雷发射装置,一整套发射装置包括了“鱼雷发射管道、液压操纵系统、中央润滑系统、气动发射系统、注疏水系统、发射控制系统和装填系统”。

▲“基洛”级常规潜艇鱼雷发射装置组成示意

当鱼雷处于待发射状态时,通过控制系统向鱼雷发射系统提供发射能量指令,此时气动发射系统的各个气瓶开始充气。发射鱼雷时,由指挥舱控制台发出发射指令,整个过程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气动发射系统是该型鱼雷发射装置的核心,由发射气瓶、发射阀、单向阀、自动截止仪、截面调节器、泄放阀门、通海气瓶、通海阀、无泡气瓶、互锁阀等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管路、阀门、仪器仪表组成。整个气动发射系统的作用就是“向鱼雷发射提供能量,保证安全发射,并且回收发射管内废气和部分海水”,回收的海水经过环形间隙水柜进入鱼雷补重水柜(鱼雷调重水柜),通过注疏水系统的调节来平衡鱼雷发射后失去的重量。

▲ГС-30型气动不平衡鱼雷发射装置

本问题所说的发射鱼雷海水进入问题,涉及到发射装置的气动发射系统和注疏水系统。在发射鱼雷之前,首先通过注疏水系统向鱼雷发射管内注满海水并进行均压调节,使发射管内外海水的静压力相等,以减少发射时开启鱼雷管前盖所需的能量;发射完毕以后关闭鱼雷管前盖,使鱼雷发射管与外部海水隔离,打开疏水阀排空鱼雷管内剩余的海水,排出的海水通过注疏水系统的管路和间隙水柜,进入到鱼雷补重水柜中,通过其他系统的调节,弥补被发射鱼雷导致的重量损失,保持潜艇平衡。排空海水后,才允许打开鱼雷发射管后盖进行鱼雷管保养/维护,重新装填鱼雷。

▲气动鱼雷发射装置的气动发射系统和注疏水系统

综上所述,使用气动不平衡发射装置的潜艇在鱼雷发射前,会主动向鱼雷发射管中注满海水并调节至管内压力与外部海水压力一致,发射时打开鱼雷管前盖,使鱼雷管与海水想通;鱼雷发射结束后,关闭前盖隔离发射管和外部海水,发射管内的海水用过注疏水系统的管路和阀门进入潜艇的水柜中。整个过程,海水不会进入到潜艇的舱室内,主动注入海水和排空海水都是在鱼雷发射装置的密闭环境中进行。

▲检查鱼雷发射管状态

其他鱼雷水下发射装置

至于其他潜艇鱼雷发射装置,比如水压平衡式发射装置,虽然与上文所述“基洛”级潜艇的发射系统原理不同,但是也都装备了类似的“注疏水系统”,因此所谓的鱼雷发射海水进舱,仅仅是在鱼雷发射管与注疏水系统之间的海水注入与排出,并不会进入到潜艇舱室内。

▲意大利海军212A型潜艇装填鱼雷


装备空间


海水如果进入潜艇舱了,这就是妥妥的安全事故了,还能怎么办,求生啊?专业点讲叫损管作业,俗话那就是各种防水堵漏!问题的关键在于潜艇发射鱼雷时海水只会流入鱼雷管内,发射完以后直接进入补重水仓配空去了,哪里会有什么海水进入潜艇舱?
(潜艇损管训练)

现代潜艇发射鱼雷无非两种方式,自航式和动力式,前一种就是鱼雷管注水,鱼雷自己游出去,后者则是使用高压气体将鱼雷和水一起喷出去,但不管哪一种,水都是只进入鱼雷发射管,而不会流入潜艇舱。


(自航式发射)

那到底是什么装置让水只在鱼雷管内存在呢?这就是鱼雷管自锁保险装置,鱼雷管前后各有一个口子,前面发射口与外界海水相连,后面装填口与潜艇舱相连,在这两个口子上分别有一个盖子,这两个盖子是有安全保险互锁的,任何时候都只能打开其中一个。

(动力式发射)

当鱼雷管注水时,发射口打开,装填口锁闭,当鱼雷发射完毕之后,发射口锁闭,然后水通过发射管中间特殊的引流阀门管路流入潜艇补重水舱,用于填补鱼雷发射后潜艇失去的重量,以维持潜艇浮力和平衡。
(鱼雷管下方为武器补重水舱)

当海水排空后,你就可以继续上一步,发射下一枚鱼雷。如果鱼雷发射导致潜艇舱进水,那不是密封不好,就是操作失误,绝对是严重的事故,如果损管作业不合格,很可能就会艇毁人亡!

