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刘邦都极为鄙视的儒生,为何能在诸子百家中笑到最后?

把__留给__


这是因为儒家是一个极会变通的学说,他一直在变化适应时代的需要。比如儒家在汉武帝成为了一哥。这是因为儒家提出了大一统理论,正好切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我在头条开了一个专栏,专门聊到这里,这里请大家阅读一下。

当上皇帝的第一年,汉武帝就下旨让大家举荐人才,十六岁的汉武帝亲自出题,题目相当大,治理天下的“道”是什么。

这一届,儒家最为重要的推销员出现了。

儒家的开山祖师爷是我们孔子老师,但孔子老子自己都常年找不到工作。到了秦朝时,儒生莫名替术士背祸,给坑了一把。

到了汉朝,也是苦哈哈团队。

那一年,郦食其投奔刘邦,半路碰到刘邦的部下,部下一看他做儒生打扮就好心提醒他,我们老大不喜欢儒生,看到儒生戴高帽,就要把人家的帽子摘下来尿一壶,我看你还是换个行头吧。

其实郦食其是纵横派的,耍嘴皮子见长,但见到刘邦,还是被刘邦误以为是儒家弟子给臭骂了一顿。

到了文帝两朝,儒家弟子也没有出头的机会。汉文帝小心谨慎,不爱折腾,贾谊给他提了不少意见,他暗地里点赞,却依然只能把贾谊送走。汉景帝天天忙着削藩怼功臣,那些儒家的东西一时半会还用不上。

那汉武帝就用得上吗?

如果还是儒家那一套,依然是用不上的,当年商鞅变法,面试时就曾经跟老板秦孝公提过儒家,结果成功治好了秦孝公的失眠症。

所以,自从儒家产生以来,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像,儒学就像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就是找不到工作的专业,比如工商管理。

儒家天天讲的就是怎么管理国家,就是没有人愿意请他们来管事。

但是,这一次的策论,儒家学派的一位大佬脱颖而出,名列第一。这就是儒家的中兴宗师董仲舒。

董仲舒,广川人,家里相当有钱,藏书很多,读书相当刻苦,家里修了一个园子,他三年都没有看过。我们前面讲过,在汉朝,你要是骑匹母马参加聚会,是会被鄙视的。但董仲舒出去见朋友,因为醉心传播非物文化遗产(传经),经常不注意骑着母马就出去了。

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他就跟孔子老师一样开始办学堂。他上课有一个特点,喜欢躲在帷幔里面讲,很多学生跟他学了好几年,连他的面也没见过。

在汉武帝全国大招聘时,他被推荐去参加考试。结果一考就是第一名。汉武帝连问了董仲舒三个问题,相当满意,是为天人三问。

那么,为什么一向不吃香的儒家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一下给了董仲舒三个壁咚呢?

第一个原因是,董仲舒的儒学已经不是传统的儒学,尤其不是孔子先生说的东西,董仲舒往里面塞了一大堆乱力怪神,什么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东西。经过这番打造,董仲舒给老刘家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就是凭什么是你们老刘家坐天下。

刘邦同志打天下时,信奉的是拳头里面出政权,项羽比我牛,那他就是楚霸王,我后面又比他牛,那我就是皇帝。

哪万一再出来一个更牛的呢?比如又来个二愣子在田头大喊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那岂不麻烦,难道要把这句话从字典里删除掉?

所以,董仲舒搞了一个天人感应,表示君命神授,你们老刘家要当皇帝,这是天注定的。

天注定的还不够臭屁?

汉武帝放心了,原来我们家当皇帝是上天的安排。

我们孔子老师一生不语乱力怪神,所以一辈子不出头,董仲舒一讲神话,就立马成第一。所以这个世界还是神棍的天下,会忽悠的天下。

而董仲舒之所以排第一,除了他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杂揉了百家的学说,更重要的一条是,他提的一个观点引起了汉武帝的兴趣:天下大一统。

天底下的一切都要统一到君王的手中。

汉武帝一听,恨不得拍桌子叫好!太对了,我是皇帝,就是要唯我独尊!

