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说法?

老张谈三农


前天早晨起床感觉天气微凉,就拿出了长袖和长裤穿,要出门时,老妈看到了就说:怎么穿长袖衣服了,外面很冷?我说:是的。接着老妈又说:知道什么叫“春捂秋冻”吗?秋天冷点没事的。我们听老妈的,就这样出去了,到中午真的就变得很热了,但是到晚上下班时,依旧是凉。

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听到很多俗语或者老一辈人留下的谚语,有的确实很有用,比如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虽说现在是已经是信息化的时代,但是农作物的耕种、收获和生长周期并没有变,所以农民多数还是看节气种庄稼的。


还有就是俗语说的“儿随娘,必定强”,其实身边有很多男孩像妈妈,但是也没有像俗语说的那样有多强。

那是我们理解错了其中的含义,还是俗语存在误区,但如果真的不对或者有误区,为什么没有人提出疑问,反而会一直流传至今呢?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句俗语,“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的意思。

俗语的字面意思

这句俗语乍一听,给你感觉很奇怪,为什么这么说呢?“川”也就是四川,我们都知道,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其实也正是由于这种美誉而造成了以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即是四川的气候属于潮湿温热型的,环境美丽,美女如云,美食也是一辣为主,形成一道独居特色的人文地理环境。


据说那里的人们生活安逸,节奏很慢,给人一种没有斗志、很慵懒的感觉。年轻的小伙子也是奋斗的时候,此时去四川只顾安逸享乐了,岂不是一生无为。

女不入藏,藏指的是我国的西藏,大家知道西藏是高原气候,那里的海拨很高,紫外线照射很强。而紫外线对人的皮肤伤害很大,女性由于皮肤娇嫩,很容易被晒伤。

而且体质弱的人去西藏很容易产生高原反应,可以说是自然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不适合女性前往。

老不入广,广指的是我国的广东,从前几年大热的电视剧马伊琍演的“北上广”,就可以看出,那边的生活节奏很快,人们总行色匆匆的走过大街小巷,吃饭多数也是快餐、外卖等,感觉好像一切都是在追赶什么,没有享受生活的时间。

年轻人生活的都如此的匆忙,更何况老人了。老人本就由于年龄问题,对新鲜事物接受的比较慢,生活节奏也慢,所以说不适应。


确实如此吗 ?

上面解释完了俗语字面的意思,我感觉这句俗语用到现在已经明显不适合了。可能是由于过去的信息不发达,所有事物的更新换代都比较慢,思想也没有现在人的活跃。

对于俗语,大都是因为多数人都信,也不会去刻意的揣摩其意。 也可能因为,去过那些地方的人本来就不多,被人也是听了他们的诉说,被先入为主的也想当然认为的确如此了。

这也就是说,俗语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在那个年代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只不过,是现在的科技发达了,人们的思想也变了,对于一些事的看法和观点和以前不一样了。

现在我们都喜欢旅游,到处游玩,领略不同区域的人文环境,长长见识,放松一下心情。其实,不论去那里,提前做好一些游玩攻略很有必要的。


夏目历史君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是三句比较流行的说法。

要知道,很多这样的俗话,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

男不入川,说的是四川这个地方的好处,生活节奏慢,气候适宜。

特别是冬天,在中国大多是地方都是天寒地冻之时,四川盆地因四周山地的阻挡,加上盆地地形,还是比较温暖。

加上四川相对封闭的地形,使得这里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直到今天,四川还是号称我国的休闲之都。就是特别安逸的一个地方。男人如果到了这里,就会想老婆孩子热炕头了,再加上四川的妹子那个水灵,所以很容易让人乐不思蜀。

女不入藏,这句话有什么由来呢?