(潜艇鱼雷发射管)


军武吐槽君


潜艇水下发射鱼雷,主要有两种方式:不平衡式和平衡式。

1、不平衡式。

这种方式在二战时期应用的比较多,主要是依靠高压空气注入到鱼雷发射管中,推动鱼雷发射出鱼雷发射管。在鱼雷离开鱼雷发射管之前,还要将高压空气抽出来,防止海水倒灌。

这种方式一般使用在水深比较浅的位置,这样水压不是很大,对于压缩空气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少。

2、平衡式。

这种方式按具体方法又大致分成下面三种:

第一种,高压空气推动顶杆,顶杆再推动鱼雷发射,鱼雷不离开鱼雷发射管之前不接触海水,算是一种“干法发射”;

第二种,鱼雷管事先注入海水,内外水压平衡,高压空气推动鱼雷管底部活塞,活塞压缩海水推动鱼雷发射,这个算是“湿法发射”吧,鱼雷发射出去之后,活塞正好阻止海水涌入,然后关闭舱门,活塞复位;

第三种,自航式,鱼雷发射管舱门打开,海水注入,之后鱼雷依靠自己的电池驱动螺旋桨发射出去,全程不用鱼雷发射管提供辅助帮助。这个方式发射鱼雷、舱门关闭之后,还是需要水泵将鱼雷发射管内部海水抽出排到外部。

相比于不平衡式,平衡式发射方式能够更好的适合较大潜深环境下的鱼雷发射,因此,也成为当今世界核潜艇、常规潜艇的主流发射方式。


这个问题呢就回答到这里吧。

如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


老鹰航空


自1866年鱼雷诞生之后,就成了弱势海军对抗强势海军的杀手锏。人们在鱼雷上投入了巨大精力,从早期的压缩空气鱼雷,到后来的蒸汽瓦斯鱼雷、热动力鱼雷、电动鱼雷、火箭助飞鱼雷,鱼雷技术越来越先进。

同样,鱼雷的发射方式,也经历了几代变化。

1、最早是自航式发射。发射前打开前密封舱门,注满海水,然后鱼雷靠自身动力“游”出去。这种发射方式结构简单,重量轻,噪音小,隐蔽性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应用。

但是自航式发射管不能太长,对鱼雷性能要求高,初速低,射程近,潜艇要抵近才行,非常危险。

此外,它不能发射无动力武器,不能发射热动力鱼雷。鱼雷离开潜艇的时间太长,一旦意外会给潜艇带来危险。所以这种发射方式被淘汰了。

2、二战时,人们想出了更好的办法,用高压空气把鱼雷“射”出去,让它尽早尽快的远离潜艇,称为气动不平衡式发射装置。

鱼雷发射前,往发射管内注入空气,使内外气压相等。发射时,前密封盖打开,高压空气从发射管尾部涌入,把鱼雷推射出去。

这种方式,鱼雷的初速度高,适用范围广,能布放无动力水雷及各种器材。发射管不进水,维护简便,也称“干式”发射法。

高压空气涌入海水产生大量气泡,使潜艇暴露。为此,工程师设计了空气回收装置,在鱼雷行进到发射管3/4处时,将高压空气回收,排放到潜舱内部,从而避免大量气泡产生。

越深的海水压力越大,发射管内外压差也越大,所以不能在深水区使用,只适合在80~100米以上的深度使用。

3、随着科技发展和核潜艇出现,潜艇的下潜深度变得越来越深。为了在更深的海域发射鱼雷,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水压平衡式鱼雷发射系统。

这种方式使用高压水流发射鱼雷。将艇外海水引入水缸,缸内有活塞,活塞另一端连接空气阀门。

发射前打开前密封舱门,注入海水,使把鱼雷前后压力一致。然后打开阀门,高压空气推动活塞,把水缸里的水压入发射管,推动鱼雷前进。

因为鱼雷前后压力一致,所以不受水深压力的影响,可在300~600米深的水下发射,故成为6、70年代深水潜艇的主流发射方式。美国的“洛杉矶”级核潜艇,苏联的“台风”级核潜艇都采用了这种液压发射方式。