靠着这两点,董仲舒稳稳成为那一年的第一,同时,他也夹带了自己的私货,把自己的儒学推动成为汉朝的官学, 并最终实现了儒学的独霸天下。

他的方法很简单,建议汉武帝开办太学。

董仲舒告诉汉武帝,陛下你看啊,你现在登基就要地方举贤良方正,但这不是正规渠道啊。人才是要靠培养的。所以,你要办个太学,招一批学生,经常搞搞考试 ,人才不就有了吗?

汉武帝觉得太对了,那就办吧。

那太学里用什么教材呢?

必须是儒家的教材啊,不但是儒家的,董仲舒还建议,必须是孔子老师所编的,不是孔子老师编的那都是歪门邪道,咱们不学它!

从此,孔老师的书就成了正宗部编委教材,而董仲舒的这套理论被后人总结成: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百家争鸣的时代结束了,儒家开启了独霸的时代。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考试,一场决定中国两千年思想脉络的考试。但它的出现,不是董仲舒的个人创造,是帝权走向集权道路上的必然选择。没有董仲舒,同样会有马仲舒,李仲舒。

董仲舒只是把这个历史进程变成了现实。

当然,这也是了不起的一个成就,他用自己丰富的学识,抓住了历史给他的机会,从而成为影响中国两千年的重量级人物。

奇怪的是,汉武帝对他的策论大为赞赏,但并没有真正起用董仲舒,而是把董仲舒打发到江都国当国相。

在这一届的策论中,有不少后面闹出了大动静的人,比如大汉朝第一位以丞相封侯的公孙弘。

而终董仲舒的一生,汉武帝从来都没给他高官,顶多是当当临时顾问。

时人都说董仲舒是王佐之才,可以名列三公,才华堪比管仲吕尚这样的一线大牛,可就是没有机会啊。

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跟汉文帝外放贾谊一样,汉武帝将董仲舒外放为国相,同样是为了保护他。

因为此时的汉朝依然是黄老之道的天下,尤其是黄老之道的背后靠山来头很大,这就是汉武帝的亲奶奶太皇太后窦漪房。

窦漪房可谓是道家的铁杆粉丝,当年窦漪房主持道家学习班,儒生辕固只是吐嘈了一下《老子》是烂大街的学说(此家人言矣),就被窦太后给送到野猪圈里搞搏击。

现在,窦太后升级为太皇太后,但脾气还是一样的暴,这时候跟她反调,可不是什么好事。

汉武帝送走了帝国思想架构师董仲舒,多半是为了保护这位大军师。而儒学这么好,也必须要推行的。

没办法,只好请两位倒霉蛋冲上去当炮灰了。

后继的内容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继续阅读我的专栏《中学大历史》


脑洞历史观


孔子创造了儒家学派,但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统治思想,最终扫荡诸子百家,功劳却要归于董仲舒。正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儒学的改造,让儒家思想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从而获得了汉武帝的认可,才逐步走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儒家思想为何长期深藏闺阁

孔子创建儒家思想以来,他及他的门徒不遗余力地四处奔走,推销他们的治国理念。结果却如孔子自嘲的那样,他的思想如瓠瓜,中看不中用,他自己也惶惶如丧家之犬。

直到汉武帝之前,四百多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寂寞深闺无人识。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他的思想不合时宜,妄图将社会结构拉回到西周时期的“理想国”,本质上是开历史的倒车。

法家思想是唯一成功的思想学说,原因就在于它的与时俱进,提出了一整套符合历史潮流的中央集权思想和方案。

从西周分封制的没落,到秦汉郡县制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孔子看到了分封制的没落,却没有找对解决方案,妄图通过礼仪教化,重新回归原来的旧秩序,做封建制的补锅匠。法家采取的是另辟蹊径,推翻重建,重新架构一套符合历史潮流的治国理念。

由此,儒法之争其实结果早就注定。

汉初治国理念的激烈碰撞

那么儒家思想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当然不是,虽然它的德治理念不合时宜,但它所体现出来的忠恕之道,以仁为本的思想,对维护社会结构的稳定,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正因为如此,儒家思想虽然得不到上层统治阶层的认可,却一直是读书人趋之若鹜的精神家园。

