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为什么萧何、张良入世家,而韩信入列传?

传正谈历史


首先解释一下,在《史记》中,以人物为核心记载事情的体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大类型,其中用来记录帝王的叫做本纪,比如秦始皇本纪;用来记录王侯封国(诸侯)的叫做世家,比如说春秋列国的诸侯,列传则是记录帝王诸侯之外的其他一些代表人物。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在史书界的扛把子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在史学家中的声誉也是拔尖的,忍辱负重、秉笔直书。

但是,司马迁毕竟不是圣人,也有七情六欲,在著作的时候不可避免的杂糅着一些个人私人情感,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司马迁要把失败者的项羽列入本纪,要把一个女流之辈的吕后列入本纪,看来因为宫刑一事,让司马迁对于刘氏一族颇有怨言,特别是对于汉武帝一系很不爽,诸如帝国双璧的卫青和霍去病只能在外戚列传中出现。

我们言归正传,谈谈韩信。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是刘邦获取天下的主要功臣之一。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萧何,帮助刘邦解决后勤内政,西汉立国后受封酂侯,食邑八千户,后增加两千户,成为西汉为数不多的万户侯。

张良,帮助刘邦出谋划策,西汉立国后受封留侯,食邑万户,正儿八经的万户侯 。

韩信,冲锋陷阵,巅峰时期一度有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之势,但最终不忍背叛刘邦,协助刘邦大败项羽,西汉立国初期被封为楚王,是西汉初期的几个异性王之一,后因受刘邦怀疑,借故被削王爵,降为淮阴侯,而后又身死吕后之手。

西汉三杰,萧何与张良这个两个万户侯都入了世家,倒也是实至名归。但是意外的是,同为汉初三杰的韩信,竟然没有进入世家,而是进入了列传,这就有点令人不可思议了。

汉初分封,韩信可是楚王,正经的王爵,地位尤在萧何张良之上,即便是后来被贬,也不可否认韩信的影响力。


再者,太史公能把在楚汉之争的失败者列为本纪,能把昙花一现的陈胜放入世家,说明成败得失并非唯一的标准。

那么在司马迁心中,还有一个标准是什么呢?

私以为是人格魅力。

项羽虽然失败,但是项羽身上的贵族气息无疑是令司马迁所向往的。陈胜虽然昙花一现,但作为反秦的先驱者,那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勇气也是令人司马迁所佩服的 。

但是韩信身上,明显没有让司马迁喜欢的人格魅力。韩信被誉为兵仙,领兵作战的能力中国历史上能胜过他的人屈指可数,但是韩信的骨子里充满着犹豫与软弱。

楚汉相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韩信为了自己的功劳,在齐国决定举国投降至极一举攻入齐国,害得郦食其被下油锅,随后韩信又是威胁刘邦要当假齐王;后韩信收留楚国旧将钟离眜,却为了自保又杀害钟离眜,这样的人品确实是有问题的。


当韩信成为齐王,成为足以影响楚汉相争的第三势力时,韩信没有反叛刘邦,却在被贬为淮阴侯意图谋反,如此犹豫不决和短视,确实很难令司马迁喜欢 。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在给韩信立传是,用的淮阴侯这个被贬之后的爵位,而不是楚王。

司马迁说: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

可见,在司马迁心中,想要列入世家,不仅得是肱骨之臣,还要忠信行道。显然,韩信不符合忠信二字。

司马迁作为一个身体残缺之人,忍辱负重。而韩信的胯下之辱,与司马迁的宫刑之辱倒也是有几分相似。理说,对于有相似遭遇的之人,应该高看一眼才是。可惜,我们的太史公是一个崇尚英雄之人,而韩信的所作所为,明显不是一个英雄的行径,为司马迁所不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