4、法国人独辟蹊径,使用气动冲压发射方式。通过高压气体推动套筒状的冲压器,把鱼雷从发射管里顶出去。

这种装置体积小、重量轻,但要求鱼雷结构坚固,能承受巨大的冲击力,操作也不很方便。只有法国的“阿戈斯塔”潜艇和“红宝石”核潜艇使用,其他国家并不感冒。

5、现代的先进发射方式,是70年代英国发明的空气涡轮泵发射方式。它跟水压平衡式发射差不多,空气涡轮将海水泵入发射管,推动鱼雷前进。

▲空气涡轮泵(ATP)发射方式

因为旋转的空气涡轮取代了往复运动的水缸活塞,所以体积大大缩小,中小潜艇上也能安装使用。空气涡轮的排气压力不受外界水深影响,工作深度广,从几十米到1000米水深都能发射,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发射方式。

不论哪种方式,都不用担心海水涌入潜艇。因为鱼雷发射管有前后2个密封舱门,一个是鱼雷出口,另一个是艇内装填口。这两个舱门有互锁机构,不能同时开启。

发射前注入海水时,前门打开后门密封。发射后,前舱门关闭,再将发射筒里的海水排干,清理发射管,再装下一发鱼雷。海水哪儿都能去,就是去不了艇内。

未来的鱼雷更先进,发射方式也日新月异。新型的电磁鱼雷发射装置已经问世,成为提高潜艇战斗力的有力保障。相信我们也一定会站在世界前列。


和风漫谈


鱼雷发射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只要是按照发射程序进行是不会让潜艇内进水的。



潜艇的鱼雷发射管都在潜艇的艏部,数量在4~8个之间(二战期间到1950年代初还有部分潜艇尾部也有2个鱼雷发射管,但是没有再装填能力),发射鱼雷的基本过程大概是:先将鱼雷发射管的后密封盖打开,将鱼雷装填进去,封闭后盖→通过管道往鱼雷发射管里注水,海水充满之后,观察仪表看看管内的压力与艇外海水压力是否平衡→一切正常之后,打开鱼雷发射管的前盖,使用高压缩空气将鱼雷推出鱼雷发射管→当鱼雷发射后航行出安全距离后关闭鱼雷发射管前盖,高压气瓶对鱼雷发射管内加压使海水排除鱼雷发射管,同时要观察仪表看看内外压是否一致,一切正常后再打开鱼雷发射管的后盖进行鱼雷再装填。

发射鱼雷要按照正规程序指令来的,作战时艇上的“副长”都要去艇艏去监督,绝不可大意马虎,因为这是关系到全体艇员生命的工作,发射鱼雷前各项准备工作必须到位,仔细观察鱼雷舱的各种仪表和电器指示灯,哪一个出现故障要严格排查!决不能带病工作,否则鱼雷发射管有可能出现打不开、关不上,气瓶阀门故障,鱼雷射不出去…等等严重的故障!
所以,潜艇发射鱼雷的工作要求仔细认真,勤学苦练,要将上百个阀门、仪器仪表、电器开关的作用牢记在心、烂熟于胸!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的将鱼雷发射出去。


皇家橡树1972


很简单嘛,排出去就可以了。潜艇鱼雷管是一个两端开口的发射装置,为了确保海水不会倒灌入潜艇内,潜艇鱼雷管设置了开口互锁机构,以达到避免鱼雷管永远不会出现两头同时打开的目的。一般情况下鱼雷管是一个两头封闭的密闭环境,只有在作战或者训练时才会打开舱内端的盖子,以便向管内装填鱼雷;鱼雷装填完毕舱内端关后闭又回到了密闭状态,这时候海水是无法进入发射管内的;当潜艇进入战备状态用鱼雷警戒时位于潜艇外的舱外端发射门打开,这时候海水就会进入发射管;此时如果鱼雷被发射出去,那么这条发射管内就会被海水填满,水兵们需要将鱼雷管舱内端的盖子打开,将海水释放到潜艇内,然后再装填鱼雷。在作战中鱼雷管需要反复装填,因此往舱内释放海水的操作会也会反复进行。由此可见舰艇内被灌进海水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海水在从鱼雷管中释放进舱后从舱底的风格板流进蓄水池,待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后经抽水机抽出向艇外排放。下图为俄罗斯基洛级常规潜艇艇艏鱼雷舱,四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采用压缩空气弹射方式发射。