应该是与藏地特殊的习俗有关,藏族的男人,日子是很滋润的,没事了就在家里喝茶聊天,而各种脏累活,都是女人做的,因此身为女性,在藏区是很辛苦的。所以有女不入藏的说法。当然了,现在这句话有更多的解读了,西藏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所以对女孩的皮肤不好,容易晒成高原红。

还有说法,是因为那些入藏的穷游女,西藏那些地方,人少地旷,不少穷游女就沿路搭那些老司机的车,老司机都懂的,就不多说了,所以说很多女孩本来想去西藏找回信仰的,没想到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

还有说是因为藏区男人比较雄武,一旦到藏区的女的体验过之后,就食髓而知味,难以割舍了。等等说法,都有些道理。

这就是女不入藏的原因。

老不入广,这句话咋一听是近代的产物,因为近代之后,沿海的广东发展很迅速,所以机会多,生活节奏快,如果年纪大的去,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

但是突然想起来,古人在被贬到岭南之时,也是很难过的,毕竟像苏东坡那样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日啖荔枝三百颗”的乐观派很少了。

为什么人们怕去岭南?

因为那里是卑湿之地,瘴气弥漫,人很容易生病,而老人本来就身体虚弱,去岭南之地就更是像被发配宁古塔一样了。

这就是老不入广的原因。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我是99随便,我来为您解答。

这段话讲的是带走普遍性的心态,不能绝对以字面意思理解,也谈不上地域歧视。

举个例子。

我们说,南方人比北方人长得矮。

听到这句话,假如你非要说,不对啊!我虽然是南方人,但我身高190哪怕北方人绝大部分也没我高!

讲这种话就没意思了,因为人家说的是普遍性,大部分南方人确实没有北方人长得高。



男不入川。

准确讲,年轻男人不宜去四川定居,哪怕一定要去四川,也要事先做好心理准备,不要让自己受到环境影响。

川府之地,自古以来都是一片乐土,那里四面环山,风调雨顺,实在是个安居乐业的好去处。

更难得的是,四川妹子肤白貌美,性格温柔,受到无数男士的欢迎。

但四川的生活节奏太慢了!

四川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玩个小麻将,摆龙门阵,几个人一坐就是大半天,这在四川人看来叫安逸。

然而,有志气的年轻人,你怎么能贪图安逸呢?

对于年轻人而言,你应当奋斗!

一个人最适合奋斗的时期,就在二十岁到三十岁,假如这个时间段里,一个人去往四川,同时他又没有预先做好思想准备,很容易就让自己迷失了。

当然了,不是说所有四川人都是生活慢节奏,贪图安逸,但这个比例相当高。

男不入川,年轻有理想,有冲劲的男人,应当尽量避免久居四川,或者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奋斗。



女不入藏。

这句话讲的就有点隐晦了。

最直接的意思,青藏高原海拔高,紫外线辐射严重,女人往西藏跑一趟,哪怕做好防护,回来也晒成了黑碳头。

假如你是老外没啥问题,但中国女人以白为美,皮肤晒黑了当然觉得不好看。

更进一层的意思,讲的是穷游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走一趟川藏公路,成了勇敢者的象征,女人同样如此。

有些女人出于证明自己不输于男人的目的,背上背包就上路了。

但我们要知道,徒步川藏线是很困难的事,特别一个女人,你不借助于男人的力量,简直寸步难行。

于是,穷游女就成为一个名词,代表一个女人打着穷游的旗号,实际上是以各种手段,坐上陌生男人的汽车。

女不入藏,假如你的女朋友一个人跑去游西藏,那就立刻甩了吧!

当然了,假如一对小情侣结伴,开着一辆车走川藏线,完全没有问题。



老不入广。

广东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朝气蓬勃,相比于很多内地地区,生活节奏快。

假如一个年纪已经很大的人,贸然跑去广东创业,很可能由于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节奏,导致失败。

实际上,现在不仅是广东,几乎所有东部大城市,生活节奏都比较快。

同理,习惯了内地较慢生活节奏的人,无论去往长三角,北京,或者广东,工作或者做生意,都应当事先游心理准备。

这一点,与去往四川恰好相反!