西汉开国之初,其实没有治国理念,一直处于儒家和黄老之学的争执中,黄老略占上风。刘邦本人不是读书人,对儒学的深意根本把握不了,他能看到的是儒生们基于礼教的迂腐不堪。对于一名草根皇帝来说,治国理念就是个破天荒的事,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汉景帝时期,曾经有过一次儒学和黄老之学的激烈碰撞。两大派势力,就“汤武革命”的合法性问题,在朝堂上差点大打出手。黄老派认为,商汤和周武王推翻前朝的行为就是犯上作乱,他们认为天道永恒,皇帝就是皇帝,臣子就是臣子,容不得上下易位。儒家派认为,汤武革命是一次正当的替天行道,君王失德,天数已经,就应该被替代。

不过这两种说各有漏洞,黄老派攻击儒学派犯上作乱,鼓励以下犯上。儒学派攻击黄老派不合天道,并拿刘邦代秦立汉质问黄老派,难道高祖的行为也是犯上作乱?

由此可见,治国理念还真不是一件小事,它涉及到政权的合法性,以及保持皇权长治久安的统治基础问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到底是什么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确立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呢?难道儒家思想不是过时的废弃物了吗?这就要归功于新儒生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

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策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两条理论:天人感应和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思想主张皇权统治的高度集中,和统治思想的统一化。天人感应则强调君权神授的思想,并以灾异学说,抑制君王的言行。

这两条思想,既强化了君权专权的合法性,有强调了君主专制的必要性,为了防止专制主义走向极端,又以灾异的形式,牵制君主的不法行为。董仲舒还提出天人三策,即:尊王攘夷、君权神授和独尊孔氏,甚至设计出了诸如新王改制、易服饰更正朔等配套方案。

董仲舒的思想,让儒学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不再纠缠于“德治”,而是将视野紧紧锁定社会统治结构的关键点:君权的合法性和有效的统治手段上来。这种与时俱进,当然是作为统治阶级最高领导人的汉武帝最关注的内容。

新儒学让孔子的治国思想有了落脚之地,首先在于它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这也是此后的列代王朝,都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唯一统治理念的根本原因。

文化思想与皇权的婚姻

孔子最早提出的“德治”思想,表面上是维护统治秩序,但实际上统计阶层就不认可,原因就是,破坏秩序的首先就是各诸侯王,他们既是受害人,也是加害人,要想保护他们的权益,按照孔子理论,诸侯王首先尊王。也就是说,诸侯王必须牺牲自己的利益,维护周王室,然后才能得到相应保护。这当然行不通!

董仲舒的聪明就在于,他只强调皇权的至高无上,鼓励皇帝的独裁与专制,并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思想当然让汉武帝心花怒放!虽然董仲舒也提出了限制皇权的灾异学说,但被汉武帝摒弃了。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新儒学,其实就是一次文化思想与皇权的完美结合,他们找到了维护统治秩序的共同语言。新儒学在支持皇权的至高无上的同时,得到的回报就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也是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组成部分。

从此,在董仲舒改造版的儒家思想护航下,中国的儒生们翻身做主人,彻底将争斗了几百年诸子百家,牢牢压在五指山下,儒生成为中华帝国历代王朝,皇权的唯一代理人!


寻根拜祖


刘邦在称帝之前确实极为鄙视儒生,但在他称帝后,上朝的时候一起打江山的众哥们还和以前差不多,甚至在酒宴的时候借酒发疯拍桌子骂娘。自由、平等的氛围让刘邦很不爽,却又碍于一起长大的面子,不好意思立威。


大儒叔孙通及时出现,帮忙制定了三跪九叩的朝拜礼仪后,让刘邦体会到了做皇帝的威严。于是对儒家的印象开始改观,为了让儒家的跪拜仪式更深入人心,刘邦就开始尊孔。这样儒家和皇权相互利用,开始狼狈为奸。


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进《天人三策》,宣传君权神授、帝为天子,再加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把国人全归为皇帝的奴仆,一下子抓住了专断独裁的汉武帝之心。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更是让汉武帝做梦都能笑醒。


更利害的是,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尊卑,绝不许僭越。国人如果都严格遵守儒家思想,可以保障皇帝的宝座永远是皇帝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思想哪个皇帝不想利用?把这样的思想抬高,等于给自家的帝位加固!何乐而不为!