潜艇鱼雷的发射方式

潜艇发射鱼雷的方法有很多种,从发射原理分有平衡式和不平衡式两类。从发射时鱼雷承受的载荷分,有均布载荷、集中载荷和自航发射三大类。从发射类型分,有气动式、液压式、气动冲压式、涡轮水泵式和自航式等等。主要说说你问的这两个问题。 自航式发射只是所有发射方法中的一种,目前是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广泛使用的发射方式,其原理就是让管内注满水,鱼雷启动,靠自身动力出管。这类发射讲究的是鱼雷的离管速度,有的用的是变截面的发射管,出管速度可达6米多/秒。而美国的就是等截面的,出管速度才4米多/秒;德国的还加了水压管助推装置,为的是能在潜艇高速航行时发射自航鱼雷。 理论上潜艇可以在自身性能允许的全深度范围内任一深度发射鱼雷。但实际上鱼雷的最大航深受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和艇上鱼雷发射装置的最大发射深度制约,这三者的最小值才是鱼雷发射的最大允许深度,但在水面深度发射鱼雷应该是不受限制的,任何潜艇都可以做到。下图为出航前检查650毫米鱼雷发射管的美军“海狼”级攻击核潜艇上尉鱼雷官。


潜艇采用压缩空气发射鱼雷的作战操作过程

动力发射的鱼雷管又分为干式发射以及湿式发射,其中使用最广泛的干式发射是采用压缩空气将鱼雷弹射发射的,其作战操作过程如下:鱼雷管的初始状态是空置且密封的,只有在艇长发出战备指令时才会装填鱼雷;当鱼雷作战部门接到战备指令后鱼雷兵开始为鱼雷设置作战参数和连接鱼雷尾部制导光纤,同时调试鱼雷发射系统;当接到鱼雷准备指令后鱼雷作战部门开始装填鱼雷,首先打开舱内端鱼雷管盖,在开启舱内端盖子的同时连锁装置将舱外端盖锁死;然后将鱼雷管上的保险解除装置、鱼雷启动装置复位,再将鱼雷装填入鱼雷管内;最后盖上舱内端的盖子,此时连锁装置解除对舱外端盖的锁定,舱外端盖可以开启;鱼雷装填完毕后再次检查压缩空气压力,具备发射条件后向艇长做“鱼雷准备就绪”的报告;当接到艇长下达的“发射”指令后首先要打开舱外端盖,端盖被打开时连锁装置对舱内端盖锁死,此时海水会迅速填充发射管,按下发射按钮后鱼雷在强大的压缩空气推动下向外弹射,同时在运动中与鱼雷管内的保险解除装置和启动装置摩擦,保险被解除后鱼雷内的发动机启动,驱动螺旋桨转动高速向目标驶去;鱼雷发射完毕后立即关闭舱外端盖将鱼雷管封死,当舱外端盖关闭到位后连锁装置解除对舱内端盖的锁定。此时如果需要再装填鱼雷,水兵要打开舱内端盖将鱼雷管中的海水放空,鱼雷管中的海水不可避免地流进潜艇内。下图为已经打开鱼雷管舱内端盖子准备装填鱼雷的法国“可畏”号战略核潜艇。

海水进入潜艇内以后的处理办法

由于潜艇的特殊性,海战中通常很少拥有发起二次打击的机会,即便攻击的目标是没有武装的商船或者不具备反潜能力的战舰时也会在发起第二轮补充攻击后迅速脱离,这是因为不管潜艇攻击的目标是那种类型的船舰,对方都会在第一时间向己方求助,如果脱离不及时待对方反潜力量到来时必然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潜艇在发射鱼雷时流进艇内的海水量并不多,这些海水通过收集以后首先会被抽水机抽送到位于潜艇底部的蓄水池。这个蓄水池功能十分强大,它可以收集潜艇内轮机舱产生的油污和卫生间产生的污水,当蓄水池的水位到达限位后或者潜艇处于安全的航行阶段时再通过另一部抽水机将这些水抽出艇外排向大海。不管是水面船舰还是潜艇都拥有一套抽水水系统,这些排水系统平时的作用是将舰艇内的各种污水排出,在战时如果舰艇被攻击漏水时则开启全马力向外抽水,避免舰艇因进水过多而倾覆。下图为正在向外排水的潜艇,箭头指示的地方就是抽水机排水孔。