老不入广,大部分年纪大了的人,追求的是生活的安逸舒适,不再有怀揣梦想的雄心壮志,轻易不要去往广东。


99随便


“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是近些年兴起来的一句俗语。这句话很好的反映了中国各地之间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也印证了中国地域文化差异,包罗万象的社会景象。

男不入川——天府之国巴适得很!

之所以有男不入川的俗话产生,实际上是因为天府之国四川可谓是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美食诱人,美女如云,而且四川的生活节奏十分缓慢,当地人更是热衷于打麻将、看川剧、吃美食。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休闲度假旅游的好去处。



但是如果年纪轻轻有事业心的男性青年在四川定居的话,久而久之会贪恋上四川的美色,美景,美食。喜欢上这种慢节奏的生活节奏。不利于男性青年打拼奋斗事业。因此有了男不入川的说法。实际上是大家羡慕四川休闲轻松的生活。担心男性朋友们入川之后养成懒散享受的坏习惯。


女不入藏——青藏高原人烟少!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历来有着世界屋脊的称呼,更是有着世界第三极之说。但是我们知道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会逐渐降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也会逐渐降低,空气变得稀薄!空气稀薄和气温降低,带来的就是人体机能的下降。因此那些前往青藏高原的人都要提前进行一些有关应对高原反应的特殊训练。

而青藏高原上地广人稀,人烟稀少。而人体在前往青藏高原的过程中极易出现高原反应。极有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悸等生理问题,而如果只有女性一个人进入青藏高原,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是极其危险且后果是极不可控的!另外脸蛋儿上出现高原红的反应,也会影响到女性朋友的美丽和外貌。



除此以外,在入臧的高速公路上,经常有许多穷游的女性驴友搭免费的顺风车。而提供免费顺风车的一般都是入藏旅游的男性或者本地人。那么在地广人稀的青藏高原上搭乘陌生人的顺风车极有可能出现不安全因素。这也成为了女性朋友不要单独入臧的一个重要原因。


老不入广——岭南生活节奏快!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一直保持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珠三角附近的城市更是日新月异,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名片和龙头。尽管广东拥有着以粤菜为主题的各类美食。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达,带来的是社会节奏的加快。而广东的快节奏并不适合老年人在广东生活。不利于老年人身心的健康。

而且广东位于中国大陆的南端,是典型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温较高且雨季漫长湿度较大。炎热潮湿的环境不利于老年人身体的健康,极易给老年人带来诸如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老年疾病。因此我们会发现很多广东的老年人甚至会前往山东威海等宜居型城市居住。这实际上都是为了追求一种更养生更健康的老年生活环境。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俗语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人生的一些哲理。通过对俗语的掌握和理解,可以让我们的人生路走的更平顺,更长远。



珞珈山的猫


农村老话“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说法?

“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这句话的意思很明了,意思是说,男人到四川发展,女人到西藏发展,老人到广州养老是人生最好的选择!为什么呢?这句话源于“食色性也”!咱们逐句探讨。



男不入川

众所周知,男人一辈子最喜欢什么?可咱的川妹子才是人间尤物。自古“山多汉子壮,水多女子美”,在这天府之国的四川,美女如云,个个精明,能干,热情大方,能说会道,有情有义还吃苦耐劳,外地男人进了四川,被美女包围,被美女抢手,这样的感觉就是皇帝的感觉呀!男子入川,与美女邂逅,找到美好而向往的爱情,就有了万种可能。再不济,每天看看美女起码也能长寿!所以,所谓“男不入川”,就是男人可不要到四川去,否则那可就要乐不思蜀了!一定会忘了回家的路!