诸子百家中的其它家,可没有儒家那些花样繁多的跪拜礼仪,更没有儒家愿意天生为权力之奴的贱骨头,当然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可!


只是皇权们没有想到,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全是奴才,国家没有人才,是无法发展的!而落后了可能会被别的国家灭掉。不过外国侵略不常有,大不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只要镇住国民,就能保住自家的皇位。


汉武帝本来可称是雄才伟略的一代英主,自从信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就开始混蛋残暴,晚年更是杀妻诛子,不得不下罪已诏以挽民心。只是人死不能复生,这灭绝人伦的千古骂名,他是永远也逃不掉的了。


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到南宋程朱理学登峰造极,及至明清吃人的礼教盛行,儒教对国人的影响力日增,国家实力却直线下降!终于沦落到差点亡国灭种。及至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引入民主、科学,中国才开始变强。


猛哥厉史


这点就要从刘邦所居时代讲起了,各个时代所推崇的思想都是统治者为了稳定民心做出的一种手段罢了。

刘邦所处环境是秦一扫六国统一之后,始皇帝嬴政采取的是法家思想,以法治国,以法御人。按理说一切有法可依百姓安居乐业倒也不错,奈何始皇帝刚一统天下,为确保天下能在他赢家传承下去,嬴政不计民生做了许多大工程。修长城,驱匈奴,建阿房,搞出巡,哪个放到现在都是一项不小的工程,都是需要雄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做支撑的。因此所立之法有失平衡,苛捐杂税过重百姓流离失所深处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矛盾激发,导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大泽乡起义,六国之后也纷纷自立。

秦经二世而亡,刘邦胜出,建立大汉四百年王朝。在秦亡后诸王争霸之时,领导者迫切需要能人异士助自己一臂之力,但都是像韩信、张良、萧何这样的人才,武能冲锋陷阵文能谋划千里才能兵粮充足,儒者的仁义廉耻在这兵马乱世为争得统治地位起不到足够作用,所以刘邦瞧不起儒者,郦食其被烹刘邦脱不了干系。

汉王朝建立之后,百姓们经过暴秦剥削压迫,后又数年战乱,元气大伤,百废待兴。这时刘邦采用了老庄的无为而治,废除法治,苛捐杂税尽废,鼓励百姓耕种生养。汉朝又经景帝之治到了武帝之时已然到了盛世人口多了,府库丰了。汉武帝一看这不行啊,不能再这样放养下去了,不然早晚得出事。这就像一个人放了七八只牛羊,不用圈,草地一哄随便它们怎么吃,过几年七八只哗变成了七八十只,这不行呀这得圈,不圈准出乱子。汉武帝从爷爷爸爸手里接过来这摊子不像胡亥那二世祖一样,武帝有脑子。他看这爷爷爸爸给的无为而治到他这行不通了,他得想办法让大臣百姓都得听话呀,再不治就乱套了。刚好这时蹦出来一个人,董仲舒,这人谁呀?好多人估计不认识他。这人不简单,儒学大师,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今天的文经学大师,在汉景帝时就任博士。他给武帝提了一个建议,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家现在基本都知道儒家思想讲的什么,仁义礼智信,基本就是给大家做了一个思想行为的原则,给社会做了一个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武帝一看这好啊!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固他统治者的地位,于是采用了,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鱼小糖吖


1.统治者安定天下的需要,用思想上的统一来进行政治上的统一,于是弘扬儒学,打压其他学派,这是正统思想存在的必要;

2.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喜欢周游各国,广收弟子,他在游学的时候把儒学的思想传播到全国,使儒学思想深入人心;

3.后来的继承者如孟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等,加进去了一些思想,比如仁政、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仁合一、禁欲等,这些思想从国家的大套上进一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使人民在思想上逐步认同儒学,最终选择儒学;

4.儒学倡导和平,不主张战乱,这与从古到今的人民热爱和平的愿望相吻合,更易得到人民的支持;

5.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

二、儒学简介: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