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行(四十一)丨四川省绵阳市仙游区碧水寺


我的中国行(四十一)丨四川省绵阳市仙游区碧水寺

碧水寺位于绵阳市涪江东岸的碧水岩边,是一个长约40米,宽百余米的寺庙与园林相结合的狭长的滨江公园,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的中国行(四十一)丨四川省绵阳市仙游区碧水寺

碧水寺始建于唐代,唐宋时期曾称水阁院,碧水寺寺中有寺,园中有园,楼台亭轩各具风姿。其中著名的有北亭。越王台、环香楼、灵龟洞、碧波亭、碧山亭、碧岩阁、碧潭亭、望江亭、碧水轩等多处景观。

我的中国行(四十一)丨四川省绵阳市仙游区碧水寺

从城区望去,绵延于龟山脚下、涪江之滨的建筑群依山造势,错落有致。碧水寺的主体建筑飞檐翘角,上指蓝天,下连碧波。古树佳木,遮天蔽日。山光水色、园林古迹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天然艺术画廊。

我的中国行(四十一)丨四川省绵阳市仙游区碧水寺

碧水寺始建于唐代,唐宋时期曾称水阁院,因崖壁泉水终年流淌、叮咚悦耳。宋代,僧众信士依碧水崖扩建寺庙,易名碧水寺。碧水寺历经兴废;清嘉庆年间重修后易为今名,民国以后逐渐倾颓。民国时期又称作滴水寺。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时仅存破烂不堪的一楼一底小庙。

我的中国行(四十一)丨四川省绵阳市仙游区碧水寺

1985年,绵阳市文管所动工兴建,修复碧水寺,新建凝碧亭、凌云阁、北亭、环秀楼、馨香园等景点10个,建筑面积3 582平方米的碧水寺文物风景区。1986年,绵阳市人民政府拨款重建3层钢混框架结构仿殿宇及附属建筑,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我的中国行(四十一)丨四川省绵阳市仙游区碧水寺

门庭上,悬挂著冯其庸书“碧水寺”匾额。沿石阶而下,碧水寺从曲折的林荫道来到江边开阔处,矗立著一座3层楼歇山式大殿。大殿底层有唐代石刻观音立像、摩崖佛教造十八龛、石刻金刚经三十二品。

我的中国行(四十一)丨四川省绵阳市仙游区碧水寺


我的中国行(四十一)丨四川省绵阳市仙游区碧水寺

碧水寺寺中有寺,园中有园,楼台亭轩各具风姿。从城区望去,绵延于龟山脚下、涪江之滨的建筑群依山造势,错落有致。碧水寺的主体建筑飞檐翘角,上指蓝天,下连碧波。古树佳木,遮天蔽日。山光水色、园林古迹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天然艺术画廊。

我的中国行(四十一)丨四川省绵阳市仙游区碧水寺


我的中国行(四十一)丨四川省绵阳市仙游区碧水寺

摩崖造像为深浮雕,大的造像每龛两米见方,小的造像高不盈尺。刻像多的几十尊,少的仅一尊。最有代表性的为五十一菩萨图。人物为深浮雕,紫竹等饰物镂空雕。主佛座于莲台上,侍者、菩萨6层分布,或座或立,形神兼备,雕刻精细,有施金彩绘痕迹。国家文物出版社研究员黄先生说:“碧水寺五十一菩萨图与龙门石窟五十一菩萨图构图,雕刻手法相近,但是,比龙门五十一菩萨图保护完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大殿2楼陈列著着数十尊观音雕像和四通释道儒三教合一的千佛碑石刻像。3楼陈列著著名画家的观音绘画。

我的中国行(四十一)丨四川省绵阳市仙游区碧水寺

千佛崖佛教摩崖造像原坐落于宝成铁路复线涪江大桥桥头龙西堰西岸崖壁,原有1 000余龛,1940年修建龙西堰时毁损大部,仅存100余龛。造像镌刻于长8.2米、高2.7米的崖壁之上,有唐代广明元年(880年)造像题记3则。造像上端中央有一宽2米、高0.35米的矩形龛,龛内有排列整齐的造像4-6层不等共160小龛,龛内均有深浮雕佛像。1985年,绵阳市(县级)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因修建绵阳至江油高等级公路拓宽路面施工需要,将其全部从崖壁剥离嵌入碧水寺崖壁保存。

我的中国行(四十一)丨四川省绵阳市仙游区碧水寺

崖壁有唐代摩崖佛教造像18龛、《金刚经》石刻一方,因年代久远,造像风化严重,仅第1、4、5、16号龛和《金刚经》保存较好,寺内有唐代观音圆雕立像1尊,高5米。头著化佛金冠,耳佩金环,颈系璎珞,两眼轻合,面带微笑,神态安详,超凡脱俗;袒胸,披贴身袈裟,束腰,下著玉裙,腰间缀精美饰佩;左手持净瓶,右手施无量印。体态丰满,雍容慈祥,具有典雅的盛唐遗风。今存碧水寺正殿。

我的中国行(四十一)丨四川省绵阳市仙游区碧水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