女不入藏

食色性也,女子也不例外。还是那句“山多汉子壮,水多女子美”的老话,在这高原的蓝天白云下,不只有一座座巍峨的高山,还有像山一样行走的藏族男人们,他们目光炯炯有神,自信而不躲闪,处处都洋溢着诱人的荷尔蒙,他们个头大多在一米八左右,配上华贵的藏装,阳刚气十足。不是有一位北欧女孩与康巴汉子的艳遇吗?康巴汉子那份豪迈和自信怎能不令怀春的女人们心驰神往呢?所以说,女子入藏,虽然经历风和沙的磨砺,却能真正找到一份做女人的快乐!时间久了,怎么会舍得离开呢?所以女子入藏,你同样是一条乐不思蜀的不归路!



老不入广

人之老矣,享受成了第一位的要事,在灯红酒绿,美食滔滔的北上广,让你的消费和享受根本停不下来!特别是在广州,那种温暖的感觉,你一年四季都没有必要缩在屋里不出头了!你任意徜徉在花的海洋,任你美食,任你风流潇洒!但是,你这样乐不思蜀,身体也会吃不消的哦!

所以,“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就是一句善意的提醒!四川对于男人来说,西藏对于女人来说,广州对于老人来说,都是一种“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切不可“贪杯”哦!

个人之见,欢迎交流不同感受!


风和阳光如是说


“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的确是曾经流行的俗语,意思是指一个地方的环境对人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如今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这三句俗语已经成了过去时,真的讲不通啦。

“男不入川”,意思是四川盆地气候宜人,这里的人们大都追求安逸的生活,所谓“吃在四川,玩在四川”,“吃火锅,打麻将”在四川城乡是俯拾皆是随处可见的现象,感觉好像这里生活节奏慢,这样的环境似乎不适合外地人进来创业打拚什么的,因此说男人特别是年轻男人最好不要去四川定居发展。其实这只是川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与川人的创业干事并不冲突的。川人的勤奋吃苦聪明能干在全国都是很出名的,四川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外地人在四川干成事业的也比比皆是。以我这个河北人来说,我弟弟我外甥都是大学毕业后来到四川发展的。我弟弟现在是一家国企的总工,我外甥才30多岁,已是四川某著名学府的副教授、学术带头人。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说“男不入川”这句话现在是真的讲不通了。

“女不入藏”,也是指西藏地处高原,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对女性皮肤会造成影响,故说外地女子不适宜入藏生活。但现今随着西北大建设大发展,西藏的工作生活条件都已得到显著改善,交通便利,物资也有保障,早已昔非今比。比如我们这儿电力系统有几位援藏的女同志,在藏两年,回来后容颜没有太大的变化,风采依旧。

“老不入广”,现今就更讲不通了。远的不说,我们单位就有几个同事儿女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工作,同事开始是一年去一两次,退休后干脆和儿女一起在广东买房子定居了,这边倒很少回来了,大有“乐不思蜀”的意思。广东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快,但也有“慢”的时候,很多移居广东的外地老人说,在广东过得很充实,很滋润呢!

国家发展了,各个地区也发展了,日新日异,年年向好,当今时代发生了许多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过去的一些俗语真的过去了,现在只能作为回忆了。


灯影书画


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这句俗语有两种解释。


按现在网上流行的说法,男不入川主要是讲四川风景宜人,生活悠闲,而且美女如云,是个温柔之乡。如果男人长期生活在四川,容易乐不思归,从而失去斗志。

女不入藏有三层意思。一是西藏是全国日照时间最长的地方,女人去了比较容易晒黑,中国人以白为美,而皮肤黑了就不漂亮了啦。

二是说有很多穷游女,因为低估了西藏游的困难,为了寻求帮助,不得不和男性司机或当地人发生一些故事。

第三种说法是藏区康巴汉子英俊潇洒、粗犷豪放、功夫了得,怕女人去了陷在康巴男人的怀里,忘记了家门在哪。


老不入广意思是,广东沿海商业发达,工作节奏快。年纪大了,生活会不习惯,身体也跟不上。另外沿海地区都很开放,体力不够,也无福消受,去了意义也不大。

以上的解释貌似有点道理,那问题来了,这句俗语到底是什么时候流传起来的。如果不是近三十年,那以上的解释就有点牵强附会。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人,都很纯朴,不会有那么多歪心思。而且也没那么多人游西藏,广东沿海更全是渔村,上面的解释就完全说不通。