潜艇为了避免发射鱼雷时大量海水进入设计了鱼雷管端盖连锁装置,这种装置的原理就是始终保持潜艇内部与海洋的隔离,这个装置的原理还被运用到宇宙飞船和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上,不管是那种类型的载人航天器通常都分为压力舱和密封舱两个舱室,航天员工作生活在压力舱中,而密封两道相互连锁的舱门则起到保持压力舱与太空隔绝的作用,这一点与潜艇鱼雷管发射鱼雷的工作原理完全相同。至于发射鱼雷后潜艇进水的问题始终是无法避免的,甚至是不可规避,因为不管采用哪一种发射方法都无法保证鱼雷发射后鱼雷管内不会存在海水。目前潜艇鱼雷管的口径主要是324mm、533mm、650mm(超重型) 三种尺寸,就以俄罗斯65-76型650毫米重型鱼雷管为例,该型鱼雷管长12米,每次发射后从鱼雷管里流进艇内的海水量仅为12方左右,这对于满载排水量为8000吨的“阿库拉”级攻击核潜艇来说简直就是毛毛雨,更何况这些海水还能排出艇外呢。下图为长度达11米的俄罗斯65-76型650毫米重型鱼雷。


兵器知识谱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海军部队都装备有潜水艇,这个大型水下作战平台。并且,也随着现代制造工业的飞速发展,具备建造常规动力潜艇能力的国家并不少。


不过,颇为有意思的是。虽然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具备了独立建造相关大型常规潜艇的能力,但是在世界上具备独立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轻型/重型鱼雷能力的国家却并不多。

显然,各型大小不一定鱼雷一直都是水下大型潜艇自身携带数量最多的武器装备。并且在一般作战情况之下,自身潜艇通过潜望镜/自身的声呐基阵,发现敌方水面作战舰艇或者水下潜艇时,在准确定位敌方目标的方向位置等数据之后,其自身潜艇也会首先使用自身携带的大数量鱼雷,对敌方目标进行攻击。

当然了,此时的潜艇也并不能轻易的就发起给攻击,毕竟此时的潜艇处在深海之中,水给予潜艇自身的压强还是非常大的。因此,发射自身所携带的鱼雷,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才能完成。这时,潜艇操作手需要将上白公斤的鱼雷从武器储物架取出,并同时把潜艇内部一系列涉及鱼雷发射管等设备,一一通电启动。再等到一些相关数据符合鱼雷发射的指标时,潜艇操作手会把鱼雷推进鱼雷发射管,此时鱼雷发射管之中压强会增加到外界压强一样,并且潜艇操作手也会通过按钮操作的方式,把鱼雷发射管通往外界的舱盖打开,让一定量的海水涌入,此时鱼雷再利用其发射管之中的发射装置喷出的高压气体,被以一个高速发射出去。


肯定,在自身舰艇携带的鱼雷发射发射出去后,肯定是有一定量的海水进入潜艇的鱼雷发射舱管的。而这个时候,潜艇自身的舰艇控制系统会接收到这一信息,先将鱼雷发射管之中的一定量的海水排干净,再通过打开控制自身潜艇下潜或者上浮的水柜,进行一定的配平,从而保证水下航行的潜艇,不受刚刚鱼雷发射管里进入一定量海水的影响。


航空君


当潜艇发射完鱼雷或者导弹之后,驾驶潜艇的人员可以通过液压或者手动的方式关闭发射舱的前舱盖,而发射舱内的海水不能马上排出去,因为鱼雷发射出去之后,潜艇会失去一定的重量,这个时候把发射舱内的海水排入鱼雷补重水舱内,可以起到暂时平衡潜艇的作用。而如果是导弹发射舱,发射导弹后灌入的海水就可以通过导弹补重水舱排出艇外。所以说不管是发射鱼雷还是发射导弹,由于潜艇鱼雷管或者导弹发射井与潜艇的舱室是水密隔开的,海水是不会渗入到潜艇内部的。


