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入世家,而韓信入列傳?

傳正談歷史


首先解釋一下,在《史記》中,以人物為核心記載事情的體例分為本紀、世家、列傳三大類型,其中用來記錄帝王的叫做本紀,比如秦始皇本紀;用來記錄王侯封國(諸侯)的叫做世家,比如說春秋列國的諸侯,列傳則是記錄帝王諸侯之外的其他一些代表人物。

《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在史書界的扛把子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作者太史公司馬遷在史學家中的聲譽也是拔尖的,忍辱負重、秉筆直書。

但是,司馬遷畢竟不是聖人,也有七情六慾,在著作的時候不可避免的雜糅著一些個人私人情感,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司馬遷要把失敗者的項羽列入本紀,要把一個女流之輩的呂后列入本紀,看來因為宮刑一事,讓司馬遷對於劉氏一族頗有怨言,特別是對於漢武帝一系很不爽,諸如帝國雙璧的衛青和霍去病只能在外戚列傳中出現。

我們言歸正傳,談談韓信。

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是劉邦獲取天下的主要功臣之一。劉邦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蕭何,幫助劉邦解決後勤內政,西漢立國後受封酇侯,食邑八千戶,後增加兩千戶,成為西漢為數不多的萬戶侯。

張良,幫助劉邦出謀劃策,西漢立國後受封留侯,食邑萬戶,正兒八經的萬戶侯 。

韓信,衝鋒陷陣,巔峰時期一度有與劉邦項羽三足鼎立之勢,但最終不忍背叛劉邦,協助劉邦大敗項羽,西漢立國初期被封為楚王,是西漢初期的幾個異性王之一,後因受劉邦懷疑,藉故被削王爵,降為淮陰侯,而後又身死呂后之手。

西漢三傑,蕭何與張良這個兩個萬戶侯都入了世家,倒也是實至名歸。但是意外的是,同為漢初三傑的韓信,竟然沒有進入世家,而是進入了列傳,這就有點令人不可思議了。

漢初分封,韓信可是楚王,正經的王爵,地位尤在蕭何張良之上,即便是後來被貶,也不可否認韓信的影響力。


再者,太史公能把在楚漢之爭的失敗者列為本紀,能把曇花一現的陳勝放入世家,說明成敗得失並非唯一的標準。

那麼在司馬遷心中,還有一個標準是什麼呢?

私以為是人格魅力。

項羽雖然失敗,但是項羽身上的貴族氣息無疑是令司馬遷所向往的。陳勝雖然曇花一現,但作為反秦的先驅者,那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勇氣也是令人司馬遷所佩服的 。

但是韓信身上,明顯沒有讓司馬遷喜歡的人格魅力。韓信被譽為兵仙,領兵作戰的能力中國歷史上能勝過他的人屈指可數,但是韓信的骨子裡充滿著猶豫與軟弱。

楚漢相爭進入白熱化階段,韓信為了自己的功勞,在齊國決定舉國投降至極一舉攻入齊國,害得酈食其被下油鍋,隨後韓信又是威脅劉邦要當假齊王;後韓信收留楚國舊將鍾離眜,卻為了自保又殺害鍾離眜,這樣的人品確實是有問題的。


當韓信成為齊王,成為足以影響楚漢相爭的第三勢力時,韓信沒有反叛劉邦,卻在被貶為淮陰侯意圖謀反,如此猶豫不決和短視,確實很難令司馬遷喜歡 。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司馬遷在給韓信立傳是,用的淮陰侯這個被貶之後的爵位,而不是楚王。

司馬遷說: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

可見,在司馬遷心中,想要列入世家,不僅得是肱骨之臣,還要忠信行道。顯然,韓信不符合忠信二字。

司馬遷作為一個身體殘缺之人,忍辱負重。而韓信的胯下之辱,與司馬遷的宮刑之辱倒也是有幾分相似。理說,對於有相似遭遇的之人,應該高看一眼才是。可惜,我們的太史公是一個崇尚英雄之人,而韓信的所作所為,明顯不是一個英雄的行徑,為司馬遷所不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