如果这句俗语是由来已久,我认为从人文地理方面解释更为合理。

男不入川,应该是和四川女人有关,不过讲的应该是四川女人精明能干、能说会道,又很泼辣,加上人又漂亮。

如果入川娶了四川女人,男人不舍得和她计较,而她又很厉害,久而久之容易患上“妻管炎”,从而失去男子气概。没了家庭地位,何必入川受那个罪呢?

而女不入藏,我认为除了指气候等自然条件外,应该还有其他两个原因。


首先西藏地广人稀,一个女人在那不安全。其次西藏以前是农奴制,除了土司、佛徒其他人都是奴农,没地位,女人就更不用说了。

所谓老不入广,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古代岭南地区很偏远、荒芜贫瘠,毒虫猛兽很多,而且是烟瘴之地。年纪大了去这种地方,可能会客死他乡,后悔都来不及。

从第二种解释看“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这句俗语,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大迁移时,某个时期流传下来的。与性和经济等其他原因无关。



花木童说史


这是一句体现特防特色和风土人情的话,与之类似的,还有“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等。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着刻板偏见,不具有普适性。

男不入川

四川给人什么样的印象呢?古人说“天府之国”,又说“扬一益二”,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四川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其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战火很难烧到四川盆地,比如安史之乱,叛军都打进长安了,整个国家生灵涂炭,皇帝选择西逃入蜀,在这里过着安稳的生活。

放到今天,四川或者说成都,更成为网红城市,首先美食就不说了,有多少外地的吃货,为了吃顿火锅串串不惜专门飞来成都;美女也不用说了,春熙路、太古里是著名的美女聚集地,川妹子也有不一样的味道;美景呢,不论城中,还是城外,都有逛不完的景点,四川也是旅游产业特别丰富且完善的省份。

最要命的是,四川因为特有的历史因素,所以发展成了一个以休闲著名的地方,成都更被誉为生活之都,“慢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这里的代名词。

你看,本来就有美食、美女、美景这花花世界,又有喝茶、麻将这些休闲娱乐活动,四川的生活节奏似乎真的很慢,于是就有人说了,面对这些诱惑,年轻人会把持不住自己,慢慢就被生活麻痹了,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而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男人又是家中的顶梁柱,如果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家庭不久垮了吗?

所以男不入川,或少不入川。


但实际上,这很明显是对四川(成都)的刻板偏见了,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这么大,全世界如此,四川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呢?四川确实有其独特的休闲娱乐文化,但这并不妨碍四川人奋斗啊。那些烂泥扶不上墙的人,也不是只有四川才有。

不过话说回来,老人在四川的生活真是幸福,早上起来就可以慢悠悠地去公园散个步,和老哥们儿打打牌、喝喝茶,晚上和老姐们儿跳跳广场舞,这是真正的慢生活。

所以有老不出蜀一说。

女不入藏

西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也不知道从何时起,骑车去西藏成了年轻人之间的潮流,去西藏净化心灵成了年轻人的梦想。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去了西藏就能净化心灵,西藏有什么灵丹妙药吗?可能是我不再年轻了。

女不入藏,其实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一方面,西藏海拔较高,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再者紫外线强烈,中国姑娘以白为美,笃信一白遮百丑,可是去西藏,那紫外线可不管你是姑娘还是男孩,白雪公主去,黑姑娘回。这可不是我胡说,网上有很多女孩子晒去西藏前后的变化,随便搜来看一下便知。

