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皆有因(一):病因分阴阳,内伤外感辨

(一)《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二)《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解析及临床意义:以上主要论述病因的分类。各种疾病的产生,有不同的原因,为了把握病因发病的一般规律,《内经》提出了病因内伤、外感分类法。外感病,因于六淫邪气,病邪由表入里,遂步向里传变,反映了外感病的致病特点;内伤病,因于饮食起居,情志劳倦,直接影响有关内脏功能,故病变发于脏腑,反映了内伤病的致病特点。在治疗上,外感病证,当祛邪外出;内伤病证,则以调整内脏功能为要。由于内伤、外感的病因、性质、发病规律不同,所以治疗原则各异。故辨内伤外感是诊治一切疾病的前提。

万事皆有因(一):病因分阴阳,内伤外感辨

《吴医汇讲》云:“外感,内伤为证治两大关键。李东垣特别指出:“概其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失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作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荣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句日之间。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详辨乎?”东垣之说,强调了辨明外感内伤的重要性,也指出了辩别外感内伤并非易事。因外感证有时与内伤相似,内伤证有时与外感相似,如果辨认不确,最易造成、误治。东垣有鉴于此,特作“内伤外感辨”,指明: “内伤发热,时热时止;外感发热,热盛无休。内伤则手心热,外感则手背热。内伤则饮食无味,外感则鼻塞不通。内伤恶寒,得暖便解;外感恶寒,絮火不除。内伤头痛,乍痛乍歇;外感头痛,连痛无停。内伤恶风,不恶甚风,反恶隙风;外感恶风,见风便恶。内伤有湿,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须二、三日外,表热传里,口方作渴。内伤则热伤气,四肢沉困无力,倦怠嗜卧;外感则风伤筋,寒伤骨,一身筋骨疼痛。内伤则短气不足以息,外感则喘壅气盛有余。内伤则气口脉盛,多属不足,宜温、宜补、宜和;外感则人迎脉盛,多属有余,宜汗、 宜吐、宜下。”若外感内伤兼挟并见,要区别二者,须细心考察,四诊合参,辨明二者的主次、缓急,以指导治疗。根据内伤、外感病证的特点,预知其病变趋势,在治疗中掌握主动权。

万事皆有因(一):病因分阴阳,内伤外感辨

宋代陈无择在《内经》内伤、外感病因分类,以及《金匮要略方论》“千般试难,不越三条”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因学说,既以“六淫”为外因,“七情”过极为内因,饥饱、劳倦、跌仆、压溺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是把致病条件与发病途径结合的分类方法,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