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文道:悅己

01

想悅己,先弄清楚究竟“誰”是你自己

也許你和我一樣有過這種經驗:一件起初看起來會讓自己開心的事,最後卻反而讓自己痛苦。比方現在大家都在熱議的iPad和iPhone4, 假設我想我也擁有一件,必定會很快樂。於是我高高興興地跑去排隊購買,結果排隊時插隊,踩到腳,日曬雨淋,終於輪到我了,卻說賣完了。我可能因此變得好生氣,好憤怒,原本想要悅己的事,結果變成了虐己。

我還認識一些人,一輩子都活得很難過,總是記得十多年前某某人欺騙他傷害他,或是某些童年陰影讓他很不快樂。其實,他仇視的那些人,說不定早就不在人間了,剩下的也早就不再來往,發生的事早都變成了歷史。真正讓這些事過不去的,其實是這個人自己放不下。這時,這個“自己”,就變成封鎖自己的牢籠。他被關在那些難過的記憶裡面,太在乎自己要求的正義沒有獲得,補償沒有實現。他想用怨恨來補償快樂,卻離快樂越來越遠。

我們變得和追求快樂的目的背道而馳,往往是因為沒搞清楚,那個想要取悅的“自己”,究竟是誰?它由哪些部分構成?或是糊里糊塗把父母,老師,朋友,甚至大眾傳媒告訴你的需要,不假思索當成“自己”的需要;或是固執地認為應該堅守一個理論上不應改變的的自我,把自己變成“自我”的囚徒。

所以我常覺得,放棄“自己”這個概念時,說不定會快樂得多,輕鬆的多。

02

和自己保持距離 才能找到你自己

我們常常要透過別人這面鏡子,才能瞭解自己。但既然是鏡子,就有可能變形或扭曲。這時,我們要靠自己的敏銳感覺看清自己。每當你覺得快樂或不快樂,滿足或不滿足時,你都清醒地跳出來看一下自己,這時被刺激,被滿足的究竟是什麼?我需要這樣的滿足嗎?人的確很難認清自己,唯有常常問自己問題。離自己有點距離,你才能清楚看到那個狀態下的自己是什麼。

難過的其實並不是失去這個伴侶,而是失去我自己身上的某些習慣。為有什麼事情你從此不會再做了而難過,這就是一種很強烈的執著,會讓你不快樂。

03

快樂不快樂 都是背後有隻手在推你

我們常常會為失去的東西難過,但最好玩的是,東西還沒到手,我們往往就已經開始擔心會失去它。其實,你沒得到的東西,本來就不屬於你的;失去的東西,也不是你的;用佛語講就是“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像我的貓,她離開了,她就不再是我的了;我未來會得到什麼,它也還不是我的,我幹嘛那麼揪心它?

人最痛苦的,好像都在為“已失去”和“未得到”糾結。對現代人來說,還最怕在這個滾滾的時代洪流中掉隊,趕不上這趟車。

有位法師曾說過這樣一個例子:當有人拿棍子打你,你會不會生混子的氣?當然不會。因為打你的看起來是這根棍子,其實是拿棍子的那隻手。但你也不會氣那隻手,因為你知道,手也不過是被利用的工具。這麼分析下去,你會發現,那些傷害你的人,就跟棍子和手一樣,被他也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操縱著。這是你不會生氣,只會覺得他很可憐。

然後往深處想,其實我也難免會做一些傷害人的事,會被一些我自己都控制不了的東西蠱惑。但佛法很好玩在,它也不鼓勵人自責太多。要寬容別人,也要寬容自己。

活在對自己做錯的愧疚感裡,跟活在對別人的仇恨中是同一回事。不是說你不要去改變,而是先放下罪責感,然後去想以後怎麼做才不會重蹈覆轍。

快樂或不快樂,都是背後有東西在推動你,你要清醒看到那個東西是什麼。我們的大腦聯想能力很強,常常從A點蹦到H點或者F點,繞一個大圈說不定又跳回A點。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想這些東西,而是讓意識隨波逐流。想要清醒,就要“念念分明”。

觀呼吸:當有雜念的時候,不要跟自己說“不行,快回來”,也不要責怪自己“怎麼又走神”。正確的方法是,當一發現有雜念,就只跟自己說三個字“知道了”,甚至別說“我知道了”。效果自己試下就知道了。

好處:慢慢這樣的練習做多了,你平常觀察自己,觀察環境的能力就會變強,你的心就不容易散亂,不容易跟著別人跑。

p.s. 當你需要情緒發洩的時候,不要寫那些無聊的文字了,大聲喊出你的感受,憤怒或擔憂,( 嘻嘻,建議儘量用感嘆詞),你的大腦會從“爬行動物的腦”轉變成“哺乳動物的大腦”,然後轉變成“靈長動物的大腦”,開始想辦法解決問題。

04

越能放下自己,就越能容易快樂

對現代人來說,愛情也常常是喜憂參半。我承認,在花心這個問題上,男人可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甚至有客觀理論支持,但這些都不表示可以作為一個藉口或必然發生的事情。在愛情世界裡,男人對女人的誤解,女人對男人的迷思,也許的確有很多客觀事實依據,但我相信,處於每段關係中的兩個人,都是有能力去改變這些東西的。

在愛情中,往往越沒有自己,越快樂。太強調自己的滿足,是欲,不是愛。慾望這個東西可怕在,它永遠滿足不了。如果你總想著滿足自己,你就永遠不會得到終極滿足。當你能放下自己,投入像冒險一樣的過程裡面,你才會開始快樂。

越不期待目的 越能得到意外驚喜

生有涯而知無涯,一些起初看來沒有用的書,有時卻會變得很有用,這個有用,是超出你原先想象設定的範圍。

我這輩子到現在,擁有的或者獲得的最巧妙的想法,恰恰都來自讀之前沒有想到它帶來這種用處的書。我們總希望做的每件事,度過的每一個時刻都有用,於是不再留時間散步了,不願意在窗下發呆了,換句話說我們不閒了,這樣其實少掉了很多孕育靈感的機會。但我們失去這些機會,人就不太會有大的變化,很難跳出原有格局。

當你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那些既定的目標,你就沒辦法發現在這個目標範圍外,更廣闊的可能性是什麼。所以,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一切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都是來自這種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