另一方面,西藏民风淳朴,地广人稀,女孩子一个人出现在这里危险系数陡增,倒不一定是西藏人做的啊,谁知道打着净化心灵旗号去的那些人里面,原本有多少人心灵到底有多脏。

最可怕的是,现在很多人打着穷游的旗号去走川藏线,这条路,以我泱泱大国之实力,修建起来都不容易,你区区一个渺小的人类(不论男女),钱都不带就想去挑战,雄心壮志是好的,但是要脑子。

到最后徒步川藏线坚持不下去了,可爱的背包客坐上了别人的汽车,前面说了西藏地广人稀,女孩子在这里上了陌生人的车,真的是纯靠运气保证自己的完整性。

女不入藏,不是不让你去西藏,是让你不要一个人傻X呵呵地去走川藏线,大家都是成年人,带上脑子才能保护自己。

老不入广

这就完全跟“男不入川”相反了,一快一慢,广东和四川仿佛是生活的两极。

广东深圳这些沿海地区,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方,也是最先富裕起来的地方,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没见哪个大腿来带带我,这是题外话。

因为这些地方最先开放,发展最快,所以生活节奏也是最快的,长期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已经习惯了,也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但你要让其他省份的人,老了老了突然飞到这里去生活,恐怕经不起折腾。

人老了,该退休了,慢下来享受生活,享受儿女承欢,赶紧去四川呆着,何必让自己紧绷一辈子呢?



也可自话


我虽是重庆人,但从来沒忘记自己也是一个四川人,对于这个问题,我问过不知多少人,虽然百分之99的答案都一样,但却发现有那么一点完全与众不同的回答,我经过整理之后,分享给朋友们。

“男不入川”也有说是“少不入川“的,为什么有这样一句话呢?多数人说,是怕四川这方好山好水好女人,把少年郎的斗志给消磨掉了,其实,这只是人们看到的表象,包括绝大多数的四川人也是如此,他们不了解川人。

俗话说:四川人竹根亲。意思是说,四川人爱转弯抹角,盘根错节地攀亲认戚。譬如我,姓王,如果也遇到一姓王的人家,这"人家”的意思就是,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姓王都是一家人,这有种称呼叫做“家门",和母亲一个姓,就是娘家亲人,如果能同姓的辈分上一致,那么就是绝对是一家人,这就是盘根。错节呢?与家里其中一个人同姓的,如与婆婆、外婆、嫂子、姐、妹夫家;与表哥表姐,表弟姐妹家;与叔娘伯母家任一人同姓;也会成为亲如一家的亲戚。

其次就是干亲。川人叫拜寄干爹干妈为拜媬媬,又叫干媬爹干媬娘,干亲家的亲戚也就是自已的亲戚,干哥干弟,干姊干妹就更不用说是了,甚至干亲家的干亲家,再再再干亲家同样也会成为亲家。

其三,拜把子的结义兄弟,四川人最讲袍哥义气,其义气的程度会是如像一奶同胞的亲兄弟一样亲密。

其四,是一个祠堂中其他人家的亲戚,邻居家的亲戚,同院子、同村里人家的亲戚,无论在那里遇上,都会有他乡遇故知的熟络感觉。

其五、同学、战友丶同事等。以上这些关系,只要一点交往,四川人都能与之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将其纳入亲朋好友的范畴。

其六、甚至在路上与一个完全不相干的人,聊上几句也能聊出亲戚关系来,川人称其为"搭飞白"。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个男人都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了人情世故上,那么他在事业上还能有大的成就吗?加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难免良莠不齐,比如其中一个人是骗子,如果他打着你旳旗号行骗,受害者肯定是一大帮人。

不管是“男不入川“还是"少不入川",其实,最大的问题在于川人的处世和行为方式。这才是"男不这入川”的真正原因。我们看看四川历史上的名人,如李白、苏轼、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等等等等,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30岁之前,在青少年时期离开四川,在沒有这些"人情网”的影响下,干出了一番事业。

