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也想回方方:我也會有你這樣的暮年,那時的我不像今天的你

高中生也想回方方:我也會有你這樣的暮年,那時的我不像今天的你

“您是湖北人,您知道武漢在生病時最需要什麼嗎?是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他們多麼需要一種力量支撐他們堅持下去啊!而不是陷入失望和沮喪之中。舉個例子,您的某個朋友得病了,您去探望,是不是要說句“不要緊,總會好起來的”安慰話。這是一個鄉下人都明白的道理呀!可您總不能說:“你這病啊,活不了幾天了”,是吧?

我小時候,母親告訴我,吃人飯,要說人話,端別人碗,要服人管。

方方阿姨,您穿誰的衣,您端誰的碗?我從網上看到您曾經因為某個事發脾氣,說過“大不了不當作協主席”。我看到這句話時笑了,感覺您像個孩子一樣可愛。作協主席,僅僅是個職務嗎?”


高中生也想回方方:我也會有你這樣的暮年,那時的我不像今天的你

近幾天來,《 一位高中生給“方方阿姨”的信 》的火了。文章以一個高中生的口吻,對“方方阿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寫作方式進行了尖銳的批駁,對“方方阿姨”揭醜顯黑的日記內容進行了深刻的剖析。網上大部分是反對聲音,認為這位“高中生”太顯老成,陰陽怪氣,用語刻毒。

但是,仔細看看方方的回覆,又何嘗不是居高臨下、咄咄逼人、懷恨在心、反唇相譏呢?

作家方方在3月18日,對這位“高中生”做了公開回復。先說“信中有很多漏洞”,不說自己說的,而是說“無數朋友說”,這顯然不是一個十六歲學生所寫,更像一個五十來歲的摳腳大漢的作品——五十來歲知天命,摳腳大漢不登堂;謊稱十六來裝嫩,阿姨給你講一講。


高中生也想回方方:我也會有你這樣的暮年,那時的我不像今天的你

下面,作家方方就展開了:

你的疑惑是教育你的人給的。——十六歲的孩子,接受了十六年的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接受了十年的學校教育,這是一網打了滿河魚的節奏啊。

下面,重點回憶自己的少年,把曾經的思想禁錮、曾經的愚化教育當成了自己的資本,炫耀自己考上了“中國最美麗的武漢大學”,才有了今天的獨立思想和社會地位。告誡這位高中生“如果你走的是一幫極左人士指引的路,你或許就永遠沒有答案,並且終身掙扎在人生的深淵。”——像什麼極左極右之類的詞彙,恐怕一個十六歲的高中生相當模糊,就是一個“五十來歲的摳腳大漢”也早就不再稀罕了,怎麼方作家還是這樣的思維呢?

縱觀方方的回覆,她反覆強調的是那句詩,說這句詩是“我大約是12歲”的時候讀過的:那時,整個武漢的夏天,都在武鬥。就在這年,我這個小學五年級學生,得到了白樺的一本詩集,詩集名為:《迎著鐵矛散發的傳單》。其中第一首詩是《我也有過你們這樣的青春》。詩的第一句:“我也有過你們這樣的青春,那時的我們就像今天的你們。”我讀這首詩時,非常激動,並且永遠記下了。最後,方作家還一再強調:孩子,你聽得懂嗎?現在,我要把這一句詩送給你:“我也有過你們這樣的青春,那時的我們就像今天的你們。”


高中生也想回方方:我也會有你這樣的暮年,那時的我不像今天的你

就在這位高中生耐心讀者方作家的回覆的時候,他可能也看到了這樣的段子:某作家在她的武漢封城日記裡,嘮嘮叨叨地講述著她親自上網看到的一個個悲劇,並用激烈的言語對湖北及武漢的這些官僚主義者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博得了不少人的稱讚與支持。然而,當大家把她的日記一篇篇地看下來,就越看越不是味:在她的日記裡,只有苦難的眼淚而沒有與瘟疫英勇的抗擊,武漢的天始終是灰濛濛的,看不到陽光。後來,人們終於在某作家的日記裡找到了答案。


高中生也想回方方:我也會有你這樣的暮年,那時的我不像今天的你

比如,平日裡嚴厲的交通警察,普通老百姓的汽車輪子壓了一下白實線,也要被計分罰款;而在武漢封城嚴禁機動車在市區行駛的情況下,據某作家自己爆料,她給洪山區交管局打了一個電話,人家就馬上派肖警官用汽車把她的侄女送到機場。再比如,支持某作家的人說官方媒體都不講真話,某作家卻敢於在日記中道出實情,可是一個副總編親自登門拜訪某作家,一下子就送給她20個只供醫護人員使用的N95口罩,要知道這種口罩在當下的中國絕對屬於奢侈品。

作家疫情日記,一邊揭露著黑暗,一邊享受著方便。這位高中生也是浮想聯翩,他想大聲喊出來:方方阿姨,你對我說“我也有過你們這樣的青春,那時的我們就像今天的你們。”我也想對你說“我也會有你這樣的暮年,那時的我絕對不像今天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