乌江渡人


鱼🐟雷发射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被推出去的,还一种是自行的。

先说鱼🐟雷被“发射”出去,好像是用压缩空气把鱼雷“发射”出去的。

为了检查各个鱼雷发射管儿是否正常,海军经常“发射”鱼🐟雷,这种“鱼🐟雷”发射出去后,并不能打击目标。

这种“鱼🐟雷”发射出去后,并不能远行,这种鱼雷几乎没有什么“射程”,被发射后,就快速的上浮,被打捞后能重复利用。

而且,这种鱼🐟雷都是在军港附近被发射的,这样便于打捞。

还有就是自行式的发射了。

这种方式发射,就是发射前给鱼🐟雷发射管儿里注水。

然后利用鱼🐟雷自身的动力,“发射”出去。

这样做法,对鱼🐟雷的射程有一定的影响。

有什么不同意见,欢迎留言。不知道为啥,很少人给我留言,不知道是对我的看法认同,所以不留言了?还是对我的看法不屑一顾…

总之,是很少有留言的…


永l喜欢兵器和摄影


鱼雷是水下潜艇的一种重要武器,一个整体实力不怎么行的海军有几艘可以发射鱼雷的潜艇,也能够威慑敌人。如果在鱼雷发射时候出现大量海水灌入潜艇的情况,那肯定是严重的水下事故,搞不好整个潜艇都要一块完蛋。处在深水中的潜艇最大的敌人就是压强超级大的海水,一旦海水不受控制的涌入或者潜艇外壳抵抗不住水压,都将会造成近乎毁灭的后果。

鱼雷是从潜艇中发射出去的,所以潜艇就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海水,不过以当前技术来看,还不至于发生因为鱼雷发射而导致大量海水进入潜艇的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潜艇水下发射鱼雷的方式主要是不平衡式。这种发射方式首先是将高压空气充到鱼雷发射管中,然后利用压力将鱼雷推出发射管,等到鱼雷快要离开时候再将高压空气抽出来,从而防止出现海水倒灌的情况。这种看似良好的发射方式也并不完美,由于推动在水中航行需要压力,而潜艇深度越大所受到的压强就越大,也就越不容易把鱼雷推出来。因此如果要在深水区成功发射鱼雷就必须有足够大的压力,显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平衡式是现代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鱼雷发射方式,总结下来这种发射方式共有三种具体操作。一种是用高压空气先推动发射管中的顶杆,然后顶杆再将鱼雷顶出,在从发射口出来之前鱼雷是不需要接触水的。第二种是利用鱼雷的自身动力,先将鱼雷管打开,等到内外部压强平衡的时候,鱼雷点火螺旋桨旋转自己射出去。第三种,也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发射方式,即先行注入海水,也是要等到内外水压平衡。然后通过高压空气推动鱼雷管底部活塞,最后用活塞压缩海水推动鱼雷发射。

不管如何,鱼雷管中始终会进入一部分海水,而鱼雷管连接着潜艇内部舱室,也就是说肯定会有海水进入,只是多少的问题。事实上,为了解决鱼雷发射时海水灌入的问题,鱼雷管有一个自动保险装置,为的就是防止海水进入。一般情况下,鱼雷管有两个口,一个是装填鱼雷的装药口,另一个是鱼雷发射时的出口。这种设计始终只能保证两个口子只有一个处在打开状态,再装鱼雷时候,发射管是关着的,而鱼雷发射时则装填口又是关着的。因此,最后进入潜艇内部的水只是一丢丢,并不会造成多大影响。

为了保持潜艇在发射完鱼雷后的整体平衡,这些进入的水会流入到鱼雷补重水舱中去,以保持潜艇的稳定。等到最后上浮后,再用相关设备排水即可。实际上不管通过哪种发射方式,潜艇设计建造者都能够保证不让大量海水涌入。未来潜艇发射鱼雷的方式应该还会更加多,也更加科技化,比如通过电磁发射鱼雷等,对于潜艇的安全性也更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