当然,川人这种“竹根亲”、"袍哥人家"等哥弟情结,也有四川之外的人无法理解的、不可想象的、近乎信仰般的凝聚力。

760牟前,发生于合川钓鱼城长达36年的“钓鱼城保卫战”,不仅是南宋王朝与蒙古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战,更是改变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场具有重大意义之战,创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钓鱼城因此被誉为“上帝折鞭处”。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川人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亲人"般的凝聚力,和把任何事情都办"死“、做巴适的耿直与勇气。八年抗战中,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其中64万多人伤亡。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八年抗战中,四川还提供了全中国近三分之一的财政粮赋税,四川人民这段英勇悲壮的岁月,是四川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

我一大表舅,曾是抗日名将罗广文部队一炊事班长,他说:川军与外省国民党军队不同,与八路军就更不同了,我们部队上的战友几乎都是认的亲戚,舅子老表,叔伯侄男喊得透亲热,"顾朋"得很,(顾朋:川东方言,团结的意思)看战士们被鬼子打死,心头就跟自己的亲兄弟被打死的感受是完全一样的,那一哈(下)子,整个人的血都像烧起来一样,啥子死不死的,一点都不存在,脑壳头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冲上去,日他小鬼子的先人板板,弄死小日本他个龟卖屁眼的!老子开头那回,一口气捅死六个鬼子,第一次面对面杀人,回来后手脚葩(软)了三天。

女不入藏

俚语言:“辣不过细海菽,恶不过细婆孃“。四川男人为什么叫"耙耳多(朵)"?就因为男人很多时候,和三朋四友一起打牌和喝酒,把家里的事丢给堂客,屁事不管,自知理亏就让着媳妇,久而久之养成了怕老婆的习惯,而四川女人虽然同样的个儿大多娇小,但对于操家理屋,接物待客都是一把好手,于是才了这句俚语。女不入藏说的其实也是四川女人,为什么说的是四川女人呢?四川除了山美水美和美女之外,还有一美就是美食。

不管什么地方,有勤俭的女人自然就有好吃懒做的女人。四川男人不但爱老婆,还爱烧菜作饭,什么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宫爆鸡丁、麻辣鱼、水煮鱼等等都有几刷子,这样无形之中有惯出一些“好吃二懒堂客"出来,四川女人的勤快和懒,没有平均值,只有绝对值,勤快的女人堪称劳模,如果遇到懒女人,嘿嘿!绝对亮瞎你的“闪光二五泡“狗眼。别的不说,光是家里的摆布,绝对能乱得和狗窝、跟猪圈有一拼之力,堪或过之而无不及。有朋友会问,女人懒和女人入藏有毛关系呀?

大家都知道四川不但与西藏相邻,而四川本来就有不少藏族同胞,川的藏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和凉山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另外,绵阳的平武,雅安的宝兴、天全,凉山的盐源、冕宁,也都有少量的藏族分布。我们对于藏族同胞的生活了解,主要一是修川藏公路时的退伍老兵,和从事川藏线运输的老汽车司机口中获得。当然也更久远的有5O年51年的进藏老兵,还有62年中印还击战老兵都讲了一些。

从他们的口中,我们听到众口一词说的都是:藏胞一生只洗三次澡,即生下来洗一次,出嫁时洗一次,死后洗最后一次,人们长时间与牛羊在一起不说,而且天天吃的又都是牛羊肉,加上不洗澡,身上的腥膻味,隔着一丈远都能扑鼻而来,身上的虱子、格(跳)蚤,一个个肥弄弄的,在头发爬进爬出看得是清清楚楚,整得看的人身上都不由自主地,冒起阵阵鸡皮疙瘩。女人待孩子也很简单,婴儿多数时候都不穿衣服,直接就揣进半边衣服怀里,流尿了就其自然捂干,流屎了就用手掏出来,然后揪一把草擦擦就了事。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区别,主要就在于生产方式上的不同,从放牧的人事情要少很多,只要有草,牛羊上山它自会找吃的,而农民则要翻地、下种、施肥、施水、锄草、除虫治病,要看天干水旱l,要收割晾晒,归仓等等这才是种收,若加上其它纺纱,养蚕等就更多了。如将一个女人放在藏区生活一段时间,她来会变成怎样的一个样子,相信大家心里不言而喻。说太阳的紫外线强怕把脸蛋晒黑,这纯粹是瞎编。

老不入广

我们这里下广东叫"打广“,"打广"用川东土语说也叫“跳汉",另一个意思还叫“麻广广“。不管是打广、跳汉还是麻广广,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就是“哄人、或忽悠人“,而绝不是有的朋友所说的广东人的生活节奏快,上年纪的人跟不上趟这个意思。

老不入广与广东有一宝有关,这一宝就是客家女,客家妇女以贤惠、勤俭著称,她们是汉族女性中独特的一类,是汉族女性中唯一没有过缠足的女性。客家她们具有勤俭、刻苦和坚韧的性格以及特强的生活能力。英国学者爱德尔在他所著的《客家人种志略》称:“客家妇女是 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此外,客家男人们多数远走他乡外出营生。于是种田、家务事、教育小孩、纺织等,既要料理家务,照顾老小,均由女人一肩承担,形成“男外出,女留家”。这和全国绝大多数地方的女人有着很大的差别。所谓“男耕女织”,在纯客家地区是不适用的。因此客家地区的妇女遍体形粗壮,有独立生活能力。所以,客家妇女最突出特点,就是罕见的勤劳、刻苦与俭朴。除少数富家妇女外。其次,客家女子多情。

我不知道现在广东的男人怎么样,但故老的传闻里说,广东男人是南七北六十三省中最懒,也最不懂怜香惜玉的,如果这里的女人遇到一个怜香惜玉的男人,那怕岁数大点,又将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来,我想朋友多少也能猜出几分。

爱情不能当饭吃,多情的客家女人可担负着整个家庭的生计,不想让自己喜欢的女人太过操劳,那个外来的男人,自然而然会包下所有的用度,还谈什么理想,抱负哦,早已在温柔乡中乐不思蜀了。

当某一天,真正的男主人回来了,这个来"打广“男人就得离开,于是,古往今来人财两空的悲剧,又自然再次上演一遍。那时节,女人是别人的,财己散尽,而自己人也垂垂老矣,这悲凉的晚景,能不成为教育后生晚辈的敦敦之言吗?

郑重声明:文章所写内容,说的都是老年人当年的说教,本人绝无存在任何的歧视之意。


四宝斋


“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主要就是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现在来看,这三句话实际上就是赤裸裸的偏见,毫无道理可言。特别在当下来看,这个传统老观点更是不值一驳。

男不入川,要义很简单,指的是四川人生活追求安逸,老四川,包括现在的重庆,在很多的印象当中就是吃喝玩乐的天堂,生活节奏不快,人们更注重当下生活的及时行乐,会消磨人的斗志,不管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都能看到他们随手支起麻将桌,随时支起火锅涮起来。其实这只是当地人的生活和休闲习惯,并不能代表他们只图安逸不思拼搏,恰恰相反,川人全国各地都有,而且口碑也很不错,能吃苦耐劳,而且也灵活。

女不入藏,指的是西藏恶劣气候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女人来讲,西藏风硬,海拔高紫外线照射,日照时间又长,所以对女性的皮肤伤害很大。这个确实是事实,这是自然条件所决定的,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些问题也在慢慢改变,拉萨肤白如脂的姑娘也不是没有。

老不入广,说的是广东是沿海开放城市,是时尚都市,适合年轻人打拼,而老年人去的话,可能跟不上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城市生活步调容易不一致,容易被边缘化。事实恰恰相反,广东因为经济的繁荣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年轻人在此定居后,也带来了大量的候鸟式养老的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